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心血管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邓学峰 王瑶 高长青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855-856,共2页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心血管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TEE监测体外循环下行心外科手术患者90例,于体外循环前和心脏复跳后对患者心脏及大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监测和评价。结果对27例瓣膜手术患者进行术后即刻评价,均未...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心血管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TEE监测体外循环下行心外科手术患者90例,于体外循环前和心脏复跳后对患者心脏及大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监测和评价。结果对27例瓣膜手术患者进行术后即刻评价,均未发生瓣周漏,其中2例左房室瓣修复术后因左房室瓣中度反流遂改为瓣膜置换术;23例在体外循环下行机器人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中在TEE引导下完成动静脉插管及心脏停跳液灌注;20例行左室室壁瘤切除及左室成形术者术后即刻观察左室形状及计算左室容积指数;1例Morrow手术患者术中行TEE检查即刻观察到SAM现象消失,最大压力阶差由144mmHg减至50mmHg,没有发生室间隔穿孔等并发症。90例患者均未发生TEE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术中TEE检查是心血管外科手术中一项重要的即刻监测和评价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经食管 心血管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瓣膜外科两种停跳液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2
作者 袁师敏 朱朗标 +5 位作者 李功宋 刘明辉 董超 黎国犀 骆荩 董振南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4年第6期343-345,共3页
本文报告了心脏瓣膜替换术围手术期冷晶体停跳液(St.Thomas医院液)和温血停跳液两种心肌保护条件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血清SOD及MDA组间比较均无显... 本文报告了心脏瓣膜替换术围手术期冷晶体停跳液(St.Thomas医院液)和温血停跳液两种心肌保护条件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血清SOD及MDA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停机前1h血清MDA与SOD均为极显著的正相关,且相关系数相差不显著,表明两组心肌损伤程度及心肌保护效果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停跳液 丙二醛 人工心瓣膜术 超氧化物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微创二尖瓣手术6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6
3
作者 杨明 高长青 +3 位作者 王刚 王加利 肖苍松 吴扬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21-1723,共3页
目的总结利用"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完成二尖瓣手术的临床经验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于2007年3月~2010年12月完成的机器人微创二尖瓣手术60例的临床资料,包括二尖瓣成形44例,二尖瓣置换16例。术中食道超声引导下,股动静... 目的总结利用"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完成二尖瓣手术的临床经验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于2007年3月~2010年12月完成的机器人微创二尖瓣手术60例的临床资料,包括二尖瓣成形44例,二尖瓣置换16例。术中食道超声引导下,股动静脉及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于右侧胸壁打直径为0.8 cm的器械臂孔3个,直径为1.5 cm工作孔1个,术者于操作台前、三微成像系统下遥控微创器械行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后即刻食道超声评估手术效果。术后常规进行随访。结果无手术死亡及中术式转化。二尖瓣成形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32.2±29.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8.1±22.3)min;二尖瓣置换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37.1±21.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9.3±17.4)min。平均随访时间为(14.2±9.3)月,2例二尖瓣成形患者术后轻度反流。结论机器人系统对二尖瓣结构暴露效果好,可安全、有效的完成二尖瓣成形及置换,是可供选择的微创术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二尖瓣手术 微创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分站式杂交技术治疗冠心病的近期随访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明 高长青 +3 位作者 刘帅 吴扬 肖苍松 王嵘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66-1169,共4页
