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0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历史、战略、未来--著名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郑杭生先生访谈 被引量:3
1
作者 郑杭生 童潇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6,共4页
郑杭生(1936-),浙江乐清人,出生于浙江杭州,成长于浙江余姚。现为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评审组组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郑杭生(1936-),浙江乐清人,出生于浙江杭州,成长于浙江余姚。现为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评审组组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社会学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名誉院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组召集人,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郑杭生教授在社会学理论上建树颇多,先后提出了"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社会学本土论"、"社会互构论"等四论。这四论被认为是"在世界上提出了具有东方学术品格的中国人自己的原创性社会学理论",他和他的学术团队在社会学界被称为是东方"社会运行学派",他本人被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开拓者"之一。有学者认为,他的社会学理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学在世界社会学格局中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学家 社会建设 郑杭生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 社会管理 教授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的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访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教授 被引量:15
2
作者 郑杭生 徐晓军 彭扬帆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169,共9页
当今社会建设的影响力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更是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推到一个更为重要的关口。正是在应对现今众多的实际挑战中,曾经作为历史概念的社会建设,如今成为与十三亿人命运息息相关的... 当今社会建设的影响力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更是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推到一个更为重要的关口。正是在应对现今众多的实际挑战中,曾经作为历史概念的社会建设,如今成为与十三亿人命运息息相关的现实概念。结合十八大报告,解读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时代内容,在把握当前社会现实背景下,探索如何进一步深化,推进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发展进程。这即是备受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与社会治理在现阶段亟须探讨的重点。本刊就当前中国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有关问题专访中国社会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郑杭生先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建设 社会管理 理论与实践 郑杭生 教授 创新 全国代表大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艺术市场研究的社会学进路:范式、反思与展望
3
作者 闻翔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70,157,共15页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艺术市场之一。本文对海内外社会学界关于中国艺术市场发展与变迁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将相关研究区分为“国家vs.市场”“西方vs.中国”“艺术vs.商业”“制度(组织)vs.行动者”四种主要范式。在对这四种范式进行...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艺术市场之一。本文对海内外社会学界关于中国艺术市场发展与变迁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将相关研究区分为“国家vs.市场”“西方vs.中国”“艺术vs.商业”“制度(组织)vs.行动者”四种主要范式。在对这四种范式进行梳理和反思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艺术市场的二元结构、艺术市场化的社会后果与民情效应、艺术家与艺术市场的互动关系,以及NFT艺术、AIGC艺术和数字化转型等新现象与新趋势构成了社会学研究可以进一步开拓的重要议题和方向。同时,对中国艺术市场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的理论化工作,即寻找或建构恰切的社会学理论和标识性概念对“中国艺术市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塑造中国艺术市场的社会学机制到底是什么”等问题,进行充分的解释。最后,本文指出,中国艺术市场研究不仅是一个具体的社会学经验研究领域,同时也构成了认识和分析中国当代转型社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特殊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市场 社会学 研究范式 研究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社会学:法律服从与法律正义——关于中国人法律意识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冯仕政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9-106,共8页
