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1
作者 郑卫星 盖晓波 南柏松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5年第4期195-197,共3页
血中循环内皮细胞(CEC)检测,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指标。CEC用免疫荧光VIII因子相关抗原鉴定,并测定血中脂质过氧化物(MDA)变化。本文对42例有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与正常人、无CHF的心脏病患者及治疗... 血中循环内皮细胞(CEC)检测,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指标。CEC用免疫荧光VIII因子相关抗原鉴定,并测定血中脂质过氧化物(MDA)变化。本文对42例有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与正常人、无CHF的心脏病患者及治疗前后对照。结果显示,CHF患者CEC数和MDA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及无CHF的心脏病患者,两指标呈显著正相关(r=0.75),CEC数与CH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这提示,CHF时伴有明显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还可能与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本文讨论了血管内皮损伤在CHF病理生理过程中的意义,并提出CEC检测可能作为临床判断病情的一项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内皮细胞 过氧化脂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维地洛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标志物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郑卫星 盖晓波 +1 位作者 章文莉 李慧忠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12-415,共4页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和单盲方法将8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n=43)和卡维地洛组(n=43)。疗程均为4周。治疗过程中有6例被剔除,其中常规治疗组4例,...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和单盲方法将8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n=43)和卡维地洛组(n=43)。疗程均为4周。治疗过程中有6例被剔除,其中常规治疗组4例,卡维地洛组2例。正常组(20例)不予任何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变化,测定血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①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较正常人明显减弱[(5.8±2.7)%比(13.8±3.6)%,P<0.001],hS-CRP、TNF-α及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1)。②常规治疗组和卡维地洛组治疗前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卡维地洛组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明显增强,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5.7±2.1)%比(8.6±1.8)%,P<0.001],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后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增强与hsCRP、TNF-α、IL-6含量减少具有明显相关性(r=-0.68、-0.62、-0.65,P均<0.01)。③卡维地洛治疗后血中hsCRP、TNF-α、IL-6含量均显著降低(P均<0.01),而常规治疗前后则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管内皮损伤与炎症具有密切关系。卡维地洛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具有明显的改善内皮功能作用和抗炎效应。抗炎作用可能是卡维地洛重要的药理作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卡维地洛 内皮功能 炎症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对X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郑卫星 盖晓波 +2 位作者 罗助荣 南柏松 杜日映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63-365,共3页
目的 :观察葛根素对X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方法将 2 7例X综合征患者分为葛根素组 (n =15 )和常规治疗组 (n =12 )。疗程均为 3周。正常组 ( 2 0例 )不予任何治疗。疗程前后分别采用高分辨... 目的 :观察葛根素对X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方法将 2 7例X综合征患者分为葛根素组 (n =15 )和常规治疗组 (n =12 )。疗程均为 3周。正常组 ( 2 0例 )不予任何治疗。疗程前后分别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 (FMD)功能变化 ,并测定血中内皮素 1(ET 1)含量和进行活动平板试验。结果 :①X综合征患者肱动脉FMD功能较正常组明显减弱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 4 9+2 6 ) %vs . ( 13 5±3 1) %,P <0 0 0 1] ,ET 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肱动脉FMD功能与ET 1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γ =-0 73,P <0 0 1)。②葛根素组和常规治疗组疗程前肱动脉FMD功能无明显差异 ,疗程后葛根素组肱动脉FMD功能明显增强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 9 2± 1 8) %vs . ( 4 8± 2 1) %,P <0 0 0 1] ,ET 1含量亦显著减少 (P <0 0 1)。③葛根素组疗程结束前 1周内心绞痛平均发作次数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减少 ( 2 6±1 4次vs . 4 6± 1 6次 ,P <0 0 1)。疗程前后比较 ,葛根素组运动诱发的ST段缺血型下移之和 ( ST)明显减少( 7 9± 2 3mmvs .5 3± 1 8mm ,P <0 0 1) ,运动持续时间显著延长 ( 5 4± 1 6minvs . 8 1±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综合征 葛根素 内皮功能 血管舒张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综合征患者肱动脉流量介导性舒张功能异常及培哚普利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郑卫星 盖晓波 +2 位作者 罗助荣 南柏松 杜日映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82-284,共3页
