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藏文写本研究的中国经验--《敦煌吐蕃文献选辑》两种读后 被引量:3
1
作者 任小波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9-180,共12页
此文对《敦煌吐蕃文献选辑》"文化卷"和"文学卷"的学术价值作了综论,特就中国老一辈学者在敦煌藏学领域的持守精神和学术优长给予表彰,同时结合西方学者的研究路径和进展对这两卷书的特色和内容作了评述,进而对中... 此文对《敦煌吐蕃文献选辑》"文化卷"和"文学卷"的学术价值作了综论,特就中国老一辈学者在敦煌藏学领域的持守精神和学术优长给予表彰,同时结合西方学者的研究路径和进展对这两卷书的特色和内容作了评述,进而对中国敦煌藏文写本研究的现状与未来提出些许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藏文写本 敦煌吐蕃文献选辑 敦煌藏学 中国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菜”考辨 被引量:1
2
作者 叶俊士 《农业考古》 2016年第4期195-199,共5页
发菜,学名发状念珠藻,是广泛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种藻类,因其形状、颜色神似人的头发而得名。目前许多学术研究、商业宣传中把发菜与中国古籍中的"石发菜"混为一谈,进而认为我国的发菜食用历史已有两千多年,在唐宋时期... 发菜,学名发状念珠藻,是广泛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种藻类,因其形状、颜色神似人的头发而得名。目前许多学术研究、商业宣传中把发菜与中国古籍中的"石发菜"混为一谈,进而认为我国的发菜食用历史已有两千多年,在唐宋时期就是贡品。实际上,这两者是同名异物,只是在形态上类似而已,两者生长环境南辕北辙。考诸文献,可以认为发菜第一次见诸于史籍记载应该是在李渔的《闲情偶寄》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菜 头发菜 《闲情偶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藏文碑铭学的成就与前景--新刊《古藏文碑铭》录文评注 被引量:5
3
作者 任小波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4-176,共13页
此文对日本新刊《古藏文碑铭》及其网络版的学术价值作了综论,尤其通过举例分析对此书中的拉丁录文提出几个层次的修正意见,进而对"古藏文碑铭学"的建立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 古藏文碑铭 古藏文文献在线 语文学 碑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轮千辐》所载扎鲁特蒙古 被引量:5
4
作者 乌云毕力格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6期15-23,共9页
本文探讨了答里麻的身世、他著《金轮千辐》的抄本以及该书的核心价值,同时还讨论了《金轮千辐》所记载扎鲁特部在喀尔喀五部历史上的地位,最后利用清代石刻资料和文献对《金轮千辐》所载扎鲁特蒙古内属八旗成员系谱进行了补充。
关键词 答里麻 《金轮千辐》抄本与核心价值 扎鲁特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蕃大事纪年》所见之“园”(tshal) 被引量:2
5
作者 郭珈宁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4-71,共18页
地名不仅是一种地理要素,更是时代的投射,其历史文化内涵是区域人文属性直接或间接的反映,还可勾勒出生态环境乃至经济形态的变迁过程。前辈学者利用《吐蕃大事纪年》及相关材料,在吐蕃地名研究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文章在此基础... 地名不仅是一种地理要素,更是时代的投射,其历史文化内涵是区域人文属性直接或间接的反映,还可勾勒出生态环境乃至经济形态的变迁过程。前辈学者利用《吐蕃大事纪年》及相关材料,在吐蕃地名研究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文章在此基础上根据拉萨河谷的地形特点和吐蕃社会形态,结合地名学知识,对吐蕃地名的自然地理通名进行分类,并以《吐蕃大事纪年》中经常出现的“园”(tshal)一词为例,辨析其含义与基本形态,在汇总园类地名的基础上,分析其空间分布与特征。最后,从人与自然、王室与地方、吐蕃与周边地区的角度揭示出“园”(tshal)类地名在吐蕃不同层级互动网络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 地名 大事纪年 园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球分布的地下水灌溉系统:坎儿井的起源与扩散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志佳 《农业考古》 2018年第1期205-214,共10页
