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7篇文章
< 1 2 10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的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访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教授 被引量:15
1
作者 郑杭生 徐晓军 彭扬帆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169,共9页
当今社会建设的影响力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更是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推到一个更为重要的关口。正是在应对现今众多的实际挑战中,曾经作为历史概念的社会建设,如今成为与十三亿人命运息息相关的... 当今社会建设的影响力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更是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推到一个更为重要的关口。正是在应对现今众多的实际挑战中,曾经作为历史概念的社会建设,如今成为与十三亿人命运息息相关的现实概念。结合十八大报告,解读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时代内容,在把握当前社会现实背景下,探索如何进一步深化,推进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发展进程。这即是备受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与社会治理在现阶段亟须探讨的重点。本刊就当前中国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有关问题专访中国社会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郑杭生先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建设 社会管理 理论与实践 郑杭生 教授 创新 全国代表大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历史、战略、未来--著名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郑杭生先生访谈 被引量:3
2
作者 郑杭生 童潇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6,共4页
郑杭生(1936-),浙江乐清人,出生于浙江杭州,成长于浙江余姚。现为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评审组组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郑杭生(1936-),浙江乐清人,出生于浙江杭州,成长于浙江余姚。现为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评审组组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社会学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名誉院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组召集人,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郑杭生教授在社会学理论上建树颇多,先后提出了"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社会学本土论"、"社会互构论"等四论。这四论被认为是"在世界上提出了具有东方学术品格的中国人自己的原创性社会学理论",他和他的学术团队在社会学界被称为是东方"社会运行学派",他本人被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开拓者"之一。有学者认为,他的社会学理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学在世界社会学格局中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学家 社会建设 郑杭生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 社会管理 教授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中国人口均衡发展 被引量:7
3
作者 宋健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62,210,共9页
在人口形势发生重要转折性变化之际,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加重视人口素质,以“提质”替代“增量”,以“人才”替代“人力”,充分发挥凝结在人口自身的素质要素的作用,使更多民众更好地享受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享受高品质生活。长期均衡发展是... 在人口形势发生重要转折性变化之际,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加重视人口素质,以“提质”替代“增量”,以“人才”替代“人力”,充分发挥凝结在人口自身的素质要素的作用,使更多民众更好地享受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享受高品质生活。长期均衡发展是人口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人口均衡发展不仅体现在人口系统内部要素间的依存制约以及人口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适应,还体现在代际间的传承永续。年龄结构失衡是当前人口非均衡发展的突出表现,应聚焦结构失衡,弥补制约人口均衡发展的短板;同时充分发挥作为人口结构中坚力量的劳动年龄人口的作用,通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以及推动人口均衡分布,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助力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高质量发展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结构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学方法的传承与演变——兼论中国人口学学科发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宋健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4,共14页