目的总结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支架植入的杂交手术近期临床结果。方法2007年1月~2013年5月,35例患者接受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支架植入的分站式杂交手术。患者的年龄为56.7±9.6岁,其中男性32例,女性3例;冠脉双支病变1... 目的总结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支架植入的杂交手术近期临床结果。方法2007年1月~2013年5月,35例患者接受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支架植入的分站式杂交手术。患者的年龄为56.7±9.6岁,其中男性32例,女性3例;冠脉双支病变10例,三支病变25例,冠脉病变支数2.7±0.5支。首先完成机器人辅助下内乳动脉游离和非体外循环下、内乳动脉到前降支的吻合,术后2周内行其余病变冠脉的支架植入术,支架植入同期造影检查桥血管的通畅性。术后6个月、1至5年时复查64排CT,明确动脉桥血管和支架的通畅性,随访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分站式杂交手术,无并发症发生。平均动脉桥血流量为36.0±22.5mL/min,支架植入时动脉桥血管造影检查通畅率为100%。35例患者共植入49枚支架,植入1.34±0.6枚,其中23例患者植入支架1枚,11例植入2枚,1例植入3枚。无失访患者,随访时间6~62(17.5±11.6)月。术后6个月时桥血管和支架内闭塞各1例,但无临床症状,其余患者桥血管及支架保持通畅,无心绞痛及MACE事件发生。结论机器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支架植入的分站式杂交有良好的近期桥血管和支架通畅率,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多支冠脉病变的微创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杂交技术 微创手术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与胸骨正中切开二尖瓣置换术的生活质量及远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9
5
作者 赵海智 张华军 +4 位作者 杨明 肖苍松 王瑶 高长青 王嵘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57-1563,共7页
目的总结并对比分析机器人二尖瓣置换和常规开胸二尖瓣置换相关手术指标和术后的生活质量、伤口满意度及术后恢复时长。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47例接受da Vinci机器人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的资料,并以此47例患者作为机... 目的总结并对比分析机器人二尖瓣置换和常规开胸二尖瓣置换相关手术指标和术后的生活质量、伤口满意度及术后恢复时长。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47例接受da Vinci机器人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的资料,并以此47例患者作为机器人组。2002年3月~2014年6月正中开胸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共286例,依据7个指标从正中开胸患者中抽取47例作为开胸组进行1∶1配对。通过收集围术期相关资料,随访患者出院后临床资料,使用生活质量调查量表(SF-12)调查术30 d、半年的生活质量,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恢复工作时间和对手术切口的满意度。结果机器人组和开胸组的患者均成功完成二尖瓣置换手术,术中未见患者死亡。机器人组术后并发症仅有1例为胸腔积液。开胸组患者中1例因术后引流过多接受二次开胸止血,1例患者术后死于感染性休克。在手术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监护时间、呼吸机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上,机器人组均优于正中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区别。术后30 d生活质量调查(SF-12)显示机器人组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半年后两组趋于一致。术后患者对于切口的满意程度,机器人组明显优于开胸组(P<0.001)。术后半年随访患者工作生活恢复情况,机器人组明显快于开胸组。结论机器人二尖瓣置换手术效果可靠,机器人组对比开胸组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对于生活质量及伤口恢复更满意,是可供选择的良好微创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外科 机器人 二尖瓣手术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大隐静脉单支桥和序贯桥的血流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王明岩 高长青 +6 位作者 李伯君 王刚 肖苍松 吴扬 任崇雷 叶卫华 刘国鹏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01-905,共5页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大隐静脉(SV)单支桥和序贯桥的血流情况以及靶血管位置对血流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接受单一OPCAB手术的412例患者的464支SV桥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支桥206支,双支序贯桥...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大隐静脉(SV)单支桥和序贯桥的血流情况以及靶血管位置对血流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接受单一OPCAB手术的412例患者的464支SV桥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支桥206支,双支序贯桥241支,三支序贯桥15支。