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GB相机的无标志物TMS机器人辅助定位方法
1
作者 程强 赵帅 +3 位作者 郝小龙 刘杰 许静静 李世俊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08-917,共10页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是一种神经调制方法,临床中凭借医生经验手动确定TMS线圈摆放位姿,导致线圈摆放位置和姿态不准确且重复定位精度差。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TMS线圈机器人辅助定位系统,使用RGB相机...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是一种神经调制方法,临床中凭借医生经验手动确定TMS线圈摆放位姿,导致线圈摆放位置和姿态不准确且重复定位精度差。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TMS线圈机器人辅助定位系统,使用RGB相机替代导航系统中双目红外相机,采用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无标志物TMS线圈机器人辅助定位方法。搭建神经网络实现相机空间线圈姿态到操作臂空间关节角度的映射,并通过仿真数据训练验证了该神经网络架构适用于TMS线圈位姿摆放问题。随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同时表明训练的神经网络针对TMS线圈定位任务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最后,在笛卡儿空间的位姿验证结果显示TMS线圈三维位置平均误差为2.16 mm,总体姿态误差为0.055 rad,使用RGB相机的TMS线圈机器人辅助定位系统在精度上达到了与其他使用双目红外相机的科研或商用系统相同的水平,满足TMS临床治疗要求,具备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机器人辅助TMS系统 RGB相机 神经网络 位姿估计 手眼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透视引导下经皮放射性^(125)I粒子永久植入治疗肺恶性肿瘤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家开 于淼 +2 位作者 肖越勇 杨立 张金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64-1668,共5页
目的探讨CT透视(CTF)引导下125I粒子永久植入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肺恶性肿瘤患者施行CTF引导下经皮穿刺放射性粒子125I永久植入进行组织间放疗,包括原发性肺癌15例(15个病灶),转移性肺癌9例(13个病灶),共28个病灶,最大直... 目的探讨CT透视(CTF)引导下125I粒子永久植入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肺恶性肿瘤患者施行CTF引导下经皮穿刺放射性粒子125I永久植入进行组织间放疗,包括原发性肺癌15例(15个病灶),转移性肺癌9例(13个病灶),共28个病灶,最大直径2.1~7.6cm(中位直径3.95cm),单个病灶的处方剂量80~100Gy。术后定期观察并发症情况,分析肿瘤局部控制率,使用Kaplan-Meier法统计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耐受手术,手术耗时30~75min(中位时间46min),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3例穿刺侧出现少量气胸,4例术后穿刺针道少量出血,无咯血;随访期间未发现放射性肺炎。中位随访时间31.5个月(8~46个月),病灶局部控制率78.57%(22/28);3年累积生存率为55.00%,中位生存时间为38个月(8~46个月),原发性肺癌和转移性肺癌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F为经皮穿刺放射性粒子植入提供实时引导和准确定位,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肺部恶性肿瘤125I粒子组织间放疗可达到理想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125I粒子 近程[放射]治疗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X线透视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癌痛 被引量:7
3
作者 杜鹏 肖越勇 卢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45-549,共5页
目的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癌痛的有效性。方法收集33例肿瘤患者,采用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对引起患者疼痛的责任病灶进行治疗。术前利用放射性粒子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粒子植入计划,术中实时调整手术方案,术... 目的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癌痛的有效性。方法收集33例肿瘤患者,采用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对引起患者疼痛的责任病灶进行治疗。术前利用放射性粒子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粒子植入计划,术中实时调整手术方案,术后即刻利用TPS进行植入后验证。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采用CT扫描评价肿瘤局部控制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于术前及术后3天、1个月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比较VAS评分的变化。