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学期刊编辑讲授医学论文写作课刍议
1
作者 王雪萍 温玲玲 +1 位作者 和雨璇 郑真真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4年第10期797-800,共4页
高质量的医学论文是展示医学科研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医学研究发展与传承的基础。医务工作者接受医学论文写作课程培训,提升论文写作能力,发表高质量的医学论文,具有重要的行业价值和社会意义。培养医学科研人员论文写作能力,支持其成长... 高质量的医学论文是展示医学科研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医学研究发展与传承的基础。医务工作者接受医学论文写作课程培训,提升论文写作能力,发表高质量的医学论文,具有重要的行业价值和社会意义。培养医学科研人员论文写作能力,支持其成长,是医学期刊的主要功能之一。医学期刊编辑为医务工作者讲授医学论文写作课程,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笔者长期讲授医学论文写作课程,有很多启发和思考。本文从医学期刊编辑的角度对课程开设的必要性、授课教师队伍素质要求、课程内容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讨论,以期为医学期刊编辑素质培养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和摸索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期刊 医学 编辑 论文写作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斑块定量分析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蔚然 王玺 +3 位作者 窦冠华 何柏 荆晶 单冬凯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2年第9期665-669,共5页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CTA)斑块定量分析,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成分与负荷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3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的116例...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CTA)斑块定量分析,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成分与负荷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3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的116例冠心病(C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诊断结果将其分为ACS组(81例)和SCAD组(35例)。2组患者均在14 d内先后接受CCTA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CCTA斑块定量分析软件测量各类斑块成分体积及负荷、最小管腔直径和重构指数(RI)、偏心指数(EI)等影像学指标并比较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Wilcoxon检验及χ^(2)检验。结果ACS组患者较SCAD组患者具有更大的总斑块负荷(TPB)、非钙化成分负荷(NCPB)和脂质成分负荷(LP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0.5±11.2)%和(51.7±14.4)%,(58.9±12.0)%和(50.1±15.2)%,17.9%(11.6%,27.6%)和14.2%(7.5%,20.8%),均P<0.05]。斑块各类成分体积、钙化成分负荷(CPB)、RI和EI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CS患者的罪犯病变较非罪犯病变具有更大的TPB、NCPB和LP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2.3±10.4)%和(54.8±10.6)%,(60.7±11.0)%和(52.4±11.0)%,(19.7±10.3)%和(15.1±9.2)%,均P<0.05)]。此外,罪犯病变较非罪犯病变具有更小的CPB[0.5%(0.0,2.6)%和1.5%(0.3,3.6)%,P<0.05]。结论通过CCTA斑块定量分析技术测量斑块成分构成后发现,ACS患者和罪犯病变呈现出更高的TPB、NCPB和LP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斑块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穿戴设备探讨睡眠时长与高血压关系的真实世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小龙 易丽 +5 位作者 吕中华 周珊珊 刘昱圻 王瑛 陈韵岱 胡舜英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4年第4期286-290,共5页
目的基于智能穿戴设备测量睡眠时长与家庭血压,明确睡眠时长与高血压的关联性。方法本研究数据资料来自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发起的“血压健康研究”,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执行。本研究采用在线招募方式,招募来自全国34个省... 目的基于智能穿戴设备测量睡眠时长与家庭血压,明确睡眠时长与高血压的关联性。方法本研究数据资料来自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发起的“血压健康研究”,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执行。本研究采用在线招募方式,招募来自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受试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2021年12月至2023年1月共纳入1706例既往无高血压病史的成年受试者,采用华为智能血压手表测量睡眠数据及家庭血压数据,通过填写电子问卷收集受试者人口学资料和病史等信息。按照基线时血压测量数值将受试者分为高血压组[收缩压(SBP)≥135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DBP)≥85 mmHg,n=851]和非高血压组(SBP<135 mmHg,且DBP<85 mmHg,n=855)。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时长与高血压之间的横断面关系。结果1706例受试者中男性1519例(89.04%),女性187例(10.96%);年龄(44.87±11.52)岁;体质量指数(BMI)为(24.99±3.33)kg/m^(2);睡眠时长(7.35±1.10)h;收缩压(125.97±11.75)mmHg,舒张压(84.66±8.45)mmHg;心率(77.43±9.63)次/min。