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4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为什么留学中国?——以中国人民大学留学生调查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李立国 陈岚 赫文婧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7-43,共7页
探讨了留学生选择留学中国的信息来源、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对影响因素进行国际比较和因子分析。研究发现来华留学的主导因素是国家的吸引力而非大学本身。最后,有针对性地对促进来华留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留学中国 信息来源 选择与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水平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发展的价值意蕴与策略研究
2
作者 谢梦 曹燕南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9,共10页
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就高等教育而言,增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方面。运用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国际学术关系理论,对21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方案进行分析发现:相关高校对哲学社会科学国... 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就高等教育而言,增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方面。运用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国际学术关系理论,对21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方案进行分析发现:相关高校对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内涵的定位,呈现出从关注显性指标到纳入隐性影响,从追随国际范式到凸显中国特色,从聚焦内向型的“引进来”到强化引领性的“走出去”,从专注学术影响到指向战略贡献,从突出国际竞争到建立全球视野五方面演进特征;国际影响力提升仍面临着顶尖人才储备、成果产出、学科辐射和服务贡献方面的不足;应对挑战,相关高校形成了以学科建设谋求突破、以人才引育集聚动力、以学术发展奠立基础、以社会服务牵引方向、以文化引领凸显特色、以全球战略拓展视野的策略举措。有鉴于此,我国高校需在制度改革和机制建设上进一步鼓励“扎根本土、全球视野、中国贡献”的理念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自主知识体系 国际影响力 高等教育国际化 教育强国 “双一流”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国新路
3
作者 周光礼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29,共5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聚焦教育强国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教育学的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聚焦教育强国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教育学的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问题。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育人方式的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办学模式的改革以跨界融合为中心,管理体制的改革以教育评价改革为中心,保障机制的改革以市场为中心,这是基于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国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强国 中国逻辑 系统观念 大教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六力”框架下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体系构建研究
4
作者 宣小红 惠文婕 《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共8页
教育强国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和国际影响力六大特质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导向和发展框架,对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六力”需要实现价值统摄与学科逻辑整合... 教育强国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和国际影响力六大特质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导向和发展框架,对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六力”需要实现价值统摄与学科逻辑整合的教师教育理论;需要构建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教师教育体系;需要培养“精神底色+专业胜任力”的教师职业素养。教师教育需要围绕“六力”的内涵要求,系统推进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体系改革,为建成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六力” 教师教育 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化与整合:中国两类高校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风格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周光礼 周蜜 姚荣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111,共8页
师范类和非师范类高校教育学院具有不同的组织演变特征和历史传统,在高等教育研究风格上也存在差异。在研究领域上,前者在四个研究领域的比例更为平均,倾向于组织与管理,其次是知识与课程;后者倾向于体制与结构,其次是教学与研究。在研... 师范类和非师范类高校教育学院具有不同的组织演变特征和历史传统,在高等教育研究风格上也存在差异。在研究领域上,前者在四个研究领域的比例更为平均,倾向于组织与管理,其次是知识与课程;后者倾向于体制与结构,其次是教学与研究。在研究范式上,两者都是结构主义占比最高,人本主义占比最低。区别在于,非师范类高校教育学院相较于师范类高校教育学院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占比更高,经验主义研究范式占比更低,研究范式更具有多样性。研究风格的分化,反映了中国高校教育学院的组织变迁与转型历程,彰显了知识生产与组织变革的制度性关联,体现了制度环境、行动者(研究者)与组织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复杂互动关系。从长远而言,在制度环境与地方性知识两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两类高校的高等教育研究风格将呈现出分化与整合并存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类高校 非师范类高校 教育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风格 研究领域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公民受教育权的角度看中国政法大学的招生政策 被引量:2
6
作者 鞠光宇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8期60-63,共4页
中国政法大学宣布实行新的招生政策之后,社会反响强烈,各方褒贬不一,学者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在我国逐渐实现依法治国的今天,教育政策必须服从法律。从法律意义上来说,公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包括平等的入学升学权。中国政... 中国政法大学宣布实行新的招生政策之后,社会反响强烈,各方褒贬不一,学者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在我国逐渐实现依法治国的今天,教育政策必须服从法律。从法律意义上来说,公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包括平等的入学升学权。中国政法大学的招生政策无疑是向教育公平迈出了第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招生政策 受教育权 评析 中国政法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内地大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2000~2022 被引量:4
7
作者 邵蕾 黄潇潇 俞国良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82,共10页
