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1篇文章
< 1 2 10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走深、走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文喜访谈
1
作者 张文喜 秦岭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F0003,共6页
在访谈中,张文喜教授围绕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走深、走实的议题展开探讨。他认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解读政治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独特品格,对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以此为基础,方能真切地理解... 在访谈中,张文喜教授围绕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走深、走实的议题展开探讨。他认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解读政治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独特品格,对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以此为基础,方能真切地理解马克思在谈论“正义”等政治哲学论题时所采取的独到视角,并由此深入到对现实的物质生活关系,尤其是所有权问题的批判与把握中。同时,要使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由深入实,必须自觉地关注“治国理政”等具有时代意义的现实命题,并对社会公共领域的具体问题保持关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 所有权 治国理政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文喜教授访谈
2
作者 张文喜 孙亮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6,共4页
张文喜(以下简称张):首先感谢《社会科学家》给我安排这次交流的机会,感谢访问者孙亮博士。你对我的评价过奖了。其实,我跟你一样,还不算媒体眼中的知名学者,更算不上哲学家眼中的哲学家。在使用头衔如此廉价的年代,我仍然这么... 张文喜(以下简称张):首先感谢《社会科学家》给我安排这次交流的机会,感谢访问者孙亮博士。你对我的评价过奖了。其实,我跟你一样,还不算媒体眼中的知名学者,更算不上哲学家眼中的哲学家。在使用头衔如此廉价的年代,我仍然这么说。但若我要很正经地与你讨论学术评价问题,这实在并非合宜也不合常理。简而言之,我是自己眼中的哲学爱好者。人们如今认为,做不了哲学家眼中的哲学家,那就凑合着做个企业家眼中的哲学家也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导师 哲学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唯物主义 张文 《社会科学家》 学院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知识论方法——谢尔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报告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路卫华 《哲学分析》 CSSCI 2017年第2期180-183,共4页
2016年10月10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第70期“科学·社会·人文”论坛特别邀请了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吉拉·谢尔(Gila Sher)教授作了题为《基础整体论:
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 知识论 综述 加州大学 整体论 分校 教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现代知识财产权的哲学追问:中国自主知识财产权知识建构
4
作者 张文喜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6,共9页
现代西方的知识财产权制度受到作者个人权利尤其是私有制思维的规定。尽管如此,它仍然要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观点来限制知识财产权理论的有效范围,并正因为如此而不应耽于对自然财产权认知、知识财产权化思维的俯首称臣。比把作者个人权... 现代西方的知识财产权制度受到作者个人权利尤其是私有制思维的规定。尽管如此,它仍然要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观点来限制知识财产权理论的有效范围,并正因为如此而不应耽于对自然财产权认知、知识财产权化思维的俯首称臣。比把作者个人权利定义为某个道德原则更为根本的是,它首先定义的是运用于人类的制度性权利。从历史线索、哲学叙事、制度性权利和知识建构等观点审视,知识财产权的源起和发展中贯穿的是以公有制为原型或以私有制为原型间的斗争,它遭遇到的是西方生活方式的霸权和民族国家独立自主性知识理论的不同抗争,而作者个人权利不过是现代知识财产权文化中的一个对位点,也需要在制度性权利安排和可用于所谓的集体福祉原则中予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知识财产权 个人权利 中国自主知识财产权知识体系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之审视 被引量:28
5
作者 刘大椿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4-59,共6页
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问题纷繁复杂,理论上尚不成熟,实践中问题较多。事实上,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以多种形相存在,如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对评价的评价"等等,其评价规范之间存在着学术标准与非学术标准等多种冲突。... 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问题纷繁复杂,理论上尚不成熟,实践中问题较多。事实上,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以多种形相存在,如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对评价的评价"等等,其评价规范之间存在着学术标准与非学术标准等多种冲突。在评价实践过程中,也大量存在评价主体问题与评价程序问题等诸多矛盾。因此,迫切需要深入分析人文社会科学的复杂性,建立与完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 评价规范 评价标准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哲学视域下的数字永生问题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永谋 白英慧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94,157,158,共13页
