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刑事涉案财产处置中的实体法问题 被引量:2
1
作者 时延安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9,239,共13页
完善刑事涉案财产处置法律制度及机制,应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和设计。明晰涉案财产的法律属性,有利于明确刑事诉讼过程中不同情形下涉案财产处置的规范性质,进而有利于形成相应的法律规则,即为确保侦查活动顺利进行应完... 完善刑事涉案财产处置法律制度及机制,应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和设计。明晰涉案财产的法律属性,有利于明确刑事诉讼过程中不同情形下涉案财产处置的规范性质,进而有利于形成相应的法律规则,即为确保侦查活动顺利进行应完善针对涉案财物的强制措施,为确保刑事裁判能够充分、及时地执行应构建针对涉案财物的保全措施。处理涉案财产应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犯罪人的合法财产权益,为此可以确定三条规则,即除违禁品之外的、排他性占有的财物,在法院作出刑事裁判前应推定占有合法;违法所得的计算应根据不法行为及其要件进行判断;追缴违法所得不得侵犯犯罪人的合法财产利益。为妥善处置刑事涉案财产,结合相关司法解释规定,涉案财产的处置次序应为:人身损害赔偿中的医疗费用,退赔被害人的损失,其他民事债务,违法所得追缴,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罚金,没收财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案财产处置 对物强制措施 刑事保全 财产权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刑事诉讼原则的立法体系
2
作者 魏晓娜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共13页
刑事诉讼原则是反映刑事诉讼原理或规律的基本要求,作为具体的规则、程序和制度形成基础,刑事诉讼原则指导和规范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因而是在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中应当遵循的准则。刑事诉讼原则功能的发挥,是通过刑事诉讼原则体系完成... 刑事诉讼原则是反映刑事诉讼原理或规律的基本要求,作为具体的规则、程序和制度形成基础,刑事诉讼原则指导和规范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因而是在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中应当遵循的准则。刑事诉讼原则功能的发挥,是通过刑事诉讼原则体系完成的。理想的刑事诉讼原则体系应当具备全面性、层次性、协调性、抽象性。相比之下,我国刑事诉讼原则尚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增设程序法定原则、公平刑事程序原则、依法听审原则,删除认罪认罚从宽原则,将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规定提前到原则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原则 程序法定原则 公平刑事程序原则 公正审判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权力主导到权利本位:刑事强制措施制度之完善
3
作者 陈卫东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0-63,共14页
刑事强制措施制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数次修订,体系不断扩展,程序逐步优化,权利保障水平持续提升。然而,从拘传与传唤界限不清、取保候审适用受限,到监视居住异化、拘留条件虚置与逮捕制度失衡,现行刑事强制措施体系整体上仍呈现出权... 刑事强制措施制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数次修订,体系不断扩展,程序逐步优化,权利保障水平持续提升。然而,从拘传与传唤界限不清、取保候审适用受限,到监视居住异化、拘留条件虚置与逮捕制度失衡,现行刑事强制措施体系整体上仍呈现出权力主导的浓重底色。未来《刑事诉讼法》关于强制措施制度的完善,应以比例原则为总体统领,系统重构强制到案措施、羁押及非羁押措施以及替代性措施的内部逻辑,确立分层控制、听证审查、权利救济等多维保障机制,促使强制措施体系由“权力主导”向“权利本位”转型,推动国家刑事司法权在现代法治框架下规范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修改 权力主导 权利本位 比例原则 人权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自主犯罪论体系的建构:双层多阶犯罪论体系的理念与构造
4
作者 张小虎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108,共14页
