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和盆地西缘柔起岗地区变质岩系锆石U-Pb年龄——原岩最老沉积时代及物源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瑞保 裴先治 +9 位作者 杨栓海 王伟峰 魏立勇 孙雨 李飞 刘满年 赵长存 李佐臣 杨高学 陈力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3-114,共22页
共和盆地西缘原划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中发育一套低级变质的灰色绢云石英片岩、绢云石英岩及黑云石英片岩组合,该套变质岩系原岩沉积时代及变质基底构造属性存在争议。本文对采自青海省兴海县柔起岗地区的两件片岩样品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 共和盆地西缘原划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中发育一套低级变质的灰色绢云石英片岩、绢云石英岩及黑云石英片岩组合,该套变质岩系原岩沉积时代及变质基底构造属性存在争议。本文对采自青海省兴海县柔起岗地区的两件片岩样品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及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对其原岩沉积时代、沉积物源及基底构造亲缘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套片岩两件样品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可明显分为新元古代和古元古代两个主年龄谱以及中元古代的两个次年龄谱,新元古代主年龄谱分别为688~908 Ma和711~841 Ma,峰值年龄为788 Ma和780 Ma,古元古代主年龄谱分别为1871~2174 Ma和1832~2194 Ma,峰值年龄为2140 Ma和2072 Ma,中元古代两个次年龄谱分别为1520~1638 Ma和1271~1276 Ma,峰值年龄为1635 Ma和1275 Ma。片岩最小碎屑锆石年龄值688 Ma限定了其原岩的最老沉积时代。塔洞片岩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特征表明其碎屑物质来源较为复杂,物源主体来自周邻造山带的西秦岭、东昆仑和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带的前寒武纪块体,扬子板块对其沉积物源亦有部分贡献,而华北板块没有对其提供沉积物源。更为重要的是,该套片岩锆石U-Pb年龄谱突出显示新元古代早期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年龄信息,而没有华北板块典型的1850Ma和2500Ma左右的特征,结合区域资料认为西秦岭源区基底与东昆仑地块、柴达木盆地北缘、祁连地块等一样表现出扬子板块的构造亲缘性,源区基底固结时代为新元古代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 碎屑锆石 LA-ICP-MS锆石U-PB年龄 沉积物源 变质基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碎屑锆石测年及盆山耦合探讨 被引量:7
2
作者 屈红军 韩星 +4 位作者 陈硕 杨博 杜美迎 董阳阳 赵冲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01-513,I0001-I0014,共27页
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结合砂岩碎屑组分Dickinson图解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物源及区域构造属性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盆山耦合关系。Dickinson图解法显示本溪组(C2b)样品点主体落在克拉通物源区;太原组(P1t)和山... 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结合砂岩碎屑组分Dickinson图解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物源及区域构造属性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盆山耦合关系。Dickinson图解法显示本溪组(C2b)样品点主体落在克拉通物源区;太原组(P1t)和山西组(P1s)大部分点落在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其余点落在克拉通物源区;石盒子组(P2s)样品点几乎都落在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从砂岩碎屑锆石频谱图可以看出,剖面从下而上,锆石年龄变化明显:本溪组主峰值年龄为古元古代早期(2471 Ma);太原组和山西组主峰值年龄为古元古代晚期(分别为1948 Ma和1883 Ma),且出现中新元古代的年龄记录;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具古元古代早期和晚期2个主峰值年龄,同时古生代年轻年龄记录也明显增多。综合研究显示,晚石炭世物源主要来自华北地块北缘伊盟隆起古老基底,且源区构造稳定;早二叠世物源主要来自华北地块北缘较年轻基底的隆升区,同时还有来自兴蒙海槽关闭形成的阴山新隆起的中新元古代基底的贡献,暗示该时期古老基底伊盟隆起发生沉降不再起分隔作用,兴蒙造山带开始发生地体拼贴,初始碰撞;中–晚二叠世,随着阴山持续隆升,新老基底都有剥露,反映该时期华北北缘发生海西期主体造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上古生界 锆石测年 Dickinson图解 盆山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西段曲如沟花岗闪长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杨拴海 李瑞保 +5 位作者 王伟峰 魏立勇 李飞 刘满年 赵长存 董俊超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5年第2期57-72,共16页
曲如沟花岗闪长岩位于西秦岭造山带西段,侵位于中下三叠统隆务河组,主要岩性为灰白色细粒块状花岗闪长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体具有高硅(66.08%~72.22%)、富钠(4.61%~5.01%)、准铝(A/CNK 为1.04~1.11)高钾钙碱性 I 型花岗岩... 曲如沟花岗闪长岩位于西秦岭造山带西段,侵位于中下三叠统隆务河组,主要岩性为灰白色细粒块状花岗闪长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体具有高硅(66.08%~72.22%)、富钠(4.61%~5.01%)、准铝(A/CNK 为1.04~1.11)高钾钙碱性 I 型花岗岩特征。岩体稀土总量为99.41×10-6~154.85×10-6,LREE =87.33×10-6~143.67×10-6,HREE =11.08×10-6~12.65×10-6,LREE/HREE 值为7.23~12.85,具弱负 Eu 异常,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图解上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显著亏损的特征。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左端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Th)明显富集,曲线右端高场强元素(Nb、Ta、P)明显亏损,具有弧或碰撞型花岗岩微量元素特征。研究岩石成因表明岩石源区为下地壳变基性岩石,为岩石圈拆沉、幔源基性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变基性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产物,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该岩体 LA ICP MS 锆石 U Pb 年龄为(224.1±2.4)Ma(MSWD=2.4),形成于晚三叠世。结合区域资料,认为西秦岭造山带西段于印支晚期(224 Ma)古特提斯洋已经关闭,进入到后碰撞构造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 花岗闪长岩 后碰撞 锆石 U-PB 年龄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