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钩椎关节拐点辅助定位颈椎前路经椎间隙截骨融合术与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融合术治疗伴椎间隙狭窄颈椎病的疗效对比
1
作者 余秋宇 马俊 +5 位作者 杨旭 陈康 李磊 韩尧政 苏林涛 康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21-1129,共9页
目的:将以钩椎关节拐点为辅助定位标记点的颈椎前路经椎间隙截骨融合术(anterior intervertebral osteotomy and fusion,AIOF)与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治疗伴椎间隙狭窄颈椎病的临床... 目的:将以钩椎关节拐点为辅助定位标记点的颈椎前路经椎间隙截骨融合术(anterior intervertebral osteotomy and fusion,AIOF)与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治疗伴椎间隙狭窄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1年6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80例伴椎间隙狭窄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IOF组与ACCF组。AIOF组38例,年龄51.2±16.3岁,随访时间为21.2±7.2个月;ACCF组42例,年龄54.0±13.2岁,随访时间为24.3±8.1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随访时间、手术节段等术前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析患者的围术期情况;通过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部视疼痛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差异评估患者的手术疗效;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通过X线、CT以及MRI测量脊髓直径、椎管面积、椎间孔面积、颈椎前凸角、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AIOF组手术时间106.1±35.4min,术中出血量50.6±12.3mL;ACCF组手术时间121.4±42.3min,术中出血量150.3±37.7mL,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IOF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ACCF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与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AIOF组JOA评分改善率为(72.3±10.4)%,VAS评分为0.8±0.6分;ACCF组JOA评分改善率为(63.7±12.1)%,VAS评分为1.2±0.7分,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IOF组患者的脊髓直径、椎管面积和颈椎ROM分别为5.4±1.1mm、128.2±10.1mm2、25.3°±6.3°,ACCF组分别为5.2±0.7mm、126±12.0mm2、24.2°±4.4°,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椎间孔面积与颈椎前凸角(AIOF组49.7±8.8mm2、14.8°±4.8°vs ACCF组35.9±7.6mm2、6.7°±4.8°)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AIOF组1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ACCF组中有1例脑脊液漏、2例C5神经根麻痹、1例吞咽困难、2例融合失败,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伴有颈椎间隙狭窄的颈椎病患者,AIOF在钩椎关节拐点辅助定位下比ACCF更安全地实现椎管内及椎间孔的减压,重建颈椎曲度,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椎间孔减压充分以及术后颈椎曲度改善更好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钩椎关节拐点 截骨减压 颈椎前路经椎间隙截骨融合术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力导航结合CT三维成像系统在胸腰椎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蒋翔 徐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6-90,共5页
传统的体表定位穿刺结合术中透视经皮置入椎弓根螺钉技术是脊柱外科基础操作技术之一,操作者需具备一定的解剖学知识储备及开放手术经验基础。便捷、有效但存在较为陡峭的学习曲线是它的技术特征。术中需要不断的透视以取得合理的进针点... 传统的体表定位穿刺结合术中透视经皮置入椎弓根螺钉技术是脊柱外科基础操作技术之一,操作者需具备一定的解剖学知识储备及开放手术经验基础。便捷、有效但存在较为陡峭的学习曲线是它的技术特征。术中需要不断的透视以取得合理的进针点,避免穿入椎管或椎间孔造成神经损伤的风险,术者需接受超额的射线暴露,或需佩戴沉重的防护装备。同时,该术式对于透视技师的要求极高,需根据每位患者的生理曲度和椎体旋转情况个性化调整合适的透视机位,十分繁琐。同时,我国基层医院大型相关辅助手术定位设备及辐射暴露保护装置均尚未得到普遍推广,如O型臂导航、手术机器人等仍较为昂贵。这些问题都是阻碍基层医师提高精确化操作的障碍。为解决这问题,将手术操作可视化及学习曲线扁平化,第三代磁力导航结合CT三维成像系统应运而生。我院近期应用JOIMAX SEESSYS(ISEE Endoscopic Spinal Surgery System)结合磁力导航系统(Electromagnetic Navigation)于经皮置入椎弓根螺钉术式,与传统穿刺技术相比较,进行临床操作时耗差异及其技术有效性对比研究,为该新技术的规模应用及改进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力导航 CT三维成像 穿刺技术 生理曲度 基层医师 定位穿刺 Surgery 防护装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