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生命意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理论生长点
被引量:4
- 1
-
-
作者
郭力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94-199,共6页
-
文摘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史首先是一部现代女性精神成长史。借助“生命意识”诠释女性文学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价值现象学的意义。生命意识是探讨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和现代女性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交汇点。生命哲学作为女性文学生命意识表现的思想基础,为女性自我实现的主体意识赋予了现代内容。生命哲学和女性生命意识交汇在生命价值的基点上,强调了女性文学关于现代女性主体性的构想。生命意识作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理论生长点,印证出女性文学发展的思想轨迹。
-
关键词
生命意识
女性意识
生命哲学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礼义”的发现与《孔子诗论》的理论来源
被引量:3
- 2
-
-
作者
王秀臣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4-180,共7页
-
文摘
战国时代是对“礼”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总结的重要时期。以孔门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把“礼”当成了自己学派的理论标志。上博简《孔子诗论》和同时期其他文献中的大量论礼精言,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礼”论水平和诗学成就。从《诗》传承与接受的角度而言,用诗机制的延续和发展是《孔子诗论》的理论背景,《孔子诗论》是用诗的诗论。从礼乐文化的发展和礼乐制度的变迁而言,从西周春秋间重“礼仪”到战国时代重“礼义”的变化,是《孔子诗论》的礼学和哲学依据。“情生于性,礼生于情”,礼对性情的制约与调节是“礼义”发现的重要标志。以“礼义”和“性情”为思想前提的《孔子诗论》,是“礼义”诗学,也是“性情”诗学。
-
关键词
礼义
性情
孔子诗论
上博简
-
分类号
B2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孟德斯鸠的笔法--《论法的精神》“序言”绎读
- 3
-
-
作者
黄涛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驻站研究人员
-
出处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9-73,共5页
-
文摘
《论法的精神》不仅是政治法律思想史上的经典,也是一部文学杰作,其行文结构具有诗歌般的魅力,并且使用了大量文学技巧,正是大量文学手法的运用造成了阅读者把握《论法的精神》之意图的困难。然而,这些文学笔法的运用绝非随意为之,而体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写作方式。想要真正懂得孟德斯鸠的意图,必须首先懂得《论法的精神》的笔法同古典政治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懂得"显白写作"和"隐微教诲",这是阅读《论法的精神》之先必须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
-
关键词
启蒙哲人
笔法
古典政治哲人
显白写作
-
分类号
G236
[文化科学]
-
-
题名廖平《知圣篇》中的《论语》诠释
- 4
-
-
作者
李长春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3-130,共8页
-
文摘
廖平《知圣篇》以论证今文经学的素王论为主旨;廖平证成其素王论的主要经典依据是《论语》,而非此前今文学家们习惯上依据的《春秋》;《知圣篇》对《论语》中相关内容的引证隐含了一种对《论语》的全新诠释;《知圣篇》对《论语》的诠释既有传统的"断章取义"、"合文见义",也有其独具特色的"逆向释义"。正是在诠释方法和诠释策略上既续接古典传统又独辟蹊径,才使得廖平的素王论避开一般今文学家的论证路径而新意迭出。
-
关键词
廖平
知圣篇
论语
素王论
-
分类号
B259.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被遮蔽的现场:稀见明清曲家剧目考论
- 5
-
-
作者
黄胜江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
出处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39-245,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乾嘉文人曲家剧作文献与史实研究”(项目编号:17CZW03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稀见清中叶文人曲家剧作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019M660903)。
-
文摘
明清戏曲高度繁荣,存世文献浩繁,大量有关曲家、剧目的文献散见其间。从相关史料文献中,可稽考得数种稀见明清曲家、剧目。由于文学观念的偏见、作者社会身份的影响、传播接受的限制、文化政治的干预等因素,此等稀见曲家、剧目文献多不见诸书目著录,面目难辨,然其深具文献价值、全景价值和镜鉴价值。
-
关键词
明清曲家
稀见剧目
戏曲史
文学观念
-
分类号
I207.37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