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胃部肿瘤病理数据特征提取的分型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建 宋志刚 +2 位作者 王书浩 付哲铭 王磊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0-217,共8页
胃癌的早期发现和组织病理的精准分型可有效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但有限的医疗资源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基于ResNet-50的DeepLab v3语义分割算法,构建了胃部肿瘤病理分型识别系统,辅助病理医生实现快速高效精准的协同分型诊断。针对不含... 胃癌的早期发现和组织病理的精准分型可有效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但有限的医疗资源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基于ResNet-50的DeepLab v3语义分割算法,构建了胃部肿瘤病理分型识别系统,辅助病理医生实现快速高效精准的协同分型诊断。针对不含恶性肿瘤的情况,完善实现了胃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二分类识别。医院临床及资深医师像素级标注的1854张胃部组织数字切片进行了训练和测试,实现了在癌区识别基础上准确率为61.8%、kappa=0.496的分型诊断和敏感度100%、特异性75.8%和AUC=0.972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提出的胃癌分型诊断能够标出癌区,并给出诊断参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较为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部肿瘤 胃癌分型 特征提取 深度学习 病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假黏液瘤的超声特征与病理分型对照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岩密 唐杰 +3 位作者 郭爱桃 汪龙霞 王军燕 于德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257-2260,共4页
目的观察腹膜假黏液瘤(PMP)的超声特征并与病理分型进行对照分析,探讨术前超声诊断PMP的价值。方法收集PM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学特征分腹膜弥漫性黏液腺瘤病(DPAM)、腹膜黏液腺癌病(PMCA)及交界性病变(PMCA-I/D)3型,分析不同病理... 目的观察腹膜假黏液瘤(PMP)的超声特征并与病理分型进行对照分析,探讨术前超声诊断PMP的价值。方法收集PM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学特征分腹膜弥漫性黏液腺瘤病(DPAM)、腹膜黏液腺癌病(PMCA)及交界性病变(PMCA-I/D)3型,分析不同病理分型的超声特征。结果经病理证实为PMP且有术前超声资料的患者49例,DPAM 14例、PMCA-I/D 17例、PMCA 18例。超声检查显示92.86%(13/14)DPAM、88.24%(15/17)PMCA-I/D和83.33%(15/18)PMCA存在腹腔积液。64.29%(9/14)DPAM、29.41%(5/17)PMCA-I/D和55.56%(10/18)PMCA的肝脏表面及35.71%(5/14)DPAM、11.76%(2/17)PMCA-I/D和27.78%(5/18)PMCA的脾脏表面有黏液结节产生的压迹。PMCA更倾向于伴有肝脏黏液结节浸润(P=0.045)。64.29%(9/14)DPAM、70.59%(12/17)PMCA-I/D和83.33%(15/18)PMCA伴腹膜种植结节。PMCA者更倾向于伴有网膜饼(P=0.018)。结论 PMP的超声表现有一定特异性。虽然不同病理类型的患者均可出现内脏表面压迹和腹膜种植,但肝脏浸润和网膜饼更常见于PM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假黏液瘤 超声检查 诊断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5例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影像特点、预后及治疗方法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杨华 韩晓蘋 +11 位作者 李宝静 孙璐 朱海燕 李菲 王全顺 黄文荣 薄剑 赵瑜 李红华 王书红 于力 靖彧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09-1114,共6页
本研究目的分析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对35例LCH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年龄分为未成年组(<14岁)及成年组(≥14岁),对其临床症状、体征、... 本研究目的分析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对35例LCH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年龄分为未成年组(<14岁)及成年组(≥14岁),对其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病理检查结果、治疗情况及预后进行评估。结果表明:LCH临床特点表现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单系统受累患者以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多系统受累患者以联合化疗效果较好。经过系统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年,1年总生存率(OS)为94%±4%,2年OS为91%±5%,3年OS为86%±7%。未成年组与成年组3年OS分别为94%±6%和81%±10%,未成年组OS优于成年组,但是由于病例数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CH是一种容易误诊的疾病,年龄为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病理活检是其确诊的金标准,PET-CT对该疾病明确分期及病变范围有很大意义。成年LCH患者肺部容易受累及,联合化疗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可根据病变的分期及分组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病理特点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无明确病理诊断的韦格纳肉芽肿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4