在不同睡眠时长(≥9 h、7~<9 h、5~<7 h、<5 h)受试者中,高血压患病率比较(45.26%、48.16%、52.63%和6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随着睡眠时长缩短,高血压患病率有增高趋势。未校正混杂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睡眠时长7~<9 h组比较,睡眠时长≥9 h组(OR=0.890,95%CI 0.583~1.358;P=0.589)及睡眠时长5~<7 h组(OR=1.196,95%CI 0.974~1.469;P=0.088)高血压风险无统计学差异;睡眠时长<5 h组(OR=2.250,95%CI 1.086~4.665;P=0.029)的受试者高血压风险增加。校正了所有可获取混杂因素(年龄、性别、BMI、高盐饮食习惯、吸烟/饮酒史、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史、糖尿病史、慢性肾脏病史等)后,与睡眠时长7~<9 h组的受试者比较,睡眠时长≥9 h组(OR=0.952,95%CI 0.606~1.495;P=0.831)及睡眠时长5~<7 h组(OR=1.056,95%CI 0.848~1.315;P=0.625)高血压风险无统计学差异;睡眠时长<5 h组(OR=2.238,95%CI 1.026~4.884;P=0.043)受试者的高血压风险依然增加。结论睡眠时长过长及睡眠时长轻度不足与高血压风险无显著关联,睡眠时长过短与高血压风险增加显著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时长 高血压 家庭血压监测 智能穿戴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和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次血运重建的预测价值
4
作者 吴迅 崔建国 +2 位作者 杨霞 钱赓 金琴花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4年第5期321-326,共6页
目的 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和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次血运重建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 目的 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和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次血运重建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787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需要再次血运重建,将患者分为再次血运重建组(315例)和非再次血运重建组(472例)。使用SPSS 25.0和R 4.1.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单变量Cox回归分析再次血运重建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TyG指数和AIP是否为再次血运重建的独立预测因子。绘制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使用曲线下面积(AUC)分析TyG指数和AIP对冠心病患者PCI后再次血运重建的预测价值。结果 再次血运重建组与非再次血运重建组左室射血分数、吸烟史、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TyG指数和AI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变量Cox回归分析发现,吸烟史、心房颤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II、TyG指数及AIP是再次血运重建的危险因素,左室射血分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再次血运重建的保护因素。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TyG指数和AIP的增加仍与再次血运重建风险相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再次血运重建的累计发病率在TyG指数和AIP的第三分位数组明显高于第一及第二分位数组(均P_(log-rank)<0.001)。时间依赖性ROC曲线分析显示,TyG指数预测再次血运重建的AUC为0.571~0.618,AIP预测再次血运重建的AUC为0.573~0.605,TyG指数与AIP联合预测再次血运重建的AUC为0.577~0.614。结论 TyG指数和AIP对冠心病患者PCI后再次血运重建事件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再次血运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别嘌醇与非布司他对家兔快速心房起搏房颤模型心房电重构的影响
5
作者 凡永艳 彭建军 +1 位作者 王玉堂 李泱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4年第8期611-616,共6页
目的探讨黄嘌呤氧化酶(XO)抑制剂(别嘌醇与非布司他)对家兔快速心房起搏(RAP)房颤模型心房电重构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快速心房起搏组(P组)、快速心房起搏-别嘌醇干预组(ALL组)及快速心房起... 目的探讨黄嘌呤氧化酶(XO)抑制剂(别嘌醇与非布司他)对家兔快速心房起搏(RAP)房颤模型心房电重构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快速心房起搏组(P组)、快速心房起搏-别嘌醇干预组(ALL组)及快速心房起搏-非布司他干预组(FP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半乳糖凝集素-3的活性及左心房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XO、黄嘌呤脱氢酶(XDH)的活性。在起搏之前及4周的RAP之后分别进行电生理检查,测定基础起搏周长为200 ms时的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 200)和房颤诱发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及蛋白质印记法检测钙离子电压门控通道亚基α1 C(Cav1.2)、钾离子电压门控通道亚族D3(Kv4.3)的信使RNA(mRNA)和蛋白表达。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S组相比,P组SOD活性明显降低,XO、XDH、hs-CRP、GDF-15及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XO抑制剂后,SOD活性回升明显,XO、hs-CRP、GDF-15及半乳糖凝集素-3活性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P组SOD显著高于ALL组,XDH、hs-CRP、GDF-15及半乳糖凝集素-3活性显著低于AL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P组与ALL组X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FP组XDH水平明显低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ALL组XDH水平与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P后P组的AERP 200明显低于S组(P<0.01),然而FP组的AERP 200显著高于P组和ALL组(P<0.05)。