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ut|NLRP6缺失通过E-Syt1调控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以抑制肝癌进展
1
作者 陆荫英 李爽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55-1055,共1页
尽管免疫治疗为肝细胞癌(HCC)带来新的希望,但是大多数患者疗效不佳,急需探索新的细胞治疗方式。2025年5月,北京大学三〇二临床医学院李爽博士作为第一作者,陆荫英教授为通信作者,在Gut发表了一项研究,系统探讨了NLRP6在肝癌相关巨噬细... 尽管免疫治疗为肝细胞癌(HCC)带来新的希望,但是大多数患者疗效不佳,急需探索新的细胞治疗方式。2025年5月,北京大学三〇二临床医学院李爽博士作为第一作者,陆荫英教授为通信作者,在Gut发表了一项研究,系统探讨了NLRP6在肝癌相关巨噬细胞功能中的作用。研究团队通过患者组织的免疫荧光染色,结合多种HCC小鼠模型(包括自发性、原位种植及皮下移植模型),在野生型、Nlrp6基因敲除小鼠及巨噬细胞特异性敲除模型中,开展了转录组测序、流式细胞术和组织病理学分析,并利用肿瘤细胞和荧光微粒评估了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组织 肝癌 免疫荧光染色 GUT 巨噬细胞 NLRP6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精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感染患者的短期预后分析
2
作者 彭宇辉 陈婧 +7 位作者 刘晓燕 李晨 孙漫漫 宁鹏 李会 严立龙 关崇丹 苏海滨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88-1393,共6页
目的 探讨酒精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LD-ACLF)合并感染患者短期预后影响因素,开发新的预后模型。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89例ALD-ACLF合并感染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以患者入组时为基线,... 目的 探讨酒精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LD-ACLF)合并感染患者短期预后影响因素,开发新的预后模型。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89例ALD-ACLF合并感染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以患者入组时为基线,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患者28天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n=53)和死亡组(n=36),对比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2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Z检验对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评估模型诊断价值。结果 死亡组患者与生存组相比,Hb(t=-2.397,P=0.019)、ALT(Z=-3.437, P=0.001)、GGT(Z=-2.617, P=0.009)、Cr(Z=-3.938, P<0.001)、BUN(Z=-3.423, P=0.001)、NH_(3)(Z=-4.406, P<0.001)、INR(Z=-3.428, P=0.001)、CRP(Z=-2.128, P=0.033)、PCT(Z=-2.441, P=0.015)、MELD评分(t=-4.817, P<0.001)、AKI发生率(χ^(2)=21.602, P<0.001)、肺部感染发生率(χ^(2)=4.866, P=0.027)、休克发生率(χ^(2)=16.285, P<0.001)更高,Alb水平(Z=-2.473, P=0.013)、腹腔感染发生率(χ^(2)=5.897, P=0.015)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NH_(3)(OR=1.027,95%CI:1.006~1.049, P=0.012)、MELD评分(OR=1.103,95%CI:1.011~1.203,P=0.027)、休克发生率(OR=6.326,95%CI:1.533~26.101,P=0.011)是ALD-ACLF合并感染患者28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新的预测模型Y=0.027×NH_(3)+0.098×MELD评分+1.845×休克-4.111。ROC曲线显示,新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861,灵敏度为77.78%,特异度为88.68%)诊断价值高于MELD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776,灵敏度为77.78%,特异度为6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36,P=0.032 6)。结论 ALD-ACLF合并感染患者短期预后不佳,MELD评分、NH_(3)和发生休克是此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三者联合对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感染 饮酒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重症酒精性肝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3
作者 宋芳娇 徐天娇 +5 位作者 尹艺睿 田华 吕飒 游绍莉 辛绍杰 朱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84-2491,共8页
目的通过分析N-乙酰半胱氨酸(NAC)治疗重症酒精性肝炎(SA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SAH的临床用药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对2015年6月—201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招募的172例马德里判别函数>32分的SAH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 目的通过分析N-乙酰半胱氨酸(NAC)治疗重症酒精性肝炎(SA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SAH的临床用药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对2015年6月—201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招募的172例马德里判别函数>32分的SAH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为NAC组(n=84)和对照组(n=86),评价NAC(8 g/d,28 d)治疗对SAH患者的安全性、28 d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28 d、180 d生存率的改善作用。