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浆输注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生机制及体外试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席朝运 马春娅 +2 位作者 张宏飞 魏超 汪德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62-1666,共5页
输注血浆引起的过敏性输血反应(ATR)是输血主要不良反应之一,严重过敏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目前,主要通过输血前药物预防和过敏后对症治疗进行防治,还缺乏体外试验等预防措施。研究表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效应细... 输注血浆引起的过敏性输血反应(ATR)是输血主要不良反应之一,严重过敏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目前,主要通过输血前药物预防和过敏后对症治疗进行防治,还缺乏体外试验等预防措施。研究表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组胺是IgE介导过敏反应的主要介质之一。血清特异性IgE检测、IgA和抗IgA抗体检测、类胰蛋白酶和组胺检测、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等可用于识别过敏体质患者或含有过敏原的血浆成分,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还可用于血浆体外功能性匹配。建立ATR体外试验有利于指导血浆精准输注、减少资源浪费和避免输血风险,体外功能性匹配试验或将作为输血前实验室检测应用于临床,为预防ATR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 过敏性输血反应 体外试验 功能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试验对过敏性紫癜患儿凝血功能的评价及对比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郭凯 马曙轩 +2 位作者 汪德清 李小飞 何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77-886,共10页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和常规凝血试验(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CCT)评估过敏性紫癜(Henoch-Sch?nlein purpura,HSP)患儿凝血功能,并探讨2种检测方法的相关性与一致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和常规凝血试验(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CCT)评估过敏性紫癜(Henoch-Sch?nlein purpura,HSP)患儿凝血功能,并探讨2种检测方法的相关性与一致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HSP儿童样本468例,分析其TEG和CCT结果,评价患儿凝血状态。同时,通过Pearson相关性和Kappa一致性分析等比较2种检测方法的优劣。结果:HSP儿童TEG与CCT检测指标整体均未见明显临床意义上的异常,仅D-二聚体水平升高(t=9.15,P<0.001)。HSP儿童性别间凝血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年龄段HSP儿童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α-Angle、凝血综合指数(CI)、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和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均不同(P<0.05),其中0-2周岁患儿血液趋向高凝状态。TEG指标显示,不同肾脏受累程度的HSP患儿凝血功能无明显区别。但CCT数据显示,重度肾脏受累患儿血液偏高凝。TEG与CCT在检测HSP患儿凝血功能的对比结果显示,R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均弱相关。K、α-Angle与Fib亦存在弱直线相关性(0.1 <|r|<0.4)。其之间未见明显一致性。结论:HSP患儿凝血功能整体变化不明显,但也可能存在高凝状态下的纤溶亢进。同时,低龄、严重肾脏受累可能使HSP患儿血液呈高凝状态。TEG与CCT检测HSP患儿凝血功能相关性和一致性均较弱,2种方法互相不可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儿童 凝血功能 血栓弹力图 凝血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同种自身抗体患者血清学特点及抗体分布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封彦楠 马春娅 +4 位作者 杨鑫 吴莹 何春宇 于洋 汪德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01-1307,共7页
目的:通过对类同种自身抗体(简称类抗体)的产生原因、抗体特异性、输血策略和输注效果的分析及国内外抗体分布情况的文献回顾,全面了解类抗体患者的特性。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申请用血,经抗体鉴定或吸收放散实验确定为类... 目的:通过对类同种自身抗体(简称类抗体)的产生原因、抗体特异性、输血策略和输注效果的分析及国内外抗体分布情况的文献回顾,全面了解类抗体患者的特性。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申请用血,经抗体鉴定或吸收放散实验确定为类抗体的患者23例,分析其类抗体的产生原因、抗体特异性、输血策略和输血效果。对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类抗体相关文章归纳整理,分析其抗体分布情况。结果:23例类抗体患者均为Rh血型系统抗体,其中类Ce抗体最多见(34.8%),其次为类e抗体(26.1%)、类D抗体(21.7%)、类C抗体(8.7%)和类E抗体(8.7%)。除2例怀疑有输血史外,其余21例均有输血/妊娠史。类抗体产生的原因为药物最多见,其次为感染和自身免疫病。输血组输血前的血红蛋白水平为(48.4±23.9)g/L,与未输血组(86.0±38.9)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2例无法评价输血效果外,输注有效率为100%。回顾性统计1977至2019年国内外发表的32篇类抗体相关文章,发现Rh血型系统类抗体最多,占比79.28%,以类抗E为主,占所有类抗体的21.95%;其次为Kidd系统、MNSs系统和Kell系统。结论:应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配血的难易程度选择最佳输血策略,保障输血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自身抗体 同种抗体 输注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采自体红细胞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姚欢 刘晓敏 +4 位作者 田静 迟红旭 张雨 张雷英 江颖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42-846,共5页
目的 探讨单采自体红细胞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本院2019-2020年756例单采自体红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单采自体红细胞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采自体红细胞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危... 目的 探讨单采自体红细胞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本院2019-2020年756例单采自体红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单采自体红细胞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采自体红细胞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多个时间点同一个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差异。结果 纳入研究的756例患者中,有59例(7.8%)发生不良反应。其中以B类中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应(6.8%)、C类中的枸橼酸盐反应(93.2%)最常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BMI、全身血容量、治疗时长、采集前收缩压等影响因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血容量对单采自体红细胞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影响(OR=0.954,95%置信区间:0.934~0.975;OR=0.356,95%置信区间:0.230~0.551,P<0.05)。结论 年龄偏小和血容量偏低是单采自体红细胞采集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自体红细胞 不良反应 危险因素 护理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