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心理变化中的负现象析——民族性变迁研究
1
作者 沙莲香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1-24,共4页
广大群众以空前规模和空前速度流动到可以发展又可以到达的地方,从事新的职业、扮演新的角色。这对于他们,是一个新的起点。一切从新起点开始,他们创造了整个改革年代的城市生活,也改变了农村状况,同时他们也经历了自身的反省和改变,种... 广大群众以空前规模和空前速度流动到可以发展又可以到达的地方,从事新的职业、扮演新的角色。这对于他们,是一个新的起点。一切从新起点开始,他们创造了整个改革年代的城市生活,也改变了农村状况,同时他们也经历了自身的反省和改变,种种社会问题在相当的程度上在他们身上暴虐。因此,可以这么来说,二十多年里,人们的角色位置与身份意识被席卷到全国经济—社会—政治的巨大变化之中而震颤;大众心理正是发生在人口向"市场"移动的颠沛流离之中。对大众社会心理变化的认知,正需要我们从这个走向"市场"的颠沛流离之中去体证和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心理 勤劳致富 不择手段 道德底线丧失 社会心态浮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运的社会参与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周秀平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13,共5页
本文认为市民的广泛参与是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坚实基础。通过数据分析与资料的梳理,作者发现:北京市民眼里的奥运会是一场"欢乐的盛会";赛场与家是他们观看奥运赛事的首选场所;市民在奥运参与方式上表现出了以传者为... 本文认为市民的广泛参与是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坚实基础。通过数据分析与资料的梳理,作者发现:北京市民眼里的奥运会是一场"欢乐的盛会";赛场与家是他们观看奥运赛事的首选场所;市民在奥运参与方式上表现出了以传者为主导、非正式性与消遣性的特点。最后,作者建议以奥运的社会参与为契机培养中国公民的公共参与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运 社会参与 分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态度和同伴效应: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自我实现预言
3
作者 王卫东 李家童 《社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8-241,共34页
既有研究将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归因于亲子分离、家庭教育欠缺等弱势处境,鲜有研究检验将留守儿童“问题化”的叙事是否会加剧其行为问题。基于社会分类理论对自我实现预言的相关讨论,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得出以... 既有研究将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归因于亲子分离、家庭教育欠缺等弱势处境,鲜有研究检验将留守儿童“问题化”的叙事是否会加剧其行为问题。基于社会分类理论对自我实现预言的相关讨论,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得出以下发现:第一,教师对留守儿童具有消极评价,这会促进其行为问题的发生;第二,这种影响的中介机制在于教师的负面评价导致留守学生更容易采取自食其果型的抵抗行动,更容易被推崇反学校文化的同伴群体所接纳。可见,教师对留守学生的差异性态度具有自我实现预言的作用,教师所采纳的问题化叙事的根源在于社会舆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解读。本研究的发现为防止将弱势群体问题化的相关举措提供了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社会分类 同伴效应 自我实现预言 中国教育追踪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民公共行为”的理论核心和研究思路 被引量:7
4
作者 沙莲香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共4页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民公共行为"课题五年来的跟踪调查,试图阐释有关课题的核心概念和具体研究思路,包括概念的界定、问卷的设计以及在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理性反思。
关键词 公共行为 公共领域 公共文明 理性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研究的主导观念——兼说民族性建设 被引量:10
5
作者 沙莲香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38-146,共9页
文章就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指标体系构建问题,着重分析市民公共文明的层级性及其理论依据;一年后的跟踪调查结果数据表明,这个指标体系构成有利于了解市民公共行为的薄弱环节和社会态度,有利于社会动员。文章的写作意图在于对民族性建设的... 文章就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指标体系构建问题,着重分析市民公共文明的层级性及其理论依据;一年后的跟踪调查结果数据表明,这个指标体系构成有利于了解市民公共行为的薄弱环节和社会态度,有利于社会动员。文章的写作意图在于对民族性建设的思考。文中提出了两个主导观念:公共空间的表层与底层预设,公共文明的层级性预设。这种主导观念下的问卷结果经分析较好地揭示出,中国民族性变迁在实际地发生着;这个变迁经常是从“身边”开始;“身边文明”与“身边不文明”同时存在着;“身边不文明”更值得重视;公共文明的层级性构成隐含了民族性变迁的部分内容、有利于这种变迁的文化质素与不利质素都存在。在一个人口众多、社会资源配置不太合理的大国里,要求人人事事都没有“身边不文明”表现,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一条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不同国度生活规则的“尊严线”是必须恪守的;公共参与是公共文明水平提高的综合性要素,是应当着力倡导的人性呼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行动者 公共文明层级性 民族性建设 “身边文明”与“身边不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的危机适应性研究——以华北非典疫区民众的“非典心态”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沙莲香 《浙江学刊》 CSSCI 2004年第3期128-132,共5页