数字永生指的是将人的生命或其他生命,以数字形式永远存活于赛博空间之中的新科技实践活动。数字永生实践可分为创生进路、复生进路以及上传进路,其预设三种立场的生命观,即强调“精神的人”的唯心论生命观、主张“计算的人”的计算论... 数字永生指的是将人的生命或其他生命,以数字形式永远存活于赛博空间之中的新科技实践活动。数字永生实践可分为创生进路、复生进路以及上传进路,其预设三种立场的生命观,即强调“精神的人”的唯心论生命观、主张“计算的人”的计算论生命观以及推崇“能动的人”的AI拟人论生命观。从哲学层面对此三种生命观进行审度,可以发现,数字永生论的出现,标志着智能社会中人类自我理解的重大转变,可称之为“主体的消解”与“科学人的崛起”。在未来的数字永生实践中,应坚持AI发展的有限主义进路,遵循有益AI理念。具体来说,应发展保护生命的数字永生,重点在于珍视生命价值、保护生命隐私、促进生命平等、维护生存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永生 生命哲学 科学人 保护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审“绝地天通”——兼论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史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1
7
作者 曹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8,229,230,共19页
学界已从不同领域对“绝地天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用以解决文明起源、制度变迁、思想跨越的重大问题。然而,“绝地天通”的本义尚未得到认真的梳理。从《国语·楚语下》所见楚昭王开始,对其的理解已经产生了偏差,之后的诠释都... 学界已从不同领域对“绝地天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用以解决文明起源、制度变迁、思想跨越的重大问题。然而,“绝地天通”的本义尚未得到认真的梳理。从《国语·楚语下》所见楚昭王开始,对其的理解已经产生了偏差,之后的诠释都存在读者基于自身立场随意解读和无限放大的问题。结合《春秋公羊传》《白虎通》《独断》等材料可知,“绝地天通”的本义是断绝失势政治集团和天神、地祇相沟通的可能,是一种类似“夷其宗庙”的惩罚手段,而非所谓历史早期曾经有过人人都可以与天相通,后来神权被王权垄断的意思。《楚语下》进一步强调了区分天神与地祇管理系统的重要性,但这只代表重、黎职责互不干扰,不等于从此出现人神截然相分的政教分离。通过比对相关传世及出土文献发现,“绝地天通”必须放在中国古代治乱历史观以及历法天道观中,才能得到合理解释。20世纪以来的学术史研究,深受西方单线演进论影响,“绝地天通”成为解释从巫术到宗教、神权到王权、神文到人文的绝佳题材,有断章取义、夸大其词之嫌,需要重新界定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地天通 《吕刑》 《楚语下》 《独断》 《五纪》 历法 治乱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并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伪问题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燕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9,共7页
人的文化本体是人的根本,是人得以立足的基础。同样,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是中国人得以立足的根本。然而,当今中华文化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在很大程度上被我们遮蔽了,"关于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论的确立"就理应成为中... 人的文化本体是人的根本,是人得以立足的基础。同样,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是中国人得以立足的根本。然而,当今中华文化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在很大程度上被我们遮蔽了,"关于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论的确立"就理应成为中国哲学界文化研究的迫切课题。走出困境,就必须使中华文化本体回归并建构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只有这样,才能弘扬中华文化的精华,对全人类的文化建设和文化进步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文化本体 中华文化本体 人与文化的缺位与归位 人的存在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智力平等的教育原则的哲学批判
9
作者 张文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0,共9页
今天讨论的智力平等观与教育的本质不仅是一个哲学理论问题,更涉及教育实践上的现实议题。我们需要特别留意智力平等观跟现代社会对教育实践中平等要求的理解的偏差。强化智力平等确实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自然正当的理由,但须更加关注社会... 今天讨论的智力平等观与教育的本质不仅是一个哲学理论问题,更涉及教育实践上的现实议题。我们需要特别留意智力平等观跟现代社会对教育实践中平等要求的理解的偏差。强化智力平等确实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自然正当的理由,但须更加关注社会诸因素是如何异化并且成为智力不平等的原因,以及社会权力诸因素是如何被扭曲而偏离教育初衷的。我们希望通过对智力平等原则的二重性批判,以及对相应于自然和生命进化道路的智力形成的哲学分析,促使我们反思目前的教育理念和某些实际的教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力平等 自然 生命进程 教育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与正义:从哲学与数学的思想空间诠释出发
10
作者 张文喜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16,122,156,共15页
数据化与正义的关系问题不仅牵涉计算机和法律科学,还广泛包括了技术存在的认识论模式甚至哲学形而上学。将正义概念适用于大数据技术领域,应当考虑数学自身的界限。对数据化带来的社会正义问题进行深入的数学方面的研究,能够满足我们... 数据化与正义的关系问题不仅牵涉计算机和法律科学,还广泛包括了技术存在的认识论模式甚至哲学形而上学。将正义概念适用于大数据技术领域,应当考虑数学自身的界限。对数据化带来的社会正义问题进行深入的数学方面的研究,能够满足我们对哲学重解时代精神的需要。在今天的世界,我们生活的普遍数字化概念的范围不能以简单叠加数字的方法加以理解。在所谓现代性哲学话语扩展的同时,它已经包含有诸如自由观、技术观、机器观、数据观、政治理性、算法治理、规范科学观等层面的扩展。我们提出数据正义这个问题时,最终就应当在存在之间、存在与整体之间的统一性的意义上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的观点 治理的算法 大数据 机器观 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现象学角度看汉字与中国式思维
11
作者 陈辉 《语言战略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65,共7页
在胡塞尔的观念中,语言与思维是分离的,语言对已然呈现在思维中的东西进行命名和表达。但从德里达式现象学的视角来看,语言是思维的在先框架,自始至终介入思维,并从根本上建构着思维方式。关于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德里达批判了语音优于文... 在胡塞尔的观念中,语言与思维是分离的,语言对已然呈现在思维中的东西进行命名和表达。但从德里达式现象学的视角来看,语言是思维的在先框架,自始至终介入思维,并从根本上建构着思维方式。关于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德里达批判了语音优于文字的语音中心主义观点,揭示出是文字的主导性使语音以及整个语言系统的本质可能性得以实现和极化。由此,可以说汉字系统构成了中国式思维的在先框架,对中国人来说,汉字构成了一种先验图式。虽然对汉字的图式论解释使我们不可能通达事物本身,而是只能通达被过滤和解释过的事物经验;但依据“原书写”的观点,由文字所代表和极化的语言系统具有开放性,我们仍然能够延续现象学的还原要义而设想另一种还原,在开放性的汉字以及汉语系统中不断突破既有框架,悬搁这些过滤和解释,进而走向新的过滤和解释,趋近实事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文字 汉字 中国式思维 原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墨经》中的四“同”——回应中国古代“类”范畴class与kind分歧
