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历史与机遇 被引量:15
1
作者 刘少杰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4-131,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同社会学其他方面的研究状况相比,仍然是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薄弱的原因,不仅在于受到了"左"倾教条主义和实证主义等西...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同社会学其他方面的研究状况相比,仍然是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薄弱的原因,不仅在于受到了"左"倾教条主义和实证主义等西方社会学流派的影响,而且也在于中国社会学的自我意识不足,未能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看作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当明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本质特点和历史地位,在空前有利的机遇下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 实证主义社会学 科学主义 人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国经验走向中国理论——法社会学理论本土化的探索 被引量:29
2
作者 郭星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共11页
从法治建设、犯罪问题、民间纠纷等三部分的法社会学探索,笔者对其研究团队10余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其中,法治建设的法社会学探索包括:从法制到法治、法律的双向诠释、法律的"在场"与"不在场"、法... 从法治建设、犯罪问题、民间纠纷等三部分的法社会学探索,笔者对其研究团队10余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其中,法治建设的法社会学探索包括:从法制到法治、法律的双向诠释、法律的"在场"与"不在场"、法律的实践逻辑、从"送法下乡"到理性选择、中美法律意识的比较等六个部分;犯罪问题的法社会学探索包括:社会转型与犯罪成本、犯罪人的自我归因、女犯的生活世界、堕入犯罪的"漏斗效应"等四个部分;民间纠纷的法社会学探索包括:法律的"差序利用"、初级关系的变迁与民间纠纷解决、弱者诉讼的谋略、法律的"甩干机制"等四个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验 法社会学 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与当代中国社会学再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郑杭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共4页
当前,"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成了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学术界、理论界的热点之一,这中间究竟能不能提"中国模式"就有截然相反的意见。我们的观点是其一"中国模式"可以提而且必须提,其二"中... 当前,"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成了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学术界、理论界的热点之一,这中间究竟能不能提"中国模式"就有截然相反的意见。我们的观点是其一"中国模式"可以提而且必须提,其二"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是中国社会学立足现实的有效切入点,其三实地调查地方层次和社区层次是将前沿意识与草根精神结合的关键。那末,研究"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究竟对中国社会学有什么作用呢?这是我在文中着重加以说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模式 中国经验 中国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威认同、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的选择——法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经验 被引量:13
4
作者 陆益龙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0-116,共7页
社会结构与秩序中有权威的存在,权威认同正是对这一存在的主观认识和态度。综合社会调查显示居民的权威认同具有多元化特征,且与纠纷解决机制选择行为相分离。纠纷当事者选择权威介入的纠纷解决方式,既不是因为对该权威有更高的认同度,... 社会结构与秩序中有权威的存在,权威认同正是对这一存在的主观认识和态度。综合社会调查显示居民的权威认同具有多元化特征,且与纠纷解决机制选择行为相分离。纠纷当事者选择权威介入的纠纷解决方式,既不是因为对该权威有更高的认同度,也主要不是因为拥有更多资源能够利用该权威,而是因为对该权威解决特定类型纠纷的有效性具有理想预期,这种对权威有效性的预期其实是基于权威与特定类型纠纷之间的关联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威认同 纠纷 纠纷解决机制 法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学的双重发端 被引量:8
5
作者 刘少杰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2,共12页
中国社会学在其形成之初,不仅有丰富的西方学术传统的理论来源,而且也有深厚的中国学术传统的思想渊源。以先秦儒学、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和晚清今文经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学术传统,孕育了中国社会学关怀人生、体察社会、经世致用和重视... 中国社会学在其形成之初,不仅有丰富的西方学术传统的理论来源,而且也有深厚的中国学术传统的思想渊源。以先秦儒学、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和晚清今文经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学术传统,孕育了中国社会学关怀人生、体察社会、经世致用和重视道德教化的学术风格;人本主义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和实证主义社会理论,都是中国社会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学传统,早期社会学家在这三大西方社会理论中分别吸收了不同的思想原则,为中国社会学展开了广阔的理论视野。康有为承继中国学术传统开启了中国社会学的内源性发端,严复通过引入西方社会学开启了中国社会学的外引性发端,而梁启超则在中西学术传统的融合中为中国社会学的建立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学 西方社会学 双重发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论与社会学研究的新规则 被引量:7
6
作者 陆益龙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7-71,共5页
建构论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产生巨大影响。在认识论上,建构论迈向了偏重主体的一极,把认识中的主体视角和能动性提升到重要位置。建构论构成了社会学方法论中重要范式之一,它在诠释性理解、实践和反思方法上超越了实证主义和后实... 建构论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产生巨大影响。在认识论上,建构论迈向了偏重主体的一极,把认识中的主体视角和能动性提升到重要位置。建构论构成了社会学方法论中重要范式之一,它在诠释性理解、实践和反思方法上超越了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方法论。建构论赋予了定性社会研究以新的规则和方法,使定性研究更具平常性、批判性和跨学科性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论 社会学研究 新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意识、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的选择--基于2005 CGSS的法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杨敏 陆益龙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35,共7页
