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ISPR/Cas分子诊断技术在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苑柠 杜宗敏 《中国防痨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6-672,共7页
结核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也是耐多药和利福平耐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发展快速、灵敏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对结核病的控制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成簇的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结核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也是耐多药和利福平耐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发展快速、灵敏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对结核病的控制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成簇的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作为细菌适应性免疫的组成部分,能够高效、特异性地识别和切割外源核酸靶标;同时某些CRISPR相关蛋白(Cas)具有反式切割活性,这为建立CRISPR/Cas结核病耐药性诊断技术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本文对CRISPR/Cas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及其耐药性的最新研究动态进行综述,并探讨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结核 抗多种药物性 诊断技术 分子生物学检测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小型兽类感染巴贝虫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2
作者 王帆 张云 +7 位作者 邵宗体 李玉琼 浦恩念 何志海 姚明国 别双双 江佳富 杜春红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67-774,共8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金沙江流域小型兽类感染巴贝虫的种类及其分布,掌握该地区小型兽类携带巴贝虫情况,为巴贝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的其中10个县(市),在农耕地、林区等不同环境,捕获分属5目10科25属54种的小型兽... 目的了解云南省金沙江流域小型兽类感染巴贝虫的种类及其分布,掌握该地区小型兽类携带巴贝虫情况,为巴贝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的其中10个县(市),在农耕地、林区等不同环境,捕获分属5目10科25属54种的小型兽类1493只,取其肝、脾组织提取DNA后,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巴贝虫18S rRNA的150 bp目的片段作初筛,阳性者进一扩增18S rRNA 1600 bp目的片段,通过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进行虫种特征分析。结果在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的6个县(市)小型兽类中检测出感染巴贝虫的小型兽类14只,总阳性率为0.93%(14/1493)。经序列分析与比对为田鼠巴贝虫的Otsu型和Kobe型,与人感染巴贝虫的病例患者检出的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和较近的进化关系。6个县(市)的阳性率分别为:巧家县2.34%(3/128)、永善县2.06%(2/97)、元谋县1.88%(4/213)、德钦县1.03%(3/291)、香格里拉市0.95%(1/105)和水富县0.78%(1/128)。阳性小兽分属1目2科6属8种,检出巴贝虫阳性率分别是白尾松田鼠5.56%(1/18)、斯氏家鼠3.36%(4/119)、巢鼠3.33%(1/30)、西南绒鼠2.94%(1/34)、社鼠2.65%(3/113)、针毛鼠2.35%(2/85)、大耳姬鼠1.16%(1/86)、中华姬鼠0.98%(1/102)。巢鼠中检出巴贝虫为首次报道。在3种生境和海拔均检出小兽感染巴贝虫,其中1500~2500 m林区和高海拔居民区捕获的小兽巴贝虫的感染率较高。结论云南省金沙江沿岸部分县(市)的多种小型兽类存在巴贝虫感染,这些地区巴贝虫的流行情况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金沙江流域 小型兽类 巴贝虫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级联森林和多模态融合的脑力疲劳识别算法 被引量:2
3
作者 邓浩伟 侯月皎 +3 位作者 张朝月 徐慕华 朱玲玲 赵永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4-593,共10页
