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管套管护理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1
作者 刘则杨 李家育 侯军华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2年第2期160-160,F003,共2页
关键词 气管套管 消毒 气管切开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毛细胞突触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申卫东 韩东一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42-147,共6页
内毛细胞负责将机械刺激转换为感受器电位,感受器电位控制毛细胞向突触后膜上的AMPA受体释放递质谷氨酸;同时橄榄耳蜗传出系统对内毛细胞与I型节细胞形成的传入突触进行反馈调节,该系统的功能障碍将导致螺旋神经节兴奋性毒性的发展。随... 内毛细胞负责将机械刺激转换为感受器电位,感受器电位控制毛细胞向突触后膜上的AMPA受体释放递质谷氨酸;同时橄榄耳蜗传出系统对内毛细胞与I型节细胞形成的传入突触进行反馈调节,该系统的功能障碍将导致螺旋神经节兴奋性毒性的发展。随着对内毛细胞突触复合体的结构、功能和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使今后对螺旋神经节病变的局部治疗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毛细胞突触复合体 分子机制 螺旋神经节病变 谷氨酸 神经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人的护理 被引量:2
3
作者 申小青 吕雁娥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4年第22期42-43,共2页
对 37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人实施综合治疗及护理。结果 10例完全恢复 ;17例发作次数减少 ,症状减轻 ;10例发作次数无改变但症状较治疗前减轻。提出应重点做好健康教育及药物、体位、前庭习服治疗的护理。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觉器官线粒体DNA缺失在老年聋发病中的意义
4
作者 韩维举 韩东一 +3 位作者 杨伟炎 姜泗长 郭维维 曹菊阳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14-18,共6页
目的 探讨听觉器官中线粒体DNA缺失在老年聋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饲养不同年龄组的大鼠,测试ABR阈值,PCR检测其耳蜗、蜗核、大脑、颞肌和外周血中是否存在mtDNA^(4834)缺失,对存在的缺失进行定量分析;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结果:老年... 目的 探讨听觉器官中线粒体DNA缺失在老年聋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饲养不同年龄组的大鼠,测试ABR阈值,PCR检测其耳蜗、蜗核、大脑、颞肌和外周血中是否存在mtDNA^(4834)缺失,对存在的缺失进行定量分析;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结果:老年组大鼠的ABR平均阈值为92.22±10.60dBSPL(n=20),中年组为42.75±5.73dBSPL(n=24),青年组为30.50±1.54dBSPL(n:24),老年组大鼠的ABR阈值明显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其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方差分析,P<0.01);(2)所有老年大鼠的听觉器官和颞肌中均存在mtD-NA^(4834)缺失,其缺失发生率高于中年组,青年组mtDNA^(4834)缺失发生率最低;(3)定量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大鼠听觉器官中mtDNA^(4834)缺失占总mtDNA的百分比不同,老年组mtDNA^(4834)缺失占总mtDNA的百分比高于中年组。结论:老年大鼠的ABR阈值明显升高,其包括耳蜗、蜗核在内的多种组织中普遍存在的mtDNA^(4834)缺失,提示mtDNA缺失在老化和老年聋的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脱氧核糖核酸 老年聋 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铂对灰鼠中枢听觉系统的影响(英文)
5
作者 孙建和 杨伟炎 +3 位作者 丁大连 孙伟 Sandra McFadden Richard Salvi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16-19,共4页
目的 卡铂选择性破坏灰鼠的内毛细胞和Ⅰ型传入神经末梢已被人们所证实,但是,卡铂是否损害耳蜗核、下丘和听觉皮层还不清楚,本文旨在观察卡铂对灰鼠听觉中枢的毒性作用。方法采用恒低温冷冻连续脑组织切片,以中枢听觉系统神经元的密度... 目的 卡铂选择性破坏灰鼠的内毛细胞和Ⅰ型传入神经末梢已被人们所证实,但是,卡铂是否损害耳蜗核、下丘和听觉皮层还不清楚,本文旨在观察卡铂对灰鼠听觉中枢的毒性作用。方法采用恒低温冷冻连续脑组织切片,以中枢听觉系统神经元的密度来评价卡铂对灰鼠中枢听觉系统的影响。结果发现注射卡铂3和4周后,耳蜗背侧核和腹侧核神经元明显的减少,与正常动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下丘和听觉皮层神经元的变化与正常灰鼠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说明注射卡铂3和4周后对耳蜗核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可引起耳蜗核神经元明显的减少,但是,对灰鼠下丘和听皮层未见明显的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毒性 卡铂 耳蜗核 下丘 听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科学的发展与展望
6
作者 韩维举 姜泗长 +1 位作者 杨伟炎 韩东一 《医学与哲学》 1999年第3期19-21,共3页
耳科学在人类与耳部疾病的斗争中兴起于19世纪,在本世纪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获得迅速发展,特别是抗菌素和手术显微镜的出现,使耳显微外科技术不断提高,不仅能彻底地祛除耳部感染,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听力。耳科学家在聋病的治疗过... 耳科学在人类与耳部疾病的斗争中兴起于19世纪,在本世纪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获得迅速发展,特别是抗菌素和手术显微镜的出现,使耳显微外科技术不断提高,不仅能彻底地祛除耳部感染,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听力。耳科学家在聋病的治疗过程中,已能够有效地治疗传导性耳聋,但仍面临着治疗神经性耳聋的挑战,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新技术的发展,在21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科学 耳聋 发展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