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淀粉的粒度效应与其微观形貌和性能关系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吴俊 李斌 +1 位作者 苏喜生 谢笔钧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3-26,共4页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 ,应用物理法制备出具有一定粒度梯度的微细化淀粉 ,采用扫描电镜、X -射线衍射仪以及凝胶渗透色谱对不同粒度微细化淀粉的微观形貌、晶体状态以及级分分布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物理机械应力可以使淀粉的粒度降低 ,微...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 ,应用物理法制备出具有一定粒度梯度的微细化淀粉 ,采用扫描电镜、X -射线衍射仪以及凝胶渗透色谱对不同粒度微细化淀粉的微观形貌、晶体状态以及级分分布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物理机械应力可以使淀粉的粒度降低 ,微细化淀粉的颗粒形态仍然保持 ;随着淀粉粒度的降低 ,微细化淀粉的结晶度下降 ,d50 =3.11μm微细化淀粉的结晶度从天然淀粉的 38.37%降为 2 5 .33% ;机械应力作用可以使淀粉的分子量呈下降趋势 ,其中相对于直链淀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化 玉米淀粉 粒度效应 微观形貌 结晶度 颗粒形态 物理机械 支链淀粉 X—射线衍射 直链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细化淀粉干法疏水化改性条件及其改性机理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吴俊 李斌 谢笔钧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6-100,共5页
应用现代先进粉体设备物理法制备4个粒径梯度且粒度分布相对集中的微细化淀粉。以偶联剂铝酸酯DL为改性剂,采用干法改性途径对不同粒度的微细化淀粉进行疏水亲脂化改性,研究改性反应条件和改性机理。结果表明,淀粉干法疏水化改性的最佳... 应用现代先进粉体设备物理法制备4个粒径梯度且粒度分布相对集中的微细化淀粉。以偶联剂铝酸酯DL为改性剂,采用干法改性途径对不同粒度的微细化淀粉进行疏水亲脂化改性,研究改性反应条件和改性机理。结果表明,淀粉干法疏水化改性的最佳温度和时间分别为112℃和20min。随着淀粉粒度的降低,淀粉颗粒的比表面积增大,淀粉颗粒表面羟基数目增加,更多的表面羟基由于与DL偶联而被封闭,从而使微细化淀粉干法疏水亲脂化改性程度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化淀粉 干法疏水化改性 改性机理 反应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细化玉米淀粉的晶体结构及分子链行为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吴俊 杨文学 +1 位作者 李鹏 谢笔钧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2-66,共5页
采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示差扫描量热仪、凝胶过滤色谱以及激光光散射分析技术等测试手段,表征和探讨了超音速气流粉碎微细化处理的玉米淀粉的晶体结构和分子链行为。结果表明,机械力非晶化作用使玉米淀粉分子结构松弛,晶体结构... 采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示差扫描量热仪、凝胶过滤色谱以及激光光散射分析技术等测试手段,表征和探讨了超音速气流粉碎微细化处理的玉米淀粉的晶体结构和分子链行为。结果表明,机械力非晶化作用使玉米淀粉分子结构松弛,晶体结构受到破坏,结晶度降低,微晶熔融温度下降。机械应力主要作用于玉米淀粉的支链淀粉,从而导致其支链淀粉级分减少,直链淀粉和中间级分增加,重均分子质量下降,分子链柔顺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淀粉 微细化 晶体结构 分子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淀粉的粒度效应对其糊化行为影响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吴俊 谢守和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1-54,共4页
研究和探讨了经过机械微细化处理的不同粒度玉米淀粉的糊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玉米淀粉粒度的降低,其糊化温度下降,糊化温度区间缩小,淀粉糊的粘度下降,但热糊稳定性增加。由于微细化处理后淀粉凝沉性增强,淀粉糊的透明度随淀粉粒度的... 研究和探讨了经过机械微细化处理的不同粒度玉米淀粉的糊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玉米淀粉粒度的降低,其糊化温度下降,糊化温度区间缩小,淀粉糊的粘度下降,但热糊稳定性增加。由于微细化处理后淀粉凝沉性增强,淀粉糊的透明度随淀粉粒度的下降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淀粉 粒度 糊化 机械微细化处理 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细化淀粉代脂研究及其在压缩饼干中的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吴俊 姜敬维 李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03-205,共3页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制备不同粒度微细化淀粉,应用复合乳化剂(单硬脂酸甘油酯:卵磷脂=1:1.5),配制淀粉/棕榈油混合体系。分析了淀粉粒度对混合体系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淀粉粒度降低,混合体系相容性增加,稳定性增强。选择一定粒度微...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制备不同粒度微细化淀粉,应用复合乳化剂(单硬脂酸甘油酯:卵磷脂=1:1.5),配制淀粉/棕榈油混合体系。分析了淀粉粒度对混合体系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淀粉粒度降低,混合体系相容性增加,稳定性增强。选择一定粒度微细化淀粉,制备脂肪替代品,可研制出口感细腻、成型良好、连食性强的低脂压缩饼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化淀粉 脂肪替代品 压缩饼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细化玉米淀粉粒中水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吴俊 谢守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7-29,共3页