比较SV单支、双支及三支桥的平均血流及搏动指数,以及单支与双支桥在不同靶血管上的血流情况。结果:SV双支和三支序贯桥的血流高于单支桥[分别为(43.4±22.5),(43.7±19.2)和(28.9±18.7)mL/min,P<0.001,P=0.047],双支和三支序贯桥之间无明显差别(P=0.96)。三者之间的搏动指数(PI)值无显著差异(分别为2.6±1.2,2.5±1.6,2.8±0.9,P=0.49)。以右冠主干为靶血管的SV单支桥血流高于后降支(P=0.047)和左室后支(P=0.042),收缩期血流时间高于对角支(P=0.003)、钝圆支(P=0.013)和后降支(P=0.002),而PI值低于后降支(P=0.033)和左室后支(P=0.032)。以对角支为靶血管的单支桥血流小于除左室后支外的其他冠状动脉分支(均P<0.05),以后降支-左室后支为靶血管的SV桥收缩期血流量显著低于以后降支-对角支和后降支-钝圆支为靶血管的SV桥。结论:SV双支和三支序贯桥的平均血流约为单支桥的1.5倍,对角支血流小于除左室后支外的其他冠状动脉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隐静脉 序贯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心脏心室肌纤维三维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叶卫华 高长青 +2 位作者 吕坤 李力兵 闫军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55-358,共4页
目的探索人体心脏心室肌纤维的三维结构。方法获取8例人体心脏,供者均为男性,年龄(81.9±7.2)岁,心脏质量(455.6±65.7)g。心脏放入装满水的塑料容器中,立即进行弥散张量磁共振扫描,从供者死亡到标本扫描的间隔时间为(18.6±... 目的探索人体心脏心室肌纤维的三维结构。方法获取8例人体心脏,供者均为男性,年龄(81.9±7.2)岁,心脏质量(455.6±65.7)g。心脏放入装满水的塑料容器中,立即进行弥散张量磁共振扫描,从供者死亡到标本扫描的间隔时间为(18.6±5.2)h。扫描使用3.0T,GECV/I型磁共振机进行,采用8通道线圈扫描,sshEPI和SENSE扫描序列,层厚3mm,b值1000s/mm2,TR2000ms,TE86.4ms,FOV14cm×14cm,Voxels 128×128,Resolution 1.1mm×1.1mm×3mm。然后采用GE Advantage Windows workstation通过纤维追踪进行心肌纤维的可视化重建,显示并观察心肌纤维的三维结构。结果左心室前壁,室间隔,后壁及游离壁处的纤维均存在两个走行方向不同纤维层面,心内膜下层心肌纤维从基底部到心尖呈现纵斜形向下走行,中层的心肌纤维从心尖到基底部呈现横斜形向上走行,两者在心尖部呈螺旋形连接。结论人体心脏心室肌纤维的三维结构与Torrent心肌带假说所阐述的结构特征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肌三维结构 磁共振 人体心脏 心肌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芬太尼对心率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李力兵 苏畅 +1 位作者 马兰 高长青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9期1047-1051,共5页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对心率(HR)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临床部分:选择行择期手术的全麻患者40例,分为单纯应用瑞芬太尼组(R组)和阿托品预处理组(A组),每组20例。R组患者静脉恒速泵入瑞芬太尼2μg/kg,泵速为1μg.kg-1....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对心率(HR)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临床部分:选择行择期手术的全麻患者40例,分为单纯应用瑞芬太尼组(R组)和阿托品预处理组(A组),每组20例。R组患者静脉恒速泵入瑞芬太尼2μg/kg,泵速为1μg.kg-1.min-1;A组患者阿托品0.5 mg肌肉注射30 min后,给予瑞芬太尼方法同R组。记录用药前后各时间点的HR和低高频比值(LF/HF)。实验部分: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n=8),行离体心脏灌注,C组为空白对照,R10组和R30组分别灌注瑞芬太尼10 ng/mL和30 ng/mL。记录用药前后各时间点的HR和左室发展压(LVDP)。结果:组内比较:R组患者的HR和LF/HF值在用药后各时间点均降低(P<0.05);A组给药后的各时间点HR和LF/HF值未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组间比较:在给药后的各时间点,R组的HR和LF/HF值低于A组(P<0.05)。动物实验部分瑞芬太尼10 ng/mL和30 ng/mL对离体鼠心的HR和LVDP均无影响。结论:通过本研究发现瑞芬太尼主要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或破坏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平衡而使HR及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而阿托品可以拮抗瑞芬太尼的这种HR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心率 心率变异性 离体心脏灌注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脑损伤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高长青 贺涛 +3 位作者 李伯君 王刚 李佳春 穆娅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49-452,共4页