本文以四次追踪调查为据 ,描述并论证了北京为中心的华北非典疫区民众的心理与行为状态。总体上看 ,民众 3 0天“非典心态”是平和、稳定和健康的。初期 ,人们之间的频繁传闻 ,负载着亲人朋友的关切、叮嘱、安慰和鼓励 ,满足安全需要 ,... 本文以四次追踪调查为据 ,描述并论证了北京为中心的华北非典疫区民众的心理与行为状态。总体上看 ,民众 3 0天“非典心态”是平和、稳定和健康的。初期 ,人们之间的频繁传闻 ,负载着亲人朋友的关切、叮嘱、安慰和鼓励 ,满足安全需要 ,稳定社会秩序 ,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主流媒体不能起的作用。一定意义上 ,可以说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危机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危机适应性 华北地区 “非典”疫区 民众 心态 危机信息规则 危机心理规则 自我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绪诱发方法述评 被引量:76
7
作者 郑璞 刘聪慧 俞国良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5-55,共11页
对被试的情绪进行实验诱发已经成为情绪研究的标准方法之一。对情绪材料诱发法(图片诱发法、音乐诱发法、气味诱发法)和情绪性情境诱发法(电脑游戏诱发、博弈游戏诱发和表情/姿势反馈诱发)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被试个体差异等情绪诱发的... 对被试的情绪进行实验诱发已经成为情绪研究的标准方法之一。对情绪材料诱发法(图片诱发法、音乐诱发法、气味诱发法)和情绪性情境诱发法(电脑游戏诱发、博弈游戏诱发和表情/姿势反馈诱发)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被试个体差异等情绪诱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在总结和评价现有自豪诱发技术的基础上,对虚拟竞赛这一经过改良的自豪诱发方法做了简要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诱发材料 情绪性诱发情境 虚拟竞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电视片的态度调查 被引量:1
8
作者 俞国良 董妍 +1 位作者 闫荣 王永丽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40-41,共2页
电视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在幼儿的生活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调查结果表明,幼儿对各种类型的幼儿电视片都比较喜欢,没有特别的偏好;家长对幼儿观看电视的监督情况良好;家长和教师对幼儿电视片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具有教育功能(富有... 电视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在幼儿的生活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调查结果表明,幼儿对各种类型的幼儿电视片都比较喜欢,没有特别的偏好;家长对幼儿观看电视的监督情况良好;家长和教师对幼儿电视片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具有教育功能(富有科学道理、能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和娱乐功能,情节好,画面好,语言规范和音乐好等方面上;家长和教师最不愿意让孩子看成人化和打斗类的电视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教师 家长 幼儿电视片 评价标准 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文明与情境构建 被引量:1
9
作者 廖菲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14,共3页
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有非常显著的提升,与情境构建密切关联。自2005年以来,北京城市情境构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情境中的人通过对情境变化的解读,形成了思想、意识、行为等方面的相应变化,共同构建出北京城市环境的文明、和谐、有序... 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有非常显著的提升,与情境构建密切关联。自2005年以来,北京城市情境构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情境中的人通过对情境变化的解读,形成了思想、意识、行为等方面的相应变化,共同构建出北京城市环境的文明、和谐、有序的新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文明 公共行为 情境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奥运的金牌期待分析
10
作者 周秀平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6-80,共5页
本文从"夺取奖牌"、"关注奥运"和"奥林匹克精神"三个方面探讨了北京市民的奥运金牌期待。年龄、学历、收入、职业和户籍等五个因素对不同人群的奥运金牌期待有显著影响。最后,作者从爱国主义、生活场域... 本文从"夺取奖牌"、"关注奥运"和"奥林匹克精神"三个方面探讨了北京市民的奥运金牌期待。年龄、学历、收入、职业和户籍等五个因素对不同人群的奥运金牌期待有显著影响。最后,作者从爱国主义、生活场域及人际沟通等三个方面对不同群体的奥运金牌期待特点作出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民 奥运金牌期待 奥林匹克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