分析术中及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对3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患者第2、4、6个月局部控制率分别为27.27%(9/33)、72.72%(24/33)、84.85%(28/33)。33例患者术后VA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3天VAS评分3.80±1.25,术后1个月为2.25±1.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P<0.05)。手术相关并发症主要为疼痛、发热、软组织肿胀、气胸、局部出血。结论对肿瘤患者癌痛责任病灶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可有效缓解疼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放射学 介入性 近距离放射疗法 组织间照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放射成像:DR 被引量:9
4
作者 杜洛山 高元桂 +1 位作者 纵坚平 李立人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1996年第4期252-254,共3页
直接放射成像:DR杜洛山,高元桂,纵坚平,李立人1背景工业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与医学影像学结合,相继产生了X线计算机断层(CT)、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数字化超声及多普勒、单光子发射断... 直接放射成像:DR杜洛山,高元桂,纵坚平,李立人1背景工业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与医学影像学结合,相继产生了X线计算机断层(CT)、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数字化超声及多普勒、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及正电子发射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检照技术 放射成像 D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肝损伤影像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6
5
作者 董天明 安宁豫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94-697,共4页
随着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在腹部的应用,放射性肝损伤的发生率也逐步增加。及时准确判断并评价肝脏放射性损伤的有无及其程度,鉴别放射性肝损伤与肿瘤残存灶,对临床治疗、肿瘤放疗方案的制订与修正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放射性肝损伤的组... 随着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在腹部的应用,放射性肝损伤的发生率也逐步增加。及时准确判断并评价肝脏放射性损伤的有无及其程度,鉴别放射性肝损伤与肿瘤残存灶,对临床治疗、肿瘤放疗方案的制订与修正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放射性肝损伤的组织病理学及血清学特点,总结了其影像学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放射性损伤 医学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肝脏偶发病灶管理--美国放射学院(ACR)偶发病变委员会白皮书 被引量:2
6
作者 Richard M.Gore Perry J.Pickhardt +11 位作者 Koenraad J.Mortele Elliot K.Fishman Jeanne M.Horowitz Claus J.Fimmel Mark S.Talamonti Lincoln L.Berland Pari V.Pandharipande 宋彬 严福华 杨正汉 叶惠义 姜慧杰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5-122,共8页
美国放射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偶发病变委员会(Incidental Findings Committee,IFC)发布了关于肝脏CT偶发病灶的管理建议。这些建议是对ACR 2010年胰腺、肾上腺、肾脏及肝脏偶发病变管理白皮书中肝脏部分的更新。该... 美国放射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偶发病变委员会(Incidental Findings Committee,IFC)发布了关于肝脏CT偶发病灶的管理建议。这些建议是对ACR 2010年胰腺、肾上腺、肾脏及肝脏偶发病变管理白皮书中肝脏部分的更新。该方案由肝脏亚组委员会(包括5位腹部影像学专家,1位肝病学专家和1位肝胆外科医生)制定。这些建议结合已发表的文献及专家意见,并最终达成专家共识。该方案主要基于患者特征及影像学特征对肝脏病灶进行分类,评估终点为某种良性诊断或具体的随访建议。该方案适用于大多数病理或临床情况,但并非所有情况均适用。该方案旨在通过提供肝脏偶发病灶管理意见以提升医疗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发病变 肝囊肿 血管瘤 局灶性结节增生 肝转移 肝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疫情时代人工智能肺炎辅助诊断系统的临床应用场景探索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冲 王大为 +10 位作者 于朋鑫 周文 孙希子 唐媛媛 赵赟 刘秋雨 谢开 周舒畅 李大胜 赵绍宏 夏黎明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88-894,共7页
