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55篇文章
< 1 2 1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民权利与社区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魏娜教授访谈
1
作者 魏娜 王耀才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8年第3期3-5,共3页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与改革时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要以敏锐的目光去关注社会的变革,以认真和理性的态度去研究社会问题,更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到这种变革之中。以知识分子的良知来观察社会、以知识分子的责任来回馈社会。
关键词 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生导师 社区发展 公民权利 社会发展 知识分子 改革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之治的逻辑与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祁凡骅教授访谈
2
作者 祁凡骅 余福海 罗琴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7,共5页
通过对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祁凡骅教授的采访,明确了中国治理的核心特征是党在治理体系中始终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与西方"选举型政党"相比,中国共产党"使命型政党"的特征在于中国共产党代... 通过对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祁凡骅教授的采访,明确了中国治理的核心特征是党在治理体系中始终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与西方"选举型政党"相比,中国共产党"使命型政党"的特征在于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须兼顾整体利益,同时长期执政,关注长远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转化为国家治理的优势,是通过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动员和面向下一代的公共教育体系实现的。新时代领导干部管理将更加关注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和国际化能力。推动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关键在于积极推动放管服改革,赋予企业等其他市场主体更大的自主权,促进社会多元化发展,壮大企业家队伍,弘扬企业家精神。中国在疫情期间创造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高度稳定的双奇迹,是基于四大原因:第一,中国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其核心是党的领导具有强大动员能力。第二,人民至上,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第三,疫情防控尊重科学规律,赋予医学专家充分话语权。第四,共产党长期的执政地位赢得了民众信任。总的来说,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国家治理体制的特征,也是中国国家治理的最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政党治理 领导干部管理 创新治理 制度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足实践 坚持创新 构筑有中国特色的MPA人才培养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 被引量:17
3
作者 董克用 许光建 王春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9,共6页
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在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中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创新招生模式,加强生源建设;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师资培训,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推广多元化教学方式;发... 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在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中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创新招生模式,加强生源建设;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师资培训,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推广多元化教学方式;发挥高校与政府的协同创新作用,完善社会实践训练;规范学位管理流程,保证学位论文撰写质量等。改革三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初步形成了一套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的MPA人才培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管理硕士(MPA)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管理硕士全案例教学实践研究——中国人民大学MPA培养经验与思考 被引量:12
4
作者 范永茂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14,共3页
公共管理硕士MPA是一种以公共管理实践为导向,重视应用,培养能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具有相对独立的培养模式。案例教学是适合MPA人才培养目的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它在国外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我国推广也十... 公共管理硕士MPA是一种以公共管理实践为导向,重视应用,培养能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具有相对独立的培养模式。案例教学是适合MPA人才培养目的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它在国外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我国推广也十分必要。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全案例教学实践为例,凸显教师作用、机构保障、班级设置等几方面的成功经验。中国人民大学MPA教育全案例教学的成功经验对深化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将带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管理硕士 案例教学 全案例教学 课程设置 教学经验 教学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土地利用冲突与土地制度改革——第十四届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席会暨中国土地科学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专业创立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8
5
作者 沈悦 严金明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16,共4页
