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患者权利对心内科门诊患者进行沟通教育的体会
1
作者 胡舜英 陈韵岱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3年第2期184-185,共2页
心内科门诊老年患者多,与这一类患者进行沟通,需要在尊重和理解每一位患者的前提下进行,即应理解老年患者的生理变化特点,给予老年患者充分的尊重与耐心;应尊重和包容患有心理障碍的患者,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和理解。对这一类患者进行患... 心内科门诊老年患者多,与这一类患者进行沟通,需要在尊重和理解每一位患者的前提下进行,即应理解老年患者的生理变化特点,给予老年患者充分的尊重与耐心;应尊重和包容患有心理障碍的患者,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和理解。对这一类患者进行患方教育,需要在良好的知识背景下进行,充分满足患者的知情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科门诊患者 患者权利 患方教育 医患关系 知情同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存活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边素艳 刘宏斌 杨庭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0-182,i001,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轻创、存活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实验模型。方法:SD大鼠戊巴比妥钠复合麻醉,经口气管插管,左胸第3、4肋间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8周后行心电图观察及血流动力学、左心室功能、病理检测。结果:本法术后24h内...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轻创、存活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实验模型。方法:SD大鼠戊巴比妥钠复合麻醉,经口气管插管,左胸第3、4肋间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8周后行心电图观察及血流动力学、左心室功能、病理检测。结果:本法术后24h内大鼠死亡率为11.82%;存活8周的心肌梗死者大鼠可达80.65%。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肌梗死组左室重、左室舒张末压、心率均显著升高,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左室收缩压、左室内压最大收缩和舒张速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此法简单、有效、重复性好,对研究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存活率 实验研究 大鼠模型 冠状动脉前降支 大鼠实验模型 经口气管插管 左室舒张末压 戊巴比妥钠 血流动力学 左心室功能 左心室重构 复合麻醉 SD大鼠 病理检测 左室内压 重要意义 收缩压 心电图 死亡率 24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不同部位起源室性早搏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心率变异性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马一鸣 时向民 +4 位作者 陈琪 石亚君 王晋丽 郭亚涛 单兆亮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452-455,共4页
目的:观察右室流出道不同部位起源的室性早搏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及术后的心率变异性及其变化。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行射频消融术的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ventricular premature contraction... 目的:观察右室流出道不同部位起源的室性早搏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及术后的心率变异性及其变化。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行射频消融术的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ventricular premature contraction,RVOT-VPC)患者102例,按室性早搏起源不同分为间隔组和游离壁组,再分为男性和女性亚组,对患者术前与术后心率变异性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消融术前心率变异性指标:1室间隔组女性患者术前rMSSD显著低于间隔部女性患者;2两组患者的频域指标总功率、低频功率(LF)高于正常值范围,男性患者术前LF/HF<1,女性患者LF/HF>1。(2)消融术后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变化:与术前比较:1间隔组女性患者术后:时域指标rMSSD、PNN50显著降低;频域指标HF、LF显著降低;2游离壁组女性患者术后rMSSD显著降低;3间隔组女性LF/HF值术前术后均高于游离壁组女性,但无显著差异;4室间隔和游离壁男性室早患者的心率及HRV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3)消融术后心率变化:1间隔组女性患者中,术后最高心率和平均心率均显著降低;2两组男性患者心率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RVOT-VPC患者的交感和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射频消融术后,间隔部起源的室性早搏女性患者的反应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的HRV指标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心率变异性 射频消融 动态心电图 室性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心肌缺血后适应对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国明 苏绍萍 +6 位作者 王禹 李天德 李晓燕 谈红 张大为 张慧 刘丽凤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26-532,598,共8页
