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群遗传性耳聋研究进展 被引量:85
1
作者 刘学忠 欧阳小梅 +2 位作者 Denise Yan 袁永一 袁慧军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2期81-89,共9页
耳聋有着复杂的病因学特点,遗传和/或环境因素均可致聋。120多个耳聋相关基因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听觉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点。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在中国相当一部分综合征性和非综合征性耳聋仅由为数不多的几个基因突变引起。本文... 耳聋有着复杂的病因学特点,遗传和/或环境因素均可致聋。120多个耳聋相关基因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听觉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点。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在中国相当一部分综合征性和非综合征性耳聋仅由为数不多的几个基因突变引起。本文旨在综述综合征性、非综合征性及线粒体遗传性聋在中国人群感音神经性聋致病机制方面的最新进展。深入了解中国人群耳聋分子病因学特点,对获得准确的耳聋早期诊断和遗传咨询,以便及时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聋 基因 人群遗传学 中国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性耳聋的防治进展 被引量:32
2
作者 刘宸箐 侯晓丰 +1 位作者 翟所强 于宁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6-170,共5页
目的老年性耳聋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本篇综述可以更好地了解老年性耳聋防治进展。方法在Pubmed,Science,Medline,CINAHL数据库搜索老年性耳聋预防、治疗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系统分析、归纳总结。结果本文共引用了48篇... 目的老年性耳聋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本篇综述可以更好地了解老年性耳聋防治进展。方法在Pubmed,Science,Medline,CINAHL数据库搜索老年性耳聋预防、治疗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系统分析、归纳总结。结果本文共引用了48篇文献资料,发现老年性耳聋在传统防治方法上近10年并无太大进展;而听觉辅助装置,如助听器、人工耳蜗、人工中耳等近10年发展很快并且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干细胞移植技术及基因治疗技术对老年性耳聋的防治的基础研究也取得很大进步。结论虽然目前在老年性耳聋的防治方面已取得很多成就,但仍任重道远;基因治疗及干细胞移植技术在老年性耳聋防治上拥有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耳聋 年龄相关性听力下降 预防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蜗内毛细胞突触对氨基糖甙类药物毒性的反应特性 被引量:10
3
作者 柳柯 姜学钧 +5 位作者 李姝娜 吴南 刘会占 张悦 杨伟炎 杨仕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2期162-166,共5页
目的探讨氨基糖甙类药物毒性对小鼠耳蜗内毛细胞突触数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固定剂量(100mg/kg)的庆大霉素对C57BL/6J小鼠每日进行腹腔注射造模,分别在注射后的第4天、7天和10天观察耳蜗基底膜顶回区域的内毛细胞突触数量的变化,以同窝未... 目的探讨氨基糖甙类药物毒性对小鼠耳蜗内毛细胞突触数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固定剂量(100mg/kg)的庆大霉素对C57BL/6J小鼠每日进行腹腔注射造模,分别在注射后的第4天、7天和10天观察耳蜗基底膜顶回区域的内毛细胞突触数量的变化,以同窝未注射小鼠的耳蜗基底膜顶回作为实验对照。内毛细胞突触前后膜分别采用CtbP2和GluR2/3进行免疫荧光标记,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采用3dmax8.0对实验结果进行三维重建,在此基础上计数耳蜗内毛细胞突触的数量。结果所有小鼠内外毛细胞均无缺失和错排,但和对照组相比,内毛细胞突触数量存在明显变化(P<0.01);其数量在庆大霉素注射第7天时达到峰值,之后明显减少。结论在氨基糖甙类药物毒性环境中,耳蜗内毛细胞突触数量表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规律。这提示在氨基糖甙类药物毒性作用的过程中,内毛细胞突触数量的增加可能表明耳蜗内毛细胞带状突触存在通过改变自身数量来反映氨基糖甙类药物毒性损害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大霉素 耳蜗 内毛细胞突触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荧光定量Taqman探针法检测线粒体DNA 1494C>T突变技术的建立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袁永一 黄德亮 +2 位作者 韩东一 金政策 戴朴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0-182,共3页
目的建立以实时荧光定量Taqman探针技术检测线粒体DNA(mitochondial DNA,mtDNA)1494C>T突变的方法,实现快速、简便、准确筛查这一突变的目标。方法设计针对mtDNA1494C>T突变的TaqmanMGB探针和引物,从解放军总医院聋病分子诊断中... 目的建立以实时荧光定量Taqman探针技术检测线粒体DNA(mitochondial DNA,mtDNA)1494C>T突变的方法,实现快速、简便、准确筛查这一突变的目标。方法设计针对mtDNA1494C>T突变的TaqmanMGB探针和引物,从解放军总医院聋病分子诊断中心耳聋DNA库随机选取标本96份,遵循双盲法原则,分别以实时荧光定量Taqman MGB探针法和序列测定方法检测1494C>T突变,对检测方法进行可靠性验证。结果实时荧光定量Taqman MGB探针法检测mtDNA1494C>T突变,反应时间由原来的12小时缩短到1.5小时,96例耳聋病例中发现mtDNA1494C>T突变阳性患者11例,阴性85例,与直接测序法检测结果完全相符,未发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结论实时荧光定量Taqman探针技术检测mtDNA 1494C>T突变的方法简单省时,结果准确直观,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适用于对母系遗传性聋mtDNA1494C>T突变的大规模筛查或预防性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聋 线粒体DNA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TAQMAN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非进展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症型耳聋家系临床表型特征分析
5
作者 郭亿莲 李征玥 +8 位作者 何琦 孙一帆 徐庆文 周小军 张丽娟 王明松 孔祥廉 赖海彪 袁慧军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4期413-416,共4页
