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年猛 孙久文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9-96,共8页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区域经济战略转变和新规划实施,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差距变动的影响。笔者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和新规划...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区域经济战略转变和新规划实施,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差距变动的影响。笔者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和新规划的实施打破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空间格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均衡的发展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结构 区域规划 区域差异 空间集聚与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城市经济理论研究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1
2
作者 付晓东 徐涵露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0-165,共6页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据点,也是经济发展的焦点。城市中演绎着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及融合,见证了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各种人类活动的发展变迁,城市因此而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理论源自于实践,同时又是指导实践的风向...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据点,也是经济发展的焦点。城市中演绎着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及融合,见证了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各种人类活动的发展变迁,城市因此而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理论源自于实践,同时又是指导实践的风向标。中国当代城市经济理论研究走过了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在城市经济理论领域开展了精彩而深刻的探索,在城市化、城市群、大都市、城市产业(产业集聚、结构类型、转型优化)、竞争力、生态保护、开发区、住宅与土地经济、城市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本文在梳理中国当代城市经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重点作出了初步预测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当代 城市经济 理论研究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综述
3
作者 孙久文 徐永良 林勇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33-234,共2页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地理 学术年会 金融危机 年会综述 中国 嘉兴学院 专家学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31个省级区域生态承载力实证研究 被引量:75
4
作者 张可云 傅帅雄 张文彬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84-1089,共6页
发达地区通过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污染型行业,导致污染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同样,在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破坏在区域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间接转移。一个地区使用了大量的生态资源,但其绝大部分资源都可能是靠输入,在这种情况下... 发达地区通过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污染型行业,导致污染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同样,在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破坏在区域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间接转移。一个地区使用了大量的生态资源,但其绝大部分资源都可能是靠输入,在这种情况下,输入资源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输出资源地区的生态系统却承受了巨大的生态压力。通过实证研究,应用改进生态足迹模型分析比较了2008年中国31个省市区生态承载力,并讨论了区域间生态破坏转移问题,为实现以生态文明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生态足迹模型 生产性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 被引量:12
5
作者 肖春梅 孙久文 叶振宇 《学习与实践》 CSSCI 2010年第7期5-11,共7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的两个转变。相应地从空间特征看,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经过了从沿海向内地转移,再从内地转向沿海,然后转向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几个阶段。本文将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的两个转变。相应地从空间特征看,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经过了从沿海向内地转移,再从内地转向沿海,然后转向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几个阶段。本文将回顾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并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区域协调 均衡发展 经济发展重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集聚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孙久文 叶振宇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67,共4页
我国区域产业集聚是以民营资本、外资资本和政府主导下的园区为主要动力,在循环累积、市场导向、规模报酬递增、知识溢出四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集聚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加快了经济中心区域的形成,促使产业向... 我国区域产业集聚是以民营资本、外资资本和政府主导下的园区为主要动力,在循环累积、市场导向、规模报酬递增、知识溢出四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集聚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加快了经济中心区域的形成,促使产业向某些特定区域集中,通过配置生产要素、建设经济中心、提高产业竞争力、推进产业转移、增强知识信息溢出效应等途径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今后促进区域进一步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市场调整产业集聚的区域分布;加快区域产业集聚以促进中西部经济中心的形成与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形成机制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标准区域体系划分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蔡之兵 张可云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63-83,326,共21页
标准区域是区域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对于保证区域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对现有区域政策选择作用区域方式所存在的不足以及区域政策的实践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包含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等三方面信息的... 标准区域是区域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对于保证区域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对现有区域政策选择作用区域方式所存在的不足以及区域政策的实践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包含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等三方面信息的区域相似指数,并利用不同种类的区域相似指数对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和330个地级市的区域相似指数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按照标准区域的两个基本标准:地理临近和区域同质性标准将中国省级地区和地级市地区分为两级标准区域:22个省级标准区域(CSR1)和138个市级标准区域(CSR2)。最后结合本文研究结果以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过程指出了未来中国标准区域体系的完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标准区域 划分标准 省级标准区域 市级标准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演变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李爱民 孙久文 《江淮论坛》 CSSCI 2014年第1期65-71,共7页
