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遗产教材及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统计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晓琨 方晴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2-86,共5页
教材是高校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好的教材要与时俱进,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对现有教材的统计和评述,通过对1989—2017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5 000余篇及Web of Science中705篇主题为"文化遗产"文章的文献计量分析,... 教材是高校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好的教材要与时俱进,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对现有教材的统计和评述,通过对1989—2017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5 000余篇及Web of Science中705篇主题为"文化遗产"文章的文献计量分析,以探讨文化遗产学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为将来的教材编写和研究提供前瞻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教材 数据统计 研究热点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生计方式初探——以生产工具为视角 被引量:1
2
作者 常璐 《农业考古》 2019年第6期28-35,共8页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仰韶早期人类的生计为以农业和饲养家畜为主,辅以渔猎、采集等生计手段。仰韶晚期的生计方式与早期相比并无根本性改变,只是个别经济方式比重有所变化。但是到了龙山时期,生计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建筑、制陶等手工业...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仰韶早期人类的生计为以农业和饲养家畜为主,辅以渔猎、采集等生计手段。仰韶晚期的生计方式与早期相比并无根本性改变,只是个别经济方式比重有所变化。但是到了龙山时期,生计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建筑、制陶等手工业发展成为了与农业、狩猎并重的一种新的经济方式。这种变化既源于该地区古环境由湿暖变干冷的现象,也符合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即由以氏族为核心的较为平等的原始社会,发展成为以个体家庭为核心的复杂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中南部 新石器时代 生产工具 生计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虎山类型生业模式初探
3
作者 冯宝 魏坚 《农业考古》 2018年第6期22-29,共8页
石虎山类型是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仰韶早中期阶段的文化遗存,在岱海地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定居聚落。通过对该类遗址采集到的动植物遗存样品的分析来看,该类遗存的基本生业模式以种植农业为主,但采集仍然是获取食物的一项重要手段,肉类食物... 石虎山类型是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仰韶早中期阶段的文化遗存,在岱海地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定居聚落。通过对该类遗址采集到的动植物遗存样品的分析来看,该类遗存的基本生业模式以种植农业为主,但采集仍然是获取食物的一项重要手段,肉类食物的获得多依靠狩猎活动,且狩猎水平相对较高,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渔猎活动作为补充,此时尽管已经出现了家畜驯养,但规模小,程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虎山类型 孢粉 狩猎 生业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慕容鲜卑生业形态再探讨--以喇嘛洞墓地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翀 《农业考古》 2017年第3期24-30,共7页
辽宁北票喇嘛洞是一处非常重要的三燕时期考古遗存,很多观点认为这批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铁制农具以及相关材料,反映了慕容鲜卑的农业生产水平。然而随着对该墓地居民族属的深入探讨,可以肯定其并不是一处鲜卑人的墓葬遗存,因此有必要重新... 辽宁北票喇嘛洞是一处非常重要的三燕时期考古遗存,很多观点认为这批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铁制农具以及相关材料,反映了慕容鲜卑的农业生产水平。然而随着对该墓地居民族属的深入探讨,可以肯定其并不是一处鲜卑人的墓葬遗存,因此有必要重新讨论慕容鲜卑的生业形态。本文结合喇嘛洞墓地、辽西地区典型鲜卑墓葬的考古资料,以及文献中对于慕容鲜卑和夫余的相关记载,分析慕容鲜卑与喇嘛洞居民的生业形态,明确指出慕容鲜卑继承了早期鲜卑"狩猎—畜牧"的生业形态,入主辽西后,将安置俘迁部族从事农业生产作为物资来源的一种重要途径,本质上并没有实现从草原向农耕的转变。同时,进一步讨论了喇嘛洞墓地的夫余部族与慕容鲜卑政权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容鲜卑 喇嘛洞墓地 鲜卑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