目的:基于临床验证性研究,探索后疫情时代人工智能肺炎辅助诊断系统(AI-ADS)潜在的临床应用场景。方法:回顾性收集了来自三家医院的1049例胸部CT扫描数据,包括400例胸部CT表现正常的病例、233例新冠肺炎病例和416例其他社区获得性肺炎... 目的:基于临床验证性研究,探索后疫情时代人工智能肺炎辅助诊断系统(AI-ADS)潜在的临床应用场景。方法:回顾性收集了来自三家医院的1049例胸部CT扫描数据,包括400例胸部CT表现正常的病例、233例新冠肺炎病例和416例其他社区获得性肺炎病例。六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参与了数据标注工作。采用敏感度、特异度、Dice系数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人工智能系统在相应场景中的性能表现。结果:AI-ADS基于胸部CT识别各类型肺炎、细菌性肺炎、新冠肺炎、其他病毒性肺炎和其他社区获得性肺炎的AUC分别为0.968、0.983、0.992、0.941、0.958,检测各种肺炎的敏感度均超过0.90;鉴别病毒性肺炎和非病毒性肺炎的AUC达到0.950,敏感度为0.885,特异度为0.910;在新冠肺炎和其他社区获得性肺炎测试集中分割肺炎区域的平均Dice系数分别达到0.851和0.753。结论:AI-ADS在肺炎的检测预警、病灶定量分析以及鉴别诊断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具备了后疫情时代的多场景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社区获得性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人工智能 辅助诊断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伴门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
8
作者 温晨 袁凯 +3 位作者 马鹍鹏 向涛 王茂强 段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7-542,共6页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治疗门静脉高压伴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7年12月至2022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符合T...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治疗门静脉高压伴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7年12月至2022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符合TIPS治疗指征的31例门静脉高压伴PVT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术前实验室检查、术式选择、术中门静脉压力(portal vein pressure,PVP)、术后随访超声或增强CT检查及有无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等。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支架植入前后PVP差异,Kaplan-Meier曲线分析患者术后分流道通畅率、再出血率、HE发生率及生存率。Log-rank检验分析伴或不伴有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portal vein,CTPV)患者的随访结果差异。结果TIPS成功率为93.55%(29/31)。手术成功的29例患者支架植入前后PVP由(30.15±4.61)mmHg降至(20.84±5.5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75,P<0.05)。术后随访时间为22.90(4.50,61.80)个月。随访期间,24.14%(7/29)的患者出现分流道功能障碍,17.24%(5/29)的患者出现再出血,17.24%(5/29)的患者出现HE,17.24%(5/29)的患者死亡。10例PVT患者伴有CTPV,伴有CTPV患者的分流道功能障碍5例、再出血3例、HE 1例、死亡3例,不伴有CTPV患者的分流道功能障碍2例、再出血2例、HE 4例、死亡2例。伴有CTPV的PVT患者的分流道功能障碍及再出血发生率高于不伴CTPV的患者(均P<0.05),而两组间HE发生率及术后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IPS可有效降低伴有PVT患者的PVP,PVT伴CTPV的患者TIPS后分流道功能障碍及再出血发生率高于不伴CTPV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门静脉血栓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肝性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咯血介入治疗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被引量:46
9
作者 段峰 王茂强 +2 位作者 刘凤永 王志军 宋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分析大咯血介入治疗后复发出血的原因,为改进大咯血介入治疗技术提供参考。方法2000年10月-2008年10月期间对22例大咯血介入治疗后复发出血患者行第2次介入治疗,术中行支气管动脉、病变侧支血管(胸廓内动脉、胸廓外动脉、甲状颈干... 目的分析大咯血介入治疗后复发出血的原因,为改进大咯血介入治疗技术提供参考。方法2000年10月-2008年10月期间对22例大咯血介入治疗后复发出血患者行第2次介入治疗,术中行支气管动脉、病变侧支血管(胸廓内动脉、胸廓外动脉、甲状颈干、膈下动脉、肋间动脉等)造影,酌情选择栓塞剂(明胶海绵、PV颗粒、钢丝圈等)栓塞病变血管。结果22例患者中,4例因栓塞支气管动脉再通参与病变供血,3例除栓塞支气管动脉外第2、3支支气管动脉参与病灶供血,其余15例均找到其他侧支参与病灶供血。第2次介入治疗后(随访3个月~4年),22例患者均未再发生出血。结论完全彻底的栓塞所有参与病灶供血的血管,积极处理原发疾病,可以有效地提高介入治疗大咯血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咯血 复发 动脉性 介入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纹理特征分析在肝囊肿及肝血管瘤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5