除S组外,P组、ALL组和FP组在RAP后的房颤诱发率均显著高于起搏之前基线状态下的房颤诱发率(P<0.05);应用XO抑制剂干预后,房颤诱发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在FP组尤为明显。RAP可导致左心房组织中Cav1.2和Kv4.3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下调,但是应用XO抑制剂干预可部分抑制这些改变,在FP组尤为明显。结论XO抑制剂(尤其是非布司他)可能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抑制左心房组织中Cav1.2、Kv4.3表达水平的下调,进而延长AERP,降低房颤诱发率,改善心房电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房电重构 黄嘌呤氧化酶 非布司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启动后即刻血液稀释对心脏疾病患者器官功能和治疗策略的影响
6
作者 王铭仪 周珊珊 +5 位作者 田峰 李彦华 张然 张华巍 田淬 陈韵岱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4年第5期350-355,共6页
目的 探讨心脏疾病患者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辅助启动后血液快速稀释对器官功能改变及临床治疗策略选择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接受VA-ECMO... 目的 探讨心脏疾病患者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辅助启动后血液快速稀释对器官功能改变及临床治疗策略选择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接受VA-ECMO辅助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VA-ECMO启动后红细胞压积(Hct)下降的程度,将患者分为Hct下降≥30%组(Hct^(Δ30%+)组,n=17)和Hct下降<30%组(Hct^(Δ30%-)组,n=33)。比较两组患者器官功能相关生物标志物、接受输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及持续肾替代治疗(CRRT)情况。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Hct^(Δ30%+)组65岁及以上患者占比52.9%(9/17),Hct^(Δ30%-)组65岁及以上患者占比36.4%(12/33)。Hct^(Δ30%+)组与Hct^(Δ30%-)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VA-ECMO辅助前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VA-ECMO启动后,肌酸激酶同工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峰值在Hct^(Δ30%+)组中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t^(Δ30%+)组与Hct^(Δ30%-)组相比,接受IABP(70.6%和36.4%)和CRRT(64.7%和18.2%)治疗的患者比例更高;Hct^(Δ30%+)组患者输注悬浮红细胞和血浆的单位数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A-ECMO启动后Hct降低≥30%的患者输血量更大、器官损伤更重,采用IABP或CRRT联合辅助比例更高。VA-ECMO启动后Hct降低≥30%作为一个新的临床指标,为治疗策略的选择及改善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红细胞压积 预冲 血液稀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0过表达巨噬细胞的极化和靶向成像研究
7
作者 王铭仪 程洋 +4 位作者 蔡星璇 陈捷 周珊珊 张硌 陈韵岱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5期451-457,共7页
目的通过转录组测序和离体组织成像技术探讨过表达白细胞介素(IL)-10对巨噬细胞极化和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靶向能力的潜在影响。方法通过慢病毒感染构建过表达IL-10的巨噬细胞(IL-10M),进行转录组测序与差异基因分析,通过RT-qPCR和流... 目的通过转录组测序和离体组织成像技术探讨过表达白细胞介素(IL)-10对巨噬细胞极化和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靶向能力的潜在影响。方法通过慢病毒感染构建过表达IL-10的巨噬细胞(IL-10M),进行转录组测序与差异基因分析,通过RT-qPCR和流式细胞术验证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的表达变化。通过尾静脉注射,将IL-10M和ConM注入西方饮食造模后的ApoE-/-小鼠,利用主动脉大体和病理荧光成像观察细胞对主动脉斑块的靶向能力。结果转录组分析显示,IL-10M与对照组(ConM)有127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与巨噬细胞极化相关的多个关键基因差异显著。IL-10M中,M1型标志物Cd86、肿瘤坏死因子(Tnf)表达下调,Il-1beta表达上调;M2型标志物甘露糖受体1(Mrc1)表达上调,精氨酸酶2(Arg2)表达下调。RT-qPCR验证发现IL-10M Mrc1、Tnf-alpha和Il-1beta表达与测序结果一致。流式分析结果显示,与ConM相比,IL-10M组中CD86表达水平较低(P<0.05)。尾静脉注射后,小鼠主动脉斑块处可分别观察到IL-10M和ConM的荧光信号。结论过表达IL-10可调节巨噬细胞极化相关标志物的表达,并且可以不改变巨噬细胞对斑块的靶向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0 巨噬细胞 极化 靶向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实世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替格瑞洛抗血小板降阶治疗的临床转归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子乾 邹宇婷 +6 位作者 都日娜 吴阳勋 王观筠 刘海萍 王语嫣 王绪云 尹彤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1年第12期946-951,共6页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由替格瑞洛降阶为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转归。方法连续募集2013年10月至2016年8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住院期间接受替格...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由替格瑞洛降阶为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转归。