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体外抗生素后效应期间大肠埃希氏菌菌体大小及DNA含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朱曼 王睿 +1 位作者 张永青 梁蓓蓓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18-422,共5页
目的 研究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体外抗生素后效应期间大肠埃希氏菌 ATCC2 5 92 2菌体大小及 DNA含量变化 ,为探讨 PAE形成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于加替沙星 (1、2、4 MIC)及环丙沙星 (1、2、4 MIC)体外 PAE期间不同时间点吸取培养物 ... 目的 研究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体外抗生素后效应期间大肠埃希氏菌 ATCC2 5 92 2菌体大小及 DNA含量变化 ,为探讨 PAE形成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于加替沙星 (1、2、4 MIC)及环丙沙星 (1、2、4 MIC)体外 PAE期间不同时间点吸取培养物 ,以荧光探针碘化丙啶进行染色 ,经流式细胞仪分析大肠埃希氏菌 ATCC2 5 92 2菌体大小及 DNA含量变化。结果 加替沙星 (1、2、4 MIC)和环丙沙星 (1、2、4 MIC) PAE期间大肠埃希氏菌 ATCC2 5 92 2菌体显著增大 ,胞内 DNA含量明显增加 ,且呈剂量依赖性 ,当加替沙星 4 MIC与蛋白合成抑制剂氯霉素及 RNA合成抑制剂利福平联用时 (终浓度分别为 0 .0 2和 0 .16 mg/ L) ,这一变化被抑制。结论 应用流式细胞仪辅以荧光探针碘化丙啶可检测加替沙星及环丙沙星 PAE期间细菌菌体大小和DNA含量变化 ,该方法快捷、简便、直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替沙星 环丙沙星 抗生素后效应 大肠埃希氏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头孢美唑抗生素后效应期间大肠埃希菌形态学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永青 王睿 +3 位作者 朱曼 张健鹏 张咏梅 同军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123-1127,共5页
目的通过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头孢美唑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期间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观察,深入探讨其抗生素后效应形成机制。方法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头孢美唑对E.coli的PAE的同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体外PAE期间4MIC、128MIC的头... 目的通过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头孢美唑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期间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观察,深入探讨其抗生素后效应形成机制。方法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头孢美唑对E.coli的PAE的同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体外PAE期间4MIC、128MIC的头孢美唑不同时间点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菌落计数法测定4MIC、128MIC头孢美唑的体外PAE分别为-0.03h和3.65h。原子力显微镜结果表明低浓度(4MIC)时细菌呈丝状体,高浓度(128MIC)时细菌呈球状体,而且在菌落计数法所测定的PAE之后仍有细菌形态学改变。结论不同浓度的头孢美唑PAE期间E.coli菌体形态呈现不同的变化,从而显示了不同浓度的头孢美唑PAE期间对E.coli具有不同的作用靶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头孢美唑 抗生素后效应 大肠埃希菌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