10
作者 王波涛 刘刚 +3 位作者 樊文萍 张晓欢 卢俞宏 陈志晔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9-176,共8页
目的比较肝囊肿及肝血管瘤在磁共振成像(MRI)常规T2加权(T2WI)序列图像纹理特征差异。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156例肝囊肿(A组:弥散加权成像呈等/低信号肝囊肿100例;B组:弥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肝囊肿56例)及100例肝血管瘤(... 目的比较肝囊肿及肝血管瘤在磁共振成像(MRI)常规T2加权(T2WI)序列图像纹理特征差异。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156例肝囊肿(A组:弥散加权成像呈等/低信号肝囊肿100例;B组:弥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肝囊肿56例)及100例肝血管瘤(C组),分别对其MRI常规T2WI序列轴位图像进行纹理特征分析(选取能量、对比度、自相关、逆差距、熵5个纹理特征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Aspin-Welch检验各组之间的纹理特征差异。结果 5个纹理特征参数在3组数据中能量、对比度、自相关、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B组比C组:P_(能量)=0.000,P_(对比度)=0.000,P_(自相关)=0.000,P_(逆差距)=0.822,P_熵=0.000;A组比C组:P_(能量)=0.000,P_(对比度)=0.000,P_(自相关)=0.000,P_(逆差距)=0.092,P_熵=0.000;B组比C组:P_(能量)=0.000,P_(对比度)=0.000,P_(自相关)=0.000,P_(逆差距)=0.046,P_熵=0.009),同时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发现对比度、自相关在肝囊肿及肝血管瘤鉴别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结论肝囊肿及肝血管瘤在MRI常规T2WI图像的纹理特征显著不同,纹理特征分析可以作为基于MRI常规T2WI图像鉴别肝囊肿与肝血管瘤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囊肿 肝血管瘤 纹理分析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交互康复训练新技术对脑卒中大脑可塑性影响 被引量:41
11
作者 刘小燮 毕胜 +5 位作者 高小榕 杨志 闫铮 寇程 马林 高上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7-102,共6页
目的:验证脑机接口结合功能性电刺激(BCI-FES)在中枢神经康复中的可行性及其机制。方法:对1例40岁男性脑卒中后左侧上肢重度瘫痪患者进行4周的基于运动想象的BCI-FES训练,训练前后各进行一次系统上肢功能评价及包含"运动"及&q... 目的:验证脑机接口结合功能性电刺激(BCI-FES)在中枢神经康复中的可行性及其机制。方法:对1例40岁男性脑卒中后左侧上肢重度瘫痪患者进行4周的基于运动想象的BCI-FES训练,训练前后各进行一次系统上肢功能评价及包含"运动"及"想象"组块的fMRI检测,进行功能激活图的绘制。结果:经过为期1个月的训练后左手最快抓握速度提高24.7%,左手抓握运动时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激活表现为出现病灶同侧主要运动区(M1)及辅助运动区(SMA)的激活,病灶对侧M1区及运动前区(PMC)激活较训练前减弱。左手运动想象任务时出现了双侧SMA及病灶同侧右后顶叶的激活。结论:脑机交互技术可促进脑卒中患者的中枢神经重塑。BCI-FES应用于存在脑损伤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脑机接口 运动想象 功能性核磁共振 大脑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参数动脉自旋标记与动态磁敏感增强脑灌注成像在诊断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中的对比 被引量:50
12
作者 许洋 吕晋浩 +2 位作者 马林 陈为军 娄昕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68-774,共7页
目的比较多参数三维假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 p CASL)与动态磁敏感增强灌注成像(DSC P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责任病灶的检出率。方法比较39例临床诊断TIA患者,并在首次发作24 h内进行磁共振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常规头颅MR... 目的比较多参数三维假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 p CASL)与动态磁敏感增强灌注成像(DSC P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责任病灶的检出率。方法比较39例临床诊断TIA患者,并在首次发作24 h内进行磁共振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常规头颅MR成像、MRA(MRA),DWI、3D p CASL(选取两个标记延迟时间post-labeling time,PLD,PLD=1.5 s及PLD=2.5 s),DSC PWI。后处理获取3D p CASL的脑血流(CBF)图像和DSC PWI的Tmax图像。比较不同灌注方法与MRA及DWI结合法对于缺血病灶检出率和缺血面积。结果 TIA患者的缺血病灶检出率,3D p CASL(PLD1.5 s及PLD2.5 s)的CBF图像与DSC PWI Tmax对比无差异;3D p CASL(PLD1.5 s)的CBF图像对于缺血的检出率高于MRA结合DWI法;DSC PWI Tmax、3D p CASL(PLD2.5 s)CBF与MRA结合DWI法无差异。显示低灌注面积,3D p CASL(PLD1.5 s)的CBF图像显示的面积最大,其次是DSC PWI Tmax,而3D p CASL(PLD2.5 s)的CBF图像显示的低灌注面积最小。结论 3D p CASL脑灌注成像技术无创、快速、可重复性强,推荐作为临床可疑TIA患者的影像筛查手段,不同PLD的3D p CASL序列对于病灶的检出及缺血面积的显示有差异,选择较短PLD有可能提高病灶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动脉自旋标记 动态磁敏感加权灌注成像 三维假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并发出血的预防和处理 被引量:26