目的研究大鼠缺血后适应对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R/I组)、后适应组(Post组)、SB203580组(I_p38组)、anisomycin+后适应组(Ani+post组)和anisomycin组(An... 目的研究大鼠缺血后适应对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R/I组)、后适应组(Post组)、SB203580组(I_p38组)、anisomycin+后适应组(Ani+post组)和anisomycin组(Ani组)6组,每组10只。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模型,抑制剂(SB203580,1mg/kg)和激动剂(anisomycin,2mg/kg)在再灌注开始前5min经颈静脉注射。再灌注6h后,每组处死3只大鼠,取心肌组织测定磷酸化p38(P-p3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aspase-8、Bcl-2和Bax,并提取胞浆测定细胞色素C(Cyt-c)。再灌注24h后,各组剩余大鼠测定血流动力学,并抽血测定心肌酶,取心脏进行TUNEL凋亡检测或采用伊文氏蓝-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再灌注6h后,Post组和I_p38组的P-p38MAPKIOD值明显低于R/I组(P均<0.05),Ani+post组和Ani组明显高于Post组(P均<0.05),Ani+post组明显低于R/I组(P<0.05);Post组和I_p38组的TNF-α和Caspase-8IOD值均明显低于R/I组(P均<0.05),Ani+post组和Ani组均明显高于Post组(P均<0.05),Ani+post组的TNF-αIOD值明显低于R/I组(P<0.05);Post组和I_p38组的Bcl-2IOD值明显高于R/I组(P均<0.05),Ani+post组和Ani组明显低于Post组(P均<0.05);Post组和I_p38组的BaxIOD值明显低于R/I组(P均<0.05),Ani+post组和Ani组明显高于Post组(P均<0.05);去除线粒体后胞浆中Cyt-c的表达,Post组和I_p38组明显低于R/I组(P均<0.05),Ani+post组和Ani组明显高于Post组(P均<0.05)。再灌注24h后,R/I组的心率血压乘积(RPP)和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下降速度(±dp/dtmax)均明显低于Post组和I_p38组(P均<0.05),Post组明显高于Ani+post组和Ani组(P均<0.05);Post组和I_p38组的AI明显低于R/I组(P均<0.05),Ani+post组和Ani组明显高于Post组(P均<0.05);Post组、I_p38组和Ani+post组的CK和CK-MB值均明显低于R/I组(P均<0.05),Ani+post组和Ani组均明显高于Post组(P均<0.05);Post组和I_p38组的梗死心肌面积和缺血心肌面积比值(AN/AAR)明显低于R/I组(P均<0.05),Ani+post组和Ani组明显高于Post组(P均<0.05)。结论后适应可抑制p38MAPK在再灌注损伤中的磷酸化,其可能是通过减少P-p38来抑制TNF-α细胞受体途径和Bcl-2/Bax线粒体途径凋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后适应 急性心肌梗死 再灌注损伤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活动五级法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脏康复应用的评价 被引量:14
5
作者 巩维如 李天德 +6 位作者 杨庭树 刘国树 盖鲁粤 王广义 王禹 陈练 朱秀勤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51-152,共2页
目的 :评价早期活动五级法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其可行性。  方法 :10 9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5 5例 ,不实行早期活动五级法 ;实验组 5 4例 ,实行严格合理的早期活动五级法 ,两组进行对比... 目的 :评价早期活动五级法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其可行性。  方法 :10 9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5 5例 ,不实行早期活动五级法 ;实验组 5 4例 ,实行严格合理的早期活动五级法 ,两组进行对比。  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在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 10 .70 %和 9.2 6 % ,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组平均住院天数对照组为2 4.6 7± 9.85天 ,实验组为 18.6 3± 9.12天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结论 :早期活动五级法在 AMI患者心脏康复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病死率并未增加 ,但缩短了平均住院时间 ,减少了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活动 病死率 急性心肌梗塞 心脏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晔 王玉堂 +3 位作者 单兆亮 时向民 苑洪涛 郭红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8-319,共2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41例特发室性心动过速及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男80例,女61例)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或)起搏标测方法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消融成功128例,成功...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41例特发室性心动过速及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男80例,女61例)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或)起搏标测方法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消融成功128例,成功率为90.8%,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室性期前收缩消融成功率为92.0%。20例患者行消融前后的Holter检查,术前平均(21 824±12 769)次/24 h,术后平均(1 548±2 926)次/24 h,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3~36个月,10例复发并全部再次消融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症状严重且药物治疗无效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或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射频消融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期前收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K通路参与了缺氧心肌细胞的内质网应激及凋亡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春蕾 李鑫 +3 位作者 李蕊君 何云云 何昆仑 王莉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92-1398,共7页