本文是关于中国人法律意识的一项实证研究。本文集中研究了两个问题 :第一 ,中国人的法律服从到底是工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 ?第二 ,中国人对法律权威的支持是基于程序正义的还是分配正义的 ?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人的法律服从基本上是规范... 本文是关于中国人法律意识的一项实证研究。本文集中研究了两个问题 :第一 ,中国人的法律服从到底是工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 ?第二 ,中国人对法律权威的支持是基于程序正义的还是分配正义的 ?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人的法律服从基本上是规范性的 ,但规范性服从背后蕴含着强烈的工具性动机 ;至于法律正义观 ,则基本上是重结果甚于重程序的分配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法律意识 法律正义 法律服从 工具性 规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杭生先生的韦伯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建构 被引量:2
5
作者 奂平清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63,共9页
郑杭生先生是最早认识到韦伯研究的重要性并对韦伯社会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的中国内地学者之一。他坚持借鉴国外、创造特色的理论自觉,对韦伯的社会学思想加以深入研究和借鉴应用。他在对韦伯“价值中立”思想的系统阐释中确立了中国特... 郑杭生先生是最早认识到韦伯研究的重要性并对韦伯社会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的中国内地学者之一。他坚持借鉴国外、创造特色的理论自觉,对韦伯的社会学思想加以深入研究和借鉴应用。他在对韦伯“价值中立”思想的系统阐释中确立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正确方向,在建构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社会互构论等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过程中,不同程度上受到韦伯“理想类型”等思想的启发与影响。在与韦伯“传统—现代”分析框架对话的基础上,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期“社会共同性”“新型现代性”“新型社会主义”等概念和命题。郑杭生先生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对韦伯研究的重视和对韦伯思想的借鉴应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建设仍有重要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杭生 韦伯研究 价值中立 理想类型 理论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阅读《乡土中国》的新探索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旭东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153,共19页
在我们重新去阅读费孝通半个多世纪以前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时,当是以深入认识此书背后作者的写作方式为开始的,借此而成为理解乡土中国自身发展历程的一种独特方式的新发现,并寻求一种在观念中存在的乡土中国来作为社会学、人类学... 在我们重新去阅读费孝通半个多世纪以前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时,当是以深入认识此书背后作者的写作方式为开始的,借此而成为理解乡土中国自身发展历程的一种独特方式的新发现,并寻求一种在观念中存在的乡土中国来作为社会学、人类学知识探索的独特性路径的梳理。还需要从清楚地析分出《乡土中国》一书的剖面图而去追溯此书背后所隐含着的可能的人类学原理,而这种原理的核心的核心就在于其对乡土本色的发现和解释。与此同时,我们也同样要从一种变化的语境之中去探索乡土中国自身的文化转型的发生,这自然也体现出了日益融入到了世界文明进程中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意识也正是费孝通一生之中从《乡土中国》一书为开始而一以贯之地试图要去予以揭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中国 费孝通 乡土性 知识探索 文化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社会中人民调解制度的合法性危机及其重塑--基于深圳市城市社区实地调查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郑杭生 黄家亮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12,共7页
人民调解制度是传统中国社会纠纷化解的一种重要机制,也是中国法律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以往人民调解制度的社会基础和作用、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这一制度出现了合法性危机。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在市场经济和陌... 人民调解制度是传统中国社会纠纷化解的一种重要机制,也是中国法律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以往人民调解制度的社会基础和作用、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这一制度出现了合法性危机。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在市场经济和陌生人社会中重塑人民调解的合法性,是一个时代性难题。深圳市的实践探索表明,拓展调解领域、创新调解载体、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以及推进人民调解的规范化、专业化是新时期重新激活人民调解制度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调解 市场转型 陌生人社会 合法性 制度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守的世俗主义”——当代中国人的职业(工作)价值观 被引量:7
8
作者 李路路 范文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3,共13页
本文主要借助"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从职业世俗性、工作进取心、职业冒险性三个维度,来分析当代中国社会职业(工作)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及其变迁趋势,并试图揭示该模式"保守的后世俗主义"的基本特征。本文的分析表明,... 本文主要借助"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从职业世俗性、工作进取心、职业冒险性三个维度,来分析当代中国社会职业(工作)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及其变迁趋势,并试图揭示该模式"保守的后世俗主义"的基本特征。本文的分析表明,这一基本模式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并且在近20多年来的转型过程中得以延续。但是,伴随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区域间的差异和世代间的更替逐渐开始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价值观 保守性 世俗主义 结构性差异 社会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故事”期待学术话语支撑--以中国社会学为例 被引量:25
9