作者 于飞 袁虎 +4 位作者 陈雷 袁静 雷磊 王洪田 周雪筠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4期308-310,共3页
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s granulomatosis,WG)是一种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鼻黏膜和肺组织的局灶性肉芽肿性炎症为开始、继而进展为血管弥漫性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为主的病变,临床主要累及鼻、鼻窦、耳、肺、... 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s granulomatosis,WG)是一种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鼻黏膜和肺组织的局灶性肉芽肿性炎症为开始、继而进展为血管弥漫性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为主的病变,临床主要累及鼻、鼻窦、耳、肺、肾,其次为关节、眼、皮肤及心脏和神经系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格纳肉芽肿 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文献复习 病理诊断 肉芽肿性炎症 自身免疫性疾病 神经系统 肺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非典型性息肉状腺肌瘤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爱军 王美清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75-278,共4页
目的 :探讨子宫非典型性息肉状腺肌瘤 (APA)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 6例子宫非典型性息肉状腺肌瘤 ,综合分析其临床表现 ,并进行光镜观察。结果 :患者年龄 2 7~ 6 5岁 ,平均 43 1岁。主要以阴道不规则出血和 (或 )不... 目的 :探讨子宫非典型性息肉状腺肌瘤 (APA)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 6例子宫非典型性息肉状腺肌瘤 ,综合分析其临床表现 ,并进行光镜观察。结果 :患者年龄 2 7~ 6 5岁 ,平均 43 1岁。主要以阴道不规则出血和 (或 )不孕症为主诉。除 1例部位不详外 ,2例发生在宫底 ,2例宫体下段 ,1例位于宫颈管内。光镜下表现为腺上皮呈不同程度的增生 ,并伴有一定异型性 ,1例出现鳞化灶 ;肿瘤间质可见增生的平滑肌组织 ,1例局部出现内膜间质的分化 ,1例部分区域间质水肿明显。 1例镜下见肿物一部分为透明细胞癌 ,另一部分呈APA改变 ,两者之间有过渡。随访 3个月~ 11年 ,除继发透明细胞癌的老年患者术后 16个月死亡外 ,其余均无复发。结论 :子宫非典型性息肉状腺肌瘤应注意与高分化宫内膜样癌、宫内膜息肉、腺肌瘤等鉴别。其临床经过良好 ,但非典型性显著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非典型性息肉状腺肌瘤 子宫内膜 临床病理 鉴别诊断 AP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全自动滴染式染色机在病理常规染色中的优势和应用评价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金龙 范军振 +1 位作者 潘芙敏 宋欣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12-813,共2页
近年随着病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的全自动系列染色机以其不同的优势逐步被引入各大医院病理科及实验室,并逐渐取代传统的手工染色。HE染色是一种多步骤、多因素的实验方法,无论是手工还是机器操作,均存在众多影响因素,甚至会... 近年随着病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的全自动系列染色机以其不同的优势逐步被引入各大医院病理科及实验室,并逐渐取代传统的手工染色。HE染色是一种多步骤、多因素的实验方法,无论是手工还是机器操作,均存在众多影响因素,甚至会出现不理想的染色结果,从而导致误判和误诊。根据染色机的设计不同,全自动HE染色机可分为滴染式和浸染式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染式 HE染色 染色机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钙化斑块CT、MRI及病理对照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涛 赵绍宏 +4 位作者 高建华 蔡祖龙 杨立 高元桂 郭爱桃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15-818,共4页
目的评价64层CT和1.5TMR扫描仪在显示离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钙化斑块成分的作用。方法对12具尸体心脏行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CT及MR检查,并与病理学相对照。分析钙化斑块的CT值及MRI的信号强度。结果43个CT、MRI所示的钙化斑块层面可与相... 目的评价64层CT和1.5TMR扫描仪在显示离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钙化斑块成分的作用。方法对12具尸体心脏行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CT及MR检查,并与病理学相对照。分析钙化斑块的CT值及MRI的信号强度。结果43个CT、MRI所示的钙化斑块层面可与相应的组织学层面相对应。钙化成分为主的斑块CT值平均为1065HU。MRI示钙化斑块在各个序列均表现为低信号,48.84%的钙化层面内有稍高信号,组织切片示脂质成分。58.14%的钙化斑块内有新生血管或炎细胞浸润。结论CT、MRI都可以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钙化斑块的特点,但显示钙化斑块内的脂质成分,MRI优于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 动脉硬化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膜瘤组织病理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1
8
作者 申明识 纪小龙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06-308,共3页