脑力疲劳是影响人的认知功能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没有公开的与脑力疲劳相关的多模态融合数据库,且常用于识别脑力疲劳的脑电信号在采集过程中易对人体造成负担和活动限制,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多模态生理信号的脑力疲劳识别算法。... 脑力疲劳是影响人的认知功能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没有公开的与脑力疲劳相关的多模态融合数据库,且常用于识别脑力疲劳的脑电信号在采集过程中易对人体造成负担和活动限制,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多模态生理信号的脑力疲劳识别算法。实验采用连续认知任务诱发受试者的脑力疲劳,同步采集脑电和心电2种生理信号。采用4导联(Fp1,F7,F8,Fp2)脑电信号和心电信号构建多模态融合特征,输入级联森林模型完成脑力疲劳识别任务。最终获得14份有效脑力疲劳多模态数据集,并实现了99.60%的平均识别率。通过引入级联森林和多模态融合技术,有效提高了脑力疲劳识别的准确性和鲁棒性,为脑力疲劳监测与干预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力疲劳 多模态融合 级联森林 脑电图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结合蛋白Rbm38在小鼠胚胎造血发育中的功能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吴知晓 宁小伟 +4 位作者 赵海鑫 周杰 柳迪 刘兵 兰雨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76-883,共8页
目的:探究RNA结合蛋白Rbm38在小鼠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分析造血干细胞发育过程中连续群体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筛选生血内皮细胞(hemogenic endothelial cell,HEC)和/或造血干细胞前体(hematopoi... 目的:探究RNA结合蛋白Rbm38在小鼠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分析造血干细胞发育过程中连续群体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筛选生血内皮细胞(hemogenic endothelial cell,HEC)和/或造血干细胞前体(hematopoietic stem cell precursor,pre-HSC)阶段表达上调的RNA结合蛋白分子(RNA binding protein,RBP);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将杂合型小鼠交配获得实验用胚胎,按照小鼠胚胎基因型不同将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Rbm38^(-/-)基因型胚胎,对照组为Rbm38^(+/+)和Rbm38^(+/-)基因型胚胎;取材胚胎期11.5 d(embryonic day 11.5,E11.5)孕鼠胚胎的卵黄囊(yolk sac,YS),行体外造血细胞集落形成实验(colony forming unit-culture,CFU-C)检测主动脉-性腺-中肾(aorta-gonad-mesonephros,AGM)区和卵黄囊生成造血祖细胞(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HPC)的能力,行小鼠胚胎AGM区移植实验评价AGM区产生功能性造血干细胞的能力。结果:(1)Rbm38在动脉内皮细胞(arterial endothelial cell,AEC)向生血内皮细胞和Ⅰ型造血干细胞前体(type 1 pre-hematopoietic stem cell,T1 pre-HSC)的转化过程中表达明显上调,且在后续造血干细胞成熟的过程中维持高水平表达;(2)实验组和对照组E11.5小鼠胚胎AGM区和卵黄囊生成造血祖细胞数量以及其分化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3)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植后外周血嵌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多种RNA结合蛋白分子,如Rbm38,在小鼠生血内皮细胞与Ⅰ型造血干细胞前体阶段特异性高表达;(2)敲除Rbm38不影响小鼠胚胎AGM区和卵黄囊生成造血祖细胞的能力;(3)敲除Rbm38不影响小鼠胚胎AGM区产生功能性的造血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m38 造血发育 造血干细胞 主动脉-性腺-中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型p53诱导的磷酸酶1在细胞稳态调节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闫峰 罗玉敏 +1 位作者 朱玲玲 范明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1-146,共6页
野生型p53诱导的磷酸酶1(Wip1)是蛋白磷酸酶2c家族中的一员,由PPM1D基因编码,在多种应激反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量前期研究发现Wip1不仅可以作为p53的靶分子,其还与多种转录调节因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比如其与p53,p38/MAPK等构成... 野生型p53诱导的磷酸酶1(Wip1)是蛋白磷酸酶2c家族中的一员,由PPM1D基因编码,在多种应激反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量前期研究发现Wip1不仅可以作为p53的靶分子,其还与多种转录调节因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比如其与p53,p38/MAPK等构成负反馈环路调节细胞的稳态。因此Wip1在抑制细胞凋亡,调节细胞周期,促进DNA损伤修复以及抑制炎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综述将从以上方面对Wip1的作用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型p53诱导的磷酸酶1 细胞稳态 凋亡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氏菌IV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BPE043的功能和致病机制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罗文博 付梦姣 +8 位作者 焦俊 冯俊霞 卢志宇 胡雪媛 温博海 赵晓冬 熊小路 周冬生 柯跃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18-623,共6页