法治意识是指人们对法律性的认识及观念,中国社会在推进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居民的法律权威意识和法律合理性意识都呈现出增强的趋势,同时也表现为规范主义法律意识与工具主义法律意识并存的多元化特征。经验研究表明,法治意识对基层社会... 法治意识是指人们对法律性的认识及观念,中国社会在推进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居民的法律权威意识和法律合理性意识都呈现出增强的趋势,同时也表现为规范主义法律意识与工具主义法律意识并存的多元化特征。经验研究表明,法治意识对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并不产生明显的作用,但对人们选择纠纷解决机制有一定影响。法律权威意识越强,选择法律解决机制的概率越低;人们越是把法律当作工具,选择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可能性就越大。基层社会的矛盾纠纷的结构扁平化特征及两极化趋势与法律至上、法律万能的宣传有一定关系。因此,研究它对化解基层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多元的纠纷解决机制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意识 纠纷 纠纷解决机制 CGSS 法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社会运行的理性规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社会思想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郑杭生 胡翼鹏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0-76,共7页
春秋时期兴起的人事理性思潮,促使儒者对社会治乱之根源的探索转向人本性。儒者坚信,人心之仁、人性之善是社会秩序的合理基础,包含着遵守社会规范的内在自觉。仁是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也是人际互动必须遵从的、体现的价值准则。个人天... 春秋时期兴起的人事理性思潮,促使儒者对社会治乱之根源的探索转向人本性。儒者坚信,人心之仁、人性之善是社会秩序的合理基础,包含着遵守社会规范的内在自觉。仁是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也是人际互动必须遵从的、体现的价值准则。个人天然具有仁爱之心、良善之性,从而能够遵从礼的约束和规定。儒者之礼已经从殷周以来的具有强烈象征的、仪式性的礼仪,升华为具有抽象的礼义,成为独立的、对生活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和行动规范。这些规范通过个人培养和陶铸自己的仁爱、孝悌、信义等道德情感,内化为个人的品性修养和个人的行动意识。内在的道德情感与内化的思想规范确保个人的理性行动,从而能够有效和合家族,由家族而邦国、天下,推动社会的良性互动与有序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社会运行 社会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认同的内在二维图式——以北京市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研究为例 被引量:18
9
作者 郭星华 邢朝国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4-60,共7页
本文提出社会认同内在二维性这一概念,认为社会认同不是同质线性的,而是在两个维度上发生变化,即对社会群体本身的认知与评价以及对自身与社会群体之间关系的认知与评价。这两个维度并不一定同时变化,且变化方向也不一定相同。文章认为... 本文提出社会认同内在二维性这一概念,认为社会认同不是同质线性的,而是在两个维度上发生变化,即对社会群体本身的认知与评价以及对自身与社会群体之间关系的认知与评价。这两个维度并不一定同时变化,且变化方向也不一定相同。文章认为社会认同的这种内在二维性是导致个体社会认同的张力和矛盾性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北京市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状况进行分析,尝试勾勒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图式,并以此说明社会认同的内在二维性问题。结果显示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并不是单维度线性的,而是具有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同 内在二维性 北京市农民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执行的社会学模式——对法律援助过程的法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晓蓓 郭星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1-96,共6页
本文在实证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从法执行的社会学模式这一法社会学视角出发,通过对《法律援助条例》执行状况的实证研究,指出了特定的社会结构会赋予执法者特定的角色丛。在这些角色丛中各个角色的不同期待与执法者的执法行为形成了相互影... 本文在实证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从法执行的社会学模式这一法社会学视角出发,通过对《法律援助条例》执行状况的实证研究,指出了特定的社会结构会赋予执法者特定的角色丛。在这些角色丛中各个角色的不同期待与执法者的执法行为形成了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嵌入性关系,对执法者的执法行为产生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也构成了法的社会学执法模式的一个重要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援助 法社会学 法律执行的社会学模式 角色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形态的理论形式与感性形式 被引量:26
11
作者 刘少杰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20,共7页
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意识形态,既有概念化、逻辑化的理论形式,也有表象化、象征化的感性形式。马克思从整体上论述意识形态现象时,已经明确肯定了意识形态的感性形式。考察意识形态研究的思想史和意识形态的实际存在,都可以发现感性意识... 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意识形态,既有概念化、逻辑化的理论形式,也有表象化、象征化的感性形式。马克思从整体上论述意识形态现象时,已经明确肯定了意识形态的感性形式。考察意识形态研究的思想史和意识形态的实际存在,都可以发现感性意识形态的丰富表现与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代文化视觉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持续传承的背景下,重视感性意识形态的现实意义就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理论形式 感性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求理性建构与传统延续的统一--关于20世纪中国农村建设运动经验教训的思考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少杰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1-146,共6页