人口学方法的传承体现在人口分析和人口研究两个方面,前者聚焦人口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后者注重人口系统内、外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互动机制。人口分析方法着重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方法的独特性塑造了人口学作为社会科学中偏... 人口学方法的传承体现在人口分析和人口研究两个方面,前者聚焦人口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后者注重人口系统内、外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互动机制。人口分析方法着重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方法的独特性塑造了人口学作为社会科学中偏重实证分析的学科属性;人口研究方法着重回答“为什么”和“会怎样”的问题,方法的交叉性使人口学成为一门兼容并蓄的开放性学科。从人口分析和人口研究两个方面对人口学方法的传承进行系统梳理,特别关注其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及相应的演变,认为由于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性特点贯穿人口学发展的始终,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为人口学方法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为人口学学科发展展示了广阔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学方法 人口分析 人口研究 学科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人口转变特殊的社会经济机理——人口控制自我稳定的经济学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侯东民 《市场与人口分析》 CSSCI 2003年第4期24-31,共8页
中国人口控制不仅产生了特有的经济学机制——自我稳定生育率的经济学作用 ,而且也彻底改变了一般意义经济发展在人口转变中的作用 ,因而全面形成了控制型人口转变特有的社会经济机理。该机理将继续对稳定我国人口控制成果 ,实现控制型... 中国人口控制不仅产生了特有的经济学机制——自我稳定生育率的经济学作用 ,而且也彻底改变了一般意义经济发展在人口转变中的作用 ,因而全面形成了控制型人口转变特有的社会经济机理。该机理将继续对稳定我国人口控制成果 ,实现控制型人口转变提供巨大而有力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控制型人口转变 特殊经济机理 经济学机制 自我稳定生育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撑中国自主知识生产,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国老龄社会科学研究数据体系的本土构建和完善进路
6
作者 张文娟 陈露 《人口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共15页
老龄研究是一簇以综合性视角研究老龄化现象的应用型研究集群,长期以来,人口研究和定量社会学研究构成了中国老龄社会科学的主要阵地和学科底色。学科交叉与传统阵地之间的张力,成为老龄学科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素... 老龄研究是一簇以综合性视角研究老龄化现象的应用型研究集群,长期以来,人口研究和定量社会学研究构成了中国老龄社会科学的主要阵地和学科底色。学科交叉与传统阵地之间的张力,成为老龄学科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素材,数据对老龄研究的质量、范式及知识生产方式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近年来,国内外老龄社会科学研究数据来源呈现多元化与交叉化的趋势,但结构化问卷调查数据依然是国际学术对话的核心素材。中国的大型老龄专项问卷调查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日趋完善,并逐步形成了本土特色,是回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关键议题的现实依据,也是打造“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中国故事”的数据基础。然而,当前老龄专项问卷调查在追踪质量、资金保障、内容设计等方面存在提升空间,依赖既有调查数据的数据驱动型研究模式,也在日渐饱和的学术空间中面临瓶颈。为此,中国老龄社会科学研究亟须突破路径依赖,推动跨部门、跨学科、多形式的多源老龄数据的共享与协作,通过提升数据质量、拓展数据矩阵、开展数据素养教育、优化科研管理、强化社会影响等措施,构建规范、创新、适应中国国情的老龄研究数据体系,以助力中国老龄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社会科学 研究数据 社会调查 学科交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新特点及相应养老政策 被引量:205
7
作者 翟振武 陈佳鞠 李龙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35,共9页
中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高潮期,迅猛的老龄化趋势将一直持续到21世纪中叶。在老年人口规模不断膨胀、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老化、社会养老负担日益沉重的背景下,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将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特点:老龄... 中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高潮期,迅猛的老龄化趋势将一直持续到21世纪中叶。在老年人口规模不断膨胀、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老化、社会养老负担日益沉重的背景下,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将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特点:老龄化速度将在"十三五"时期明显放缓,为中国完善养老政策、应对老龄化挑战提供机遇;空巢独居老人规模庞大,亟需实施家庭支持类政策推动家庭养老功能再实现;新一代老年人文化水平更高,且拥有一定的财富积累,为"智慧养老"和"资产养老"理念的落实创造了条件;更加宜居友好的老年生活环境,将有助于老年人口自理状态预期寿命的延长,进而有望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老年照料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老龄化 社会抚养 家庭支持政策 智慧养老 资产养老 老年宜居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的死亡水平及预期寿命评估——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59
8
作者 张文娟 魏蒙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28,共11页
本文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以1981年的中国人口生命表为模型生命表对2010年的人口按龄死亡模式进行修正,测算2010年的中国人口预期寿命,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以及性别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2010年中国人口的... 本文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以1981年的中国人口生命表为模型生命表对2010年的人口按龄死亡模式进行修正,测算2010年的中国人口预期寿命,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以及性别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2010年中国人口的死亡率下降至5.58‰;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5岁,其中男性的预期寿命超过73岁,女性预期寿命为78岁;近10年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幅超过4岁,高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任何时期。然而,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中婴幼儿和老年人口存在严重的死亡漏报,现有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制度因素的制约对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提高提出了巨大挑战。偏高的女婴死亡率虽然较2000年有所改善,但依旧存在,对女性的社会歧视仍在威胁中国的人口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口 死亡水平 预期寿命 性别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93