合理的犯罪论体系,应当是将刑法上有关犯罪成立所必须的所有要素及其一系列问题,都置于统一的、一体化的理论架构中,并精确、协调、系统地加以解决。“阶层性”“合法性”“本土化”是在一体化的框架下构建犯罪论体系所应有的必然规则,... 合理的犯罪论体系,应当是将刑法上有关犯罪成立所必须的所有要素及其一系列问题,都置于统一的、一体化的理论架构中,并精确、协调、系统地加以解决。“阶层性”“合法性”“本土化”是在一体化的框架下构建犯罪论体系所应有的必然规则,尤其是中国的犯罪论体系应当与我国《刑法》独特的人文社会背景及制度设置相吻合。不可否认,大陆法系三阶层以及中国平面四要件的犯罪论体系各有优劣。然而,基于我国《刑法》的具体规定,遵循犯罪论体系的必要规则,应当建构中国双层多阶缩限评价的犯罪论体系。犯罪成立必须具备本体构成符合与危害阻却缺乏这两个层次的肯定性评价。其中,本体构成符合为犯罪成立的第一层次评价,本体构成系犯罪成立的积极要件,是分则具体犯罪的轮廓,其又由客观事实要素、客观规范要素及主观责任要素这三个阶层要素递进评价构成;危害阻却缺乏为犯罪成立的第二层次评价,危害阻却系犯罪成立的消极要件,是总则及相关条文规定的有关具体特殊事态及具体人的场合下犯罪阻却的事实类型,其又由违法阻却、责任阻却、其他严重危害阻却这三个阶层要素递进评价构成。犯罪成立是行为人的行为经由双层多阶犯罪论体系各项要素的逐一过滤性的判断过程而获得的具体人的行为成立犯罪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自主犯罪论体系 双层多阶犯罪论体系 本体构成符合 危害阻却缺乏 犯罪成立判断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诉讼中适用《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程雷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0-102,共13页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颁布实施将刑事诉讼统一纳入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规范体系当中,需要认真研究刑事诉讼中如何适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个人信息保护中的核心规则“告知-同意”规则在刑事诉讼中基本失效,同意规则无须适用,告...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颁布实施将刑事诉讼统一纳入个人信息保护法律规范体系当中,需要认真研究刑事诉讼中如何适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个人信息保护中的核心规则“告知-同意”规则在刑事诉讼中基本失效,同意规则无须适用,告知规则设置了宽泛的例外,刑事诉讼法律规范中应当明确例外的界限与适用情形。对于个人信息保存时限、委托处理个人信息的相关规则、自动化决策和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刑事诉讼中都应当进一步予以细化规定。个人信息权益在刑事诉讼中呈减损状态,但不应被彻底剥夺,应当着力强化刑事执法、司法机关的个人信息保护的合规义务,构建《个人信息保护法》适用于刑事司法领域的若干支撑配套制度,包括将规制场景由技术侦查扩展至更为广阔的信息收集实践,强化事先数据合规制度建设,增设检察机关作为刑事司法系统中投诉处理的负责机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法 刑事诉讼 告知-同意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形成的标志与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戴玉忠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8-59,共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符合国情。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法律体系判断标准。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实际出发 国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工具法到保障法:刑事诉讼法的功能转型 被引量:12
7
作者 魏晓娜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5,共7页
《刑事诉讼法》的制定和历次修改都是统一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应当从历史发展中寻找修改的方向。刑事诉讼法曾经被视为阶级斗争的“刀把子”和打击犯罪的工具,程序规则的构建也以专门机关办案为中心,个体行使权利的空间十分有限。以“尊... 《刑事诉讼法》的制定和历次修改都是统一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应当从历史发展中寻找修改的方向。刑事诉讼法曾经被视为阶级斗争的“刀把子”和打击犯罪的工具,程序规则的构建也以专门机关办案为中心,个体行使权利的空间十分有限。以“尊重和保障人权”入法为标志,刑事诉讼法的功能发生转型,日益成为权利保障法。但迄今为止,这种转型尚未完成,刑事诉讼法中仍遗留不少以“刀把子”思维为底层逻辑的制度。在本轮刑事诉讼法修改中,应当依据权利保障法的定位对这样的制度进行识别并加以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保障 强制性措施 羁押期限 证人出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诈骗与民事欺诈:界定与辨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谢望原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8-61,共14页
英国《2006年诈骗罪法案》将诈骗犯罪由结果犯变更为行为犯值得关注和研究。民事欺诈的行为构造与刑事诈骗的行为构造基本吻合。以非法占有目的和民事救济可能性来区分刑事诈骗与民事欺诈并不妥当。必须严格依据刑法规定与相关司法解释... 英国《2006年诈骗罪法案》将诈骗犯罪由结果犯变更为行为犯值得关注和研究。民事欺诈的行为构造与刑事诈骗的行为构造基本吻合。以非法占有目的和民事救济可能性来区分刑事诈骗与民事欺诈并不妥当。必须严格依据刑法规定与相关司法解释认定涉案行为性质,先检测涉案行为是否符合诈骗犯罪的表象构成要件,再进一步检测是否存在排除犯罪性或责任的辩护事由。可从以下方面把握涉案行为性质:从国家刑事司法政策立场正确把握涉案行为性质;交易主体是否真实且具有实质内容;行为人是否有真实合法履约行为;不能履约是否有合理解释或事出有因;是否有足额担保;被害人是否了解或知道交易中的虚假信息;是否已进入民事处理程序或者已通过民事诉讼程序结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诈骗 民事欺诈 表象构成要件 诈骗犯罪具体认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死缓制度的三维考察 被引量:26