第十四届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席会暨中国土地科学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专业创立30周年庆典暨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不动产高峰论坛于2015年5月9日和1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礼堂隆重召开,国家部委有关领导、来自国... 第十四届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席会暨中国土地科学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专业创立30周年庆典暨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不动产高峰论坛于2015年5月9日和1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礼堂隆重召开,国家部委有关领导、来自国内外各大高校及科研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师生校友等40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高峰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部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组、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席会、《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等单位主办。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甘藏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土地科学 中国人民大学 土地资源管理 土地制度 甘藏春 国土资源 学术机构 土地整治 房地产市场 土地流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管理学院开展规划教育的发展思路 被引量:1
6
作者 李东泉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5-140,共6页
在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的时代要求下,开展公共管理学基础上的城市规划教育已经显现出充分的必要性。文章提出在公共管理学院开展规划教育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领域明确其在国家规划体系中的定位:在理论方面,要结合公共管理学科丰厚的... 在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的时代要求下,开展公共管理学基础上的城市规划教育已经显现出充分的必要性。文章提出在公共管理学院开展规划教育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领域明确其在国家规划体系中的定位:在理论方面,要结合公共管理学科丰厚的理论基础,为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在实践方面,要结合公共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特点,培养面向规划管理与实施领域的专业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专业建设的侧重点包括:引进政治学、法学和管理学教育背景的专职教师,加强学生对新时期规划管理与实施机制的认识;将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用于规划研究中,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划理论建设;在教学环节中加强学生对城市物质空间属性的基本认识,建立与传统城市规划对话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划教育 公共管理学 建筑学 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应急治理:公共管理视角下应急管理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7
作者 杨开峰 曹嘉祺 陈妹 《治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85,159,共23页
“乌卡时代”(VUCA)之下,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社会安全面临重塑,应急管理亟待革新。本文梳理2019年至2024年间公共管理领域关于应急管理的国际研究文献,剖析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基于30本代表性期刊50... “乌卡时代”(VUCA)之下,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社会安全面临重塑,应急管理亟待革新。本文梳理2019年至2024年间公共管理领域关于应急管理的国际研究文献,剖析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基于30本代表性期刊504篇论文,研究发现当前研究普遍采用应急治理理论框架,聚焦政社互动机制,并深入探讨政府维度、社会维度及政社合作的核心议题。本文总结应急管理研究的七大趋势,包括治理范式的转型、伦理议题的深化、跨学科方法的融合、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全球应急管理的比较、不确定环境下的决策优化及韧性治理的探索。这些进展丰富了理论体系,为新时代应急管理提供了深刻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管理 文献综述 研究热点 学科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缘起、路径与展望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文钊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7-49,共13页
针对当前中国社会科学未来转向的讨论,我们提出以实践本土化和理论一般化为参照建构面向中国的公共管理学。这意味着要实现学科范式和实践关注的有效整合,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处理好科学逻辑与情景逻辑之间的关系,对实践进行科学... 针对当前中国社会科学未来转向的讨论,我们提出以实践本土化和理论一般化为参照建构面向中国的公共管理学。这意味着要实现学科范式和实践关注的有效整合,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处理好科学逻辑与情景逻辑之间的关系,对实践进行科学研究,让科学服务实践。对于公共管理学科范式而言,可以从微观、中观与宏观视角出发,以公共事务治理为主线,考虑时间因素和方法因素,建构一个基于行为、制度与秩序的统一框架,用于知识开发和积累。对于中国公共管理的重大问题而言,可以将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决策、执行和监督、顶层设计与底层创新、组织、制度和秩序、城乡治理、公平正义、大数据与政务服务等作为研究重点,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理论。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者对于中国公共管理问题研究相比,公共管理学者在理论自觉、方法科学和学术共同体建设方面仍然需要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公共管理学 科学逻辑 情景逻辑 未来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新的起点上推动规划学科发展--城乡规划与公共管理学科融合专家研讨 被引量:18
9
作者 黄艳 薛澜 +14 位作者 石楠 叶裕民 张庭伟 邹德慈 周婕 姜晓萍 崔功豪 郁建兴 何志方 陆军 武廷海 施卫良 唐子来 吕斌 杨开峰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21,31,共14页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重新召开并作出加强城市工作的总体部署,明确提出统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要求。2016年6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联合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教育部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重新召开并作出加强城市工作的总体部署,明确提出统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要求。2016年6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联合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教育部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城乡规划和公共管理学科融合发展研讨会”,会议对城乡规划工作内涵变化、城乡规划公共政策属性、城乡规划中的管理学规律、城乡规划与公共管理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和学位设置办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对今后的学科发展与规划工作具有战略意义。现将经发言人整理的此次研讨会专家发言集结刊登,以飨读者,希望推动城乡规划在新的起点上不断革新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融合 公共管理 城乡规划 规划学 专家 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师 改革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需求溢出理论与公共管理学基础理论的构建 被引量:17