目的研究布鲁氏菌IV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BPE043在布鲁氏菌感染和胞内生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羊种布鲁氏菌104株为起始菌株,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布鲁氏菌BPE043基因缺失株。将布鲁氏菌野生株104和突变株104ΔBPE043在相同的起始浓度... 目的研究布鲁氏菌IV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BPE043在布鲁氏菌感染和胞内生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羊种布鲁氏菌104株为起始菌株,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布鲁氏菌BPE043基因缺失株。将布鲁氏菌野生株104和突变株104ΔBPE043在相同的起始浓度下培养,观察它们生长变化的趋势;用野生株和突变株分别感染小鼠,构建小鼠体内感染模型,测定小鼠脾重并计算脾脏细菌载量;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筛选BPE043蛋白的宿主互作蛋白。结果成功构建了布鲁氏菌BPE043基因缺失株。与野生株相比,突变株104ΔBPE043在体外培养的生长趋势和野生株基本相同;小鼠感染实验显示,在感染1周后,两组小鼠脾均肿大,但突变株104ΔBPE043感染组小鼠脾重低于野生株104感染组小鼠脾重;在感染后两周,两组小鼠脾肿大现象开始减轻。在细菌载量方面,在感染1周后,突变株104ΔBPE043感染小鼠的脾脏细菌载量低于野生株104感染小鼠;在感染后2周,突变株感染组的脾细菌载量下降趋势更明显。免疫共沉淀实验显示BPE043蛋白与鼠源小分子GTP结合蛋白Rab4和Rab11存在相互作用。结论布鲁氏菌IV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BPE043是布鲁氏菌重要的毒力因子。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BPE043基因在布鲁氏菌感染和胞内生存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BPE043基因 生长曲线 体内感染 互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结合蛋白Mbnl1调控小鼠胚胎造血干细胞发育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许亚菲 汤万波 +2 位作者 周杰 刘兵 兰雨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24-930,共7页
目的:分析小鼠胚胎造血干细胞(HSC)发育全程的单细胞RNA结合蛋白(RBPs)动态分子表达特征,筛选获得功能研究靶标RNA剪接因子——Mbnl1,并阐明Mbnl1参与调控小鼠胚胎HSC发育的功能。方法:生物信息学深入分析小鼠胚胎HSC发育全程的单细胞... 目的:分析小鼠胚胎造血干细胞(HSC)发育全程的单细胞RNA结合蛋白(RBPs)动态分子表达特征,筛选获得功能研究靶标RNA剪接因子——Mbnl1,并阐明Mbnl1参与调控小鼠胚胎HSC发育的功能。方法:生物信息学深入分析小鼠胚胎HSC发育全程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获得HSC发育全程的单细胞RBP动态分子表达图谱。结合差异分析以及文献调研筛选获得Mbnl1。利用CRISPER/Cas9技术构建Mbnl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采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体系,针对E11.5的Mbnl1^(+/+)和Mbnl1^(-/-)两种基因型小鼠胚胎的主动脉-性腺-中肾区(AGM)以及卵黄囊(YS)组织进行体外造血集落培养实验,7 d后统计造血集落的数量和类型;进一步通过尾静脉分别移植E11.5的Mbnl1^(+/+)和Mbnl1^(-/-)供体小鼠的整个AGM组织细胞,并通过检测受体小鼠4、8周的外周血移植嵌合率,依据小鼠造血系统重建的动力学实验来评价Mbnl1基因敲除后,AGM区HSC的功能是否受到影响。结果:体外造血集落培养实验结果初步提示,E11.5时Mbnl1^(+/+)和Mbnl1^(-/-)两种基因型小鼠胚胎AGM区和YS的造血集落数量并无显著差异,表明Mbnl1基因敲除后,AGM和YS组织中的造血祖细胞功能并未发生异常;Mbnl1^(+/+)及Mbnl1^(-/-)小鼠胚胎AGM区细胞的尾静脉移植实验结果显示,两者造血重建嵌合率并无显著差异,提示Mbnl1基因敲除后AGM组织中的HSC功能并未发生异常。结论:体内外的功能实验证实Mbnl1敲除后并不影响小鼠胚胎AGM区造血干祖细胞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发育 RNA结合蛋白 Mbnl1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分类及调节性树突状细胞获取方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8
作者 孙彬 魏玉香 石炳毅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8-201,共4页