目的:观察缺氧对原代培养的Wistar乳鼠心肌细胞的损伤,探讨内质网应激在缺氧心肌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的作用及PERK通路是否参与其信号转导过程。方法:将原代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缺氧1 h、4 h、8 h、12 h、24 h组,... 目的:观察缺氧对原代培养的Wistar乳鼠心肌细胞的损伤,探讨内质网应激在缺氧心肌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的作用及PERK通路是否参与其信号转导过程。方法:将原代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缺氧1 h、4 h、8 h、12 h、24 h组,通过测定细胞ATP含量反映细胞活力;高内涵分析细胞成像系统检测多参数凋亡;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蛋白印迹方法检测以内质网为靶点的分子伴侣(GRP78和钙网蛋白)的表达,PERK通路(PERK和eIF2α)的磷酸化水平,以及其下游分子(ATF4和CHOP)在缺氧不同时点蛋白的表达变化特征。采用PERK通路激活型药物salubrinal处理原代培养的Wistar乳鼠心肌细胞,观察药物是否对缺氧损伤的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结果:缺氧引起心肌细胞凋亡,缺氧早期(约1 h)钙网蛋白和GPR78的表达上调;缺氧中期(4 h)p-PERK、p-eIF2α和ATF4的表达上调;缺氧后期(12 h)CHOP的表达上调。Salubrinal对缺氧心肌有保护作用。结论:在培养的心肌细胞中,缺氧可激发内质网应激。在缺氧早期激活PERK通路保护机体对抗缺氧损伤,后期激活细胞凋亡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细胞 内质网应激 缺氧 未折叠蛋白反应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门诊随访依从性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赵月香 单兆亮 +3 位作者 郭红阳 林琨 国建萍 王玉堂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84-786,共3页
目的:分析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门诊随访依从性的现状、影响因素及探讨提高随访依从性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1至2013-01在我院住院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817例,对术后1年内的门诊随访情况进行依从性评判,并分析其影响... 目的:分析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门诊随访依从性的现状、影响因素及探讨提高随访依从性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1至2013-01在我院住院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817例,对术后1年内的门诊随访情况进行依从性评判,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实际随访790例(96.70%),1年内未进行门诊随访者入电话随访组(n=350例),至少进行过1次门诊随访者入门诊随访组(n=440例)。结果:研究对象中,失访26例,失访率3.18%;非起搏器相关死亡1例,实际随访790例,实际随访率96.7%,其中门诊随访者440例(55.70%),电话随访者350例(44.30%)。两组在文化程度、医疗费用、居住地、对心律失常的了解、固定陪护人员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医疗费用可报销、本地居住、对心律失常知识了解、有固定陪护人员的患者门诊随访率高。1年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1.8%,均未造成严重后果。随访时进行优化参数设置者占59.5%。结论: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门诊随访率较低。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文化程度、医保制度、居住地、对心律失常的认知程度、有无陪护人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 随访 依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在经导管封堵主动脉窦瘤破裂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越 王广义 +1 位作者 王峙峰 侯海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1-74,共4页
目的对超声心动图主动脉窦瘤破裂(RSVA)介入治疗中的作用进行归纳分析。方法3例本单位和37例散在报道的RSVA封堵资料,年龄7~74岁,女21例,男19例。归纳分析超声心动图在RSVA封堵的术前诊断,术中引导监护,术后随访方面的规律和特点。结... 目的对超声心动图主动脉窦瘤破裂(RSVA)介入治疗中的作用进行归纳分析。方法3例本单位和37例散在报道的RSVA封堵资料,年龄7~74岁,女21例,男19例。归纳分析超声心动图在RSVA封堵的术前诊断,术中引导监护,术后随访方面的规律和特点。结果术前超声心动图对37例RSVA作出了正确诊断。2例误诊,1例漏诊。40例RSVA位于右冠窦31例,位于无冠窦9例。其中两例为多发破孔。位于右冠窦者多破入右室,位于无关窦者多破入右房。RSVA破口直径2~12 mm不等。术中均需超声心动图引导监护,7例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其余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多数根据超声与造影测量的破口直径毫米数+1~4选用封堵器型号,需要注意术中当导管/鞘管通过破口后,超声所测直径较术前可能有不同程度增加。40例患者采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30个,室间隔缺损封堵器4个,Rashkind伞3个,Coil弹簧圈2个,房缺封堵器2个。封堵即刻超声心动图在少量残余漏与主动脉瓣反流的鉴别方面优于心血管造影。术后随访依赖超声心动图。1例因少到中量残余漏合并溶血而转外科手术,1例因进行性心衰死亡。余38例效果良好未见并发症。结论在熟练掌握VSD、PDA介入治疗基础上,可成功开展RASA封堵治疗。超声心动图在RSVA封堵术前是诊断和鉴别诊断RSVA的首选方法;在术中有助于更准确选择封堵伞型号;在封堵后即刻辨别残余漏和主动脉瓣反流优于心血管造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窦瘤破裂 经导管封堵 超声心动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血管化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激素水平和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颜勇 杨庭树 +1 位作者 苗冬梅 冯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 :评价再血管化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68例AMI患者按是否行再血管化治疗分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组 2 0例 ,延迟PCI组 2 6例 ,未行再血管化治疗的对照组 2 2例 ,3组患者... 