目的 :通过测量血浆S10 0蛋白浓度的变化 ,比较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脑损伤的程度。方法 :首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 40例被随机分为两组 :①A组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②B组 :体外循... 目的 :通过测量血浆S10 0蛋白浓度的变化 ,比较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脑损伤的程度。方法 :首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 40例被随机分为两组 :①A组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②B组 :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射血分数和吻合口数等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从术前到术后 48h共 8个时间点内测定血浆S10 0蛋白浓度。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死亡及明显脑损伤。A组术后血浆S10 0蛋白浓度轻微升高 ,而B组体外循环中血浆S10 0蛋白浓度明显升高 ,直到术后 6h恢复到正常水平。B组血浆S10 0蛋白峰值浓度是A组的 3倍 (2 .17μg/L和 0 .74μg/L ,P <0 .0 1)。结论 :血浆S10 0蛋白浓度变化显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脑和 (或 )血脑屏障损伤的程度比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围术期 脑损伤 心脏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灌注策略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加利 李佳春 +1 位作者 高长青 张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300-2301,2303,共3页
目的探讨全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ECC)建立与灌注管理策略。方法2007.01~2008.10使用达芬奇S(daVinci.S)机器人在ECC下完成心脏手术71例,其中房间隔缺损修补49例,二尖瓣成形13例,左房黏液瘤摘除8例,右房黏液瘤摘除1例。除1例... 目的探讨全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ECC)建立与灌注管理策略。方法2007.01~2008.10使用达芬奇S(daVinci.S)机器人在ECC下完成心脏手术71例,其中房间隔缺损修补49例,二尖瓣成形13例,左房黏液瘤摘除8例,右房黏液瘤摘除1例。除1例二尖瓣成形术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ECC外,其余手术均经股动脉、股静脉及颈内静脉插管建立ECC。ECC采用浅低温、中流量灌注,应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控制负压在-30~-60mmHg),连续血气监测(CDI-500)及超滤。10例二尖瓣成形手术使用康斯特保护液(HTK液)进行心肌保护,其余手术均采用4:1含血停搏液(St.Thomas液)经升主动脉顺行、间断灌注。结果71例患者ECC时间45~206(116.1±35.5)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7~132(58.5±23.6)min,ECC转流中尿量200~1900(825.5±447.5)ml,超滤液量800~4800(2571.1±885.9)ml,9例患者ECC液体量为零平衡,58例患者ECC液体量为负平衡200~2100(835.8±524.0)ml,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7~17(10.1±5.3)h,术后24h引流量80~680(217.5±167.8)ml,全组病例均无并发症出院。结论机器人心脏手术必需经外周建立ECC,灌注技术有一定的学习曲线,需要手术团队之间的密切交流,灌注中使用VAVD、连续血气监测和加强ECC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机器人 负压辅助静脉引流 连续血气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中心、机器人辅助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英文)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明 高长青 肖苍松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15-918,共4页
目的总结单中心、由同一术者完成的机器人辅助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9月,115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接受了机器人辅助下房缺修补术。患者中位年龄35岁,中位缺损直径为28 mm。术中采用外周体外循环技术... 目的总结单中心、由同一术者完成的机器人辅助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9月,115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接受了机器人辅助下房缺修补术。患者中位年龄35岁,中位缺损直径为28 mm。术中采用外周体外循环技术,右侧胸壁开3个直径8 mm的小孔及1个15 mm的工作孔,术者于机器人系统操控台前、三维手术视野下遥控机械臂完成房缺修补或同期三尖瓣成形。术中食道超声评估手术效果,出院前及术后1个月常规心脏超声复查。结果本组病例中无手术死亡或术中术式转化,其中54例房缺修补在心脏停跳下完成,61例于心脏不停跳下完成。术中检查及术后超声复查未见房缺残余分流。平均手术时间为(257.4±79.5)min,平均体外循环时间(81.6±32.7)min。心脏不停跳组的手术时间和体外循环较心脏停跳组明显缩短;两组患者的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别。结论利用机器人系统可在心脏停跳或不停跳下安全完成继发孔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手术 机器人 房间隔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心脏手术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杨明 高长青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7期586-589,593,共5页