新经济地理学从聚集力和分散力的角度解释区域发展空间结构,具有很强的现实解释力。沿用其分析框架,本文构建包括基本公共服务部门的2×3×3结构的NEG模型。从边缘区域的角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直接提升区域效用水平,从而成为... 新经济地理学从聚集力和分散力的角度解释区域发展空间结构,具有很强的现实解释力。沿用其分析框架,本文构建包括基本公共服务部门的2×3×3结构的NEG模型。从边缘区域的角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直接提升区域效用水平,从而成为促使区域格局由聚集到分散的重要力量。分散均衡使稳定性均衡成为可能,决定了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遵循"集中与分散并存,动态演进至全国均衡"的演进机制,并沿着类似"8"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演变路径,最终实现区域均衡、协调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描绘了广阔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分散均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区域发展总体格局 核心—边缘结构 演变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的概念、区域经济学研究范式与学科体系 被引量:18
9
作者 蔡之兵 张可云 《区域经济评论》 2014年第6期5-12,共8页
目前,学界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存在对区域概念的内涵认识不统一、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范围过宽、相关学者不重视基本概念的识别等三个方面的不足。造成区域概念难以界定的原因主要有:行政区域概念的限制、区域概念空间属性导致的学科交叉性... 目前,学界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存在对区域概念的内涵认识不统一、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范围过宽、相关学者不重视基本概念的识别等三个方面的不足。造成区域概念难以界定的原因主要有:行政区域概念的限制、区域概念空间属性导致的学科交叉性以及区域经济学迅猛发展造成的混乱与学科基础不受重视。明确界定区域概念在构建区域经济学学术核心、形成区域经济学研究范式以及划定区域经济学学科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问题理应引起学界重视并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概念 区域经济学 学科体系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区域经济的新常态 被引量:20
10
作者 张可云 《区域经济评论》 2015年第2期5-9,共5页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政策面临着新一轮的政策调整。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成为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点在于:要始终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发展的优...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政策面临着新一轮的政策调整。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成为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点在于:要始终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发展的优先位置,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同时积极推动东部地区转型升级。未来,资源丰富、城镇化潜力巨大的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将接力东部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中坚力量,也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部地区 区域经济格局 新常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的中国FDI区位分布决定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文余源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0-104,共5页
现有FDI区位问题的研究多强调各类传统区位因素的作用,却忽略了地理空间效应的影响。文章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与普通计量经济模型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大陆省域FDI区域分布决定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FDI区域分布决定除受传统... 现有FDI区位问题的研究多强调各类传统区位因素的作用,却忽略了地理空间效应的影响。文章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与普通计量经济模型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大陆省域FDI区域分布决定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FDI区域分布决定除受传统因素影响外,空间效应因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并对我国(尤其中西部地区)引进FDI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DI 区位决定因素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对比分析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合作途径探讨 被引量:72
12
作者 孙久文 邓慧慧 叶振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CSSCI 2008年第2期55-60,共6页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中国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之一。本文从实证角度分析了京津冀一体化的现状和进程,指出京津冀都市圈处在加速向全面一体化演变的关键阶段,在此基础上,探讨京津冀合作的思路、途径与政策重点。
关键词 京津冀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乡互动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其变动趋势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段娟 文余源 鲁奇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7-95,共9页
本文根据城乡互动发展的内涵和作用机理构建了城乡互动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省域1995—2004年的城乡互动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采用锡尔指数法对中国城乡互动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解,分析了其变动趋势。结果表明:... 本文根据城乡互动发展的内涵和作用机理构建了城乡互动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省域1995—2004年的城乡互动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采用锡尔指数法对中国城乡互动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解,分析了其变动趋势。结果表明:近十年来,中国城乡互动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城乡互动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动特征明显,地区间的差异仍是中国城乡互动发展水平差异的突出问题;地区内部城乡互动发展水平的差异也不容忽视,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内部差异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互动发展 综合评价 地区差异 差异变动 锡尔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展望 被引量:37
14
作者 冯健 刘玉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40,81,共9页
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或城市规划具有公共政策属性的论断已得到越来越多中国学者或城市政府的认可。本文从公共政策学的视角,对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内涵、构成体系、运行机制,社会学议题及公众参与和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关系等问题... 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或城市规划具有公共政策属性的论断已得到越来越多中国学者或城市政府的认可。本文从公共政策学的视角,对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内涵、构成体系、运行机制,社会学议题及公众参与和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对中国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对其政策措施进行系统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公共政策 公共利益 公众参与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乡人口迁移数量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1992~2004 被引量:15