总结当代中国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可以明确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即应当在理性建构与传统承继的统一中开展目前正在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革开放前的农村人民公社运动和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清楚地证明片面强调理性建构或... 总结当代中国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可以明确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即应当在理性建构与传统承继的统一中开展目前正在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革开放前的农村人民公社运动和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清楚地证明片面强调理性建构或单纯依靠传统都是行之无效的。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把城市中的市场经济原则和社会理性化的某些经验简单地推及农村,不要忘记城市同农村的差别,应当因地制宜地规则和实施各地的新农村建设方案。在农村实行的一些规章或政策,只有得到农民依据日常生活经验而普遍认同,同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发生真实融合,才能发挥有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建构 承继传统 农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法信任的梯度与反梯度 被引量:13
13
作者 郭星华 郑日强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9-95,共7页
司法界、法学界普遍认为当代中国存在"司法公信力缺失"的问题,但多项调查的数据却显示民众司法信任度较高,本文将这一矛盾现象称为"司法信任认知偏移"。为解释这一现象,本文运用CGSS2010和CGSS2012数据开展研究。... 司法界、法学界普遍认为当代中国存在"司法公信力缺失"的问题,但多项调查的数据却显示民众司法信任度较高,本文将这一矛盾现象称为"司法信任认知偏移"。为解释这一现象,本文运用CGSS2010和CGSS2012数据开展研究。研究发现:一方面,作为信任对象的司法系统处于"梯度信任"之中,对司法系统的信任度介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司法信任认知偏移"现象背后蕴含着东西方文化和体制的差异。另一方面,民众对司法系统的信任存在阶层分化,具有"反梯度"特征。司法信任度较低的社会中上阶层更多地利用司法资源并掌握网络话语权,使得司法界、法学界在司法实践、社会舆论中接收到大量消极、负面的评价,并将主流舆论误以为民意的主流,从而产生"司法信任认知偏移"。由此文章提出,应理性、系统、全面地理解司法信任现状,而不应被片面的信息所蒙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信任 认知偏移 梯度信任 反梯度信任 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居民的阶级意识和阶层认同:结构抑或建构--基于2006CGSS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9
14
作者 陆益龙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4-124,共11页
通过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本文检视了乡村居民的阶级意识和阶层认同意识的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近30%的人尚无阶级认知,64%的居民具有农民阶级意识,45%的人具有阶级冲突意识,2.3%的人有阶级行动意识;农村居民... 通过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本文检视了乡村居民的阶级意识和阶层认同意识的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近30%的人尚无阶级认知,64%的居民具有农民阶级意识,45%的人具有阶级冲突意识,2.3%的人有阶级行动意识;农村居民的阶层认同意识具有"中层以下"的阶层认同特征。研究显示较低层次的阶级意识主要是结构性社会经济地位特征的反映,高意识水平则主要是在某些实践经历中建构起来的,而阶层地位认同更多的是结构性特征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居民 阶级意识 阶层认同 结构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益关系分化中的意识形态变迁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少杰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6-53,共8页
关键词 社会利益关系 阶层分化 形态变迁 意识 社会结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 发展不平衡 中国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土地征用问题:现状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1
16
作者 陆益龙 《学习与实践》 2009年第1期112-116,共5页
乱征地、乱开发等向农村攫取土地的现象目前较为普遍,农村征地问题的核心在于在农地被征用、开发和升值的过程中,土地上的农民没有得到相应合理的发展机会,具体地说,就是没有获得合理的征地补偿,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乱征地、乱开发等向农村攫取土地的现象目前较为普遍,农村征地问题的核心在于在农地被征用、开发和升值的过程中,土地上的农民没有得到相应合理的发展机会,具体地说,就是没有获得合理的征地补偿,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集体产权界定的模糊性、产权与利益主体的分离,成为攫取农地乱象的制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土地征用 现状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的耕地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基于2006CGSS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陆益龙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0-117,共8页
农户在耕地使用方面究竟作出怎样的行为选择、哪些因素会影响他们的选择、以及他们的行为选择对家庭经济又有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考察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当前农民与土地关系以及农村经济问题的重要切入点。经验研究显示,农户承包和耕... 农户在耕地使用方面究竟作出怎样的行为选择、哪些因素会影响他们的选择、以及他们的行为选择对家庭经济又有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考察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当前农民与土地关系以及农村经济问题的重要切入点。经验研究显示,农户承包和耕种土地的行为依然属于小农经营,土地和劳动力外出对其土地使用行为选择有影响,而耕种土地仍然是影响家庭收入的主要因素,但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则显示出最大影响。鉴于此,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以及加大对农业生产及农户兼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等政策选择,将对"三农"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耕地使用行为 CGSS 实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