收集诊断为脑膜瘤682例,对其中资料完整的598例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进行统计,并依据1990年WHO制定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标准,重新阅片。
关键词 脑膜瘤 病理诊断 组织学分型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处血管新生的病理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孙璐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9-240,共2页
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内膜往往出现血管新生。这些新生血管可以促进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甚至诱发斑块出血和斑块破裂。进一步研究新生血管的发生机制及其病理生理意义并寻求较佳的防治方法,可以为认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和... 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内膜往往出现血管新生。这些新生血管可以促进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甚至诱发斑块出血和斑块破裂。进一步研究新生血管的发生机制及其病理生理意义并寻求较佳的防治方法,可以为认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一个新的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新生 动脉粥样硬化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磨玻璃密度肺腺癌内血管异常CT表现与病理亚型的相关性 被引量:23
10
作者 杨越清 吕喆 +5 位作者 高杰 金鑫 吴芳 金梅 吴坚 赵绍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2-186,共5页
目的探讨CT上纯磨玻璃密度结节(pGGN)肺腺癌内血管异常改变与病理亚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7例(116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pGGN肺腺癌患者的CT影像与病理资料,根据血管在pGGN内的表现(包括血管聚集或/和增粗、扭曲)分成两组:无血管改变组... 目的探讨CT上纯磨玻璃密度结节(pGGN)肺腺癌内血管异常改变与病理亚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7例(116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pGGN肺腺癌患者的CT影像与病理资料,根据血管在pGGN内的表现(包括血管聚集或/和增粗、扭曲)分成两组:无血管改变组和有血管改变组;肺腺癌的病理分型为3组:浸润前病变组、微浸润腺癌组和浸润腺癌组。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血管异常改变与病理亚型的关系,血管异常改变与病灶大小及密度之间的关系分别采用秩和检验和t检验。结果 116个pGGN肺腺癌中,浸润前病变组25个、微浸润腺癌组29个、浸润腺癌组62个。其中无血管改变和出现血管改变分别为21和4、14和15、16和46个。浸润前组、微浸润腺癌组与浸润腺癌组血管改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血管改变与pGGN的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p GGN密度无统计学意义(P=0.826)。结论 pGGN肺腺癌中出现血管异常改变与病变浸润性有相关性,且与pGGN的大小相关,而与病变的密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腺癌 病理 计算机断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继平 刘爱军 +1 位作者 王昀 薛德彬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6-409,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r,ET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7例子宫ETT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病理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ETT发病年龄31~45岁(平均37.6岁),距前次妊娠6~216个月(平均94个... 目的探讨子宫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r,ET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7例子宫ETT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病理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ETT发病年龄31~45岁(平均37.6岁),距前次妊娠6~216个月(平均94个月),临床表现闭经和阴道不规则流血。大体上肿瘤呈膨胀性生长,直径0.5~10cm,镜下显示典型的上皮样瘤细胞巢、"地图样"坏死、"血管瘤细胞套样"结构,4例合并子宫平滑肌瘤。免疫组化:CK18、CD10、p63均呈阳性,hPL、PLAP、CD146、hCG、inhibin部分病例灶状阳性,Ki-67增殖指数>5%,p53阳性率4例>5%。结论 ETT是罕见的具有恶性潜能的绒毛膜中间型滋养细胞肿瘤,需与子宫上皮样平滑肌肉瘤、宫颈鳞癌及其它滋养细胞疾病等鉴别,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 病理特征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侯卫华 文载律 +1 位作者 杨虎 马晓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6-449,共4页