15
作者 梁明 李培 孙久文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5-39,共5页
通过对影响中国城乡迁移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第一,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城乡迁移具有比较明显地促进作用;第二,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成为城乡迁移比较重要的推动力量;第三,中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对城乡迁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中... 通过对影响中国城乡迁移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第一,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城乡迁移具有比较明显地促进作用;第二,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成为城乡迁移比较重要的推动力量;第三,中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对城乡迁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国城镇失业率对城乡迁移的影响不显著,中国的城乡迁移仍存在盲目性;第四,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迁移的作用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迁移 托达罗模型 面板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60年历程回顾(1953—2013) 被引量:23
16
作者 蔡之兵 张可云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3-157,共5页
通过相关研究,将出台第一个五年规划的1953年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起点,2013年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第60年。通过搜集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相关资料以及结合有关学者的研究,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分为四大阶段... 通过相关研究,将出台第一个五年规划的1953年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起点,2013年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第60年。通过搜集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相关资料以及结合有关学者的研究,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分为四大阶段:看似均衡实际非均衡的发展阶段Ⅰ(1953—1978年),看似非均衡实际也非均衡的发展阶段(1978—1997年),看似均衡实际非均衡的发展阶段Ⅱ(1998—2008年),看似均衡实际也均衡的发展阶段(2008至今),并对未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趋势做出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完善和发挥区域发展战略作用提出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战略 六十年 历程 回顾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乡互动发展区域差异变动与收敛性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文余源 段娟 孙久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24-131,共8页
在对区域城乡互动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首先计算了中国区域城乡互动发展水平的锡尔指数,得出了近20年仑国、地带间、地带内的差异均有收敛趋势的结论,为了分析这种收敛的趋势在未来是否具有持续性,采用R/S分析法计算了1986年... 在对区域城乡互动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首先计算了中国区域城乡互动发展水平的锡尔指数,得出了近20年仑国、地带间、地带内的差异均有收敛趋势的结论,为了分析这种收敛的趋势在未来是否具有持续性,采用R/S分析法计算了1986年~2005年间全国、地带间、地带内锡尔系数的赫斯特指数,结果表明:全国、地带问和地带内城乡互动发展水平的差异均未呈现收敛而呈发散趋势,因此缩小地带问和地带内的差异将是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可动发展差异 锡尔指数 收敛 R/S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娇 彭芳梅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86-287,共2页
一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国际经济环境面临许多不利因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案件增多,我国的外贸出口额下降。受此影响,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经济发展受挫,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开工不足、甚... 一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国际经济环境面临许多不利因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案件增多,我国的外贸出口额下降。受此影响,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经济发展受挫,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开工不足、甚至是停产、倒闭的风险,全国范围内的绝大部分产品需求均已饱和,投资需求不足。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救市措施,其中,由于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而被全国各级政府重点扶持,刺激其发展以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力评价体系 区域旅游 贸易保护主义 国际经济环境 国际金融危机 经济发达省份 中小企业 2008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孙久文 彭薇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8-35,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摆脱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步入了一个较快发展的时期。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率提升速度很快,在世界的城市化历史上都是很少有的。尽管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惊人的增长速度,但是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我国城市化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摆脱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步入了一个较快发展的时期。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率提升速度很快,在世界的城市化历史上都是很少有的。尽管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惊人的增长速度,但是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我国城市化发展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本文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类别化选择世界样本空间,从客观角度评价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并且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工业化 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侯景新 郭志远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9-54,共6页
由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威胁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挑战。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同时,城市地区排放的二氧化碳也迅速增加,低碳城市建设已迫在眉睫。文章从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入手,在对国内外低碳城... 由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威胁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挑战。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同时,城市地区排放的二氧化碳也迅速增加,低碳城市建设已迫在眉睫。文章从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入手,在对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低碳城市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