作者 郑杭生 黄家亮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59-61,共3页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如此迫切而又理直气壮地呼唤中国理论自觉自信自强和学术话语权。要走出"双重失语危机",就必须牢牢树立理论自觉自信自强意识,立足现实、提炼现实,开发传统、超越传统,借鉴国家、跳出国外,正确总...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如此迫切而又理直气壮地呼唤中国理论自觉自信自强和学术话语权。要走出"双重失语危机",就必须牢牢树立理论自觉自信自强意识,立足现实、提炼现实,开发传统、超越传统,借鉴国家、跳出国外,正确总结"中国理念"、科学概括"中国经验",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学术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学 学术话语 中国故事 期待 自强意识 中国经验 科学概括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与城市基层共同体的重构——社会学视野下社区建设的“中国经验”(1986-2012) 被引量:8
10
作者 彭莉莉 黄家亮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6-65,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渐解体,我国城市社会实践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巨变,这使得旧有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单位制逐渐被新型社区体制所取代。相对于西方自下而上的社区发育实践来说,我国社区建设走的是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渐解体,我国城市社会实践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巨变,这使得旧有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单位制逐渐被新型社区体制所取代。相对于西方自下而上的社区发育实践来说,我国社区建设走的是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理论界必须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意识,认真对待我国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国特色的社区理论。本文从历史背景、历史使命、实践历程、实践模式等方面入手,梳理了我国社区建设的内在逻辑,并初步概括出社区建设的"中国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建设 中国经验 国家治理单元 社会生活共同体 理论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理论框架与现实追求 被引量:10
11
作者 郑杭生 童潇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4-120,共7页
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研究、发掘和写好中国社会学史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盛世修史"的需要,是中国社会学走向"理论自觉"的需要,是中国社会学在世界学术格局中"强益自我"位势的需要,同时还是一代社会学者... 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研究、发掘和写好中国社会学史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盛世修史"的需要,是中国社会学走向"理论自觉"的需要,是中国社会学在世界学术格局中"强益自我"位势的需要,同时还是一代社会学者对历史有所交代的需要。研究中国社会学史,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在内涵上,中国社会学史是学术进程的复合体:是学术发展史,也是思想更新史,是学科推进史,也是学说传播史,还是矛盾斗争史。根据中国社会学发展脉络的实际,其外延可界定为"中社会学"的框架范畴,既包含了小社会学,也包含了人类学的一部分、社会工作等多项内容。研究中国社会学史,应客观揭示中国社会学的历史进程,根据史料分析综述各学派学术观点,科学揭示中国社会学的成就与不足,把握治史的态度与原则。此外,还应注重对中国社会学史的使用和开掘:从已有的成果中寻找认识中国社会的方式和方法,发掘面对中国社会、反映时代精神的本质问题,对前辈认识中国社会的切入点进行追踪式的"再研究",传承前辈构建中国社会学的特有概念和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学史 中国社会学 理论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 被引量:287
12
作者 郑杭生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共5页
农民市民化这一概念具有其独特的社会学内涵,目前,无论是从时代背景、政策诉求还是从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来看,全面开展农民市民化的研究已极为必要。这种研究的基本进路多种多样,而其中又有一些基本问题和难点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关键词 市民化 新型现代性 研究主题 市民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电脑辅助调查的方法论意义--以“2006年中国人性行为性关系调查”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东 潘绥铭 黄盈盈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8-71,共4页
电脑辅助调查通过将传统纸质问卷转变为电子化问卷,被调查者借助电脑回答问卷的一种问卷完成方式。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2006年"中国人的性行为和性关系调查"为例,具体分析了实践领域中电脑辅助调查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 电脑辅助调查 约定地点访问 电子化问卷 封闭的访谈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笔谈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培林 冯仕政 +3 位作者 张翼 王宁 毛丹 成伯清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共2页
主持人按语: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 主持人按语: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党的二十大全面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 创新突破 社会学 体系的构建 内涵特征 主持人 新中国成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学百年轨迹 被引量:32
15
作者 郑杭生 《东南学术》 CSSCI 1999年第5期87-96,共10页
关键词 中国社会学 社会学本土化 中国社会转型 小城镇研究 社会运行论 中国特色的社会学 恢复与重建 中性运行 马克思主义 现代化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自觉”与中国风格社会科学--以中国社会学为例 被引量:33