目的探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FD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7例淋巴结及结外部位FDCS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FDCS多发生于青壮年... 目的探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FD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7例淋巴结及结外部位FDCS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FDCS多发生于青壮年,以头颈部淋巴结多见,结外少见,多为无痛性肿块。瘤组织具有多种形态学特征,典型表现是瘤细胞由梭形至卵圆形或圆形构成,呈片状、束状、席纹状、漩涡状及模糊的结节状结构排列。胞核呈长梭形至圆形,染色质空泡状或细颗粒状,核仁小而明显,常见核内假包涵体,核分裂易见;胞质丰富淡染或嗜酸,胞界不清。间质散在淋巴细胞,并常见围绕血管形成袖套状结构。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21、CD23、CD35均阳性(7/7)。结论 FDCS是一种较罕见的恶性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据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术后易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 淋巴结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对比剂灌注成像在鉴别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玉林 刘梦雨 +4 位作者 王岩 肖华锋 孙璐 张军 马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6-421,共6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MR)灌注成像在鉴别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3例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并出现新强化灶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二次手术病理或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证实为胶质瘤复发或放射性脑损伤。23例患者均行常规MR... 目的分析磁共振(MR)灌注成像在鉴别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3例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并出现新强化灶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二次手术病理或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证实为胶质瘤复发或放射性脑损伤。23例患者均行常规MR平扫、增强扫描和MR脑灌注成像。灌注成像采用梯度回波-回波平面成像(GRE-EPI)序列,感兴趣区(ROI)放置在横断面T1WI异常强化区域和对侧相对正常的脑白质内,大小为20~40mm2,每个患者平均测量10次,计算异常强化区与对侧正常区的参数比值,即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达峰时间(rTTP)及团注到达时间(rBAT),采用分组t检验比较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组间各灌注参数。结果 23例患者最终经手术和随访证实有13例胶质瘤复发,10例放射性脑损伤。胶质瘤复发rCBV和rCBF比值分别为3.60±3.86和2.88±2.27,明显高于放射性脑损伤的0.82±0.74(P=0.000)和0.84±0.80(P=0.000);rMTT(P=0.204)、rTTP(P=0.260)和rBAT(P=0.071)的比值在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CBV和rCBF鉴别诊断为胶质瘤复发或放射性脑损伤的曲线下面积均为0.876。结论 MR灌注成像是鉴别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的有效方法,rCBV和rCBF比值鉴别诊断界值分别为1.3088和1.1235,可作为可靠的临床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复发 脑损伤 放射性 磁共振成像 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常规HE染色的组织最佳核染时间探索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金龙 陈婷婷 +3 位作者 王高飞 马亚琪 于占洋 宋欣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97-699,共3页
一张高质量的HE切片是保证病理诊断准确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其中细胞核染色效果的优劣尤为关键,它将直接影响HE切片的染色质量,故控制好苏木精染液的染色时间是常规HE染色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近年来,随着病理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全自动... 一张高质量的HE切片是保证病理诊断准确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其中细胞核染色效果的优劣尤为关键,它将直接影响HE切片的染色质量,故控制好苏木精染液的染色时间是常规HE染色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近年来,随着病理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全自动染色机正以其卓越的性能与良好的切片处理效果,特别是高效、稳定,逐渐取代了传统手工染色,被国内外各级医院和教学研究室接受并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染色 全自动浸染式染色机 苏木精 核染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观弥散系数值在鉴别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中的价值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玉林 刘梦雨 +4 位作者 李金锋 张军 孙璐 冯逢 马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6-400,共5页