坎儿井作为一种古老的地下水灌溉系统,近环球分布在北纬15°至45°范围左右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在世界农业史及水利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至今约有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发现有坎儿井或类坎儿井,由于不同群体语言文化的差异,约有... 坎儿井作为一种古老的地下水灌溉系统,近环球分布在北纬15°至45°范围左右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在世界农业史及水利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至今约有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发现有坎儿井或类坎儿井,由于不同群体语言文化的差异,约有二十多个术语用以指称具有坎儿井功能的地下集水设施。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坎儿井技术由起源地向周边扩散,形成不同的核心分布区,引起了各地社会、经济、生态与景观的变化,并随着新的历史契机在时空范围内进一步向周边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坎儿井 环球分布 起源 异名 核心区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喃嚷结的真相——《六研斋笔记》所载“梵僧”行记辨伪
7
作者 曲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2-176,共15页
明末李日华所著《六研斋笔记》,详细记载了“梵僧”锁喃嚷结东来大明的缘由与经历,然而其中错乱甚多:关于锁喃嚷结身世的记载模糊不清甚至自相矛盾;经行路线极度混乱,不合常理;所记沿途风土人情,特别是佛教发展状况不符合史实;许多细节... 明末李日华所著《六研斋笔记》,详细记载了“梵僧”锁喃嚷结东来大明的缘由与经历,然而其中错乱甚多:关于锁喃嚷结身世的记载模糊不清甚至自相矛盾;经行路线极度混乱,不合常理;所记沿途风土人情,特别是佛教发展状况不符合史实;许多细节与《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雷同。由此可以断定:锁喃嚷结的经历大多出于拼凑与杜撰,其动机应当是利用明廷优待番僧的惯例以及明人对于西域状况的陌生,通过编造经历来提高身价,从而获得朝廷优宠。通过对锁喃嚷结行记涉及的西域历史地理及相关内容的考证,可以证明该行记内容的虚假性,并对前人对锁喃嚷结行记无批判的简单利用加以检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喃嚷结 “锁喃嚷结行记” 李日华《六研斋笔记》 西域 玄奘 佛僧行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卑劣之徒”到“大班智达”——16—17世纪西藏政治转折中的后藏门卓家族父子
8
作者 永中久美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46,共10页
门卓家族因与觉囊派高僧贡嘎卓却拥有叔侄关系,故而得以担任觉囊寺管家。不过,随着转世活佛多罗那他的崛起,双方因为寺庙的管理权和利益问题,逐渐产生矛盾,最后演变到对庭决裂。多罗那他称该家族为“卑劣之徒”,在自传中充满负面记载。1... 门卓家族因与觉囊派高僧贡嘎卓却拥有叔侄关系,故而得以担任觉囊寺管家。不过,随着转世活佛多罗那他的崛起,双方因为寺庙的管理权和利益问题,逐渐产生矛盾,最后演变到对庭决裂。多罗那他称该家族为“卑劣之徒”,在自传中充满负面记载。17世纪初,门卓家族的贡噶次旺顿珠通过各种办法,得以离开觉囊山谷,进入藏巴汗政权中心。同时,前藏年轻的五世达赖喇嘛非常欣赏其学识,称为“大班智达”,随着格鲁派政权的建立,不仅邀请贡噶次旺顿珠之子降央旺嘉多吉作为小五明导师,而且使其参与到1652年的赴京使团中。通过考察五世达赖喇嘛和多罗那他自传对门卓家族截然不同的叙述,我们得以窥探门卓家族在16-17世纪的西藏政治转折中,如何走出困境与实现身份蝶变的独特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卓家族 门卓·贡噶次旺顿珠 门卓·降央旺嘉多吉 五世达赖喇嘛 多罗那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西番馆职司与史事述考
9
作者 任小波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86-91,共6页
文章根据相关史籍中颇为有限的记载,特别是明清两代递刻的《四译馆则》关于明代北京四夷馆的纪事,对四夷馆所辖西番馆的职司与史事做了考察。并以西番馆的个案研究为样例,对明代四夷馆职能的内涵与外延作了界定。
关键词 四夷馆 西番馆 职司 史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教二道”思想的点与面——以《萨迦格言》与《宝鬘》为例
10
作者 多吉措姆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45-152,共8页
“政教二道”作为元明清时期蒙藏关系史的核心概念,对理解蒙藏关系史的整体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文章以“政教二道”的“思想性”概念为切入点,选取萨迦班智达于13世纪所著首部藏文格言体著作《萨迦格言》以及八思巴于1266年为... “政教二道”作为元明清时期蒙藏关系史的核心概念,对理解蒙藏关系史的整体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文章以“政教二道”的“思想性”概念为切入点,选取萨迦班智达于13世纪所著首部藏文格言体著作《萨迦格言》以及八思巴于1266年为只必帖木儿所写的《宝鬘》这一书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两部著作的成书背景、内容特征及思想传承,探讨二者在“政教二道”思想表达上的共性与个性。文章认为,作为师徒兼叔侄关系的萨迦班智达与八思巴,在不同历史语境下对“政教二道”思想的阐释在具有传承特点的同时各具特色,这种共性中的差异性不仅反映了文本作者的思想轨迹,同时也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背景,能够为深入理解蒙藏关系史中的政教互动模式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迦格言》 《宝鬘》 “政教二道”思想 蒙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