医疗机器人手术系统是现代电子科技与微创外科发展及融合的产物。1995年美国IntuitiveSurgical公司制造了"达芬奇"(da Vinci)机器人手术系统,该系统于2000年通过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市场认证后,成为世界上首套可以正式在... 医疗机器人手术系统是现代电子科技与微创外科发展及融合的产物。1995年美国IntuitiveSurgical公司制造了"达芬奇"(da Vinci)机器人手术系统,该系统于2000年通过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市场认证后,成为世界上首套可以正式在手术室中使用的机器人手术系统。与传统正中开胸、体外循环下实施心脏手术不同,机器人心脏手术可最大程度地减小手术切口、降低手术创伤,是目前微创心脏外科学最前沿的技术,同时也有望应用于远程急救医学,实现战争、地震等极端环境下的遥控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手术系统 心脏手术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应用 微创外科 心脏外科学 体外循环 手术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羊心肺转流技术 被引量:4
13
作者 丁振元 骆荩 谭燕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73-75,共3页
目的:为配合国产ZDM双叶瓣的研制,以获得该种人工瓣膜植入活体后的性能数据。方法:本文采用常温下心肺转流技术对6只绵羊行三尖瓣替换术。就绵羊心肺转流中机器预充与血液稀释,肝素和鱼精蛋白的用量,流量与压力的控制,血钾、... 目的:为配合国产ZDM双叶瓣的研制,以获得该种人工瓣膜植入活体后的性能数据。方法:本文采用常温下心肺转流技术对6只绵羊行三尖瓣替换术。就绵羊心肺转流中机器预充与血液稀释,肝素和鱼精蛋白的用量,流量与压力的控制,血钾、血气、直肠温度的调整以及上、下腔静脉、升主动脉插管口径进行了测定和探讨。结果:6只绵羊术后有3只存活期>53天,符合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人工瓣膜通用技术条件”中的要求。结论:成熟绵羊体重、生理、生化等生命体征参数与人类成人相似,适用于心肺转流下人工瓣膜替换术的动物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转流 心脏瓣膜手术 人工瓣膜 双叶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在心脏肿瘤患者治疗中的对比:倾向评分匹配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双磊 高长青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96-1300,共5页
目的分析对比心脏肿瘤患者行传统开胸手术与机器人手术的疗效、短期预后及患者选择。方法采集1993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行心脏肿瘤切除手术的225名患者(153名患者接受传统手术,60名患者接受机器人手术,12名患者接受右前外侧小切口手术... 目的分析对比心脏肿瘤患者行传统开胸手术与机器人手术的疗效、短期预后及患者选择。方法采集1993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行心脏肿瘤切除手术的225名患者(153名患者接受传统手术,60名患者接受机器人手术,12名患者接受右前外侧小切口手术)信息,对行机器人手术及传统开胸手术的心脏肿瘤患者进行筛选并根据重点基线数据进行倾向评分匹配(PSM),分析两组的疗效、短期预后及患者选择。结果筛选后,PSM前传统手术组(125例)较机器人手术组(60例),肿瘤尺寸更大(P<0.001),心功能Ⅲ级或Ⅳ级患者比例更高(P<0.001)。匹配后,两组患者基线数据上基本平衡(P=0.982)。两组患者(各60例)在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院内死亡率、术后并发心律失常、延迟通气、胸部并发症及系统栓塞方面无显著差异(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生存率均为100%,且主要血管和脑血管风险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438)。结论机器人心脏肿瘤切除术具有良好的疗效且短期预后良好,对于首次、单发、低危的心脏肿瘤患者可作为选择性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肿瘤 机器人手术 倾向评分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预处理对脊髓缺血兔后肢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蒙革 朱朗标 +2 位作者 余翼飞 王冬青 朱光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0年第3期192-195,共4页
目的 研究缺血预处理 (IP)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经置入腹主动脉Swan Ganz导管气囊内注气 ,建立兔脊髓缺血模型。将实验兔分为假手术组 (6只 )、缺血组和预处理组 (各 10只 ) ,对所有兔缺血再灌注 4h、2d、5d时的... 目的 研究缺血预处理 (IP)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经置入腹主动脉Swan Ganz导管气囊内注气 ,建立兔脊髓缺血模型。将实验兔分为假手术组 (6只 )、缺血组和预处理组 (各 10只 ) ,对所有兔缺血再灌注 4h、2d、5d时的后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切片观察再灌注 5d后的兔腰髓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 假手术组兔的后肢神经功能正常 ,预处理组兔的后肢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缺血组 (P <0 .0 1)。