为考察我国大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情况,采用元分析方法对2000年至2022年发表的检出率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1)大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睡眠问题(22.6%)、强迫问题(22.3%)、抑郁(21.3%)、焦虑(18.6%)、... 为考察我国大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情况,采用元分析方法对2000年至2022年发表的检出率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1)大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睡眠问题(22.6%)、强迫问题(22.3%)、抑郁(21.3%)、焦虑(18.6%)、躯体化问题(15.3%)、偏执问题(14.1%)和敌对问题(14.0%)。(2)出版年代、测量工具、学校类型和经济区域是影响大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大学教师的焦虑问题随年代呈上升趋势;焦虑、抑郁和睡眠问题的检出率与所使用的测量工具密切相关;普通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普遍高于高等职业学校教师;东部地区教师的焦虑和抑郁问题比中西部教师更严重。未来应开发专门针对大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测查工具,增加对普通高校和东部地区高校教师的心理援助,遏制大学教师焦虑的蔓延趋势,实现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教师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问题 检出率 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域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布局的创新效应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田浩然 赵之灿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5,共14页
省域集聚布局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布局的基本特征,集聚发展是高等教育支撑创新增长的基本路径。基于2009—2017年中国23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省域高等教育数量、质量两类资源集聚布局的创新效应。采用位序-规模法和首位度法进... 省域集聚布局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布局的基本特征,集聚发展是高等教育支撑创新增长的基本路径。基于2009—2017年中国23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省域高等教育数量、质量两类资源集聚布局的创新效应。采用位序-规模法和首位度法进行测算发现:省域高等教育资源在样本期内均呈现“单中心”分布特征,高度集聚于省会,质量资源比数量资源更为集聚;部分发达省份高等教育数量资源呈现分散化布局趋势,并逐步向省域“多中心”分布发展,但这并不与集聚布局的基本格局相冲突。回归结果显示:省域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对发明创新具有显著的倒U型影响且存在地区异质性,质量资源集聚的倒U型创新效应在中西部显著,东部不显著,而数量资源集聚的倒U型创新效应在东部显著,中西部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较之经费资源集聚,省域高等教育的人才资源集聚是更为重要的创新效应源头。省域高等教育资源的首位集聚布局和省域总体意义上的均衡化布局并不冲突。省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均衡化有赖于中心城市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是在充分释放内部集聚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释放外部集聚效应的结果,即为“集聚驱动分散”的过程。首位城市充分集聚发展是省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均衡化及形成“多中心”分布的必要前提。研究建议:优化省域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布局以支撑创新高地建设,充分释放内外部集聚效应;在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布局基础上优化配置结构,完善区域创新格局;基于不同省域发展现状差异化集聚布局,逐步探索多中心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域高等教育 区域创新 集聚布局 集聚效应 中心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早期探索——基于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两种办学思路的思考 被引量:3
9
作者 周慧文 张东辉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9-98,共10页
中国的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是革命性的,也是渐进性的,其运行机制展现出一种有别于他国的内涵与外延。“全面学苏”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在后发外生型国家的模式移植中拉开序幕,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探索由外生性驱动,在此情形之下,哈尔滨工业大... 中国的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是革命性的,也是渐进性的,其运行机制展现出一种有别于他国的内涵与外延。“全面学苏”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在后发外生型国家的模式移植中拉开序幕,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探索由外生性驱动,在此情形之下,哈尔滨工业大学以“斯大林模式”为样板进行改革;自主探索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以运动式治理为导向,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探索由内生性催发,在此情形之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所系结合模式为蓝本进行改革。改革开放以后,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模仿对象,“全面学苏”与自主探索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不足被不断弥补与调适。然而,中国的高等教育至今还没有找到一条独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纵观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变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国际化与本土化是辩证统一的,国际化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路径,本土化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根源,而中国化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最终归宿。因此,在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在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推动下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时代诉求探索高等教育的中国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现代化 全面学苏 自主探索 斯大林模式 所系结合模式 中国化 本土化 国际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一体化对“教育-人口”动态协同效应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城市的实证
10
作者 张荣馨 朱家存 孙司宇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4-98,共5页
在新发展理念中的协调视角下,“教育-人口”动态协同应具有公平和发展的双重效应。文章依托长三角一体化进程这一准自然实验场景,基于1993—2022年长三角41座城市的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一体化显著促... 在新发展理念中的协调视角下,“教育-人口”动态协同应具有公平和发展的双重效应。文章依托长三角一体化进程这一准自然实验场景,基于1993—2022年长三角41座城市的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一体化显著促进了“教育-人口”的公平协同和发展协同,且促进效应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增强;不同省份的表现存在差异,江苏和浙江加入长三角一体化促进了其公平协同但缺乏发展协同,安徽则相反,说明公平协同和发展协同之间尚未实现同频共振。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区域一体化对“教育-人口”动态协同效应的影响一方面通过经济发展效应、经济追赶效应、财政合作效应促使子区域间教育资源配置的收敛,另一方面基于公众的最优居住地选择行为促进子区域间人口规模的收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教育 常住人口 资源配置 动态协同 区域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下的大学生职业期望——基于一项追踪调查的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凌 袁玉芝 许智文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1,共7页