以天然玉米淀粉为参照,研究了物理法粉碎的不同粒度微细化淀粉的含水量,吸湿性,水吸附能力以及表观密度,结果表明,微细化淀粉的含水量随粒度降低而下降,存放初期吸湿性强,至后期吸湿性与天然玉米淀粉趋于一致。微细化淀粉表观密度下降,... 以天然玉米淀粉为参照,研究了物理法粉碎的不同粒度微细化淀粉的含水量,吸湿性,水吸附能力以及表观密度,结果表明,微细化淀粉的含水量随粒度降低而下降,存放初期吸湿性强,至后期吸湿性与天然玉米淀粉趋于一致。微细化淀粉表观密度下降,并呈现出很强的水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淀粉 微细化 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细化玉米淀粉粒度效应及其流变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吴俊 文庆珍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8-151,共4页
采用现代粉体机械可制备微细化玉米淀粉。随着淀粉粒度减小,其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糊的特性黏度降低,分子量下降。布拉班德黏度分析表明,微细化玉米淀粉糊化起始温度下降,热糊稳定性增强;在冷却阶段,随着粒度降低,微细化玉米淀粉的凝沉... 采用现代粉体机械可制备微细化玉米淀粉。随着淀粉粒度减小,其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糊的特性黏度降低,分子量下降。布拉班德黏度分析表明,微细化玉米淀粉糊化起始温度下降,热糊稳定性增强;在冷却阶段,随着粒度降低,微细化玉米淀粉的凝沉性较原玉米淀粉增强,冷糊稳定性较原玉米淀粉减弱。微细化玉米淀粉糊为非牛顿假塑性流体,其流动性随粒度降低而增加,并显示出一定的粒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化玉米淀粉 粒度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粉粒度效应对微细化淀粉/LDPE共混体系相态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吴俊 文庆珍 +1 位作者 谢守和 谢笔钧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1-144,共4页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制备不同粒度梯度的微细化淀粉,将其分别疏水化改性后以相同质量分数与LDPE共混,分析不同粒度微细化淀粉与LDPE共混体系的相态结构。扫描电镜显示,随着淀粉粒度的降低,微细化淀粉在LDPE中的分散性提高;流变学分析表明,...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制备不同粒度梯度的微细化淀粉,将其分别疏水化改性后以相同质量分数与LDPE共混,分析不同粒度微细化淀粉与LDPE共混体系的相态结构。扫描电镜显示,随着淀粉粒度的降低,微细化淀粉在LDPE中的分散性提高;流变学分析表明,MST/LDPE共混体系熔体为非牛顿假塑性流体,随着淀粉粒度的降低,熔体非牛顿指数减小,但粘度变化不显著。淀粉粒度降低有利于改善共混体系的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化淀粉 低密度聚乙烯 流变行为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炸过程中油的质量变化及其检测方法 被引量:29
9
作者 王斌 杨冠军 叶志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32-234,共3页
油炸食品产生独特的美味,是一种重要的烹调加工方法。油炸过程经历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如油的吸收、氧化、水解和热分解,产生许多有害成分,影响油炸食品感官,危害身体健康。各国对极性化合物和聚合物浓度等指标的最大值进行了限定。... 油炸食品产生独特的美味,是一种重要的烹调加工方法。油炸过程经历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如油的吸收、氧化、水解和热分解,产生许多有害成分,影响油炸食品感官,危害身体健康。各国对极性化合物和聚合物浓度等指标的最大值进行了限定。本文还综述了油脂酸价、氢过氧化物(LHP)及过氧化物的检测方法。总结目前的研究可以发现,油炸食品在良好的加工工艺和平衡膳食中不会对健康构成显著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炸 食用油质量 物理和化学变化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莲房原花青素对大强度运动小鼠器官与组织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俊 姚平 高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60-263,共4页
对小鼠灌服不同剂量莲房原花青素(分别为20、50、100mg/(kg.d)),同时建立小鼠大强度运动训练模型,探讨莲房原花青素对力竭运动条件下小鼠组织与器官的保护作用。测试大强度运动后小鼠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等血液学... 对小鼠灌服不同剂量莲房原花青素(分别为20、50、100mg/(kg.d)),同时建立小鼠大强度运动训练模型,探讨莲房原花青素对力竭运动条件下小鼠组织与器官的保护作用。测试大强度运动后小鼠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等血液学指标,以及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尿素氮(BUN)、肌酐(Cre)、血糖(Glu)、乳酸(LA)、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生理生化指标;测定肌肉和内脏器官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水平,观察莲房原花青素运动组小鼠的骨骼肌与心肌病理切片。结果表明:与运动对照组相比,灌服莲房原花青素能够有效减轻大强度运动训练致小鼠组织的炎症反应,缓解氧化应激损伤,对大强度运动训练小鼠的骨骼肌与心肌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房原花青素 小鼠 大强度运动 损伤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