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性霉素B在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梁文馨 周维英 +4 位作者 李菲 徐娟 白楠 蔡芸 王婷婷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68-1074,共7页
目的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住院患者两性霉素B的临床用药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21年1—12月血液病科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罹患恶性血液病合并IFD并使用... 目的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住院患者两性霉素B的临床用药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21年1—12月血液病科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罹患恶性血液病合并IFD并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人口学特征、影像学检查、真菌实验室检查、两性霉素B药品的用法用量等资料。结果共纳入131例患者,其中临床诊断26例(19.85%),拟诊52例(39.69%),未确定53例(40.46%)。28.57%(34/119)患者(1,3)-β-D葡聚糖试验阳性,13.45%(16/119)半乳甘露聚糖试验阳性,44.64%(50/112)患者真菌培养阳性。共培养64株真菌,以念珠菌属居多(55株)。两性霉素B用法用量情况:111例(84.73%)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d-AmB),61例(46.56%)患者以静脉滴注途径给药,13例(9.92%)患者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55例(41.98%)患者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作为治疗前用药。109例(83.21%)患者采用抗真菌联合用药方案,以d-AmB联合伏立康唑居多。用于静脉滴注和雾化吸入的d-AmB药物利用指数(DUI)值均<1.00,用于静脉滴注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DUI值为1.04。结论该院两性霉素B使用合理,在溶媒的选择上还需要提高,以期获得更高的临床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 侵袭性真菌病 血液病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HIF1α与WTAP表达关系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邵杨柳 陈泽 +2 位作者 王莉莉 刘代红 高晓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24-1428,共5页
目的:探讨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HIF1α与WTAP表达的关系。方法:用HIF1α特异性抑制剂棘霉素(Echinomycin)处理t(8;21)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SKNO-1、Kasumi-1 24 h,采用RT-q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WTAP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 目的:探讨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HIF1α与WTAP表达的关系。方法:用HIF1α特异性抑制剂棘霉素(Echinomycin)处理t(8;21)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SKNO-1、Kasumi-1 24 h,采用RT-q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WTAP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经Co Cl2诱导细胞缺氧24 h,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IF1α、WTAP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Echinomycin处理组WTAP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Co Cl_(2)处理组WTAP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抑制HIF1α可使WTAP的表达下调,而上调HIF1α则可使WTAP的表达上调,HIF1α与WTAP表达水平呈正相关,表明HIF1α可能参与了对WTAP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t(8 21)染色体易位 缺氧诱导因子1 Wilms瘤1-关联蛋白 基因表达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培养方法对多发性骨髓瘤染色体核型检出率的影响
3
作者 王楠 樊珂珂 +2 位作者 袁丽君 金红实 王莉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29-1133,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染色体核型检测的培养方法,进一步提高MM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为MM患者的临床诊断、预后分层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依据。方法:将80例初治的MM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培养基中添加白介素... 目的:探讨改良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染色体核型检测的培养方法,进一步提高MM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为MM患者的临床诊断、预后分层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依据。方法:将80例初治的MM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培养基中添加白介素6(10 ng/ml)和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 ng/ml),对照组未加刺激因子。两组相同条件下培养72 h,G显带方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比较两组的异常核型检出率以及检出的细胞遗传学异常的特点。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MM的核型异常检出率有了极大的提高,两组总体异常检出率分别为72.5%和22.5%,在≤60岁组两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80.0%和19.2%,>60岁组分别为68.0%和28.6%,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添加白介素6(10 ng/ml)和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 ng/ml)双刺激因子,培养72 h的改良培养法可有效地提高MM患者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染色体核型分析 细胞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