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DO对活性污泥系统碳和氮去除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刘国华 刘禹琛 +4 位作者 陈燕 章乾 徐相龙 齐鲁 王洪臣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503-2512,共10页
考察了长期低溶解氧(DO)条件下推流式活性污泥系统碳和氮去除的效果,并从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动力学特征方面进行了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将DO浓度从2.0mg/L降低至0.3mg/L,系统仍可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碳和氮,但当DO降低至0.3mg/L时,系统的脱... 考察了长期低溶解氧(DO)条件下推流式活性污泥系统碳和氮去除的效果,并从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动力学特征方面进行了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将DO浓度从2.0mg/L降低至0.3mg/L,系统仍可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碳和氮,但当DO降低至0.3mg/L时,系统的脱氮性能波动较大.随着DO浓度的降低,系统中细菌的总体群落结构发生改变,但功能菌群仍为Proteobacteria,约占65%.Nitrosomnas oligotropha、Nitrobacter winogradskyi spp.和GrouplNitrospira等是低溶解氧条件下的主要硝化细菌.qPCR结果显示DO从2.0mg/L降至0.5mg/L时硝化细菌(主要是Nitrospira)得到富集,保证了低DO条件下的完全硝化.硝化反应动力学分析也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降低DO可以延迟细菌衰亡以维持活性污泥系统中硝化细菌的生物量.本研究可为污水处理厂降低DO实现节能运行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DO 节能硝化 A/O工艺 细菌群落 推流式活性污泥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酶对初沉污泥厌氧发酵产短链脂肪酸的调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国华 王健 +1 位作者 齐鲁 王洪臣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195-2203,共9页
旨在通过生物酶调节(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α-淀粉酶)提高初沉污泥的厌氧发酵效率,并通过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SCFAs(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组分分析等揭示其调控机理.结果表明,3种生物酶均可增强初沉污泥水解和产酸作用,... 旨在通过生物酶调节(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α-淀粉酶)提高初沉污泥的厌氧发酵效率,并通过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SCFAs(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组分分析等揭示其调控机理.结果表明,3种生物酶均可增强初沉污泥水解和产酸作用,碱性蛋白酶调控系统对初沉污泥厌氧发酵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发酵第4d SCFAs的产量和产率分别达到1508mg COD/L和0.174g COD/g VSS.对比控制组,SCFAs的产量和产率分别增加了1129mg COD/L和0.13g COD/g VSS.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在碱性蛋白酶调控发酵系统中,Lentimicrobium、Proteiniphilum和Bacteroides等发酵相关菌群的相对丰度得到了改善,Methanosaeta、Methanospirillum等产甲烷古菌的活性受到了抑制.同时,生物酶调控对促进发酵过程乙酸占比也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酶 短链脂肪酸 初沉污泥 厌氧发酵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R活性污泥系统对废水中Cu^(2+)去除研究
3
作者 刘国华 唐湘南 +3 位作者 袁俊莉 齐鲁 叶正芳 赵泉林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447-3456,共10页
为探究活性污泥法处理含铜废水的可行性,以活性污泥和模拟含铜废水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静态吸附和SBR系统动态去除试验,分别研究了Cu^(2+)静态吸附效果、影响因素、吸附模型和吸附机理,以及Cu^(2+)动态处理效果和系统变化。结果显示,活性... 为探究活性污泥法处理含铜废水的可行性,以活性污泥和模拟含铜废水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静态吸附和SBR系统动态去除试验,分别研究了Cu^(2+)静态吸附效果、影响因素、吸附模型和吸附机理,以及Cu^(2+)动态处理效果和系统变化。结果显示,活性污泥静态吸附Cu^(2+)的适宜pH值为4~7,25℃下最大吸附量为41.13 mg/g;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对吸附过程拟合较好,吸附机理主要包括表面有机络合、离子交换和静电吸附;SBR活性污泥系统对不同质量浓度(3 mg/L、5 mg/L、10 mg/L)Cu^(2+)的去除率分别为95%~98.7%、67.8%~76.2%、72.9%~82.4%,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去除率稳定在90%以上,系统中污泥浓度(Mixed Liquid Suspended Solids,MLSS)和污泥体积指数(Sludge Volume Index,SVI)明显下降;在Cu^(2+)长期作用下,活性污泥系统性能呈现先波动后稳定的趋势,微生物种群结构趋向于单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活性污泥法 含铜废水 序批式反应器 静态吸附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R活性污泥系统去除模拟废水中Pb^(2+)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袁俊莉 刘国华 +4 位作者 唐湘南 齐鲁 王洪臣 叶正芳 赵泉林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722-2731,共10页