目的 :评价再血管化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68例AMI患者按是否行再血管化治疗分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组 2 0例 ,延迟PCI组 2 6例 ,未行再血管化治疗的对照组 2 2例 ,3组患者基础临床特征无统计学差异。于心肌梗死急性期和心肌梗死术后 6个月分别采血检测血浆肾素活性 (PRA)、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浓度、血浆醛固酮 (Ald)浓度、血浆去甲肾上腺素 (NE)和肾上腺素(E)浓度 ,并测定左心室室壁运动指数 (WMI)、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LVEDVI)和收缩末期容积指数 (LVESVI)变化。结果 :①无论急诊PCI组还是延迟PCI组 ,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血浆醛固酮等激素水平术后 6个月均有明显下降 ,而未行再血管化手术治疗的对照组激素水平无显著变化。②在急诊PCI组和延迟PCI组术后 6个月与急性期比较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 ,左心室室壁运动指数减小 ;延迟PCI组术后 6个月时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较急性期减小 ;急诊PCI组和延迟PCI组 6个月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和室壁运动指数明显小于对照组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无论急诊PCI还是延迟PCI均可以降低心肌梗死后神经内分泌激素的过度激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血管化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血浆激素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造影特点 被引量:13
11
作者 史扬 范利 +1 位作者 杜洛山 吴雪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 观察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将 2 0 0 0年以来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 6 0岁以上老年患者共 15 2例 ,分为两组 ,高龄老年组 (≥ 75岁 )与普通老年组 (<75岁 )。比较... 目的 观察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将 2 0 0 0年以来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 6 0岁以上老年患者共 15 2例 ,分为两组 ,高龄老年组 (≥ 75岁 )与普通老年组 (<75岁 )。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狭窄程度、侧支循环、室壁运动情况 ,并进行冠心病危险因素比较。结果 高龄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以左主干病变为主 ,而且侧支循环较丰富 ,与普通老年组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多元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程、糖尿病病程及心肌梗死病程和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高龄老年组患者以左主干病变为主 ,且侧支循环较丰富。高血压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造影术 冠状动脉疾病 老年 影像学特征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非ST抬高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于维雅 杨庭树 邵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2070-2072,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对明确诊断的126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96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对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T段抬高心肌梗死单支病变... 目的对比分析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对明确诊断的126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96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对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T段抬高心肌梗死单支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44%vs14%,P<0.01),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三支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54%vs20%,P<0.01);ST段抬高心肌梗死室壁运动减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P<0.01)。结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具有不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丽 常润英 +2 位作者 李小鹰 王新明 李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5期308-310,共3页