9
作者 邬沧萍 谢楠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8,共5页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而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特殊性在于中国的加速老龄化是自觉的历史选择。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有诸多隐忧无可厚非,但中国应对老龄化也存在后发优势。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平均寿命的延长使得中...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而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特殊性在于中国的加速老龄化是自觉的历史选择。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有诸多隐忧无可厚非,但中国应对老龄化也存在后发优势。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平均寿命的延长使得中国可以克服应对老龄化的悲观思维。为此,我们需要更新发展观念,重新认识老年人价值,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制定应对老龄化的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积极应对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问题与政策 被引量:24
10
作者 刘士杰 原新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2-126,共5页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人口转变,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蓄积了巨大的潜在能量,而未来60年将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全面爆发的时期,必将给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带来深远影响。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应未雨绸缪,充分利用现在的人...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人口转变,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蓄积了巨大的潜在能量,而未来60年将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全面爆发的时期,必将给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带来深远影响。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应未雨绸缪,充分利用现在的人口机会窗口期,积极构建老龄政策体系。未来老龄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应包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具体制度以及操作性政策等四个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老龄问题 老龄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的迁移转变——基于迁移率的考察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金菊 陈卫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7-49,共13页
经典人口转变理论侧重死亡和生育转变过程的测量、描述和解释,地理学家将迁移转变纳入人口转变框架,以完善人口转变理论。不过与死亡和生育转变研究不同,中国的迁移研究侧重基于对迁移流动人口规模和结构的考察分析,少有采用人口学意义... 经典人口转变理论侧重死亡和生育转变过程的测量、描述和解释,地理学家将迁移转变纳入人口转变框架,以完善人口转变理论。不过与死亡和生育转变研究不同,中国的迁移研究侧重基于对迁移流动人口规模和结构的考察分析,少有采用人口学意义上的迁移率指标的研究。文章利用2010—2015年历次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合并数据,通过人口学方法和泊松回归模型,计算和分析了1950—2015年中国人口迁移率趋势及社会经济差异。中国的迁移转变在宏观趋势上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变迁高度一致。与死亡和生育转变相比,其波折性更强,说明更易受到经济社会政策变化的冲击。同时也观察到逢“0”和逢“5”年份的申报偏好。另外,迁移的社会经济差异明显。男性迁移率高于女性,但是两性差异在不断缩小;乡城迁移和未婚迁移大幅度增长;而越来越多受教育程度较高人群加入迁移,使得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具有越高的迁移率。可以认为基于迁移率的考察揭示了中国迁移转变更具体生动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转变 迁移转变 迁移率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泊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综合因素与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杜本峰 张寓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17,共7页
房地产价格持续走高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其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部分,对政府行为、百姓生活等有着重要影响。房地产分为住宅用途和商业用途两种。当前,我国已经频出重拳对住宅用途房地产进行调控,试图将其控制在合理的水... 房地产价格持续走高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其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部分,对政府行为、百姓生活等有着重要影响。房地产分为住宅用途和商业用途两种。当前,我国已经频出重拳对住宅用途房地产进行调控,试图将其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但是调控的效果还有待评估。针对《中国统计年鉴》的住宅销售价格指数(HSPI),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分析当前我国综合人口经济因素与HSPI的关联程度,从人口规模因素、人口素质因素、人口生存因素和人口抚养比因素四个维度测度综合人口经济因素与房价变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因素 住宅销售价格 灰色关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金支出的量化分析 被引量:24
