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桐城派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
被引量:4
- 1
-
-
作者
曾光光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
-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2004年第6期107-112,共6页
-
文摘
由于在新文化运动中所扮演的保守角色,桐城派被斥之为“桐城妖孽”,从此受到学术界的长期批判与冷落。但深入分析,会发现桐城派在促进近代文学语言变革与翻译西方文学两个方面对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作出了一定贡献。当然,从整体上评价,桐城派对古文语言与封建伦理道德的固守,与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主流相背离,注定它必将成为新文学运动变革与清除的目标。
-
关键词
桐城派
近代文学
发展主流
贡献
地位
-
分类号
I206.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清代中后期云南山区农业生态探析
被引量:11
- 2
-
-
作者
周琼
李梅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
云南大学西南古籍研究所
保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育系
-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23-130,共8页
-
文摘
清代中后期,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在云南山区、半山区广泛种植,促进了清代云南的山区开发及民族经济的发展。但云南生态环境随之发生了重大变迁,半山区、山区的植被因之减少,地表土壤的附着力和凝聚力大大降低,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河道淤塞,田亩荒废,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其经验教训值得吸取和借鉴。
-
关键词
云南
玉米
马铃薯
生态史
影响
-
分类号
K25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前沿与枢纽:明代中朝交涉与两国边疆地带
被引量:2
- 3
-
-
作者
王桂东
-
机构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
-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0-168,共9页
-
文摘
明朝的辽东都司与部分女真羁縻卫所以及朝鲜国的平安道和咸吉(镜)道地方,作为明代中朝两国相邻的边疆地带既是双方开展各层面交涉的最前沿,又是沟通两国的联结枢纽。在两国的交往过程中,边疆地带凭借着其自身独特的地缘价值,对于明鲜宗藩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丰富了两国之间外交的形式与内容。而明代中朝边疆地带在两国交涉过程中所具有的前沿与枢纽的典型特征,对于阐释历史上东亚邻国之间的交涉也具有显著的普遍性意义。
-
关键词
明代
中朝关系
边疆地带
邻国之间交涉
-
分类号
K2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明代耶稣会在华传教中的日本经验
- 4
-
-
作者
王冬青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
-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8-142,共5页
-
文摘
有别于天主教在非洲、拉美等地用武力推行传教的策略,在明代中叶进入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强调,传教要"适应"东方的文化风俗和政治环境,用和平的方式在东亚推广天主教。沙勿略、范礼安等人是16世纪中期和后期耶稣会在东亚传教的重要人物,他们在日本的传教经历为在华推行"适应"传教策略积累了丰富经验。换言之,在中国所谓成功的"利玛窦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早期耶稣会士在日本的传教经验。
-
关键词
耶稣会
适应传教策略
沙勿略
范礼安
日本经验
-
分类号
K248.2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