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七叶皂苷钠治疗梅尼埃病的临床初步研究报告 被引量:6
1
作者 任丽丽 王武庆 +4 位作者 伍伟景 于刚 杜一 刘兴健 吴子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七叶皂苷钠治疗梅尼埃病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及药物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到各中心耳鼻喉科就诊的单侧发病的梅尼埃病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男女不限。给予七叶皂苷钠片剂口服,治疗周期为8周,随访6个月。记录并计... 目的初步探讨七叶皂苷钠治疗梅尼埃病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及药物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到各中心耳鼻喉科就诊的单侧发病的梅尼埃病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男女不限。给予七叶皂苷钠片剂口服,治疗周期为8周,随访6个月。记录并计算患者治疗前后的眩晕发生率,听力、耳鸣、耳胀满感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一共26名单侧梅尼埃病患者纳入本研究并随访6个月。治疗后眩晕症状发生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88.5%相比,随访的第8周降低到23.8%,随访3个月时下降到21.1%。治疗后听力水平有所改善,尤其对于低中频听力改善明显(从100%下降到46.2%)。其他症状如耳闷胀和耳鸣症状发生率均比治疗前有所下降。研究期间仅有个别患者有胃肠道不适,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七叶皂苷钠能部分缓解梅尼埃病眩晕发作频率和症状,也能改善和稳定低中频听力下降情况,同时减轻耳闷胀及耳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此研究为梅尼埃病的内科治疗提供了新的药物选择方向,也将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尼埃病 七叶皂苷钠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老年人听力言语共残特征与原因及干预策略研究
2
作者 刘运铎 郭帅 +4 位作者 赵艺皓 邢婉丽 冯磊 戴朴 郑晓瑛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3-578,共6页
目的分析1987与2006年我国老年人听力言语残疾与其他残疾共残的流行情况及患病风险。方法利用1987与2006年两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对听力言语残疾与其他残疾的共残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同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听力言语残... 目的分析1987与2006年我国老年人听力言语残疾与其他残疾共残的流行情况及患病风险。方法利用1987与2006年两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对听力言语残疾与其他残疾的共残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同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听力言语残疾及其严重程度与其他残疾的关系。结果1987年至2006年,我国老年人听力言语残疾的标化现患率由14.34%降至10.96%。两重听力言语残疾+视力残疾的共残比例最高,依次为听力言语残疾+肢体、听力言语残疾+智力及听力言语残疾+精神残疾。控制社会人口学因素之后,1987年只有视力、肢体和智力残疾老年人的听力言语残疾患病风险分别是没有其他残疾老年人的3.09、1.53及2.62倍,2006年为2.07、1.23和1.61倍。1987年与视力、肢体、智力和精神共残的听力言语老年人的重度听力言语残疾患病风险分别是没有其他残疾听力言语残疾老年人的1.35、1.76、1.91及4.48倍,2006年为1.16、1.47、2.20和1.67倍。结论在我国20年间针对老年听力言语残疾防治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基础上,应强化多重残疾老年人口的康复照护工作,进一步完善初级卫生保健网络分类残疾的精准干预,着重关联性残疾的预防、筛查、跟踪、干预和效果评价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听力言语残疾 共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动态视敏度与vHIT的一致性评估 被引量:1
3
作者 杜一 王郁 +2 位作者 刘兴健 任丽丽 吴子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 动态视敏度(Dynamic Visual Acuity, DVA)与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ead impulse test, vHIT)均可提供半规管功能的损伤评估和康复反馈。本文主要比较计算机辅助测量的DVA(computerized DVA,cDVA)与vHIT评估眩晕患者的表现,探讨cDV... 目的 动态视敏度(Dynamic Visual Acuity, DVA)与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ead impulse test, vHIT)均可提供半规管功能的损伤评估和康复反馈。本文主要比较计算机辅助测量的DVA(computerized DVA,cDVA)与vHIT评估眩晕患者的表现,探讨cDVA评估前庭损伤的适用性与有效性。方法 本文选择35名眩晕患者以及4名健康受试者进行cDVA与vHIT试验。用验光C字环在头静止和头动时分别记录静态视敏度(static visual acuity, SVA)与DVA,计算DVA-SVA差值标为DVA值。vHIT原始数据以XML格式导出,用HitCal软件记录扫视波参数。使用IBM SPSS 20.0软件行统计分析,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差异,使用python进行数据可视化。结果 35名患者平均年龄为46±17岁,无扫视波侧别的DVA值为0.33,明显小于有扫视波侧(DVA值为0.42,无扫视波侧N=30,有扫视波侧N=40,P=0.045)。健康受试者的DVA值均≤0.3(除外一例有扫视波侧>0.3)。双侧DVA值>0.3的患者中,分别有10/21(左侧)和10/18(右侧)扫视波幅度较高(≥75°/s),4/21(左侧)和2/18(右侧)有中等幅度扫视(40~74°/s),双侧均有6名无扫视波的患者,但均有4名对侧存在较高幅度扫视;DVA值>0.3的侧别中,扫视波出现时间>200ms分别有11/21(左侧)和7/18(右侧),扫视波出现时间介于140~200ms之间的分别有2/21(左侧)和5/21(右侧)。结论 vHIT中扫视波幅度大于75°/s、扫视波出现时间>200ms的侧别较易产生0.3以上的异常DVA值。在有扫视波但无DVA值异常部分侧别中,对侧DVA值也较易有异常高的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VA值 扫视波 视频头脉冲 前庭功能减退 前庭功能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