树突状细胞(DC)虽然数量少,但其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却逐渐受到认可和重视。研究表明DC由不同的亚群组成,具有不同的处理抗原的能力和激活不同效应淋巴细胞等能力。其中,调节性树突状细胞(DCreg)是一群具有负向免疫调控功能的DC... 树突状细胞(DC)虽然数量少,但其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却逐渐受到认可和重视。研究表明DC由不同的亚群组成,具有不同的处理抗原的能力和激活不同效应淋巴细胞等能力。其中,调节性树突状细胞(DCreg)是一群具有负向免疫调控功能的DC亚群。DCreg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诱导机体免疫耐受,在器官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不同领域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但DC在体内分布广泛,且含量少,生理情况下半衰期短,建立成熟的DC培养技术,特别是如何获取足量的DCreg,是目前免疫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就DC的分类和DCreg体外获取方式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调节性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 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抑制剂 凋亡 基因工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体类药物的生物分析方法研究概况 被引量:8
9
作者 郑逢佳 贾志君 +2 位作者 谢新遥 韩敏 董立厚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0年第2期227-232,共6页
抗体类药物因其靶向性、高度特异性、低毒性等优点成为临床治疗众多疾病的首选药物,但在生物体内的处置机制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极大地增加了生物检测的难度,因此必须建立灵敏、准确、可重复的测定方法。本文主要针对该类药物的生物分... 抗体类药物因其靶向性、高度特异性、低毒性等优点成为临床治疗众多疾病的首选药物,但在生物体内的处置机制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极大地增加了生物检测的难度,因此必须建立灵敏、准确、可重复的测定方法。本文主要针对该类药物的生物分析方法,介绍酶联免疫吸附分析、电化学发光技术、液质联用技术、流式细胞术以及一些新技术方法的特点和应用概况,以期为研究此类药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生物分析方法 液质联用技术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掩味技术及其味觉评价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冯婉婷 邓耀辰 +3 位作者 张慧 李蒙 王增明 郑爱萍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0-420,共11页
多数药物味道苦涩、口感刺激,导致患者顺应性差,其不良气味严重影响药物治疗效率。一款药物的成功研发不仅应满足有效性、稳定性、安全性、均一性、经济性的五大质量特征,同时患者对不良气味药物的顺应性也不容忽视。味觉掩蔽技术针对... 多数药物味道苦涩、口感刺激,导致患者顺应性差,其不良气味严重影响药物治疗效率。一款药物的成功研发不仅应满足有效性、稳定性、安全性、均一性、经济性的五大质量特征,同时患者对不良气味药物的顺应性也不容忽视。味觉掩蔽技术针对不同性质药物进行掩味,其发展对改善药物口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传统掩味技术的原理及优缺点,并介绍了新型掩味技术如熔融制粒、热熔挤出、3D打印、药物复合物制备、苦味抑制剂的掩味机制和适用范围。针对药物掩味效果阐述体外评测方法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体外溶出、味觉指纹分析技术以及体内评测手段如动物、人体口尝在掩味效果领域的应用,并提出BP神经网络评价预测模型对药物口感评测的新策略,以期为今后药物掩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味药物 掩味技术 制备工艺 3D打印 热熔挤出法 味觉评价 电子舌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蛋白质组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翁爽 王明超 +1 位作者 应万涛 钱小红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5-81,共7页
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ormalin-fixed and paraffin-embedding,FFPE)是最常见的临床组织保存技术,FFPE组织具有标准化的制备流程、易于存储、标本量大、包含较完整的临床回顾性信息等特点,而成为疾病生物标志物发掘的良好载体。近年来... 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ormalin-fixed and paraffin-embedding,FFPE)是最常见的临床组织保存技术,FFPE组织具有标准化的制备流程、易于存储、标本量大、包含较完整的临床回顾性信息等特点,而成为疾病生物标志物发掘的良好载体。近年来,基于临床FFPE组织的特点,发展了系列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包括样本制备、消解、分离到蛋白质质谱鉴定等多个领域,总体呈现出微量、高灵敏度、高通量的技术特点,并已成功用于肿瘤精准医学等临床蛋白质组研究。