9
作者 高铭暄 徐宏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0,共9页
死缓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乃至世界刑法制度的创造性贡献。死缓制度,就其历史演绎而言,经历了从政治策略形态到法律制度形态的嬗变进程;就其价值蕴含而言,体现实践理性而非逻辑理性;就其技术操作而言,存在刚柔失调的问题。
关键词 死缓 历史 价值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叉式法条竞合关系下的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基于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一体化视角的思考 被引量:30
10
作者 付立庆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2-50,共9页
对于快递公司员工偷拿客户财物的行为,存在着职务侵占罪说与盗窃罪说之间的不同认识。学说上试图从涉案财物的归属、财物由谁占有以及是否"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等几个方面予以区分,但却无法清晰、彻底地将二者区分。应该承认,... 对于快递公司员工偷拿客户财物的行为,存在着职务侵占罪说与盗窃罪说之间的不同认识。学说上试图从涉案财物的归属、财物由谁占有以及是否"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等几个方面予以区分,但却无法清晰、彻底地将二者区分。应该承认,同属侵犯财产罪的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之间存在交叉式法条竞合的关系,一行为同时符合两罪的定量标准时,应按照重法处理;如不符合特殊法条的定量标准但符合普通法条的要求时,完全可按照普通法条定罪。在肯定构成犯罪的前提下,实务处理上是否一定起诉、定罪同样考验司法者的智慧。同时,在争议案件中,如何确定"酌定不起诉"意见的归属,似应侧重"酌定不起诉"的法律效果而非适用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占有 职务便利 竞合 情节轻微 不起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精髓与我国刑罚体系的补正 被引量:20
11
作者 张小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1-140,259,共11页
宽严相济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其核心内容是宽严互补及宽严交融。为了全面系统地贯彻这一基本刑事政策,我国《刑法》仍需予以宽严兼顾及轻重包容的刑罚补正体系。具体包括:增设财产刑的主刑,扩展资格刑的内容;提高有期徒刑的刑期,建立... 宽严相济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其核心内容是宽严互补及宽严交融。为了全面系统地贯彻这一基本刑事政策,我国《刑法》仍需予以宽严兼顾及轻重包容的刑罚补正体系。具体包括:增设财产刑的主刑,扩展资格刑的内容;提高有期徒刑的刑期,建立无期徒刑缓刑制度,进一步完善死刑制度;构建刑罚与保安处分的双轨处罚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刑罚体系补正 《刑法》 主刑 附加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庭前会议制度之功能“缺省”与“溢出”—以审判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6
12
作者 魏晓娜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5-72,共8页
在审判为中心的视角下审视我国的庭前会议制度,则会发现两个方向上的问题:一方面是立法对庭前会议功能设定不到位,导致一些重大的程序性问题不能在庭前会议中做出实质性处理,影响庭前会议功能的充分发挥,即功能"缺省";另一方... 在审判为中心的视角下审视我国的庭前会议制度,则会发现两个方向上的问题:一方面是立法对庭前会议功能设定不到位,导致一些重大的程序性问题不能在庭前会议中做出实质性处理,影响庭前会议功能的充分发挥,即功能"缺省";另一方面,在庭前会议中即讨论与被告人的定罪、量刑密切相关的实体性问题,庭前会议超越了自身应有的功能定位,属功能"溢出"。针对前一问题,可以考虑通过修改司法解释,给程序性问题的实质性处理留出空间,并赋予其对后续审判程序的约束力。对于后一问题,实践中应区分主要争点与附带争点,庭前会议中可以讨论解决的仅限于附带争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审判为中心 庭前会议 禁止单方接触 主要争点 附带争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诉讼案外人异议制度的规范阐释与困境反思 被引量:34
13
作者 李奋飞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5-56,共12页
为维护刑事诉讼中当事人以外对涉案财物主张权利的案外人的财产权益,最高人民法院在相关规范性文件中初步确立了案外人异议制度,这既是公正处置涉案财物的必然要求,也是对物之诉实现法治化的应有之义,还是刑事诉讼中的民事权利人请求确... 为维护刑事诉讼中当事人以外对涉案财物主张权利的案外人的财产权益,最高人民法院在相关规范性文件中初步确立了案外人异议制度,这既是公正处置涉案财物的必然要求,也是对物之诉实现法治化的应有之义,还是刑事诉讼中的民事权利人请求确认涉案财物权属的基本法理。但是,由于刑事诉讼案外人异议制度在程序设计上极为粗疏,也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加上涉案财物的审理依附于定罪量刑程序,给案外人参与涉案财物审理带来了诸多现实困境。在通过明确刑事诉讼案外人的诉讼身份、诉讼权利等问题,对刑事诉讼案外人异议制度加以完善的同时,还必须优化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的诉讼构造,并将涉案财物的审判从现行审判制度中独立出来,在普通刑事案件中建立起符合庭审实质化要求的涉案财物审判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案外人 异议制度 涉案财物 对物之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捕诉一体”到“侦诉一体”:中国侦查控制路径之转型 被引量:26