13
作者 张欣 肖越勇 +4 位作者 张肖 杜鹏 何晓锋 李捷 杨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02-205,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并发出血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558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患者资料,分析穿刺活检并发肺出血的程度、相关因素、止血方法。结果558例中,96例并发肺出血(96/558,17.20%),其中少量出血72例(...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并发出血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558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患者资料,分析穿刺活检并发肺出血的程度、相关因素、止血方法。结果558例中,96例并发肺出血(96/558,17.20%),其中少量出血72例(72/558,12.90%),中等量出血21例(21/558,3.76%),大量出血3例(3/558,0.54%)。与肺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病灶直径、位置、血供情况、病灶周围炎症、病理诊断及穿刺深度(P均<0.05)。对少量及中等量出血患者局部注射凝血酶或置入明胶海绵颗粒,对大量出血者静脉注射凝血酶或特利加压素并严格卧床,均获得较好止血效果。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并发出血可预防、可处理,术前增强CT检查并排除技术上可避免的相关因素有助于减低出血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穿刺术 活组织检查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率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14
作者 李颖 杨立 +2 位作者 刘新 王新疆 赵锡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477-1480,共4页
目的 评价心率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260例行64层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连续病例进行分析评价,心率为46~113次/min,平均(72.10±12.54)次/min.应用1~4级评分标准进行图像质量评分,统计检查成功率(评分2以... 目的 评价心率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260例行64层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连续病例进行分析评价,心率为46~113次/min,平均(72.10±12.54)次/min.应用1~4级评分标准进行图像质量评分,统计检查成功率(评分2以上)和图像优良率(评分3以上),比较心率为<60次/min、60~69次/min、70~79次/min、80~89次/min和≥90次/min 时冠脉图像质量与心率的关系.同时分析不同心率下图像重建时相选择.统计分析心率与成像质量的关系以及不同心率时,冠脉检查成功率、显示优良率和重建心动周期时相的差异.结果 260名受检者,冠状动脉显示成功率为99.26%(2581/2600),显示优良率为88.69%(2306/2600).心率与成像质量呈负相关(r=-0.92).心率<70次/min与心率≥70次/min者在显示优良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χ^2=44.68,P<0.01).心率<80次/min,重建时相以舒张中期(50%~75%)为主,心率≥80次/min,重建时相以收缩末期(25%~45%)为主(χ^2=98.88,P=0.000).结论 心率与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明显相关,64层螺旋CT在高心率下可以获得达诊断标准冠脉图像,心率在70次/min以下图像质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皮纳米刀消融术在不可切除胰腺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8
15
作者 张肖 肖越勇 +4 位作者 何晓锋 杜鹏 张欣 李婕 杨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583-587,共5页