目的分析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3.0T磁共振扫描机,对23例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后的患者(随访中出现异常强化灶)行脑部常规MRI检查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23例患者均经二次手术或随访证... 目的分析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3.0T磁共振扫描机,对23例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后的患者(随访中出现异常强化灶)行脑部常规MRI检查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23例患者均经二次手术或随访证实为胶质瘤复发或放射性脑损伤。DWI原始数据采用Functool软件进行ADC值测量,感兴趣区(ROIs)放置在病灶中DWI信号均匀处,并参考增强T1WI以避开出血及液化坏死区。所选ROI的ADC值由Functool自动计算出,为了减少误差,在强化病灶内测量10处ADC值,得到平均值、最大值及最小值。结果胶质瘤复发及放射性脑损伤病灶中均常见出血、坏死、水肿等,导致ADC值具有较大差异。胶质瘤复发组平均ADC值及最大ADC值均小于放射性脑损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胶质瘤复发组最小ADC值明显小于放射性脑损伤组(P=0.016)。结论最小ADC值在鉴别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中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放射性脑损伤 胶质瘤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貌似肿瘤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 被引量:14
16
作者 黄德晖 钟定荣 吴卫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0-182,I001,共4页
目的 总结貌似肿瘤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病例,分析其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点,归纳临床误诊原因并探讨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4例临床资料,包括病史、发病情况、临床症状、体征、手术中肉眼所见,影... 目的 总结貌似肿瘤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病例,分析其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点,归纳临床误诊原因并探讨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4例临床资料,包括病史、发病情况、临床症状、体征、手术中肉眼所见,影像学包括CT/MRI表现,病理包括HE染色,Luxol fast blue(Lfb)髓鞘染色,Bodian神经纤维染色,还进行了CD68,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神经丝蛋白(NF)等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临床上可出现头痛、癫癎等症状,急性期CT/MRI可以出现水肿等占位效应、增强后可以有环形强化,冰冻切片可以观察到胶质细胞增生等。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可以有肿瘤样的非典型性表现,临床容易造成误诊:应在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等多方面进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脱髓鞘病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应用SSH和cDNA Microarray筛选肺癌相关基因 被引量:4
17
作者 范保星 张开泰 +3 位作者 笪冀平 谢玲 王升启 吴德昌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 利用抑制消减杂交 (suppressionsubtractivehybridization ,SSH)和cDNAMicroarray筛选肺癌组织、肺癌旁组织和其它肿瘤组织中相互差异表达的基因。方法 将利用SSH构建的BEP2D细胞永生化阶段、恶性转化前阶段和恶性转化阶段三个c... 目的 利用抑制消减杂交 (suppressionsubtractivehybridization ,SSH)和cDNAMicroarray筛选肺癌组织、肺癌旁组织和其它肿瘤组织中相互差异表达的基因。方法 将利用SSH构建的BEP2D细胞永生化阶段、恶性转化前阶段和恶性转化阶段三个cDNA文库中的克隆制作在一张芯片上 ,筛选了 15例肺癌组织、5例肺癌旁组织和其他癌组织 2 4例 (肝癌、胃癌、食管癌、乳腺癌、白血病、子宫内膜癌、脑神经胶质瘤和结肠癌各 3例 )中mRNA的表达差异。结果 获得肺癌组织高于肺癌旁组织表达的cDNA 2 6个 ,肺癌旁组织高于肺癌组织表达的 31个。二者高于其它 8种癌组织的分别为 :肺癌旁组织中 63个 ,肺癌组织中 87个。结论 联合应用SSH和cDNAMicroarray是筛选和鉴定不同样本中差异表达基因的快速和有效的方法 ;肺癌旁组织和肺癌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 ,以及这二者与其它组织差异表达的基因 ,不仅可能是肺癌发生发展机制中的重要基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H 基因 肺癌 肿瘤 治疗 诊断 BEP2D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 被引量:19
18
作者 张晶 王海屹 +4 位作者 赵红 魏志涛 李杰 郭爱涛 叶慧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6-259,共4页
目的:评价CT对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2008-1~2009-12解放军总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膀胱嗜铬细胞瘤4例(男性3名,女性1名,年龄39~62岁,平均48岁)。4名患者利用16排或64层CT扫描机进行了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医师对... 目的:评价CT对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2008-1~2009-12解放军总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膀胱嗜铬细胞瘤4例(男性3名,女性1名,年龄39~62岁,平均48岁)。4名患者利用16排或64层CT扫描机进行了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医师对病变发生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及增强特点进行分析。