方法连续募集2013年10月至2016年8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住院期间接受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并于住院期间或出院后1年内将替格瑞洛降阶为氯吡格雷的ACS或PCI术后患者746例。根据替格瑞洛降阶治疗时间,将患者分为急性期组(≤1个月,n=212)和非急性期组(1~3个月,n=262;3~6个月,n=156;6~12个月,n=116)。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随访。分析各组患者降阶治疗原因,比较各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1年内净临床不良事件: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脑卒中、靶血管重建及出血学会研究会(BARC)定义的2、3、5型出血事件构成的复合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心血管缺血事件和BACR 2、3、5型出血事件)发生差异。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比不同时间段行替格瑞洛降阶治疗后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风险。结果急性期组降阶治疗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造影未见严重狭窄(23.1%),非急性期组降阶治疗的主要原因是无法获取替格瑞洛(41.9%)。急性期组1年内净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略高于非急性期1~3个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6%和12.2%;HR=0.72,95%CI 0.41~1.26;P=0.252)。非急性期1~3个月组的1年内净临床不良事件显著低于3~6个月组(12.2%和19.2%;HR=1.90,95%CI 1.07~3.37;P=0.029)及6~12个月组(12.2%和21.6%;HR=1.48,95%CI 1.10~2.00;P=0.010)。各组间1年内心血管缺血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急性期1~3个月组的1年内出血事件显著低于6~12个月组(9.2%和15.5%;HR=1.42,95%CI 1.01~2.00;P=0.044)。结论真实世界中ACS或PCI术后患者在非急性期1~3个月内进行替格瑞洛抗血小板降阶治疗能够获得最佳的临床净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替格瑞洛 抗血小板降阶治疗 氯吡格雷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利伐沙班治疗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海明 赵芸漳 +6 位作者 刘子凡 高一凡 孙哲 林莹 张然 徐勇 郭新红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1年第7期481-487,共7页
目的探索中国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利伐沙班预防卒中的合适剂量,提高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5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利... 目的探索中国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利伐沙班预防卒中的合适剂量,提高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5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利伐沙班A组及利伐沙班B组。A组采用国际推荐剂量的利伐沙班(15 mg),B组采用低剂量利伐沙班(10 mg)。随访12个月后,最后入组患者A组73例,B组67例。检测应用利伐沙班前后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浆抗Ⅹa因子活性浓度及血栓弹力图等指标,记录随访期间的出血、缺血事件及全因死亡情况。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服用利伐沙班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肌酐、血尿素氮、尿酸、血红蛋白、血小板、血小板聚集功能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峰值、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峰值、凝血酶原活动度峰值、国际标准化比值峰值及抗Xa因子谷浓度值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意义有统计学(P<0.05)。2组其余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栓弹力图各项主要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除血尿外,2组患者的其他出血性事件、缺血性事件及全因死亡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累积生存率为93.5%,B组为8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国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防治前需个体化评估缺血/出血风险,抗凝治疗推荐选用偏低剂量的利伐沙班,可取得明显且相对安全的临床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利伐沙班 非瓣膜性房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冠状动脉CT特征的机器学习技术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蔚然 王蓉 +1 位作者 王更新 单冬凯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1年第9期702-706,共5页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作为冠心病的一线诊断工具,不但可以评估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的程度,也可以进一步分析斑块组成、形态和易损性,而基于CCTA图像的冠周脂肪CT定量检测则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炎症情况,用于综合评估心血管事件远期风险。...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作为冠心病的一线诊断工具,不但可以评估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的程度,也可以进一步分析斑块组成、形态和易损性,而基于CCTA图像的冠周脂肪CT定量检测则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炎症情况,用于综合评估心血管事件远期风险。