14
作者 魏晓娜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9-160,共12页
中国目前的侦查控制机制以程序规则直接控制为主,证据规则间接控制为辅;以立法控制为主,司法控制为辅;对侦查的常态化控制来自于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从近年来的数据看,侦查监督的效果并不理想。目前的侦查控制机制,无论是对侦查入口(... 中国目前的侦查控制机制以程序规则直接控制为主,证据规则间接控制为辅;以立法控制为主,司法控制为辅;对侦查的常态化控制来自于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从近年来的数据看,侦查监督的效果并不理想。目前的侦查控制机制,无论是对侦查入口(即立案),还是对侦查过程本身,无论是力道还是覆盖范围,都存在不足。控制侦查是检察机关的历史使命,更是客观诉讼规律的要求。目前"搭载"批捕的侦查控制机制--"捕诉一体"改革--覆盖面有限,副作用不小。未来应实现侦查控制路径的转型,即从"捕诉一体"转向"侦诉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侦查控制 检察监督 捕诉一体 侦诉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教育时代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体系研究 被引量:41
15
作者 田宏杰 龚奥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4期73-82,共10页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正加速迈向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兴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应用呈现出智能化的人机协同教学、全周期的教学诊断评价、非线性的自适应学习等特征,高校教师既有的教学...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正加速迈向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兴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应用呈现出智能化的人机协同教学、全周期的教学诊断评价、非线性的自适应学习等特征,高校教师既有的教学能力已无法胜任智能化教学实践的要求。为了从容应对智能教育时代全新教学情境的挑战,高校教师迫切需要构建以学科教学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学术能力为核心的智能教学能力体系,重构教学主体关系,重塑教学目标,重建教学环境,重造教学流程,进而构建灵活、多元、开放、智慧的个性化教育生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教育 智能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体系 高校教师教学 教学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民交叉研究:理论范式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22
16
作者 田宏杰 《交大法学》 CSSCI 2023年第1期129-144,共16页
刑民交叉案件是刑事案件与民事案件共存于一案的案件,以解决同一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为依归。因而刑民交叉案件的办理,既要以同一法律事实为前提,又应以同一法律关系为必要。规范冲突范式和目的冲突范式从抽象的法秩序统一层面... 刑民交叉案件是刑事案件与民事案件共存于一案的案件,以解决同一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为依归。因而刑民交叉案件的办理,既要以同一法律事实为前提,又应以同一法律关系为必要。规范冲突范式和目的冲突范式从抽象的法秩序统一层面提出的“排除冲突”标准,有失空泛、笼统,既不能信服地回答规范冲突之问,也不能有效地开出目的冲突解决之方。只有立足于刑法与其前置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具体规范关系,秉持“前置法定性与刑事法定量相统一”的刑事犯罪的生成与认定机理,才能为刑民交叉问题的解决另辟理论路径,进而捍卫刑法的保障法定位,实现刑法的谦抑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民交叉 冲突范式 规范关系 定罪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御史监察制度的反思 被引量:8
17