进一步评价NAC对SAH中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SAH)患者及非ACLF患者(non-ACLF-SAH)28 d及180 d生存率的影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对生存曲线进行比较。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独立影响因素。结果NAC治疗期间未发生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安全性良好。与对照组相比,NAC对SAH患者28 d生化指标(P值均>0.05)及生存率(P=0.081)无明显改善作用,但可提高SAH患者180 d的生存率(67.4%vs 81.0%,χ^(2)=4.280,P=0.039)。NAC对ACLF-SAH患者28 d及180 d的生存率均无改善作用(P值均>0.05);NAC对non-ACLF-SAH患者28 d生存率无改善作用(P>0.05),但可提高其180 d的生存率(68.4%vs88.9%,χ^(2)=4.883,P=0.02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采用NAC治疗(HR=2.530,95%CI:1.334~4.796,P=0.004)、马德里判别函数(HR=3.852,95%CI:2.032~7.304,P<0.001)、血钠水平(HR=1.948,95%CI:1.079~3.517,P=0.027)是SAH患者180 d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NAC治疗SAH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可提高SAH患者180 d的中长期生存率,且中长期生存率受益患者群体主要是non-ACLF-SAH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酒精性 乙酰半胱氨酸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DMAG对PD-1人源化小鼠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4
作者 李晓娟 修叶 +2 位作者 李兴杰 孙岩峰 李瑞生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86,160,共6页
目的 探讨17-二甲基胺乙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DMAG)对PD-1人源化小鼠人肝癌移植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取30只PD-1人源化小鼠,将HepG2细胞悬液注射于小鼠右侧腹股沟皮下组织,构建人肝癌移植瘤模型;将荷瘤人源化小鼠随机分... 目的 探讨17-二甲基胺乙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DMAG)对PD-1人源化小鼠人肝癌移植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取30只PD-1人源化小鼠,将HepG2细胞悬液注射于小鼠右侧腹股沟皮下组织,构建人肝癌移植瘤模型;将荷瘤人源化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1)模型组(注射生理盐水10 mg/kg);(2)17-DMAG组(按25 mg/kg腹腔注射17-DMAG,3次/周);(3)顺铂组(腹腔注射20 mg/kg, 2次/周),实验持续4周。注射结束后测量人源化小鼠移植瘤的长、短径计算体积,测量肿瘤质量计算抑瘤率,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D31(以阳性细胞数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17-DMAG组和顺铂组的肿瘤体积和质量均较模型组显著减小(P<0.05),17-DMAG组的抑瘤率略高于顺铂组,但17-DMAG组和顺铂组肿瘤质量和体积以及抑瘤率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17-DMAG组和顺铂组MVD标记微血管数量及VEGF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且17-DMAG组又低于顺铂组(P<0.05)。结论 17-DMAG可显著降低肝癌移植瘤中VEGF的表达,抑制新生血管在肿瘤中发生发展,从而对人源化小鼠肝癌移植瘤发挥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人源化小鼠 17-DMAG 肝癌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本知识库的肝损伤药物不良反应大数据智能识别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葛斐林 郭玉明 +4 位作者 牛明 赵旭 柏兆方 王伽伯 肖小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87-391,共5页
目的本研究基于药物不良反应(ADR)文本知识库的探索性构建,尝试建立肝损伤相关ADR的大数据智能识别方法。方法以“药物性肝损伤”“药源性肝损伤”“肝功能异常”等为关键词,检索时间为2012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检索并随机抽取药... 目的本研究基于药物不良反应(ADR)文本知识库的探索性构建,尝试建立肝损伤相关ADR的大数据智能识别方法。方法以“药物性肝损伤”“药源性肝损伤”“肝功能异常”等为关键词,检索时间为2012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检索并随机抽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数据库中5%(4152份)肝损伤相关ADR病例报告。结合医师临床再评价,分为“否定病例”“疑似病例”“确定病例”。在此基础上,进行关键要素的识别(不良反应名称、生化指标、临床症状),采用关键要素与临床再评价的相关性分析,以及ROC曲线确定评分阈值等构建肝损伤相关ADR智能识别方法,并采用交叉验证的方法评价该智能识别方法的效能。结果肝损伤相关ADR评价识别公式为:总分(M)=症状分数+指标分数+不良反应名称分数,“否定病例”与“疑似病例”“确定病例”在M=5分区分度最好(AUC=0.97),敏感度为99.57%,特异度为84.61%;“确定病例”与“疑似病例”“否定病例”在M=12分区分度最好(AUC=0.938),敏感度为87.93%,特异度为85.98%。结论该方法将为肝损伤相关ADR大数据智能识别评价提供参考和依据,有望有效减轻人工处理肝损伤相关ADR大数据的负担,为肝损伤相关ADR的早期风险信号识别及预警提供有效工具和方法学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知识库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