该综述将对FFPE组织切片样本的蛋白质组学方法,以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概述,从而为临床精准医学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提供借鉴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FPE) 临床蛋白质组学 交联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功率密度1064 nm激光辐照下小鼠皮肤热损伤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智搏 马琼 +2 位作者 周巡 隗雨 康宏向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共7页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研究1064 nm激光不同输出功率对小鼠皮肤的热损伤规律。利用皮肤镜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评估小鼠皮肤组织热损伤程度;参考Arrhenius热损伤方程进行理论分析,并与实验结果对比。结果显示,当激光连续辐照时间为400 m...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研究1064 nm激光不同输出功率对小鼠皮肤的热损伤规律。利用皮肤镜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评估小鼠皮肤组织热损伤程度;参考Arrhenius热损伤方程进行理论分析,并与实验结果对比。结果显示,当激光连续辐照时间为400 ms时,激光输出功率密度小于958 W/cm2时,激光辐照处泛红;激光输出功率密度为958~1160 W/cm2时,损伤呈白色水疱状;激光输出功率密度为1160~1370 W/cm2时,损伤呈浅坑状焦黄斑,损伤斑周围伴一圈鼓起的白色皮肤水疱;激光的功率密度在1370~2190 W/cm2,损伤呈红色坑状斑,损伤斑周围伴黑黄色焦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64 nm激光 皮肤热损伤 Arrhenius热损伤方程 热损伤模型 热损伤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64 nm激光不同辐照时间对小鼠皮肤热损伤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巡 马琼 +1 位作者 刘智搏 康宏向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9-154,共6页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1064 nm激光不同辐照时间对小鼠皮肤的热损伤规律。利用皮肤镜图像和光学相干断层图像评估小鼠皮肤组织热损伤程度,利用Arrhenius热损伤方程计算热损伤参数,建立激光诱导皮肤组织热损伤模型,并与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1064 nm激光不同辐照时间对小鼠皮肤的热损伤规律。利用皮肤镜图像和光学相干断层图像评估小鼠皮肤组织热损伤程度,利用Arrhenius热损伤方程计算热损伤参数,建立激光诱导皮肤组织热损伤模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靶功率密度为30 W/mm;的1064 nm激光辐照下,0~100 ms辐照时间内,小鼠皮肤组织损伤可恢复;150~280 ms辐照时间内,小鼠皮肤组织出现水肿现象和热凝固损伤;280~550 ms辐照时间内,小鼠皮肤表皮层出现汽化现象,损伤斑周围出现焦痂,真皮层发生变性;660 ms辐照时间以上,小鼠皮肤表皮层和真皮层出现汽化现象,伤口渗出组织液,皮下组织发生变性。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一致,建立的热损伤模型能够验证小鼠皮肤热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64 nm激光 热损伤 热损伤等级 热损伤方程 热损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食同源组合物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慧雨 牛立云 +7 位作者 刘慧蒙 陈广瑞 孟志云 甘慧 顾若兰 吴卓娜 杨雯婕 窦桂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259-264,共6页
蓝莓花青素、γ-氨基丁酸、杜仲雄花茶、米糠脂肪烷醇4种药食同源天然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保护肝脏的活性,具有开发成保护肝脏免受氧化损伤药物的潜力,可为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研究提供新思路。本研究首先通过DPPH自由基清... 蓝莓花青素、γ-氨基丁酸、杜仲雄花茶、米糠脂肪烷醇4种药食同源天然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保护肝脏的活性,具有开发成保护肝脏免受氧化损伤药物的潜力,可为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研究提供新思路。本研究首先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实验,进行处方优化,确定以上4种药食同源天然活性成分的最佳比例。然后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给药组(低、高剂量),预防给药一周后,白酒灌胃构建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通过计算肝脏指数,检测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的含量,检测肝脏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活性,最后通过HE染色分析肝脏组织形态变化。结果表明,预防服用这4种成分可以缓解肝水肿、降低血清中AST和ALT水平、提高肝脏中SOD和GSH-PX活性、降低MDA水平。HE染色结果显示,给药组小鼠肝组织损伤情况大大好转。药食同源组合物的预防服用具有较好的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花青素 Γ-氨基丁酸 杜仲雄花茶 米糠脂肪烷醇 抗氧化 急性酒精性肝损伤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冠肺炎遗传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元丰 吴天准 +4 位作者 陈顺琦 王玉婷 曾涛 李若凡 周钢桥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63-975,共13页