目的评估CT引导下纳米刀消融术治疗胰腺不可切除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严格筛选1例外科手术难以切除且满足纳米刀消融条件的局部进展期(Ⅲ期)胰腺癌患者,行CT引导下纳米刀消融术。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及... 目的评估CT引导下纳米刀消融术治疗胰腺不可切除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严格筛选1例外科手术难以切除且满足纳米刀消融条件的局部进展期(Ⅲ期)胰腺癌患者,行CT引导下纳米刀消融术。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及时处治并发症,并行CEUS及MR检查以评估消融效果。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轻度腹痛,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符合胰腺炎表现,对症治疗后缓解,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3天CEUS及术后5天MR检查显示肿瘤消融完全,消融区边界清晰,邻近血管、胆管及肠管未见损伤,胰腺周围呈轻度渗出改变,胃窦部胃壁水肿、增厚。结论 CT引导下纳米刀消融术可在尽量保护血管、胆管及肠管等结构的前提下选择性消融胰腺肿瘤组织,且相对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刀 不可逆电穿孔 胰腺肿瘤 消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臭氧注入猪椎间盘后氧化效果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田锦林 张金山 +4 位作者 肖越勇 刘江涛 杨波 李家开 于淼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7年第4期304-309,共6页
目的观察低、中、高浓度臭氧注入猪正常椎间盘后不同时间段髓核组织的变化,探索既高效又安全的臭氧浓度,为临床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小型猪10只,于透视下用21G Chiba针刺入猪腰椎间盘中心部,经穿刺针注入臭氧3 ... 目的观察低、中、高浓度臭氧注入猪正常椎间盘后不同时间段髓核组织的变化,探索既高效又安全的臭氧浓度,为临床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小型猪10只,于透视下用21G Chiba针刺入猪腰椎间盘中心部,经穿刺针注入臭氧3 ml,重复3次,在椎间孔处注入5 ml于椎旁组织内。其中L5-6,L4-5,L3-4和L2-3分别注入臭氧浓度为90μg/ml,60μg/ml,30μg/ml及无菌空气,L6-S1不进行任何干预,为空白对照。分别在注射后1天、1周、1个月、2个月和3个月后处死动物各2只,在相同时间点进行CT及MR检查。处死后取出椎间盘及椎旁肌肉标本,作大体和光镜下观察,对髓核氧化及退变程度进行量化评分。结果术后3个月内髓核氧化及退变程度评分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高,臭氧浓度越高,增高趋势越明显。术后MRI随访1个月时高浓度组髓核信号T2加权开始减低,其他组不明显。术后2个月注射组所有椎间盘信号均减低,臭氧浓度越高,信号减低越明显。光镜下1天出现髄核细胞的肿胀变性,1周髄核细胞出现与注射浓度正相关的体积缩小和基质含量减少,此后胶原纤维增生,逐渐取代髄核组织,在3个月时,高浓度组髄核干涸的程度,继发纤维化均较中、低浓度组高,并且出现相邻椎体骨性融合。中、高浓度椎旁肌肉注射1周时出现肌纤维肿胀变性及间质黏液变性。结论臭氧浓度越高,髄核的干涸效果越明显,椎间盘退行性变也越明显。高浓度臭氧盘内注射,3个月后椎间盘退变严重,不宜进行临床应用,椎旁肌肉内不宜注射中、高浓度臭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臭氧 放射学 介入性 动物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表现特征鉴别成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与胼胝体压部缺血性脑梗死 被引量:25
17
作者 邢新博 习伟 +6 位作者 王鑫坤 杨淑辉 聂明明 胡明艳 任敬梅 杨家斐 娄昕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3-241,共9页
目的对成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SLES)与缺血性脑梗死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征进行对比观察,分析MRI征象在两者疾病鉴别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临床诊断为RESLES的7例患者及存在胼胝体压部缺血性梗死... 目的对成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SLES)与缺血性脑梗死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征进行对比观察,分析MRI征象在两者疾病鉴别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临床诊断为RESLES的7例患者及存在胼胝体压部缺血性梗死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特点,重点对胼胝体压部病变的MRI表现位置、形态、信号强度、最大横截面面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分析。结果 7例RESLES患者(男5例、女2例)病变中心部位位于胼胝体压部中线部,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以胼胝体为中心对称分布,DWI均呈现高信号,ADC值减低,最大横截面面积平均为(56.9±32.6)mm^2,ADC值平均为(0.3963±0.0715)×10^(-3)mm^2/s,通过复查(平均10 d),病灶消失;而13例胼胝体压部缺血性脑梗死病灶的患者(男10例、女3例)胼胝体压部病变大多数偏一侧,位于中线部位少见,呈现片状或不规则型,DWI也均为高信号,最大横截面面积平均为(55.1±43.9)mm^2,ADC值平均为(0.4978±0.0123)×10^(-3)mm^2/s。两组最大横截面面积(t=0.096,P=0.925)和ADC值(t=-1.988,P=0.06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比7例RESLES患者与13例有胼胝体梗死灶患者的MRI特征显示,胼胝体压部病灶的位置、形态以及脑内是否存在其他病灶对两者的鉴别有一定价值。而两者病灶的信号、ADC值及病灶面积无差异,两者的鉴别尚需结合临床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表现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 缺血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CT和MRI特点 被引量:26