在此基础上,随着人工智能和影像组学技术的发展,冠心病患者个体化危险分层和治疗决策的制定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机器学习技术,该技术可以深度挖掘组织影像标志物,整合临床、生物学和CCTA影像学信息,构建精准无创预测模型,为进一步精确评估心血管风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本文详细综述了CCTA检查在检测定量斑块易损性及冠状动脉炎症中的作用,并简要总结了基于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算法模型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CT血管造影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胖与房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林琨 马山山 +3 位作者 陈雅婷 郭红阳 刘赛哲 李泱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2年第9期695-698,共4页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是心源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房颤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其并发症具有高度致残、致死危害,目前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其与房颤的相关性是...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是心源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房颤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其并发症具有高度致残、致死危害,目前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其与房颤的相关性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旨在探讨肥胖与房颤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肥胖 心脏危险因素 风险因素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钝挫伤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波涛 雷运臻 金琴花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23期98-100,共3页
胸钝挫伤致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胸部受钝挫伤后出现类似AMI的症状,心肌损伤标记物及心电图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演变。胸钝挫伤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是由多种因素或者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外伤原因,常常导致漏诊,需多学科的风... 胸钝挫伤致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胸部受钝挫伤后出现类似AMI的症状,心肌损伤标记物及心电图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演变。胸钝挫伤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是由多种因素或者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外伤原因,常常导致漏诊,需多学科的风险评估及联合诊治,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胸部钝挫伤致AMI的治疗,根据其外伤程度及并发症,需给予迅速分类管理治疗和多学科联合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支持治疗,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等。由于胸钝挫伤致AMI与冠状动脉斑块破裂所致AMI的发病机制不同,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反面,需要权衡出血利弊,为患者指定一个详细的治疗方案。目前临床报道的胸部钝挫伤致AMI病例较少,国内外鲜见有关于此类AMI的荟萃分析文章,亦无相关救治指南。因此,对胸钝挫伤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钝挫伤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 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打桩法”消融心房颤动左肺静脉前三角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军杰 孙艳梅 +3 位作者 方舟 黄亚 杨有婷 张玉霄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3年第7期516-519,共4页
目的比较采用与不采用“打桩法”概念与技术消融左肺静脉前三角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手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18年6月到2020年12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并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阵发性... 目的比较采用与不采用“打桩法”概念与技术消融左肺静脉前三角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手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18年6月到2020年12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并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打桩组与传统组,每组患者28例。收集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阵发性房颤病史、左房前后径大小等基线资料并进行对比。完善术前检查后,进行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其中打桩组对左侧肺静脉前三角(即左侧上下肺静脉之间嵴部前缘)采用“打桩法”的概念与技术进行消融治疗,传统组对左侧肺静脉前三角只是采用常规的贴靠与消融方法。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结果与传统组比较,打桩组左肺静脉隔离时间[(39.6±6.2)和(62.5±8.7)min]、两肺静脉隔离时间[(106.3±12.8)和(123.9±17.5)min]及手术总时间[(176.4±29.1)和(201.2±33.8)min]均更短,单圈隔离率[82.1%(23/28)和60.7%(12/28)]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术中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心包填塞发生率和随访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打桩法”消融技术稳定可靠,缩短了左侧肺静脉前三角的消融时间,提高了单圈消融隔离率,并进而提高总体手术工作效率,且安全性良好,无不良反应,是一种有效操作方法,解决了局部解剖带来的操作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操作技术 左房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新发恶性肿瘤情况及其与全因死亡的相关性