目的 了解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特点及两者的关系。方法  90例老年 (≥ 6 0岁 )高血压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质量指数 (LVMI) ,分为左室肥厚 (A组 )和非左室肥厚 (B组 )。经2 4h动态心电图测定 ... 目的 了解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特点及两者的关系。方法  90例老年 (≥ 6 0岁 )高血压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质量指数 (LVMI) ,分为左室肥厚 (A组 )和非左室肥厚 (B组 )。经2 4h动态心电图测定 2 4h室性早搏总数 (VPCs)、Lown’s分级、ST段压低程度、持续时间及 2 4h发作次数。结果 A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P <0 .0 5 ) ,室性早搏 :75 %比 5 4% ,Lown’s 3~ 4级 :2 6 %比 4%。A组发作性ST段压低的发生率高 ,缺血持续时间长 (5 0 %比 15 % ,P <0 .0 5 )。所有缺血发作均为无症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的昼夜节律变化基本相同。结论 无冠心病临床证据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左室肥厚 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 LVH 高血压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帧法在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韩玮 李志坚 +2 位作者 盖鲁粤 王立军 杜洛山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 :评价计帧法测定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帧数 (CTFC)在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或溶栓失败后的挽救性PTCA治疗 ,介入治疗后根据患者住院期间... 目的 :评价计帧法测定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帧数 (CTFC)在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或溶栓失败后的挽救性PTCA治疗 ,介入治疗后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有无心脏不良事件分为有心脏不良事件组 ( 2 6例 )和无心脏不良事件组 ( 64例 ) ,用计帧法测定梗死相关动脉的CTFC ,以CTFC 3 0帧为界将患者分为血流正常者和血流缓慢者两部分 ,观察两部分患者心功能、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CTFC平均为 3 6 78± 16 3 2帧 ,左心室射血分数和CTFC负相关 (γ =-0 64P =0 0 1) ,住院期间有心脏不良事件组CTFC明显高于无不良事件组 ( 5 1 91± 18 2 1vs .2 5 73± 7 79)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多元回归分析发现CTFC和心脏不良事件有良好的相关性 [OR =-1 73 ,95 %可信限 (CI) =-1 3 4~ -2 2 3 ,P =0 0 1]。ROC曲线分析表明CTFC能较好地预测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心脏不良事件。血流正常和血流缓慢患者间射血分数和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计帧法测定CTFC是一种较好的评价冠状动脉血流的方法 ,其结果和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计帧法 再灌注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无复流的防治进展 被引量:42
15
作者 陈韵岱 王长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5-166,共2页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5%~50%的患者发生无复流现象,即心外膜冠状动脉灌注良好,而心肌灌注不良。无复流是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短期和长期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远端栓塞;缺血性损伤;再灌注损...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5%~50%的患者发生无复流现象,即心外膜冠状动脉灌注良好,而心肌灌注不良。无复流是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短期和长期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远端栓塞;缺血性损伤;再灌注损伤;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易感性。部分患者发生无复流后可自发逆转,这提示即使不能有效预防,亦可进行有效的治疗。一些生化标志物和临床因素可独立预测无复流,一些治疗措施可有效防治无复流,如在支架置入前进行血栓抽吸不仅可预防远端栓塞,而且还可改善心肌灌注和临床结果。然而,不同患者发生无复流的机制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个体化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无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体舒通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和血清Ⅲ型胶原氨基末端肽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边素艳 刘宏斌 杨庭树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4-147,共4页
目的:观察安体舒通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血清Ⅲ型胶原氨基末端肽含量的影响,探讨醛固酮拮抗剂在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和心力衰竭的机制。方法:通过结扎左前降支建立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术后2... 目的:观察安体舒通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血清Ⅲ型胶原氨基末端肽含量的影响,探讨醛固酮拮抗剂在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和心力衰竭的机制。方法:通过结扎左前降支建立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术后24小时存活大鼠1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8)、安体舒通组[n=8,安体舒通20mg/(kg·d)];另设假手术组(n=8)。安体舒通组灌胃给药,术后8周行血流动力学及左心室功能测定,Masson三色染色行非梗死区胶原容积分数测定,放免法行血清Ⅲ型胶原氨基末端肽测定。结果:对照组与安体舒通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无显著性差异(41.64%对44.70%)。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压,左、右心室相对重量,左心室非梗死区胶原容积分数和血清Ⅲ型胶原氨基末端肽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0.001);平均压、左心室收缩压、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max)及其校正值(±dp/dtmax/LVSP)均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安体舒通组左心室舒张末压、非梗死区胶原容积分数、血清Ⅲ型胶原氨基末端肽含量显著降低(P<0.01-0.001);±dp/dtmax及其校正值±dp/dtmax/LVSP显著升高(P<0.05-0.01)。