作者 赵晓耕 刘盈辛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0-161,共12页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被视为传统政治结构中皇帝最成功的权谋术之一,是伴随皇权的强化不断发展的。“明主治吏不治民”的统治经验,在君臣百战的权力利害冲突中,通过位卑权重的监察官员加以平衡。自秦代监察制度正式建立后,中国历代监察机...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被视为传统政治结构中皇帝最成功的权谋术之一,是伴随皇权的强化不断发展的。“明主治吏不治民”的统治经验,在君臣百战的权力利害冲突中,通过位卑权重的监察官员加以平衡。自秦代监察制度正式建立后,中国历代监察机构多有沿革,但背后一元化的权力结构模式基本相同。从中国传统社会的政制实践和监察制度发展历程来看,庞大的监察权力系统未必是实现制度理想的最有效方式。监察制度体系的构建不仅要具有形式上的独立性和专门性,更要保证其运行机制的独立性、有效性和稳定性。中国传统监察制度的经验应引起我们对当代监察制度改革具体路径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监察制度 监察机构 权力结构 权力制约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框架内外的思考 被引量:10
18
作者 魏晓娜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9-126,共8页
《人民陪审员法》和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人民陪审员的选任条件、遴选程序、适用人民陪审员的案件范围、人民陪审员的职权、陪审法庭的组织形式等核心问题作出很多突破性改革。考察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制度框架本身,考... 《人民陪审员法》和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人民陪审员的选任条件、遴选程序、适用人民陪审员的案件范围、人民陪审员的职权、陪审法庭的组织形式等核心问题作出很多突破性改革。考察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制度框架本身,考量其设计是否有助于制度功能与制度目的的实现,也需要跳出人民陪审员的制度框架,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审视其是否契合于整个诉讼环境以及契合的程度。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框架来看,上述改革措施虽然也有不足之处,但其总体上有助于解决人民陪审员制度固有的问题,也有利于人民陪审员制度功能的发挥。然而,一旦超越制度框架,则会发现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与其他司法改革举措和诉讼制度存在一定的抵牾,比较突出的有人民陪审员审前阅卷的做法与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相冲突、将陪审案件提交审委会讨论的规定与当下的司法责任制改革不协调、陪审法庭与第二审法庭的关系仍有待于科学处理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陪审员 司法民主 遴选机制 陪审团裁决不受弹劾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犯罪类型的波动特征及其原因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小虎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24-239,288,共17页
统计数据表明,伴随着持续的社会转型,中国犯罪类型的结构呈现出危害公共安全及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的比重趋于增强的态势。究其原因,与公职懈怠、制度落空等治理漏洞不无关系。治理漏洞不仅有损于公共利益,而且忽视了相关群众的期待,... 统计数据表明,伴随着持续的社会转型,中国犯罪类型的结构呈现出危害公共安全及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的比重趋于增强的态势。究其原因,与公职懈怠、制度落空等治理漏洞不无关系。治理漏洞不仅有损于公共利益,而且忽视了相关群众的期待,易于动摇他们的道德信念,甚至会引发某些深感因治理漏洞而致自身利益受损者的强烈不满,从而发生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因此引发的犯罪也可谓是一种“涉众失范型犯罪”。制度规范对权力的控制不够严格是治理漏洞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避免治理漏洞须要强健制度规范的机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社会转型 犯罪类型结构 治理漏洞 涉众失范型犯罪 制度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节加重犯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肖中华 《法治研究》 2012年第4期3-8,共6页
情节加重犯在司法实践中极为常见,但对情节加重犯的认定往往看法不一。本文认为,所谓的基本犯与情节加重犯必须符合某同一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且情节加重犯以成立其基本犯为前提。惟因基本犯的概念经常使用于犯罪停止形态的领域,极易造成... 情节加重犯在司法实践中极为常见,但对情节加重犯的认定往往看法不一。本文认为,所谓的基本犯与情节加重犯必须符合某同一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且情节加重犯以成立其基本犯为前提。惟因基本犯的概念经常使用于犯罪停止形态的领域,极易造成混乱,因此建议在情节加重犯的场合使用情节一般犯和情节加重犯的概念。情节加重犯的加重情节必须能被该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包容评价,否则就不成立该罪的情节加重犯,往往构成结合犯或者其他加重犯。一般来说,情节加重犯的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必须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节加重犯 基本犯 情节一般犯 加重情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