13
作者 李敏 张成 《社会保障研究》 2010年第1期17-23,共7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养老保障体系面临巨大挑战,确定合理的养老金支付水平将是从容应对这一难题的基本前提。本文基于人口结构理论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了相应数理模型,对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养老金支出水平进行了...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养老保障体系面临巨大挑战,确定合理的养老金支付水平将是从容应对这一难题的基本前提。本文基于人口结构理论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了相应数理模型,对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养老金支出水平进行了定量的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在养老保障支出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和滞后,现实的养老金支出水平仍然略低于合理值。在结合研究结果和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用以完善当前的养老保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化 养老金支出 人口结构理论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出生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袁小平 梁海艳 《西北人口》 CSSCI 2014年第6期49-53,共5页
本文利用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人口普查数据,根据粗出生率与总和生育率的关系与特征,构建了人口年龄结构系数及其对粗出生率变动影响的贡献率指标,分析了建国以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出生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949—1979年,人口... 本文利用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人口普查数据,根据粗出生率与总和生育率的关系与特征,构建了人口年龄结构系数及其对粗出生率变动影响的贡献率指标,分析了建国以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出生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949—1979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出生率的影响很小;1980—1993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出生率的影响迅速上升,年龄结构的贡献率增大;1994—2008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出生率的影响趋于下降,人口惯性势能在减弱;2009—2011年,受80—90年代出生高峰的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出生率的影响再次凸显,年龄结构的贡献率迅速增大。从年龄别生育率逐年下降的特点,也可以证明近年推动我国人口增长的力量主要是由于年龄结构带来的惯性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结构系数 年龄结构贡献率 粗出生率 总和生育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10:中国人口政策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2
15
作者 邬沧萍 谢楠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共5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从5.8下降到略低于2,创造了中国人口奇迹。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实事求是路线的确立,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恢复、发展了人口学,为计生工作创造了良好环境。1980年中共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从5.8下降到略低于2,创造了中国人口奇迹。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实事求是路线的确立,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恢复、发展了人口学,为计生工作创造了良好环境。1980年中共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公开信》的发布被认为是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此后,国家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将计划生育列为基本国策,从政策法规制定、物质投入和组织建设各方面为人口计生工作提供保障,使中国人口控制成功度过"爬坡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和生育率 计划生育工作 中国人口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负增长与老龄化趋势预测 被引量:151
16
作者 陈卫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3-144,共12页
中国人口发展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转折阶段。利用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未来80年我国人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多情景预测,发现中国人口负增长比预期更早到来,人口峰值也比预期值更低,人口老龄化速度比预期更快。2021年成为中国... 中国人口发展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转折阶段。利用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未来80年我国人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多情景预测,发现中国人口负增长比预期更早到来,人口峰值也比预期值更低,人口老龄化速度比预期更快。2021年成为中国人口峰值年。2022年起,中国人口进入历史性负增长阶段,并在未来呈现出阶段性加速趋势。快速的人口转变和长期低迷的生育率,决定了中国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趋势不仅无法逆转,而且将在波浪式演进中不断相互强化。中国将可能成为世界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我们需要像几十年前认识人口高速增长一样认识未来人口快速负增长的严峻性,并且需要在人口、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和应对这一变化趋势,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负增长 人口老龄化 总和生育率 劳动年龄人口 抚养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国人口普查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27