10
作者 刘太刚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40,共6页
需求溢出理论的提出,意在弥补公共管理学基础理论薄弱的问题,尤其是弥补当前公共管理的流行理论在政府职能定位方面的不足。需求溢出理论主张:个人需求超出其本人及家庭的满足能力即为需求溢出,个人的需求溢出生成社会的公共事务,解决... 需求溢出理论的提出,意在弥补公共管理学基础理论薄弱的问题,尤其是弥补当前公共管理的流行理论在政府职能定位方面的不足。需求溢出理论主张:个人需求超出其本人及家庭的满足能力即为需求溢出,个人的需求溢出生成社会的公共事务,解决个人的需求溢出问题是公共管理的终极使命;当合法的个人需求之间发生冲突,具有压倒性正义优势因而需要由公共权力来维护的一方的需求溢出,即为公共利益。由此,需求溢出理论以个人的需求溢出为标尺,对政府的职能定位提出了比其他理论更为明确的方向性指导,因而更宜作为公共管理学的基础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管理 需求溢出 公共物品 公共事务 公共利益 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核心价值的普世性及治理儒学的提出——兼论治理儒学对公共管理学的意义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太刚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7-106,共10页
儒家核心价值是由仁、义、智构成的价值三角,礼、信、廉、耻、忠、孝、勇等其他价值都是在核心价值之外的次级价值。儒家核心价值的普世性不仅在于其与西方普世价值中的公共性及科学理性的殊途同归,更在于它是人类进化的必然归宿,且经... 儒家核心价值是由仁、义、智构成的价值三角,礼、信、廉、耻、忠、孝、勇等其他价值都是在核心价值之外的次级价值。儒家核心价值的普世性不仅在于其与西方普世价值中的公共性及科学理性的殊途同归,更在于它是人类进化的必然归宿,且经过了古今中外的实践验证。儒家的核心价值在治理领域的逻辑延展就形成了治理儒学,即以防范和解决社会问题为研究进路的儒学。其基本要点有五:第一,以防范及解决社会问题(或称社会事务、公共事务、公共问题)为最终归依的儒学目的论;第二,以仁、义、智为核心价值的儒家社会建构与制度安排论;第三,以格致诚正(内圣)、修齐治平(外王)为个人参与社会治理的儒家治理技术路线论;第四,在治国理政领域重义甚于重仁的义政论(区别于传统的仁政论);第五,强调儒家的治理思想与当代公共管理学理论的相互滋养与阐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儒学 普世价值 政治儒学 核心价值 需求溢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管理学学科建构的过程与依据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康之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2-71,共10页
公共管理学的兴起意味着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的出现。作为一门学科,公共管理学是在20世纪后期兴起的,可以说是一门在21世纪成长起来的新学科。20世纪后期以来,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许多新的问题出现了,传统的成熟学科对这些问题的把握... 公共管理学的兴起意味着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的出现。作为一门学科,公共管理学是在20世纪后期兴起的,可以说是一门在21世纪成长起来的新学科。20世纪后期以来,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许多新的问题出现了,传统的成熟学科对这些问题的把握显得力有不逮,更不用说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方案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公共管理学应运而生。在公共管理学这门学科的建构过程中,中国学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时至今日,这门学科还仅仅代表的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就学科体系而言,其尚未建立起来。所以,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成长中的学科。通过与其他相关学科比较可以发现,公共管理学已经实现了中轴性知识的转移。这是因为,公共管理学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是出于解决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新问题的需要而走上学科建构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管理学 学科建构 研究视角 新兴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动研究在公共管理学研究中的实践面向 被引量:6
13
作者 祁志伟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2年第1期178-186,共9页
行动研究是一种既要采取行动,又要创造有关行动知识或理论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强调迭代性与持续性,被研究者不再是研究的对象,而成为新的研究主体,各环节的研究内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社会情境(条件)的变化不断修正、探讨和调试。行... 行动研究是一种既要采取行动,又要创造有关行动知识或理论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强调迭代性与持续性,被研究者不再是研究的对象,而成为新的研究主体,各环节的研究内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社会情境(条件)的变化不断修正、探讨和调试。行动研究的一般性程序由计划、行动、观察与反思四大环节组成,具有问题导向、实践者双重身份与螺旋结构的基本特征。随着公共管理研究对象的日趋复杂,传统化的研究方法边界亟待进一步拓展,鉴于此,尝试将成熟的行动研究应用于新的领域,并在解决公共管理现实问题、研究方法转型与创新层面提供实践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研究 螺旋结构 科学方法 问题导向 公共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我国公共管理体系优化途径分析--评《公共管理学》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宇彤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F0002-F0002,共1页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领域纷纷步入新常态。在此情境下,公共管理功能、体系需要被重新定位。徐双敏主编、科学出版社2021年2月出版的《公共管理学》一书,从理论、主体、职能、人力资源、政策、绩效、危机等...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领域纷纷步入新常态。在此情境下,公共管理功能、体系需要被重新定位。徐双敏主编、科学出版社2021年2月出版的《公共管理学》一书,从理论、主体、职能、人力资源、政策、绩效、危机等多个维度对公共管理展开全面论述,构建出较为系统的公共管理基本框架,为审视当下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公共管理体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源 优化途径 新常态 公共管理体系 科学出版社 基本框架 重新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公共管理伦理学”的历史可能性的证明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康之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共6页
