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为基础的CHOP联合方案治疗初治高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向东 郭搏 +5 位作者 翟冰 杨波 范辉 卢学春 李素霞 朱宏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36-1140,共5页
目的:评价以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为基础的CHOP联合方案治疗初治高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本中心血液科收治的初治DLBCL患者31例,中位年龄为83(71-95)岁,均为Ⅲ-... 目的:评价以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为基础的CHOP联合方案治疗初治高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本中心血液科收治的初治DLBCL患者31例,中位年龄为83(71-95)岁,均为Ⅲ-Ⅳ期患者,国际预后指数≥3分患者为17例。治疗方案采用以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为主的R-CHOP及CHOP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31例患者共进行219个化疗周期,中位周期7个,总缓解率和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0.7%(25/31)和61.3%(19/31),疾病稳定2例(6.5%),疾病进展4例(12.9%)。主要毒副反应为:Ⅲ-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为29%(9/31);2例(6.5%)患者出现Ⅰ-Ⅱ度心脏事件,表现为新发的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未出现需要紧急治疗和中止化疗的心脏事件。1、2、3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3.9%、77.4%和61.3%,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7.4%、64.5%和61.3%。结论:对于高龄DLBCL患者,以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为主的化疗方案疗效较好,患者心脏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高龄 心脏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谢相关基因的多发性骨髓瘤预后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格良 陈熙勐 +6 位作者 张钧栋 陈浩然 王紫宁 智鹏 李卓阳 贺培凤 卢学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2-169,共8页
目的:筛选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代谢相关基因预后生物标志物,构建MM患者代谢基因生存预后模型。方法:检索MM患者相关的组学数据库。选择具有完整临床信息的病例和健康对照组数据进行分析。从HPA与MMRF数据库收集整理MM患者与健康对照骨... 目的:筛选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代谢相关基因预后生物标志物,构建MM患者代谢基因生存预后模型。方法:检索MM患者相关的组学数据库。选择具有完整临床信息的病例和健康对照组数据进行分析。从HPA与MMRF数据库收集整理MM患者与健康对照骨髓组织二代测序数据与临床信息。利用Perl语言从分子签名数据库(MSig DB)提取代谢相关通路基因集。利用差异分析、单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和LASSO回归分析筛选MM代谢相关预后生物标志物并构建风险预后模型及列线图,利用风险曲线与生存曲线验证模型分组效果。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研究高、低风险组之间生物学通路富集的差异。利用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验证风险评分的独立预后预测能力。结果:共筛选获取8个与MM患者生存预后显著相关的m RNA(P<0.01),作为分子标签可将MM患者分为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生存曲线与风险曲线显示低风险组患者的总生存期显著优于高风险组(P<0.001)。GSEA富集分析表明,基础代谢相关通路、细胞分化和细胞周期等信号通路在高风险组中显著富集,核糖体与N-聚糖生物合成等相关通路则更多的在低风险组中富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由这8个代谢相关基因构成的风险评分可作为M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显示代谢相关基因分子标签预测效能最佳。结论:新陈代谢相关通路在MM患者发病及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8个代谢相关核心基因构建的MM患者风险评估模型,其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陈代谢 风险预后模型 基因集富集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铁死亡相关组学分析及预后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紫宁 陈浩然 +1 位作者 张钧栋 卢学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11-419,共9页
目的:通过TCGA及FerrDb数据库探讨铁死亡相关基因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作用,并构建MM相关铁死亡基因预后模型。方法:利用包含764例MM患者临床信息及基因表达谱数据的TCGA数据库与包括铁死亡相关基因的FerrDb数据库,通过wilcox.test函... 目的:通过TCGA及FerrDb数据库探讨铁死亡相关基因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作用,并构建MM相关铁死亡基因预后模型。方法:利用包含764例MM患者临床信息及基因表达谱数据的TCGA数据库与包括铁死亡相关基因的FerrDb数据库,通过wilcox.test函数筛选其中的差异表达铁死亡相关基因。应用Lasso回归建立铁死亡相关基因预后模型,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使用COX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预后因素。筛选不同风险患者组间的差异基因,并通过富集分析探究MM铁死亡与预后相关的组学机制。结果:通过对764例MM患者骨髓样本及4例正常人骨髓样本进行差异分析,共筛选出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36个,其中上调基因12个,下调基因24个。使用Lasso回归筛选出6个预后相关基因(GCLM、GLS2、SLC7A11、AIFM2、ACO1、G6PD)并建立了MM铁死亡相关基因预后模型;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风险患者组间生存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ISS分期和风险评分与MM患者总生存期(OS)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年龄、ISS分期和风险评分是MM患者OS的独立预后指标(P<0.05)。GO与KEGG富集分析显示,铁死亡相关基因可能通过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与迁移、细胞因子活性及调控、细胞组分、抗原加工提呈、补体及凝血级联反应、造血祖细胞谱系等影响患者预后。结论:铁死亡相关基因在MM发病过程中变化显著,铁死亡相关基因预后模型可用于预测MM患者的生存情况,但铁死亡的潜在功能机制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铁死亡 预后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RNA互作网络分析及潜在治疗药物预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紫宁 陈浩然 +3 位作者 张钧栋 李泓毅 张昊军 卢学春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6-173,共8页
目的探究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骨髓T细胞差异表达的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和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基因,构建互作调控网络并筛选药物,随后评估其治疗方案疗效。方法在基因表达数据库检索并进行综合分析... 目的探究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骨髓T细胞差异表达的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和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基因,构建互作调控网络并筛选药物,随后评估其治疗方案疗效。方法在基因表达数据库检索并进行综合分析,使用R语言对AA相关miRNA与mRNA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并通过miRNet预测差异表达miRNAs(DE-miRNAs)的靶向mRNAs,并与差异表达mRNAs(DE-mRNAs)进行比较与负相关配对,得到失调mRNAs,再对失调mRNAs进行功能基因注释(GO)分析与通路富集(KEGG)分析,构建AA的miRNA-mRNA互作调控网络。采用自主研发的表观精准治疗平台(EpiMed)进行潜在治疗药物预测,并将盐酸二甲双胍纳入新型联合治疗方案中,对入组的40例难治性AA进行临床疗效评估,评估主要指标包括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及输血依赖等。结果差异分析最终获得26个DE-miRNA与168个靶向DE-mRNA,对其进行构建调控网络。GO和KEGG分析结果显示,AA相关失调mRNA可能参与T细胞分化、造血调控、物质代谢等过程,与病毒感染、细胞脂向分化、细胞凋亡以及物质代谢等信号通路相关。通过EpiMed预测得到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雷帕霉素、二甲双胍、维生素B、白藜芦醇等药物可能具有治疗AA的作用。研究共纳入难治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14~83岁,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浓度、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血小板计数分别为83.5 g/L vs.119.0 g/L、1.600×10^(9)/L vs.1.875×10^(9)/L、32.5×10^(9)/L vs.46.0×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1、3、6、12个月分别有28例(70%)、28例(70%)、32例(80%)、35例(88%)患者获得血液学反应。结论本研究构建的T细胞miRNA-mRNA调控网络为研究AA提供了新的视角,临床研究初步验证含盐酸二甲双胍联合环孢素A方案治疗难治性AA安全有效,副作用可接受,为临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MIRNA mRNA 药物预测 疗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