17
作者 乔晓春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1-28,20,共9页
性别属于人口的自然特征.在自然和生理因素的作用下,出生婴儿的性别结构有两个很重要的属性:一是出生时性别比近于常量;二是出生后的性别是不可逆转的.而这两条近于公理性的自然属性也正在被现代科学技术所否定.因此,虽然自然因素是决... 性别属于人口的自然特征.在自然和生理因素的作用下,出生婴儿的性别结构有两个很重要的属性:一是出生时性别比近于常量;二是出生后的性别是不可逆转的.而这两条近于公理性的自然属性也正在被现代科学技术所否定.因此,虽然自然因素是决定性别构成的基础,但群体性别结构在社会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的可能是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生婴儿性别比 人口普查 分析与思考 1990年 中国人口 偏高 统计事实 人口性别比 出生人口 社会经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城市化的中国人口 被引量:6
18
作者 顾宝昌 茅倬彦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共7页
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城市化态势逐渐引起人们高度关注。本文指出当前人口流动和迁移已超越生育与死亡,成为决定我国人口形势的主导力量;面临着全新的人口形势,我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迎接人口城市化的到来。文中通过对北京和德国的案例... 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城市化态势逐渐引起人们高度关注。本文指出当前人口流动和迁移已超越生育与死亡,成为决定我国人口形势的主导力量;面临着全新的人口形势,我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迎接人口城市化的到来。文中通过对北京和德国的案例分析,从"城市体系"的视角来考察城市规模,提出城市的功能需要在一个"城市体系"中去恰当地定位。目前需要的不仅是在理论上正本清源,认清城市化对我国现代化的实现的重要意义,而且要在实践中消除妨碍人口城市化的种种不利因素,从各方面为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以积极推进我国人口城市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市化 人口流动 城市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平均初婚年龄变化特点及晚婚的分因素贡献率 被引量:29
19
作者 和红 谈甜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28,共13页
婚姻不仅影响家庭发展,也与生育密切相关,对国家的人口再生产影响较大。人口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生育率仍在下降,人口的初婚模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初婚年龄推迟很可能导致生育意愿大幅降低。探讨我国人口初婚年龄的变化特点,尤其探究... 婚姻不仅影响家庭发展,也与生育密切相关,对国家的人口再生产影响较大。人口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生育率仍在下降,人口的初婚模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初婚年龄推迟很可能导致生育意愿大幅降低。探讨我国人口初婚年龄的变化特点,尤其探究晚婚的分因素贡献率,能对相关婚育政策提供一定的建议。本文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城市、镇、农村)、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特点及变化趋势,并借鉴经济学常用的"贡献率"概念,通过分因素贡献率比较分地区(城市、镇、农村)以及不同受教育程度对我国人口总体晚婚的贡献程度。研究发现我国人口平均初婚年龄持续升高,城市地区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大于乡镇、农村地区;平均初婚年龄与受教育程度呈现先略微下降,再持续上升关系,小学文化水平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最低,小学以上文化水平表现为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初婚年龄越高。分因素贡献率分析显示城市地区对我国人口晚婚贡献率最大,农村地区人口的晚婚贡献率最低;相较于2000年,2010年城市地区人口晚婚贡献率有所下降,农村地区晚婚贡献率上升。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晚婚贡献率较为复杂且男性与女性存在差异,对于男性,高中文化水平对晚婚的贡献率最大,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则随着受教育程度上升,晚婚贡献率降低;对于女性,小学学历对晚婚的贡献率最低,其次为未上过学的女性,高中文化水平对晚婚的贡献率最高,高中以上学历则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晚婚贡献率降低;较高受教育程度男性与女性的晚婚贡献率逐渐趋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初婚年龄 晚婚 城镇乡 受教育程度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社会学:法律服从与法律正义——关于中国人法律意识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冯仕政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9-106,共8页
本文是关于中国人法律意识的一项实证研究。本文集中研究了两个问题 :第一 ,中国人的法律服从到底是工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 ?第二 ,中国人对法律权威的支持是基于程序正义的还是分配正义的 ?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人的法律服从基本上是规范... 本文是关于中国人法律意识的一项实证研究。本文集中研究了两个问题 :第一 ,中国人的法律服从到底是工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 ?第二 ,中国人对法律权威的支持是基于程序正义的还是分配正义的 ?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人的法律服从基本上是规范性的 ,但规范性服从背后蕴含着强烈的工具性动机 ;至于法律正义观 ,则基本上是重结果甚于重程序的分配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法律意识 法律正义 法律服从 工具性 规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