16
作者 郑杭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共5页
今天,当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问题再一次尖锐地摆在了中国社会科学理论界和学术界面前时,我们也应该感到了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正等待着我们去破解。在此我们将以社会学为例,从理论自觉与中国风格的社会科学的内在联系入手,并从必... 今天,当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问题再一次尖锐地摆在了中国社会科学理论界和学术界面前时,我们也应该感到了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正等待着我们去破解。在此我们将以社会学为例,从理论自觉与中国风格的社会科学的内在联系入手,并从必由之路、必要条件、必具前提、必备要素、必然要求等五个方面,去充分说明理论自觉对中国社会科学重要性和迫切性。我们认为,只有把理论自觉落实到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之中,中国社会科学才会结出中国特色的丰硕之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自觉 理论自信 中国风格 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范式革命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被引量:15
17
作者 冯仕政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31,共18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迫切需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1。尤其是对“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发展阶段,更加需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全面... 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迫切需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1。尤其是对“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发展阶段,更加需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全面加以把握”。2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对中国社会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新发展阶段 范式革命 历史和现实 社会学 里程碑意义 自主 观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认识文化研究在中国社会学中的地位——兼论孙本文对文化社会学研究的贡献与局限 被引量:17
18
作者 刘少杰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6-121,共6页
重视文化研究是孙本文等社会学家在20世纪前期形成的中国社会学优良传统,尽管孙本文的文化社会学有泛文化论倾向,但仍不失为一种积极的社会学研究取向。在"左"倾政治思潮的压抑下,中国社会学连同其文化研究被禁闭,改革开放后... 重视文化研究是孙本文等社会学家在20世纪前期形成的中国社会学优良传统,尽管孙本文的文化社会学有泛文化论倾向,但仍不失为一种积极的社会学研究取向。在"左"倾政治思潮的压抑下,中国社会学连同其文化研究被禁闭,改革开放后也未能对文化研究给予足够重视,这不利于避免社会学研究的表层化倾向。费孝通呼吁加强社会学的精神文化研究,对于重建中国文化社会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并且,因社会生活网络化和消费社会到来而引起的价值观念变迁,也要求提升文化研究在社会学中的地位,为推进文化社会学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社会学 价值观念 网络社会 消费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初级生活圈”的变革及其作用——以实证分析为例的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潘绥铭 《浙江学刊》 CSSCI 2003年第1期203-204,共2页
大约从 1 980年以来 ,中国的“性存在”① 以及相关的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巨大变化。我国社会科学对此已经有了一些描述 ,但是尚缺乏全面的调查和深入的解释。本文试图弥补这一空白 ,作者以自己所主持的全国随机抽样调查的数... 大约从 1 980年以来 ,中国的“性存在”① 以及相关的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巨大变化。我国社会科学对此已经有了一些描述 ,但是尚缺乏全面的调查和深入的解释。本文试图弥补这一空白 ,作者以自己所主持的全国随机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为例 ②,构建和运用了初级生活圈概念 ,描述和解释了大致从 1 980年以来发生在中国的“性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证分析 初级生活圈 性存在 性革命 性社会学 婚姻 爱情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中国社会学理论建设三人谈——关于加强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7
20
作者 郑杭生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0-82,共3页
对于如何加强中国社会学理论建设,郑杭生认为,时代在呼唤社会学观念的变革,社会在要求社会学理论创新,中国社会学界应当以宽容的理论胸怀、广阔的理论视野、崭新的理论观念、深邃的理论思维,创造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回答中国社会... 对于如何加强中国社会学理论建设,郑杭生认为,时代在呼唤社会学观念的变革,社会在要求社会学理论创新,中国社会学界应当以宽容的理论胸怀、广阔的理论视野、崭新的理论观念、深邃的理论思维,创造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回答中国社会问题的新理论。刘少杰分析了经验描述社会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及局限性,肯定了费孝通所创建的重视经验考察,同时又不忽视理论概括的社区人类学研究,认为应当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提升到理论思维的层面上。谢立中从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分析了五个具有明显理论自觉的研究范式或框架式理论雏形,认为这些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学“重经验、轻理论”的实用型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理论 理论建设 理论思维 理论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