14
作者 赵亚伟 王溢豪 +4 位作者 朱绍宁 李小龙 孙志军 陈韵岱 胡舜英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3年第6期413-417,共5页
目的 明确冠心病患者新发恶性肿瘤情况及其与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为优化冠心病患者临床综合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通过SPSS 25.0随机抽取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目的 明确冠心病患者新发恶性肿瘤情况及其与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为优化冠心病患者临床综合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通过SPSS 25.0随机抽取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住院,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并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4 625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并对患者出院后的肿瘤情况和死亡情况进行随访。根据随访结局有无发生死亡,分为生存组(n=3 385)和死亡组(n=335)。采用Cox回归分析明确新发恶性肿瘤与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及χ^(2)检验。结果 随访成功患者3 720例(80.4%),中位随访时间为9(8,10)年;其中发生恶性肿瘤150例(4.0%),全因死亡335例(9.0%);死亡的冠心病患者中新发恶性肿瘤40例(11.9%),生存的冠心病患者中新发恶性肿瘤110例(3.3%),2组新发肿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和生存组患者的年龄≤65岁,身体质量指数≥24 kg/m^(2),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20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肾功能不全、气管炎/肺气肿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甘油三酯、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国际标准化比值、尿素氮、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左心室射血分数、肌钙蛋白T、血清脑利钠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rank检验显示,在随访时间内,发生肿瘤的冠心病患者的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未发生肿瘤的冠心病患者(P<0.001)。多因素校正后,Cox回归分析显示新发恶性肿瘤使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815倍(95%CI 2.362~6.164;P<0.001)。结论 死亡的冠心病患者新发恶性肿瘤发生率显著高于生存的冠心病患者,冠心病患者新发恶性肿瘤显著影响冠心病患者长期生存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恶性肿瘤 全因死亡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罗替尼续接放化疗致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亚伟 刘康 +5 位作者 孙明壮 闫凯欣 王锦达 孙志军 陈韵岱 胡舜英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2年第7期538-539,共2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8岁,因“阵发性胸闷胸痛1个月,加重1周”入院。2020年8月初,患者每行走约100 m即出现胸痛、胸闷症状,休息10 min后缓解。同年8月20日休息时胸痛剧烈,伴灼热、大汗,持续约30 min后缓解。8月28日就诊于我院门诊,查心...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8岁,因“阵发性胸闷胸痛1个月,加重1周”入院。2020年8月初,患者每行走约100 m即出现胸痛、胸闷症状,休息10 min后缓解。同年8月20日休息时胸痛剧烈,伴灼热、大汗,持续约30 min后缓解。8月28日就诊于我院门诊,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V1~V2导联呈QS型,V1~V3导联ST段抬高,V1~V5导联T波倒置。超声心动图示: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左室心尖部血栓形成,左室射血分数为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放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表达数据库对冠心病关键调控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6
作者 艾伦娜 刘昱圻 陈韵岱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3年第6期450-455,共6页
目的 应用基因表达(GEO)数据库对冠心病患者相关基因进行研究分析,探索新的冠心病潜在调控机制。方法 检索GEO数据库,选择冠心病患者和对照者的相关基因表达谱数据。导入处理后的冠心病患者的GSE71226数据集,利用GEO2R分析鉴定冠心病和... 目的 应用基因表达(GEO)数据库对冠心病患者相关基因进行研究分析,探索新的冠心病潜在调控机制。方法 检索GEO数据库,选择冠心病患者和对照者的相关基因表达谱数据。导入处理后的冠心病患者的GSE71226数据集,利用GEO2R分析鉴定冠心病和健康人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分析确定冠心病患者和对照者的差异基因。采用R语言ggplot2包进行可视化相关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575个DEGs。进一步构建了一个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以可视化DEGs和识别中心基因。基因本体论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上调和下调DEGs的各排名前15的信号通路参与了胰岛素分泌、心脏传导系统、生长激素分泌等相关的生物过程;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上调和下调DEGs主要与序列特异性DNA复制、环状腺苷单磷酸酯(cAMP)、脂肪消化吸收酶等相关的信号通路等有关。进一步构建了PPI网络互作图,显示五个中心基因(SST、BBS10、CCK、POMC、HSPA9),其中SST与冠心病的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冠心病的关键调控基因包括SST、BBS10、CCK、POMC、HSPA9,可能通过双链DNA结合、cAMP、脂肪消化吸收酶等相关的信号通路参与冠心病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差异表达基因 关键调控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自膨式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严重传导损伤相关因素分析