结果:4例膀胱嗜铬细胞瘤均位于膀胱后壁,病变形态均呈圆形或类圆形,以宽基底附着于膀胱壁,边界清楚。CT平扫的CT值为41~53Hu,平均46.75Hu;增强扫描CT值为73~93Hu,平均85Hu,病变呈中度或明显强化。4例均未发现囊变、坏死、出血或钙化。术前3例诊断为嗜铬细胞瘤,1例误诊为膀胱癌。结论:膀胱嗜铬细胞瘤CT影像上具有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富血供之特点,结合临床相关病史,可有助于术前准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嗜铬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矢状位黑血MRI增强扫描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术前评估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庆军 王勇 +5 位作者 蔡剑鸣 赵廷强 马林 蔡幼铨 陈利峰 王湛博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5-391,共7页
目的探讨斜矢状位黑血MRI增强扫描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剥脱手术(CEA)的术前评估价值。方法 25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6个粥样硬化颈动脉)进行了CEA。术前1周以内,对所有患者预手术侧颈总动脉远端、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近端进... 目的探讨斜矢状位黑血MRI增强扫描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剥脱手术(CEA)的术前评估价值。方法 25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6个粥样硬化颈动脉)进行了CEA。术前1周以内,对所有患者预手术侧颈总动脉远端、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近端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及斜矢状位黑血MRI增强扫描(OB-CEMRI)。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在DSA及OB-CEMRI图像上评价颈动脉(颈总动脉远端、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近端)最大狭窄部位、斑块破溃情况、最大狭窄程度、斑块累及范围,并将DSA、OB-CEMRI图像与CEA术后斑块病理切片图像进行对照,分别分析DSA和OB-CEMRI在显示上述评价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 DSA(κ=0.807)和OB-CEMRI(κ=0.812)在判断颈动脉最大狭窄部位方面与病理图像均有较好的一致性。DSA诊断斑块破溃的敏感性为40.0%、特异性为66.7%,而OB-CEMRI的敏感性为90.0%、特异性为83.3%。在评价颈动脉管腔最大狭窄度方面,虽然DSA与OB-CEMRI无显著差异([77.33±3.79)%vs(76.02±3.95)%,P=0.648],但与病理图像比较,OB-CEMRI低估了管腔狭窄程度(P=0.008)。OB-CEMRI所显示的斑块累及范围18.96±4.96 mm更接近于病理(18.13±4.57 mm,P=0.506),明显大于DSA所显示的范围(14.80±3.78 mm,P=0.004)。结论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OB-CEMRI可以较客观地评价粥样硬化颈动脉(颈总动脉远端、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近端)管腔最大狭窄部位、斑块破溃、斑块累及范围,但在评价管腔最大狭窄程度方面不如DSA准确,如果能在CEA术前联合使用OB-CEMRI和DSA对粥样硬化颈动脉进行检查,可为手术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术前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粥样硬化 颈动脉 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内膜剥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支气管肺泡癌和肺腺癌EGFR基因扩增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宋欣 宋志刚 +2 位作者 吕亚莉 钟梅 李向红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9年第8期879-883,共5页
背景与目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可提高肺腺癌病人的生存率,不同组织类型疗效不同。本研究对细支气管肺泡癌和经典型肺腺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扩增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为临床预后治疗提供依... 背景与目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可提高肺腺癌病人的生存率,不同组织类型疗效不同。本研究对细支气管肺泡癌和经典型肺腺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扩增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为临床预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04年WHO最新肺肿瘤分类标准选取2004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病理档案中细支气管肺泡癌(BAC)27例(男13例、女14例)、经典型肺腺癌23例(男11例、女12例),具有BAC成分的混合亚型肺腺癌39例(男18例,女21例),总计89例。应用组织芯片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进行EGFR基因扩增的检测。结果在经典型肺腺癌病例中EGFR基因的扩增率为45.45%,BAC病例中的EGFR基因的扩增率为14.81%,混合亚型肺腺癌为22.58%。经典型肺腺癌的扩增病例明显多于BAC和混合亚型肺腺癌,三组之间c2=11.632,P<0.05。三组病例中EGFR基因扩增多以散在信号存在。结论EGFR基因在肺腺癌的扩增率高于BA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支气管肺泡癌 肺腺癌 EGFR FISH 组织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