12
作者 杨武金 梁超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91,共11页
无论是抽象的类(class)还是具体的整体集合类(kind),都包含对象自身及与内部元素、个体或分子之间的同异关系。而这样的同异关系,在《墨经》中不止一种。《墨经》提出了四种“同”和“异”,是墨家学派深入把握事物存在状态、属性所呈现... 无论是抽象的类(class)还是具体的整体集合类(kind),都包含对象自身及与内部元素、个体或分子之间的同异关系。而这样的同异关系,在《墨经》中不止一种。《墨经》提出了四种“同”和“异”,是墨家学派深入把握事物存在状态、属性所呈现出的事物关系的系统图景。其中,类同依据的是事物存在某些相同的性质或属性;重同的实质在于对象自身同一的确立;体同类似不同部分共同组成整体的关系;合同蕴含内部分子与有机生命体的共同性,或蕴含不同元素在时空中共同构成集合体的关系。由此可进一步思考墨家所谓“推类之难”可能不仅难于容易混淆事物间的同异,也容易杂糅不同类型的“同”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当代中国人的胸怀与气派
13
作者 肖群忠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14,共3页
2015年11月初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于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开放发展,全会... 2015年11月初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于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开放发展,全会强调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治理 互利共赢 文化走向 行为方式 洋节 泱泱中华 社会环境 道德素质 文化交流 价值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元理·内圣外王论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立文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22,共18页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凝聚。社会的演化是多元质料的融突和合。其间始终离不开人,因而必然要回答人之为人的话题,人的本质、人性、心性、性命、性情等。人性从食色性也的自然属性,进入仁义礼智的道德社会属性,而有内...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凝聚。社会的演化是多元质料的融突和合。其间始终离不开人,因而必然要回答人之为人的话题,人的本质、人性、心性、性命、性情等。人性从食色性也的自然属性,进入仁义礼智的道德社会属性,而有内圣与外王的探赜。其命题首见于《庄子·天下篇》。人如何超凡入圣,首先面临修身养性的课题。尽心知性,存心养性,以待天命,由各正性命,才能保合太和。但由于各人对心性体认差分,其认知亦异。孟子主心性融合论;庄子倡心性合一论;荀子讲心性二分论;韩非提任法不任心;佛教以心性本净;道教讲心、性、命圆融。宋明理学家融突和合儒释道三教,主张性体心用,心性为一,而止于至善。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情是人对现实对象、现象依据人和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体验,是人有意识地控制生理和心理变化而获得的一种心理机制和情感活动。性情不离,从性顺情;性情为一,心统性情;性正情变,性情中和。性命、心性、性情构成中和为大本达道内圣论,以成就圣贤的理想人格。内圣必外化为事功,表现王道与霸道两条不同的治国理政的路线。体现王仁霸法,又霸王道杂之;王霸义利,尊王贱霸。然中国古人都祷求王道之治,使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命 心性 性情 王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之间关系的几点思考——对黄玉顺《生活儒学导论》的批评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志伟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0-65,共6页
黄玉顺的“生活儒学”提出了一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问题我们的立足点是我们的“生活世界”;但是,作者误读了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思想。此在并不是主体性的观念。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与道家老子的关系上,而不是体现在... 黄玉顺的“生活儒学”提出了一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问题我们的立足点是我们的“生活世界”;但是,作者误读了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思想。此在并不是主体性的观念。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与道家老子的关系上,而不是体现在与儒学的关系上。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特有的,中国并没有那样的形而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儒学 中国哲学 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 此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国化的人学境界 被引量:2
16
作者 臧峰宇 姚颖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8-31,共4页
对马克思政治思想的传播是20世纪初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推动的文化启蒙,旨在使当时落后的中国走上解放与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所选择并在政治实践中拓展。鉴于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旨趣及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点,马克思... 对马克思政治思想的传播是20世纪初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推动的文化启蒙,旨在使当时落后的中国走上解放与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所选择并在政治实践中拓展。鉴于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旨趣及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点,马克思政治哲学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形成重整体而轻个体的思维模式的原因在于对俄国经验的汲取及中国革命与建设初期的现实需要。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建构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国化的当代形态是全球化时代中国政治哲学的重要探索,这种探索的重要特征是对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实践人学关系的重新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政治哲学 中国化 人学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训诂学的语言哲学意蕴 被引量:5