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人体后,个体间存在显著不同的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临床症状。机体遗传因素在新冠病毒感染后的临床转归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人体后,个体间存在显著不同的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临床症状。机体遗传因素在新冠病毒感染后的临床转归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为代表的遗传关联研究方法,已成功鉴定了多个与新冠肺炎相关的易感基因,为新冠肺炎防诊治措施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综述了新冠肺炎遗传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包括多种表型、多个人群、多种遗传变异类型的新冠肺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以及易感基因区域的精细定位研究等,旨在为新冠肺炎遗传易感基因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病毒 新冠肺炎 遗传易感基因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KL1基因多态性与高原环境适应性的遗传关联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晴 平杰 +3 位作者 张昊翔 康波 李元丰 周钢桥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34-643,共10页
高原环境适应性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已有多个基因被报道与高原环境适应性显著相关。巨核细胞白血病因子1(megakaryoblastic leukemia 1,MKL1)是一种转录调节因子,在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调变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讨MKL1基因是否与高原环境... 高原环境适应性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已有多个基因被报道与高原环境适应性显著相关。巨核细胞白血病因子1(megakaryoblastic leukemia 1,MKL1)是一种转录调节因子,在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调变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讨MKL1基因是否与高原环境适应性相关,本研究进行了MKL1基因多态性与高原环境适应性的遗传关联分析。本研究招募了世居青藏高原的藏族人群(n=595)和世居平原地区的汉族人群(n=442),并采用MassARRAY阵列图谱技术对MKL1基因的多态性位点rs59098711进行基因分型,比较了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发现,在藏、汉两组人群间rs59098711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频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通过与公共数据库比较发现,藏族人群中rs59098711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的频率分布与其他人种存在显著差异(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rs59098711位点位于MKL1基因增强子区域,与MKL1基因表达的调控密切相关。同时,基于公共数据集进行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发现,MKL1基因在低压性缺氧环境中显著上调。以上研究结果表明,MKL1基因的多态性位点rs59098711与人类的高原适应能力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环境适应性 MKL1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粒-p53的调节作用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海静 刘琪 +2 位作者 刘昱圻 程龙 陈韵岱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年第5期491-494,共4页
端粒与冠心病存在密切相关性。近年来发现,端粒磨损通过激活p53蛋白调节一系列分子变化,或可成为冠心病早期风险评估因子或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就在冠心病中端粒-p53的调节作用及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 端粒 端粒酶 P53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6nm半导体蓝激光眩目效应研究