目的一个连续三代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非进展性非综合症型耳聋家系的临床听力学特征及遗传规律。方法对耳聋家系成员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检测,其中一名患者进行颞骨CT扫描检查。绘制遗传图谱... 目的一个连续三代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非进展性非综合症型耳聋家系的临床听力学特征及遗传规律。方法对耳聋家系成员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检测,其中一名患者进行颞骨CT扫描检查。绘制遗传图谱并进行遗传学特征分析。结果该家系成员共计18人,耳聋患者11人,其中一例为氨基糖苷类药物致聋患者。该耳聋家系每代及男女均有发病,非药物致聋患者均表现为语前聋、平稳型、全频中度听力下降,听力曲线呈平坦型。结论该家系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表现为全频中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该研究为下一步的致聋基因的定位与鉴定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感音神经性耳聋 语前聋 全频 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蜗中L-精氨酸对Ca^(2+)-ATP酶抑制剂的拮抗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贾学斌 李兴启 +1 位作者 张瀛 朱耀国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3-355,共3页
目的探讨耳蜗中L-精氨酸对Ca2+-ATP酶抑制剂的拮抗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杂色豚鼠70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①人工外淋巴液组;②Ca2+-ATP酶抑制剂组;③L-精氨酸组;④Ca2+-ATP酶抑制剂+L-精氨酸组;⑤Ca2+-ATP酶抑制剂+环磷酸鸟苷... 目的探讨耳蜗中L-精氨酸对Ca2+-ATP酶抑制剂的拮抗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杂色豚鼠70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①人工外淋巴液组;②Ca2+-ATP酶抑制剂组;③L-精氨酸组;④Ca2+-ATP酶抑制剂+L-精氨酸组;⑤Ca2+-ATP酶抑制剂+环磷酸鸟苷(cGMP)组;⑥Ca2+-ATP酶抑制剂+L-精氨酸+非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组;⑦Ca2+-ATP酶抑制剂+L-精氨酸+可溶性环磷酸鸟苷合酶sGC抑制剂组。各组动物分别行全耳蜗灌流以上各组药物120分钟,灌流过程中由圆窗龛每隔30分钟测1次耳蜗微音器电位(cochlear microphonic,CM)和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CAP),比较各组结果。结果第3组灌流Ca2+-ATP酶抑制剂前后CAP阈移为28.5 dB,第4组在此基础上加入L-精氨酸可使CAP阈移改善9 dB,与第5组加入cGMP后作用相似;第6组多加入非选择性NOS抑制剂后CAP阈移为29.5 dB,与第7组加入可溶性环磷酸鸟苷合酶sGC抑制剂作用相似。结论①Ca2+-ATP酶抑制剂通过抑制Ca2+-ATP酶使胞内Ca2+浓度升高,可对耳蜗功能产生影响;②L-精氨酸通过激活NO/cGMP通路可对Ca2+-ATP酶抑制剂的作用产生部分拮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精氨酸 CA2+-ATP酶 Ca2+-ATP酶抑制剂 耳蜗微音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行性非综合征型聋家系临床表型及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征玥 程静 +4 位作者 卢宇 张旭 金占国 贾婧杰 袁慧军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1-205,共5页
目的分析一个连续五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聋家系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对该耳聋家系成员进行病史采集、全身及听力学检查,绘制遗传图谱并进行遗传学特征分析。应用微卫星标记连锁分析方法及外显子序列分析对常染色体... 目的分析一个连续五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聋家系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对该耳聋家系成员进行病史采集、全身及听力学检查,绘制遗传图谱并进行遗传学特征分析。应用微卫星标记连锁分析方法及外显子序列分析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FNA)23个基因的22个位点进行初步筛查。结果该耳聋家系共五代,现存家系成员44人,参与本研究的39人中耳聋患者16人,除1人为语前聋外,其他患者均表现为迟发性、渐进性听力下降,发病年龄介于14~40岁,早期以中频听力下降为主,逐渐累及高频,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全频听力下降。除DFNA5外,各DFNA位点连锁分析所得LOD值均<-2,提示该家系的致聋基因与这些位点均不连锁。对家系中2例患者和2例正常者DFNA5的所有外显子进行测序分析,未发现突变。结论该家系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表现为以中高频听力下降为主的感音神经性聋;对已知耳聋基因位点进行筛查,未发现明确的阳性位点;通过新一代测序技术进行全外显子组分析可能发现新的感音神经性聋致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感音神经性聋 中高频 表型 系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n der Hoeve综合征家系临床表型特征及COL1A1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征玥 程静 +4 位作者 卢宇 张旭 金占国 贾婧杰 袁慧军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0-84,共5页
目的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Van der Hoeve综合征家系进行详尽的临床表型分析及可能的致病基因COL1A1突变检测,探讨该家系基因型及表型的关系。方法对收集到的Van der Hoeve综合征家系进行病史及血液样本采集,并对家庭主要成员进行COL... 目的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Van der Hoeve综合征家系进行详尽的临床表型分析及可能的致病基因COL1A1突变检测,探讨该家系基因型及表型的关系。方法对收集到的Van der Hoeve综合征家系进行病史及血液样本采集,并对家庭主要成员进行COL1A1基因全部外显子DNA序列分析,利用Gene Tool软件及分子生物学网站的信息分析检测数据。结果该家系先证者及其母亲COL1A1基因第40号外显子有两个碱基的缺失(c.2910_2911delAG),导致COL1A1编码的蛋白质的翻译合成在第980位氨基酸提前终止。先证者父亲无此突变。结论该家系先证者及其母亲确定为由c.2910_2911delAG突变导致的Van der Hoeve综合征。与COL1A1基因突变数据库比对,该突变位点未曾报道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1A1基因 突变分析 VAN der Hoeve综合征 成骨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