大学生职业期望对求职行为有明确的引导作用,并影响其职业获得。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构建大学生职业期望的影响因素模型,运用OLS多元回归、Shapley值分解,探讨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对大学生职业期望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2020-2022年,... 大学生职业期望对求职行为有明确的引导作用,并影响其职业获得。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构建大学生职业期望的影响因素模型,运用OLS多元回归、Shapley值分解,探讨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对大学生职业期望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2020-2022年,大学生就业意愿增强,公务员偏好高涨,职业期望整体水平下降;大学生职业期望是个人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个人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职业期望的核心解释要素,未来时间洞察力和未来职业认知清晰度、同伴效应是解释大学生职业期望水平差异的主要指标。因此建议:个人应加强人力资本及心理资本积累,树立合理职业期望;高校需重视环境因素影响,多渠道帮助在校生形成多元、开放的职业观念;国家应将职业生涯教育提前到高中或更早的教育阶段;促进社会职业价值观的多样化,避免单一职业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期望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 未来时间洞察力 同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高地具有怎样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以美国州域为例
12
作者 田浩然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7-128,共12页
区域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创新高地建设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基于美国2000—2020年州域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美国州域创新高地(创新规模全美前十五的州)并不以高等教育层次重心较高为主要特征。随着州域创新的规模增长与集聚发展,会出现研究... 区域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创新高地建设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基于美国2000—2020年州域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美国州域创新高地(创新规模全美前十五的州)并不以高等教育层次重心较高为主要特征。随着州域创新的规模增长与集聚发展,会出现研究生教育占比上升或下降的州际分化。州域创新规模增长驱动层次重心上移,州域创新规模的全美占比扩大则推动其下移,且具有“高者愈高,低者愈低”趋势。适应区域创新集聚发展格局,区域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呈现“高重心”和“低重心”两类发展模式。因此,应构建与创新集聚发展格局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根据各地创新需求定制高等教育发展优先次序,完善区域高等教育差异化支撑创新高地建设的政策供给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高地 美国高等教育 区域高等教育 集聚发展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代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的转型与创新发展
13
作者 檀慧玲 王玥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98,共9页
教育政策研究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引领作用。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顺应新全球化趋势、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变革力量,我国的教育政策研... 教育政策研究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引领作用。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顺应新全球化趋势、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变革力量,我国的教育政策研究亟待在转型升级中实现创新发展。结合40多年发展的成就经验,展望新历史时期的发展路向,中国的教育政策研究需在加快建设和完善教育政策学科体系、加强教育政策本土化研究和范式创新、推进中国教育政策话语的国际化表达和传播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政策研究 学科体系 研究范式 研究旨趣 政策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视角下西部高等教育布局优化分析
14
作者 李立国 田浩然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4,共12页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背景下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既不是西部自身教育、科技、人才如何“内循环”的问题,更不是西部如何赶超东部的问题,实质上是通过优化西部高等教育布局助推全局意义上的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发展、促进全局创新发展的问...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背景下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既不是西部自身教育、科技、人才如何“内循环”的问题,更不是西部如何赶超东部的问题,实质上是通过优化西部高等教育布局助推全局意义上的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发展、促进全局创新发展的问题。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视角审视西部高等教育振兴事业,可以破除将西部高等教育天然置于“被动受援”地位而形成的认知性锁定。西部高等教育需要通过优化布局,建立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相互支撑并带动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提升对经济社会和创新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根据少子化、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先升后降等的人口形势变化,合理调节布局规模,建立适应人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格局,将西部的人口压力及生育潜力转化为人才红利;面向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和国家战略需求,优化高校办学定位、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类型和层次等布局结构,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配机制,为西部人才自主培养及续留创造条件,为科技创新发展注入更强动能。西部内部不同地区需要在考虑自身资源禀赋、办学条件及能力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完善区域高等教育系统,构建与大国国情、战略全局和区域特色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发展体系,不断加大优质资源供给力度,差异化地实现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 西部高等教育 区域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教育研究2024年度发展报告——2024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论文转载情况统计与分析
15
作者 惠文婕 廖鲜梅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4-159,共6页
通过对2024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论文转载情况的统计与分析可以看出,文章来源较为广泛,在被全文转载的文章中,其源期刊所占篇目较多的依次为《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全球教育展望》《教育... 通过对2024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论文转载情况的统计与分析可以看出,文章来源较为广泛,在被全文转载的文章中,其源期刊所占篇目较多的依次为《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全球教育展望》《教育研究》。从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性质看,高校仍然处于绝对主体地位。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双减”政策实施效果持续研究、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理念转型与策略优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和新高考改革效果的追踪与评估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研究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 论文转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路(笔会) 被引量:14
16
作者 刘海峰 别敦荣 +6 位作者 张应强 陆根书 胡娟 陈廷柱 蒋凯 张新科 任平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4,共24页
