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表经纬穿刺定位法在胸腔镜肺磨玻璃结节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吕坤 孟永胜 +4 位作者 张彤 潘俊伊 李云靖 冯长江 马永富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62-666,共5页
背景与目的肺磨玻璃结节在胸腔镜手术中如何定位是微创胸外科的重要临床课题,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位方法。本研究拟探讨体表经纬法穿刺定位法在电视胸腔镜肺磨玻璃结节手术中肺结节定位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19年1... 背景与目的肺磨玻璃结节在胸腔镜手术中如何定位是微创胸外科的重要临床课题,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位方法。本研究拟探讨体表经纬法穿刺定位法在电视胸腔镜肺磨玻璃结节手术中肺结节定位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1例肺磨玻璃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13例。患者于麻醉后采用体表经纬法穿刺法定位,然后行胸腔镜下部分肺叶切除术。对手术切除标本测量结节至标记缝线距离和结节至切缘的距离,统计定位准确率、并发症率和手术切除成功率。结果采用体表经纬法穿刺定位法对41例患者共51枚结节进行定位,准确率达96.1%,平均定位时间8.3 min。有5例(12.2%)出现穿刺出血,均胸腔镜下成功止血,无其他并发症出现。所有患者行胸腔镜部分肺叶切除术,其中33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8例行肺叶楔形切除术,手术过程均顺利。测量结节与切缘的距离,所有标本均>2 cm,达到安全距离,手术切除成功率100.0%。结论在电视胸腔镜肺磨玻璃结节手术中,体表经纬穿刺定位法是准确、安全、简便的定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磨玻璃结节 穿刺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B期肺腺癌患者辅助治疗方案的筛选 被引量:1
2
作者 申磊磊 陈莹 +5 位作者 云天洋 郭俊唐 柳曦 张涛 梁朝阳 刘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9-997,共9页
目的探索IB期肺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IB期肺腺癌患者,根据术后不同辅助治疗模式分为辅助靶向治疗组(EGFR-TKIs)、辅助化疗组(CT)和临床观察组(CO)。对比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 目的探索IB期肺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IB期肺腺癌患者,根据术后不同辅助治疗模式分为辅助靶向治疗组(EGFR-TKIs)、辅助化疗组(CT)和临床观察组(CO)。对比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无疾病生存期、总生存的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rank检验,COX回归分析患者无疾病生存期(DFS)的预测因素。主要研究终点是5年DFS率,次要研究终点为DFS、3年总生存期(OS)以及辅助治疗的安全性。结果共纳入653例术后诊断为IB期肺腺癌患者,其中EGFR-TKIs组111例,CT组108例,CO组434例。中位随访时间43个月,TKIs组、CT组和CO组的5年DFS率分别为92.8%、80.7%及81.7%,TKIs组的5年DFS率显著高于CO组(P<0.01)。TKIs组、CT组和CO组的3年OS均无统计学差异。亚组分析显示,T3~4 cmN0M0中TKIs组、CT组和CO组的5年DFS率分别为92.6%、84.0%及81.4%,TKIs组的5年DFS率显著高于CO组(P<0.05),3组间的3年OS无统计学差异。而T2ViscPlN0M0中TKIs组、CT组和CO组的5年DFS率分别为95.1%、71.4%及83.5%,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的3年OS亦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5;HR 0.631,95%CI 0.401-0.993)、实性结节(P<0.01;HR 7.620,95%CI 3.037-19.121)、微乳头/实性成分(P<0.05;HR 1.776,95%CI 1.010-3.122)、脉管癌栓(P<0.05;HR 2.981,95%CI 1.198-7.419)及辅助治疗(P<0.01)是DFS的独立预测因素。安全性方面,皮疹、甲沟炎及腹泻仍然是靶向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化疗组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系统的抑制和胃肠道反应,3级以上不良反应率高于TKIs组(44.4%vs 9.0%)。结论辅助靶向治疗有助于提高T3~4 cmN0M0的IB期肺腺癌患者的DFS,但T2ViscPlN0M0患者并不能从靶向治疗中获益。辅助化疗并不能改善IB期肺腺癌患者的DFS和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B期 肺腺癌 辅助化疗 EGFR突变 靶向治疗 无疾病生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临床-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鉴别局灶性机化性肺炎与肺腺癌 被引量:1
3
作者 刘云泽 李宬润 +1 位作者 郭俊唐 刘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7-404,共8页
目的探讨临床-影像组学组合模型对于局灶性机化性肺炎和周围性肺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胸外科术后病理证实为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60例患者,根据倾向评分匹配,1∶2选择出120例... 目的探讨临床-影像组学组合模型对于局灶性机化性肺炎和周围性肺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胸外科术后病理证实为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60例患者,根据倾向评分匹配,1∶2选择出120例肺腺癌患者,收集其临床和影像资料。临床相关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影像组学相关资料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患者按照8∶2的比例分为训练集(144例)与测试集(36例),采用Python3.7数据包提取1835个特征,经过统计学处理,结合临床资料建立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对模型进行验证,评价该模型针对局灶性机化性肺炎与周围型肺腺癌的鉴别诊断效能,并建立列线图模型。结果统计学分析,发现“过敏史”为机化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6),血液学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在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和降维后,筛选出30个对于鉴别两种疾病有意义的影像组学标签,其中对于鉴别意义前3位的影像组学标签为“GraylevelNonUniformity,灰度游程矩阵中的灰度非均匀性”、“SizeZoneNonUniformity,灰度级大小区域矩阵特征中的尺寸区域非均匀性”、“shape-Sphericity,原始图像形状的球形度”。根据临床-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中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9(95%CI:0.8550~0.9627)、测试集为0.901(95%CI:0.8030~0.9989)。模型在训练集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85.4%、83.5%、84.0%,测试集分别为94.7%、70.6%、83.3%。结论基于临床-影像组学的列线图模型对局灶性机化性肺炎与周围型肺腺癌有较好的鉴别诊断效能,有望降低因诊断不明导致的过度治疗,使患者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机化性肺炎 肺腺癌 影像组学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侧非小细胞肺癌4L组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申磊磊 云天洋 +2 位作者 郭俊唐 刘阳 梁朝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93-1798,共6页
目的总结分析左侧肺鳞癌和腺癌4L组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4L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2020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胸外科行左侧肺癌切除+4L组淋巴结清扫的患者134例,依据病理学类型不同分为肺... 目的总结分析左侧肺鳞癌和腺癌4L组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4L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2020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胸外科行左侧肺癌切除+4L组淋巴结清扫的患者134例,依据病理学类型不同分为肺鳞癌组(60例)及肺腺癌组(74例),分析两组间围术期临床病理学特征差异,用logistic回归探讨4L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4L组淋巴结转移率16.4%(22/134),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新辅助化疗、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及类型、脏层胸膜侵犯、Ki-67指数、4L组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Ⅱ期)有统计学差异,肺鳞癌患者4L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肺腺癌。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鳞癌/腺癌)、肺膜侵犯、脉管癌栓、肿瘤标志物阳性、第5组淋巴结转移、第6组淋巴结转移、第7组淋巴结转移、第8组淋巴结转移、第9组淋巴结转移及第10组淋巴结转移是4L组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病理类型(鳞癌/腺癌)(OR=0.120,P=0.025)、第5组淋巴结转移(OR=18.784,P=0.007)及第10组淋巴结转移(OR=5.233,P=0.044)为4L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左侧肺癌出现4L组淋巴结转移并不少见,肺腺癌更易出现,在评估周围结构损伤风险较低,且4L组淋巴结转移可能性较大后应当予以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侧肺癌 4L组淋巴结 转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