为了考察不同Pb^(2+)浓度(3、5、10 mg/L)下,SBR活性污泥系统对模拟含铅废水中Pb^(2+)的去除效果,分析了活性污泥去除Pb^(2+)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动力学模型、红外光谱及X射线能谱对活性污泥吸附Pb^(2+)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Pb^(... 为了考察不同Pb^(2+)浓度(3、5、10 mg/L)下,SBR活性污泥系统对模拟含铅废水中Pb^(2+)的去除效果,分析了活性污泥去除Pb^(2+)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动力学模型、红外光谱及X射线能谱对活性污泥吸附Pb^(2+)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Pb^(2+)浓度分别为3和5 mg/L时,SBR活性污泥系统对模拟含铅废水中Pb^(2+)的去除率均在98%以上,该系统中活性污泥的Pb^(2+)吸附量为6.2 mg/g;Pb^(2+)浓度为10 mg/L时,SBR活性污泥系统运行后期Pb^(2+)的去除率有所下降,这与该系统Pb^(2+)累积量(351.6 mg)过高有关.②在Pb^(2+)长期作用下,SBR活性污泥系统各试验阶段的MLSS均会经历先下降再恢复的过程,且该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明显下降,可逐渐筛选出对Pb^(2+)耐受性较强的微生物.③SBR活性污泥系统去除Pb^(2+)的适宜pH范围为6~7,最佳温度为25℃.④活性污泥对Pb^(2+)的吸附机理主要表现为化学吸附作用,包含表面有机络合、离子交换等过程.研究显示,SBR活性污泥系统更适用于处理低浓度(3、5 mg/L)的含Pb^(2+)废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废水 Pb^(2+)去除 活性污泥 影响因素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化钠和碱性双氧水预处理对水稻秸秆酶解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思哲 刘国华 +2 位作者 李波 齐鲁 王洪臣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64-1872,共9页
为提高水稻秸秆生物转化产糖效率,分别用氢氧化钠和碱性双氧水对其进行预处理,并考察处理液浓度、温度和时间对木质纤维素酶解糖化效果的影响.通过分析预处理前后水稻秸秆组分和结构变化,揭示氢氧化钠预处理和碱性双氧水预处理对水稻秸... 为提高水稻秸秆生物转化产糖效率,分别用氢氧化钠和碱性双氧水对其进行预处理,并考察处理液浓度、温度和时间对木质纤维素酶解糖化效果的影响.通过分析预处理前后水稻秸秆组分和结构变化,揭示氢氧化钠预处理和碱性双氧水预处理对水稻秸秆酶解效果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①在80℃的条件下,使用1.25%的氢氧化钠对水稻秸秆水浴处理3 h后效果较好,且酶解72 h后还原糖含量为480.81 mg/g.②在50℃的条件下,使用碱性双氧水(1.5%的氢氧化钠+2%的双氧水)对水稻秸秆水浴处理5 h后效果较好,且酶解72 h后还原糖含量为575.85 mg/g.③与未预处理的水稻糖化效果(132.7 mg/g)相比,经氢氧化钠预处理和碱性双氧水预处理后,水稻秸秆酶解产糖率分别提高了262.3%和336.2%.④扫描电镜显示,经氢氧化钠和碱性双氧水预处理后,水稻秸秆的比表面积均显著增加,表面结构更加疏松.⑤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光谱表征显示,氢氧化钠预处理和碱性双氧水预处理均可消解水稻秸秆中的木质素并使其转化成纤维素,从而可以促进后续的酶解糖化效果.研究显示,氢氧化钠预处理和碱性双氧水预处理都能较好地促进水稻秸秆的酶解糖化过程,得到较高的糖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预处理工艺 酶解糖化 纤维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处理IFAS工艺中生物载体对N_(2)O的减排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慧玲 高辉 +5 位作者 陈加波 王洪臣 齐鲁 刘国华 敖梓鼎 牛晓旭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3-122,共10页
为满足污水处理厂传统工艺升级改造的需求,添加生物载体构建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IFAS)工艺是强化污染物去除效果、提高微生物多样性和系统稳定性的高效处理方式。由于IFAS工艺可促进同步硝化反硝化,有益于低N_(2)O排放的特殊氨氧化微... 为满足污水处理厂传统工艺升级改造的需求,添加生物载体构建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IFAS)工艺是强化污染物去除效果、提高微生物多样性和系统稳定性的高效处理方式。由于IFAS工艺可促进同步硝化反硝化,有益于低N_(2)O排放的特殊氨氧化微生物的成长繁殖,因而相较于单一工艺表现出降低N_(2)O排放的潜力。总结了过去关于IFAS工艺在污水处理工艺提质增效、降低N_(2)O排放等领域的重要论述,重点分析了IFAS工艺中N_(2)O的产生机制及生物载体缓解N_(2)O产生的作用机理,最后为IFAS工艺未来在协同降碳减污方面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工艺 生物载体 氧化亚氮 减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丝滤布优选及悬浮物特性对其过滤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余雨 刘国华 +3 位作者 何元浦 杨雅琼 王洪臣 范海涛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20-627,共8页
根据国标测定单丝滤布的孔径、过水通量及透水阻力,从而优选出过滤性能最优的滤布。探究了悬浮物粒径、浓度及比表面积对单丝滤布过水通量的影响,并采用HERMIA模型分析了单丝滤布的堵塞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悬浮物粒径越大单丝滤布过水... 根据国标测定单丝滤布的孔径、过水通量及透水阻力,从而优选出过滤性能最优的滤布。探究了悬浮物粒径、浓度及比表面积对单丝滤布过水通量的影响,并采用HERMIA模型分析了单丝滤布的堵塞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悬浮物粒径越大单丝滤布过水通量的下降越明显,过滤后悬浮物中位粒径与滤布孔径的比值均在0.36~0.46;悬浮物的浓度越高、比表面积越小,在滤布表面的架桥作用越强,形成的滤饼层孔隙越小,滤布越容易被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丝滤布 过滤 粒径分布 堵塞模型 水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