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公共管理到行政管理再到公共管理的历程。人类伦理关系的普遍性决定了在公共行政的领域中研究伦理问题的必然性。但是 ,2 0世纪的行政学发展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否定了伦理研究的可能性。随着行政学理论的发展 ,以及公... 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公共管理到行政管理再到公共管理的历程。人类伦理关系的普遍性决定了在公共行政的领域中研究伦理问题的必然性。但是 ,2 0世纪的行政学发展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否定了伦理研究的可能性。随着行政学理论的发展 ,以及公共行政从政府管理推广到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伦理学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课题。揭示公共管理伦理产生的可能性 ,对于公共管理学学科体系的建设来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 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管理伦理学的基础和特征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康之 《东南学术》 2002年第5期147-151,共5页
公共管理伦理学是公共管理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作为一门职业伦理学而出现的。但是 ,与传统的所有职业伦理学不同 ,它的学科基础不是社会分工 ,而是社会分群。这一点决定了公共管理伦理学的研究是一项全新的创造性工作。... 公共管理伦理学是公共管理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作为一门职业伦理学而出现的。但是 ,与传统的所有职业伦理学不同 ,它的学科基础不是社会分工 ,而是社会分群。这一点决定了公共管理伦理学的研究是一项全新的创造性工作。公共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方式 ,人类社会中的一些基本的社会关系中的新质因素都会聚集到这个领域中来 ,而公共管理伦理关系更是一种全新的伦理关系 ,而且会在公共管理活动中转化为一系列新的规范。公共管理伦理学的任务正是要研究公共管理的新型伦理关系 ,探讨伦理关系向道德规范转化的规律和机制。由于研究对象的时代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伦理学 分工 分群 职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法信托:英美实践及未来中国公共管理的借鉴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太刚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30,共8页
伴随着近现代公私法融合的趋势,滥觞于私法领域的信托逐渐进入公法领域,进而形成了一个新的信托种类——公法信托,即由国家等公共机构作为创设人、以特定的公共财产为信托财产、为实现公共利益而以特定或不特定的个人为受益人、以特定... 伴随着近现代公私法融合的趋势,滥觞于私法领域的信托逐渐进入公法领域,进而形成了一个新的信托种类——公法信托,即由国家等公共机构作为创设人、以特定的公共财产为信托财产、为实现公共利益而以特定或不特定的个人为受益人、以特定的法律法规作为设立信托的意思表示的信托。英国的国家信托和美国的阿拉斯加永久基金是公法信托在英美国家的成功实践和典型例证。公法信托对于我国的政府性基金、住房公积金、公立博物馆、自然及人文景观及国有资产等领域的管理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进而有助于推进我国的事业单位改革、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及其收益分配制度的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法信托 国家信托 永久基金 景区管理 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民的凝聚力是如何形成和激发的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丛虎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8期12-15,共4页
凝聚力就是向心力、团结力。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又推动着新中国不断地克服艰难险阻,筚路蓝缕、玉汝于成,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也来自于强大的民族与社会凝聚力,而中国特色的社... 凝聚力就是向心力、团结力。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又推动着新中国不断地克服艰难险阻,筚路蓝缕、玉汝于成,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也来自于强大的民族与社会凝聚力,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成功又产生了强大的民族与社会凝聚力。新时代要努力增进人民凝聚力,汇聚更加磅礴的力量,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新篇章,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聚力 国家治理 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公共管理伦理学”研究的原则性构想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康之 《学习论坛》 2005年第10期47-50,共4页
公共管理伦理学是伦理研究的一个全新的领域,它既是一般伦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又是伦理学发展的一种新的形态。公共管理伦理学的研究对于公共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建设来说,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它的基本任务就在于揭示公共管理这种新型社会... 公共管理伦理学是伦理研究的一个全新的领域,它既是一般伦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又是伦理学发展的一种新的形态。公共管理伦理学的研究对于公共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建设来说,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它的基本任务就在于揭示公共管理这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服务精神,思考这种服务精神转化为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的可能性,发现公共管理者在公共管理活动中贯彻和落实这种服务精神的现实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伦理学 服务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中国超大规模的公共教育信息化之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林建祥教授访谈
20
作者 林建祥 余福海 刘石奇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7,F0003,共6页
通过对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林建祥教授的采访,明确了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互促的重要性,LOGO思想把学习/研究的对象分解为基本成分,把成分再组合为各种结构,适于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方法论,在教育与知识表达上已有较多应用实例。教育科学已发展... 通过对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林建祥教授的采访,明确了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互促的重要性,LOGO思想把学习/研究的对象分解为基本成分,把成分再组合为各种结构,适于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方法论,在教育与知识表达上已有较多应用实例。教育科学已发展到学习科学阶段,亟须信息科学、智能科学、脑科学、心理学,以及新出现的认知科学、思维科学等多个学科融合协作。幼儿教育结合编程教学,职业教育结合远程技术,将有更大发展空间。北大120周年的教改,建设了数学生命科学和计算社会科学等新兴学科,仍须向智能化迈进。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先驱,林建祥教授认为,中国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是他的中国梦;融合信息科学与学习科学多学科智慧,实现超大规模的公共教育信息化,是较快较好地实现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LOGO思想 信息科学 学习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