缺血再灌注 5d后 ,预处理组兔的生存率 (10 0 % )高于缺血组 (6 0 % )。缺血组兔脊髓病理组织学改变严重 ,预处理组改变轻微 ,假手术组无变化。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明显减轻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可提高兔脊髓缺血后生存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脊髓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伐他汀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心肌缺血小鼠内皮前体细胞动员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婷婷 米卫东 +2 位作者 王刚 李力兵 高长青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660-1662,共3页
目的比较普伐他汀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心肌缺血小鼠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效果并初步探讨其动员机制。方法96只雄性昆明小鼠,均分为四组(每组n=24),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盐水组、普伐他汀组及G-CSF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 目的比较普伐他汀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心肌缺血小鼠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效果并初步探讨其动员机制。方法96只雄性昆明小鼠,均分为四组(每组n=24),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盐水组、普伐他汀组及G-CSF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三组采用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制作小鼠药物性心肌缺血模型后,分别注射生理盐水、普伐他汀和G-CSF5天。每组均于用药后第1、5、7、9天随机抽取6只小鼠,经球后静脉取血测定内皮前体细胞的数目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盐水组第1、5、7天内皮前体细胞的数目略有增加;与盐水组相比,普伐他汀组第5、7、9天内皮前体细胞水平有明显增高,而G-CSF组较普伐他汀组内皮前体细胞数目的增加在第5、7、9天更为显著;外周血VEGF的浓度盐水组、普伐他汀组及G-CSF组较对照组在第5、7、9天均有增加,其浓度增加由大至小的顺序为G-CSF组>普伐他汀组>盐水组>对照组;其中G-CSF动员内皮前体细胞的作用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成中度正相关而普伐他汀动员内皮前体细胞的作用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无相关性。结论心肌缺血能够诱导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释放,普伐他汀与G-CSF均能增强缺血后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并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释放,G-CSF对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作用更强且动员机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伐他汀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内皮前体细胞 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涛 高长青 李力兵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946-1949,共4页
目的研究部分结扎腹主动脉结合静脉输注肾上腺素溶液的方法建立兔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可行性。方法 20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兔分为两组: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通过部分结扎腹主动脉结合静脉输注肾上腺素溶液的方法建立慢... 目的研究部分结扎腹主动脉结合静脉输注肾上腺素溶液的方法建立兔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可行性。方法 20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兔分为两组: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通过部分结扎腹主动脉结合静脉输注肾上腺素溶液的方法建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腹主动脉结扎程度为其内径的50%60%,并于结扎后2周、4周和6周分3次静脉输注肾上腺素溶液,浓度分别为5mg/(kg·min)、60min,4mg/(kg·min)、60min和4mg/(kg·min)、60min;对照组除不结扎腹动脉及只输注生理盐水外,余操作与实验组相同。两组均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4周及术后8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均于术后8周行心导管检查,记录各项心功能评价指标。结果术前和术后1周结扎部位的平均腹主动脉内径分别为(4.87±0.53)mm和(2.26±0.47)mm,平均狭窄率为53.59%±2.13%;术后8周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实验组存活兔左室明显扩大、室壁变薄、LVEF明显降低(〈50%),显示较严重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而对照组超声心动图仍无明显变化。结论研究表明,部分结扎腹主动脉结合分次静脉注射肾上腺素溶液的方法可以确实的、迅速的建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模型 肾上腺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冯亚宇 杨瑞冬 于亚群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16期71-73,共3页