17
作者 孙泽瑜 单冬凯 +4 位作者 王晶 蒋博 辛然 陈韵岱 刘长福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3年第8期591-597,共7页
目的分析应用国产自膨式瓣膜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严重传导损伤的相关因素并评估其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2月至2022年10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应用国产自膨式主动脉瓣膜行TAVR患者。根据术后结果分... 目的分析应用国产自膨式瓣膜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严重传导损伤的相关因素并评估其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2月至2022年10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应用国产自膨式主动脉瓣膜行TAVR患者。根据术后结果分为正常组和传导损伤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预测效能并评估效能差异。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U检验及χ^(2)检验。结果纳入患者84例,其中正常组60例,传导损伤组24例。2组间左室流出道(LVOT)面积、LVOT面积/瓣环面积、室间隔膜部长度、室间隔膜部长度和植入深度的差值(ΔMSI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OT面积/瓣环面积(OR=0.874,95%CI 0.797~0.959,P=0.004)、ΔMSID(OR=0.660,95%CI 0.515~0.846,P=0.001)是TAVR术后严重传导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示LVOT面积/瓣环面积、ΔMSI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2、0.768,二者联合的曲线下面积为0.908,DeLong检验显示单因素与二者联合指标的预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VOT面积/瓣环面积、ΔMSID是TAVR术后出现严重传导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用于预测术后新发传导损伤的发生,二者联合较单因素预测效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左束支传导阻滞 永久起搏器植入 主动脉瓣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余胆固醇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
18
作者 高运霞 高超 +3 位作者 高艳玲 李珍珍 单东凯 张艳春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3年第9期678-682,共5页
目的探索残余胆固醇(RC)是否可成为老年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指标。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入组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老年ACS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基... 目的探索残余胆固醇(RC)是否可成为老年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指标。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入组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老年ACS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并计算RC水平,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基线及残余Syntax评分分析。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为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MACEs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不同危险因素对AC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评估RC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R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及χ^(2)检验。结果本研究最终入选老年ACS患者740例,其中1年随访期内发生MACEs患者84例(11.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通过校正,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0.998,95%CI 0.997~1.000;P=0.015)与RC(OR=0.135,95%CI 0.069~0.265;P<0.001)为老年ACS患者发生MACEs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RC对预后评估有良好的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754(95%CI 0.719~0.786)、0.774(95%CI 0.740~0.805),二者联合评估预后的效能优于二者单独预测0.868(95%CI 0.840~0.893;P<0.001)。RC与残余Syntax评分的相关系数R 2为0.46,二者呈正相关(P<0.05)。结论RC与老年ACS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正相关,并对患者MACEs的预后评估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残余胆固醇 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脂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