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汉语与饮食文化
被引量:10
- 1
-
-
作者
赵守辉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
-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22-26,共5页
-
文摘
1.从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角度看,语言中负荷着文化的内涵,文化个性在语言中经过历史的沉淀,结晶在词汇平面,所以特定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方式之一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 “饮食文化”是汉族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中国的“吃”天下闻名。南北大菜,满汉全席,吃的花样翻新,色香味缺一不美;酒席宴上,四大菜系名吃千种难分上下,寻常饭桌,各地风味千家万户异香纷呈,中餐馆遍布世界各地,外国朋友仍不远万里而来只为一饱口福。口眼之欲乃人之天性,古云“食色,性也”,所谓“国人讲美食,洋人好美色”,有人认为这正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之所在,天下“吃”在中国。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汉语的词汇构成深深地打上了汉族“饮食文化”的烙印,用“吃”来比附造词,形成了汉语独特的表达方式,教师如果在解词释义时随时恰当地联系文化背景展开,与汉族的这种文化个性相印证,对于帮助留学生便捷地掌握地道的汉语大有裨益,确不失于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吃”
饮食文化
味道
“苦”
语言
词汇
文化个性
五味瓶
表达方式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广播新闻听力课教学论略
被引量:3
- 2
-
-
作者
金天相
李泉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
-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60-63,共4页
-
文摘
广播新闻听力课教学论略金天相,李泉§0广播新闻听力课是近十几年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而日趋受到重视的一门汉语听力课。它以我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内容为基本语料,利用现代化的语音设备,来培养外国留学生收听广播新闻的听力技能。"广播新闻"作为对外汉...
-
关键词
广播新闻
听力课教学
课堂教学
教学论
新闻语言
《世界汉语教学》
听力技能
对外汉语教学
教师
新闻听力
-
分类号
H195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地名的语言分析
被引量:25
- 3
-
-
作者
郭锦桴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
-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6-31,共6页
-
文摘
地名多如牛毛。每条街道,每条巷或胡同都各有名称;每条河、每个湖、每座山也都有地名。乡有乡名、村有村名,有人住的地方便有地名,没人住的地方也有地名。地理学家认为地名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围,语言学家也认为地名属于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实际上,地名是与地理、历史、语言、民族、文化都有密切联系的名称。研究地名只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才有可能深入。 地名是一种语言符号,它借助语言中的一个词或词组,以表示一个地理部位,如城市、农村、河流或山脉。考察地名,我们首先必须重视地名的语言特点。
-
关键词
胡同
语言分析
双音节
偏正式
劈柴
三音节
台湾地名
墨水
方言成分
汉语地名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词义之间的关系与同义词、反义词的构成
被引量:8
- 4
-
-
作者
陈满华
-
机构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
-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32-36,共5页
-
文摘
词义之间的关系与同义词、反义词的构成──兼与石毓智先生商榷陈满华所谓词义之间的关系是指词与词的基本意义(概念意义)之间的各种关系,如并列、对立、交叉等关系。毫无疑问,词的概念意义之间的关系与同义词、反义词等的构成有密切联系。但是,在词义关系的研究中,...
-
关键词
反义词
同义词
词义关系
属概念
矛盾关系
反义关系
对立关系
概念外延
概念的外延
概念之间的关系
-
分类号
H136.2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语义网络初探—一语义学学习札记
被引量:5
- 5
-
-
作者
郭锦桴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
-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9-12,共4页
-
文摘
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语言学著作普遍认为,语言结构是由语音、语法、词汇三部分组成。这种说法,直到今天仍然被大部分人所接受。然而,大家都知道,词是语音和意义的结合体,复合词和词组的结构受语法规则的支配,因此,词汇是不能同语音、语法并列在一个平面上的。由于这种缘故,在乔姆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语法之后,不少人便认为,语言结构应由语音、语义、语法三个部分组成。语音具有标志性,语义具有解释性,语法具有生成性。这个语言理论框架较合理。语义问题由此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 信息论认为,人们语言交际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信息。在语言信息的交流过程中,人们的交流或对语言的理解并不是完全靠语法,“语法第一”,而主要是依赖语义,即“语义第一”。语义是语言的基础,即便人们在口语中有许多句子省略成分或不合语法时,人们照样可依赖“语义网络”(Sematic Network)来进行理解。 美国语言学家弗里斯在《布龙非尔德学派》一文中指出:“‘意义’并不是在言语形式本身,而是言语形式的三种关系的类型组成:(1)一类言语形式和另一类言语形式的关系;(2)言语形式和非言语环境(物体、事件)等的关系;(3)
-
关键词
言语形式
语义关系
语义网络
学习札记
语义学
欧也妮
祥子
网络关系
句子省略
陈白露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意思”意思的意义及用法
被引量:1
- 6
-
-
作者
赵守辉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
-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5-47,共3页
-
文摘
二 老师:上次我们讨论了你在生日晚会上听到的三个含有“意思”的习语,我让你留心观察,你又发现什么新的用法了吗? 安娜:有。那天我坐公共汽车,我身边的一位乘客和售票员争吵了起来,我听那位乘客说“谁没买票?有意思,明明给了你一块找了我八毛”,这里的“有意思”。不是“interesting”的意思吧? 老师:你说的很对。“有意思”除了“有意义”和“有趣”两个基本意思外,在日常交际中意义和用法都很灵活。这里再给你举两个例子,看你能不能猜出它的意思:①别听街坊们瞎传,我们家二妞会去追他们强子,有意思。/说我走后门,有意思,我连人事处长是男的是女的都不知道。 安娜:老师,意思我概括不出来,但是我听您读的时候有个特点,就是“意”字总是读重音,而且整个短语读的是升调,是这样吗? 老师:你这个感觉很准确。它的作用是加强全句的否定语气,造成使听者感到对方听说的简直不屑一辩的效果,可以解释成“莫名其妙,岂有此理”等。用于这个意思时,“有意思”必须是在对话中做独立成份。否则,意思就发生了变化,请看这样三个例句:①如果你们有意思,咱们两个乡可以合资共同修这座桥。/②你们公司要是对这笔生意有意思,我们可以进一步接触,要是没意思,就算了。/③王小姐对张明有意思了。
-
关键词
意义和用法
是非问句
独立成份
特指问句
乘客
否定语气
小姐
被问者
习语
日常交际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意思”的意思的意义及用法
- 7
-
-
作者
赵守辉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
-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44-45,共2页
-
文摘
一 美国留学生安娜来中国学习汉语,对汉语的“意思”一词的一些意义和用法不太理解,她向她的汉语语法老师请教,以下是她和老师之间的对话: 安娜:老师,“意思”这个词我们几乎每天都要用到,可我觉得这个词除了“meaning、idea”的意思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一些把握不准的用法。上星期六我过生日,几个中国朋友请我吃饭时,他们说了几个有“意思”的词,我不太懂,回宿舍查了词典也没找到,您能帮我解释一下吗? 老师:好啊!汉语中,特别是北京话口语里,“意思”这个词使用频率很高,所以很多含有“意思”的用法已凝固成了熟语性短语,表达了一种特殊的意思,在使用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下面就请你说说你在生日晚会上碰到的几个例子吧。
-
关键词
意义和用法
朋友
汉语
熟语性
北京话
MEANING
上星
词典
中国学
小夸张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