17
作者 苟志效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80-85,共6页
本文以中国古代训诂学中所渗透的语言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分析指出:对意义理论的把握,关于“解释的循环”的理解和对语言解释方法的探究,构成了中国古代训诂学中最富语言哲学特色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本文具体考察了中国古代训诂学... 本文以中国古代训诂学中所渗透的语言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分析指出:对意义理论的把握,关于“解释的循环”的理解和对语言解释方法的探究,构成了中国古代训诂学中最富语言哲学特色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本文具体考察了中国古代训诂学的哲学化致思趋向,并揭示了它的历史作用和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语言哲学思想 解释的循环 训诂学 文字符号 汉字符号 理解与解释 意义理论 语词符号 整体性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什么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科学?——兼论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问题 被引量:1
18
作者 安启念 张茂林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共5页
中国社会正处于重大调整时期,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哲学的思考和反思正当其时。本刊特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几位学者对某些重要的哲学前沿问题和新兴哲学领域问题进行探讨。安启念等人的《为什么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科学?—... 中国社会正处于重大调整时期,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哲学的思考和反思正当其时。本刊特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几位学者对某些重要的哲学前沿问题和新兴哲学领域问题进行探讨。安启念等人的《为什么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科学?——兼论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问题》以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斯大林等经典作家的文本为依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在中国语境中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自身的定位以及中国哲学如何确认其在学术体系中的话语权显然成为近十年来国内哲学界的重要话题。宋志明在《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针对前一问题提出,我们必须找到中国哲学自身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写出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哲学史"来,而不是写成"某种哲学在中国的历史";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应是天人关系问题。干春松的《"天下"与"中国":寻求突破的中国哲学——最近十年的中国哲学转向扫描》,对后一问题作出回应,认为中国哲学身份困惑问题的讨论以及中国哲学多重身份叠加的现象折射出中国哲学家运思方式的重大转变:不再满足于在西方哲学框架下作简单的"拼接",而是试图提出自己的问题,其中关于"天下国家"观问题的讨论尤为引人注目。在新兴哲学领域,也有许多问题值得反思与梳理。李萍的《管理伦理若干前沿问题探析》,从分析管理伦理的学科属性入手,表明生成规范论应成为管理伦理研究的基本立场。林美茂的《公共哲学在日本的研究现状与基本视点》,介绍了日本公共哲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有关前沿性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黄小晏的《从领导哲学到领导者哲学》,从主体论立场出发,揭示了领导哲学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管理伦理 公共哲学 领导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科学哲学看中、西医学之异同——再诘难何祚庥院士“中医不科学”之说 被引量:5
19
作者 黄顺基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20-33,共14页
以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从科学对象、科学方法与科学理论三个方面,阐明中医学与西医学之间的异同:前者是复杂性科学,以天地人巨系统和人的形、气、神为对象,研究人的生命运动之道,目的在于保证健康;后者是简单性科学,以人的物质... 以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从科学对象、科学方法与科学理论三个方面,阐明中医学与西医学之间的异同:前者是复杂性科学,以天地人巨系统和人的形、气、神为对象,研究人的生命运动之道,目的在于保证健康;后者是简单性科学,以人的物质实体为对象,研究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目的在于消除疾病。中医学与西医学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补充的;中医学的最大特点与优势是把调动患者自我痊愈能力放在首位,而用药则是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观 医学观 医学模式 医学的特殊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与回归——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演化逻辑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秀琴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7-22,共6页
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它的早期阶段和当代形态。由于受苏联 3 0年代教科书体系的影响 ,走出苏联模式与回归马克思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演化逻辑。
关键词 中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苏联模式 哲学教材 传播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