目的了解先心病患儿心理弹性水平,探讨不同心理弹性水平在保护性因素上的差异。方法采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HKRA)、儿童应对方式量表(CODI)调查患儿的心理弹性及应对方式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先心病患儿心理弹性及应对方式均处... 目的了解先心病患儿心理弹性水平,探讨不同心理弹性水平在保护性因素上的差异。方法采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HKRA)、儿童应对方式量表(CODI)调查患儿的心理弹性及应对方式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先心病患儿心理弹性及应对方式均处于较低水平;患儿心理弹性中教师关爱、家人关爱、家庭自主性等9项因子与应对方式呈正相关(P<0.05,P<0.01),且家庭自主性、同伴关系对应对方式预测力最佳。结论应对方式根据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心理弹性水平不同而变化,应充分调动家庭及同伴关系的力量,针对不同心理弹性水平的患儿采取相应的应对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儿童 心理弹性 应对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后早期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余翼飞 李功宋 +3 位作者 朱朗标 刘明辉 李伯君 杨建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6年第8期492-495,共4页
目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常规二尖瓣替换术后常有左心室功能恶化,有作者推测术中二尖瓣结构的破坏是导致术后左心室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旨在探讨保留瓣下结构的影响。方法:总结了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26例,其中... 目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常规二尖瓣替换术后常有左心室功能恶化,有作者推测术中二尖瓣结构的破坏是导致术后左心室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旨在探讨保留瓣下结构的影响。方法:总结了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26例,其中部分保留22例为二尖瓣狭窄,完全保留4例为二尖瓣关闭不全。结果:与同期完全切除的26例(均为二尖瓣狭窄)比较,保留瓣下结构者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发生率较低,左心房缩小较明显,未发生左心室破裂。其余5项指标两组间无差异。结论:二尖瓣关闭不全者应完全保留瓣下结构,其中将人工瓣置入二尖瓣口内更为简便安全。部分二尖瓣狭窄者可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而瓣叶和瓣下结构病变严重者则应完全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替换术 保留瓣下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伐他汀拮抗溶血磷脂酰胆碱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力兵 王洪叶 +1 位作者 马兰 高长青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8-581,共4页
目的探讨降脂药氟伐他汀抑制外源性溶血磷脂酰胆碱(LPC)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机理。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LPC组和氟伐他汀处理组,应用Langendorff装置行离体心脏灌注。LPC 5μmol/L灌注5 min后冲洗30 min;氟伐他汀组先灌注10μmol/... 目的探讨降脂药氟伐他汀抑制外源性溶血磷脂酰胆碱(LPC)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机理。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LPC组和氟伐他汀处理组,应用Langendorff装置行离体心脏灌注。LPC 5μmol/L灌注5 min后冲洗30 min;氟伐他汀组先灌注10μmol/L氟伐他汀30 min,然后灌注5μmol/L LPC 5 min。细胞膜电流测定部分: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测定LPC对大鼠心室肌细胞膜电流的影响,并观察氟伐他汀的拮抗LPC的作用。结果 LPC可引起离体心脏严重的心律失常,以短阵室速和室颤常见,氟伐他汀可基本拮抗LPC的致心律失常作用;LPC可诱发心肌细胞的巨大非选择性阳离子电流(INSC),这一作用可被氟伐他汀显著抑制;LPC诱发的INSC亦可被小分子G蛋白Rho的抑制剂和Rho激酶抑制剂所拮抗。结论氟伐他汀通过抑制LPC诱发的非选择性阳离子电流来拮抗LPC的致心律失常作用,LPC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与小分子G蛋白Rho/Rho激酶信号途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血磷脂酰胆碱 心律失常 氟伐他汀 离子通道 Rho/Rho激酶信号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