18
作者 倪波 范应威 +3 位作者 罗振坤 马琼 梁洁 康宏向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8-741,共4页
为了探讨蓝激光眩目效应量效关系,利用视网膜电流图研究456nm半导体蓝激光照射兔眼的眩目效应,通过视网膜电流图b波振幅恢复时间评价蓝激光致眩效果,绘制剂量-恢复时间曲线,并通过眼底照相机观察激光辐照后的视网膜损伤情况。结果表明,4... 为了探讨蓝激光眩目效应量效关系,利用视网膜电流图研究456nm半导体蓝激光照射兔眼的眩目效应,通过视网膜电流图b波振幅恢复时间评价蓝激光致眩效果,绘制剂量-恢复时间曲线,并通过眼底照相机观察激光辐照后的视网膜损伤情况。结果表明,456nm蓝激光眩目效果明显,视网膜电流图b波振幅的恢复时间随蓝激光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延长,恢复时间与剂量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辐照后即刻和辐照24h后观察眼底未见损伤。本研究将为蓝激光的眩目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光学 眩目效应 视网膜电流图 蓝激光 半导体激光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咳嗽: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路 祝筱姬 钟玉绪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107-3112,共6页
慢性咳嗽(chronic cough,CC)是常见的呼吸道症状,其发病率高达10%~20%。慢性咳嗽的危害包括患者所经历的物理效应(如应激性尿失禁、睡眠障碍、胸痛)、心理后果(如失望、焦虑抑郁状态)以及社交障碍(如社交忧虑/孤立和生活质量下降)。因此... 慢性咳嗽(chronic cough,CC)是常见的呼吸道症状,其发病率高达10%~20%。慢性咳嗽的危害包括患者所经历的物理效应(如应激性尿失禁、睡眠障碍、胸痛)、心理后果(如失望、焦虑抑郁状态)以及社交障碍(如社交忧虑/孤立和生活质量下降)。因此,慢性咳嗽一直是困惑患者和临床医生的难题。该文结合国内外文献新理念,就慢性咳嗽概念、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因构成、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治疗及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咳嗽 咳嗽高敏综合征 诊断 治疗 研究进展 新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西部地区宿主和媒介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基因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何志海 和仙 +11 位作者 孙毅 蒋宝贵 邵宗体 张云 李玉琼 浦恩念 姚明国 王帆 别双双 高子厚 江佳富 杜春红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8-213,共6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西部地区宿主动物和媒介蜱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基因多样性,为进一步掌握该地区莱姆病菌株的特性奠定基础。方法对采用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基因筛查阳性的云南西部地区采集的家畜、小型兽类、蜱虫样本,进行伯氏... 目的了解云南省西部地区宿主动物和媒介蜱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基因多样性,为进一步掌握该地区莱姆病菌株的特性奠定基础。方法对采用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基因筛查阳性的云南西部地区采集的家畜、小型兽类、蜱虫样本,进行伯氏疏螺旋体鞭毛蛋白基因(FLA基因)和16S rRNA基因的检测,综合分析病原体的基因信息,了解当地流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流行特征。结果共检测301份样本,共检出7种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其中宿主动物共检出5种:B.afzelii(阿弗西尼疏螺旋体)、B.garinii(伽氏疏螺旋体)、B.burgdorferi s.s.(狭义伯氏疏螺旋体)、B.japonica(日本疏螺旋体)、B.valaisiana(法雷斯疏螺旋体);媒介蜱检出7种:B.afzelii(阿弗西尼疏螺旋体)、B.garinii(伽氏疏螺旋体)、B.burgdorferi s.s.(狭义伯氏疏螺旋体)、B.japonica(日本疏螺旋体)、B.valaisiana(法雷斯疏螺旋体)、B.sinica(中华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及未定种Borrelia sp.。B.afzelii、B.garinii和B.burgdorferi s.s.为优势流行株,占总阳性的85.04%(256/301)。不同地区、不同来源的相同基因型株基因序列存在种内差异,同一地区的宿主和媒介中检出的相同基因型螺旋体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和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结论云南西部地区宿主和媒介感染伯氏疏螺旋体基因型具有较高的多样性特征,存在多种致病基因型,给当地人群的健康造成一定危害,需加强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西部 伯氏疏螺旋体 宿主动物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