血清Ⅲ型胶原氨基末端肽含量与左心室舒张末压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560,P<0.001)。结论:安体舒通能有效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体舒通 大鼠 急性心肌梗死 心室功能 血清 Ⅲ型胶原氨基 肽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肌浆网Ca^2+-ATP酶基因转导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犬心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付治卿 李小鹰 +3 位作者 刘涛 米亚非 周声安 叶卫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47-1050,共4页
目的:探讨以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为载体的心肌肌浆网Ca2+-ATP酶(SERCA2a)基因转导对慢性心力衰竭犬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比格犬1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4只和心力衰竭组11只。快速右心室起搏建立慢性心力衰竭犬模型并随机分为心力... 目的:探讨以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为载体的心肌肌浆网Ca2+-ATP酶(SERCA2a)基因转导对慢性心力衰竭犬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比格犬1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4只和心力衰竭组11只。快速右心室起搏建立慢性心力衰竭犬模型并随机分为心力衰竭组4只、心力衰竭+绿色荧光蛋白(EGFP)组4只、心力衰竭+SERCA2a组5只(其中1只在开胸后死亡)。接受基因导入的心力衰竭犬行开胸术,分别向心肌内注射携带EGFP和SERCA2a基因的rAAV载体。于基因转导30d时停止起搏后进行超声心动图和血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基因转导30d时,心力衰竭+SERCA2a组犬的症状及超声心动图指标与心力衰竭+EGFP组相比有显著好转(P<0.05);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别。血流动力学监测发现,转导SERCA2a的犬LVSP、+dp/dtmax和-dp/dtmax明显升高,平均值较EGFP组分别增加54.12%[(214.72±31.74)mmHgvs(139.32±36.79)mmHg]、146.81%[(6779.43±217.58)mmHg/svs(2746.85±931.23)mmHg/s]和71.52%[(-4341.42±322.02)mmHg/svs(-2531.14±616.15mmHg/s)],LVEDP则降低了63.43%[(21.86±6.95)mmHgvs(59.78±6.92)mmHg],所有参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心力衰竭+EGFP组犬心肌冰冻切片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弥漫绿色荧光。结论:以rAAV为载体介导SERCA2a基因转导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犬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是1种有前景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肌浆网 CA^2+ 转运ATP酶 基因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梗死部位对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塑和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翟莉 智光 +4 位作者 黄岚 蒋均远 安全会 胡梅芬 刘海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73-373,共1页
关键词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评价 心肌梗死 预后 左心室重塑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类抗心律失常药Cibenzoline转复山羊持续性心房颤动过程中心房异常电位的变化 被引量:5
19
作者 单兆亮 王玉堂 +2 位作者 时向民 Mattias F.Duytschaever Maurits A.Allessie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65-467,共3页
目的 :在山羊持续性心房颤动 (房颤 )模型上分析Ic类抗心律失常药cibenzoline对心外膜单极心房电图形态的影响。   方法 :在 7只山羊的心房外膜分别缝合 83个电极。用自动房颤刺激器维持房颤 ,待持续性房颤持续 4周后 ,静脉滴注ciben... 目的 :在山羊持续性心房颤动 (房颤 )模型上分析Ic类抗心律失常药cibenzoline对心外膜单极心房电图形态的影响。   方法 :在 7只山羊的心房外膜分别缝合 83个电极。用自动房颤刺激器维持房颤 ,待持续性房颤持续 4周后 ,静脉滴注cibenzoline[0 1mg/ (kg·min) ] ,直至房颤终止。记录用药后房颤周长 (AFCL)的变化 ,分析AFCL分别延长 2 0、40、60、80ms和房颤转复前各 16s的间期内 ,心房各部位异常电位的百分率和左心房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 :在静脉滴注cibenzoline后 ,平均AFCL逐渐延长 ,心房传导速度逐渐下降 ,异常电位的百分率逐渐减少 ,与静脉滴注前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结论 :Ic类抗心律失常药cibenzoline延长AFCL ,减慢房颤波的传导速度 ,减少房颤时异常电位的比例。提示该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增加房颤的可兴奋间期从而使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性心律 Ic类抗心律失常药 CIBENZOLINE 山羊 持续性心房颤动 心房异常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巧妙拔除误入锁骨下动脉的中心静脉导管 被引量:3
20
作者 盖鲁粤 刘宏斌 +2 位作者 单照亮 王玉堂 李天德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88-388,共1页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锁骨下静脉置管 穿刺 误入锁骨下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