目的:观察X综合征患者肱动脉流量介导性舒张(FMD)功能变化及培哚普利的干预作用。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方法将22例X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培哚普利+硝酸异山梨酯组(A组,11例),予培哚普利每天2~4mg... 目的:观察X综合征患者肱动脉流量介导性舒张(FMD)功能变化及培哚普利的干预作用。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方法将22例X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培哚普利+硝酸异山梨酯组(A组,11例),予培哚普利每天2~4mg,晚顿服,硝酸异山梨酯每次10~20mg,2次/日,口服。硝酸异山梨酯组(B组,11例),仅予硝酸异山梨酯每次10~20mg,2次/日,口服。疗程均为6周。疗程前后分别进行肱动脉血管超声检测及活动平板试验。正常对照组20例,不予任何治疗。    结果:①X综合征患者肱动脉FMD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4.7±2.8)%比(13.5±3.1)%,P<0.001=。②A组培哚普利干预后肱动脉FMD活性显著增强,与B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9.6±1.7)%比(4.9±2.1)%,P<0.001=。③A组疗程结束前1周内典型心绞痛平均发作次数较B组明显减少(2.6±1.4次比4.0±1.6次,P<0.01=。A组疗程后与疗程前比较运动诱发的ST段缺血型下移之和(∑ST)明显减少(5.2±1.7mm比7.9±2.3mm,P<.01),运动持续时间显著延长(8.2±2.3min比6.6±1.6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综合征 内皮功能 多普勒超声 培哚普利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综合征患者内皮素-1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郑卫星 盖晓波 +2 位作者 罗助荣 南柏松 杜日映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 :观察 X综合征患者内皮素 - 1( ET- 1)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变化。  方法 :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 15例 X综合征患者 ( X综合征组 )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并测定其血中 ET- 1含量 ,与 2 0例正常人 (正常对照组 )进行对... 目的 :观察 X综合征患者内皮素 - 1( ET- 1)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变化。  方法 :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 15例 X综合征患者 ( X综合征组 )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并测定其血中 ET- 1含量 ,与 2 0例正常人 (正常对照组 )进行对照。  结果 :1X综合征组患者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内径变化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 [( 4 .2± 2 .1) %比 ( 13 .6±3 .2 ) % ,P<0 .0 0 1],而两组患者对硝酸甘油的反应无显著性差异 [( 2 1.6± 7.8) %比 ( 2 2 .8± 4 .7) % ,P>0 .0 5 ]。 2 X综合征组患者在胸痛前、胸痛发作时及胸痛后的 ET- 1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 6.74± 2 .4 1ng/ L ,10 .0 7± 1.93 ng/L及 7.4 2± 2 .2 4 ng/ L比 4 .13± 1.3 6ng/ L ,P<0 .0 1)。胸痛发作时 ET- 1含量较胸痛前及胸痛后亦有明显差异 ( P<0 .0 1)。 3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变化与 ET- 1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 ( r=- 0 .73 2 8,P<0 .0 0 1)。  结论 :X综合征患者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心绞痛发作和 ET- 1水平增高有关。提示内皮功能异常在 X综合征患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综合征 血管舒张功能 内皮素-1 心绞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可地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对比剂肾病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程伟 黄美娥 罗助荣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89-994,共6页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对比剂肾病(CIN)的预防作用。方法:将521例行择期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于入院时按2:1:1:1随机分为对照组(n=208)、尼可地尔组(n=105)、曲美他嗪组(n=104)、尼...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对比剂肾病(CIN)的预防作用。方法:将521例行择期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于入院时按2:1:1:1随机分为对照组(n=208)、尼可地尔组(n=105)、曲美他嗪组(n=104)、尼可地尔+曲美他嗪组(n=104);对照组接受冠心病常规药物及术前水化治疗,其余三组在上述基础上予以尼可地尔和(或)曲美他嗪治疗。四组分别于PCI术前及术后第3天抽血检测相关指标。主要终点为CIN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尼可地尔组、曲美他嗪组、尼可地尔+曲美他嗪组的CIN发生率分别为8.2%、2.8%、3.8%、1.0%,其中尼可地尔+曲美他嗪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单纯水化治疗相比,尼可地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与较低的CIN发生率有关(OR=0.114,95%CI:0.015~0.880,P=0.037)。结论:在行择期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尼可地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与较低的CIN发生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曲美他嗪 尼可地尔 对比剂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