18
作者 李颖 马林 +2 位作者 程流泉 娄欣 王英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52-254,共3页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特点及CT、MRI影像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MRI影像特点,37例术前均行CT和MR平扫+增强扫描,对患者性别、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以及肿块大小、数...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特点及CT、MRI影像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MRI影像特点,37例术前均行CT和MR平扫+增强扫描,对患者性别、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以及肿块大小、数目、CT密度、MRI信号强度及强化方式等进行分析。结果中老年女性多见,多表现为腮腺无痛性肿块。37例病变均位于腮腺浅叶。CT和MRI平扫示肿瘤呈类圆形,无分叶,边缘光滑肿瘤。病变较小,直径为7~30mm;密度、信号欠均匀,21例(56.8%)发生囊变。CT和MRI增强扫描示37例有较显著强化。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具有体积小、易囊变、强化显著等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特点对于肿瘤的定性诊断有很大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肿瘤 基底细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不同序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勇 王庆军 +2 位作者 蔡幼铨 马林 蔡剑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9-303,共5页
目的探讨MRI不同序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脂核、出血、钙化显示能力,以利于诊断及优化序列。方法使用3.0T MRI扫描仪对35例患者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分别统计TOF、T1W、T2W、PDW及CE-T1W对斑块成分-脂核、出血、钙化显示的阳性及阴... 目的探讨MRI不同序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脂核、出血、钙化显示能力,以利于诊断及优化序列。方法使用3.0T MRI扫描仪对35例患者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分别统计TOF、T1W、T2W、PDW及CE-T1W对斑块成分-脂核、出血、钙化显示的阳性及阴性例数,随后统计5序列显示斑块成分的阳性例数及阴性例数,并以此为标准,计算各序列显示斑块各种成分的敏感性、特异性及κ值。结果共发现74个斑块,其中68个斑块纳入分析,57个斑块中存在脂核,出血斑块30个,43个斑块有钙化。对于脂核的显示,以CE-T1W较好,敏感性、特异性及κ值分别为100%、90.9%和0.944。对于出血的显示以T1W最佳,敏感性、特异性及κ值分别为100%、92.1%和0.911。而TOF显示钙化能力最强,敏感性、特异性及κ值分别为100%、92%和0.936。结论对于脂核的显示,以CE-T1W显示最佳,有很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T1W与TOF对于判断斑块内出血的存在,与标准有极好的一致性。而TOF能够准确判断斑块表面钙化及较小钙化的存在。TOF、T1W和CE-TIW序列组合能够很好地判断斑块脂核、出血及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臭氧注入猪蛛网膜下腔后对脑脊液和脊髓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田锦林 张金山 +4 位作者 肖越勇 刘江涛 杨波 李家开 于淼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7年第4期310-313,共4页
目的观察高浓度臭氧注入猪蛛网膜下腔后脑脊液常规、生化改变及脊髓病理形态学改变。方法小型猪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头,A组在蛛网膜下腔注射高浓度臭氧后第二天处死取材,B组在1周后处死,C组在1个月后处死,D组在3个月后处死。透视下用2... 目的观察高浓度臭氧注入猪蛛网膜下腔后脑脊液常规、生化改变及脊髓病理形态学改变。方法小型猪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头,A组在蛛网膜下腔注射高浓度臭氧后第二天处死取材,B组在1周后处死,C组在1个月后处死,D组在3个月后处死。透视下用21G Chiba针沿L4-5棘突间隙进入蛛网膜下腔,注入10 ml 90μg/ml臭氧。分别在术前、术后30 min、1周、1个月和3个月抽取脑脊液2 ml行常规及生化检验,并进行CT、MRI检查,按照分组处死动物,取出腰段脊髓行大体及光镜下观察。结果术后实验动物均无严重的行为异常。各阶段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验未见明显异常改变。影像学检查未见脊髓损伤征象,术后各阶段脊髓大体及光镜下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结论高浓度臭氧10ml以下注入猪蛛网膜下腔是安全的,该实验为临床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时误穿入蛛网膜下腔提供安全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 臭氧 放射学 介入性 动物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