“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之间存在内在的有机联系,两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走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关键要扎根中国大地,实现一系列高等教育观念和建设模式的革命性变革。新时代的“中国大地”是世界一流大学“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之间存在内在的有机联系,两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走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关键要扎根中国大地,实现一系列高等教育观念和建设模式的革命性变革。新时代的“中国大地”是世界一流大学“中国特色”的源泉,汇聚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丰富资源。扎根中国大地办学要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特色”体现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和造就一批“大先生”,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中,要紧紧围绕创新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并为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保障;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重视制度建设与执行,建设健康的高校学术文化。此外,还需从“理论社科”“应用社科”“大众社科”“开放社科”“数字社科”五个方面着手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从国际视角来看,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要在国际舞台上为人类文明进步可持续发展发挥中国大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特色 扎根中国大地 “双一流”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域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黄海军 李立国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1-94,共4页
文章从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2012年我国各省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使用等级差法衡量了各省份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研究发现,我国各省份研究生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文章从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2012年我国各省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使用等级差法衡量了各省份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研究发现,我国各省份研究生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半数以上省份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北京、江苏、上海领先全国研究生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各省份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总体上一致,但天津、陕西、湖南、安徽、浙江相差较大;各省份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低水平协调和高位弱协调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指标体系 评价 协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力、整合、国际化: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第三次教学改革 被引量:19
18
作者 莫甲凤 周光礼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54,112,共8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麻省理工学院对其工程教育进行了第三次教学改革,改革的主要举措包括:创新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整合教育经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拓展国际合作,追求学术卓越。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推进以能力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麻省理工学院对其工程教育进行了第三次教学改革,改革的主要举措包括:创新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整合教育经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拓展国际合作,追求学术卓越。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推进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合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进一步落实国际化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省理工学院 工程教育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笔谈) 被引量:6
19
作者 卢晓中 李望梅 +2 位作者 黄福涛 陈廷柱 李立国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共10页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基于党的全面领导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基于国家需求导向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基于“人民至上”立场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构建、基于共同富裕思想的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是“...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基于党的全面领导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基于国家需求导向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基于“人民至上”立场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构建、基于共同富裕思想的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特征。高等教育学者需要秉持学科独特的立场,解释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高等教育现代化现象,探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模式和学说。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已具备“中国式”基本样态,仍需强化“中国式”基本遵循,更需注重“中国式”使命担当。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宜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科学研究规律,以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人民群众的期待为导向,循序渐进地开展创新与改革,更加重视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高等教育现代化 时代特征 本质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2035的中国高等教育(笔会) 被引量:12
20
作者 陈廷柱 王建华 +7 位作者 阎光才 卢晓中 顾建民 杨颉 李立国 周海涛 胡钦晓 雷庆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1,共1页
面向2035年,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建立教育强国的目标,新时代高等教育确立了内涵式发展的路向,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关键,加强大学文化的价值建设,发展模式由要素性增长转向整体性发展。这一过程中需发挥"... 面向2035年,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建立教育强国的目标,新时代高等教育确立了内涵式发展的路向,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关键,加强大学文化的价值建设,发展模式由要素性增长转向整体性发展。这一过程中需发挥"双一流"建设全局辐射带动效应,全面整体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聚焦创新型国家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发展等战略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实现国际化动力转换,让学校和师生成为主导力量,实现全面的、有效的国际化。在大学学术方面,以文化统摄学术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文化。在工程教育方面,从培养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人才理念、课程综合化、真实的工程环境三个方面着手改革,培养满足现代工程需要的工程科技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现代化 “双一流”建设 内涵式发展 国际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