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塑中国宗教谱系:济度宗教的发生、调适与迁流——评《救劫:当代济度宗教的田野研究》
1
作者 郑泽颖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9-189,共1页
长期以来,无论政界或学界,对"道(教)门属不属于宗教""道(教)门是宗教还是邪教"此类问题的态度总是模棱两可,变动不居。有关道(教)门性质的各种界定,从晚清至今,纷繁复杂。如今,陈进国深入田野,走近宗教现场,通过搜集、分析丰... 长期以来,无论政界或学界,对"道(教)门属不属于宗教""道(教)门是宗教还是邪教"此类问题的态度总是模棱两可,变动不居。有关道(教)门性质的各种界定,从晚清至今,纷繁复杂。如今,陈进国深入田野,走近宗教现场,通过搜集、分析丰富的民族志材料,为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宗教 田野研究 谱系 当代 民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牛延锋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9-111,共3页
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突出了道德在果报产生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果报是自身善恶行为的必然结果,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强调主体自身的决定作用,自作自受,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这就要求人们从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使人乐于从善而畏惧作恶... 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突出了道德在果报产生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果报是自身善恶行为的必然结果,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强调主体自身的决定作用,自作自受,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这就要求人们从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使人乐于从善而畏惧作恶。这有助于形成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对社会的和谐进步产生积极的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报应思想 和谐社会 伦理道德 积极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现代密教文化复兴运动浅探 被引量:2
3
作者 何建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0-105,共6页
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史中,佛教文化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而密教文化的复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民初日本政府要求来华"反哺"密宗的企图,在近现代中国救亡图存和民族文化复兴运动中直接剌激了密教文化的复兴,渊源于唐朝... 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史中,佛教文化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而密教文化的复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民初日本政府要求来华"反哺"密宗的企图,在近现代中国救亡图存和民族文化复兴运动中直接剌激了密教文化的复兴,渊源于唐朝密宗的日本密教被引进中国,并在1920年代形成热潮。稍后九世班禅到达内地,积极推动了藏传密教的迅速传播,并在1930年代逐渐取代日密的影响而成为密教文化复兴的主流。近现代中国密教文化的复兴之路虽充满曲折,仍彰显出民族文化重兴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现代 中国佛教 密宗 文化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湛然研究现状综述
4
作者 俞学明 《浙江学刊》 CSSCI 2004年第1期133-136,共4页
天台宗九祖湛然对于天台宗在中唐时期的中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对他的研究还处于相对冷落的状态。二十世纪以来 ,大陆学者研究湛然和唐代天台宗的专著只有台湾出版的赖永海的《湛然》 ,其他专论也凤毛麟角 ,有关研究只散落于一些通论中... 天台宗九祖湛然对于天台宗在中唐时期的中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对他的研究还处于相对冷落的状态。二十世纪以来 ,大陆学者研究湛然和唐代天台宗的专著只有台湾出版的赖永海的《湛然》 ,其他专论也凤毛麟角 ,有关研究只散落于一些通论中。本文拟从湛然生平、思想、中兴的贡献等方面梳理大陆学者对湛然的研究现状 ,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并期待更多研究成果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然 中唐时期 《湛然》 通史 通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佛教界对“根本佛教”的探求——以松本史朗的“缘起说”为中心
5
作者 张文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3-50,共8页
对"根本佛教"或佛教的"根本精神"的追求是日本佛教学术界自近代以来最显著的思想特征之一。这一思想特征也表现在当代"批判佛教"思想家的佛教论述中。如松本史朗对缘起说的再解释以及对原始佛教的再构筑... 对"根本佛教"或佛教的"根本精神"的追求是日本佛教学术界自近代以来最显著的思想特征之一。这一思想特征也表现在当代"批判佛教"思想家的佛教论述中。如松本史朗对缘起说的再解释以及对原始佛教的再构筑既是其"批判佛教"的理论原点,也是其"批判佛教"的理论归结点。松本史朗从时间性的"突变"角度规定缘起说,是对日本佛教界从空间性的"相依"立场把握缘起说之传统立场的反动,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单纯从"时间性"出发理解缘起说,如同单纯从"空间性"理解缘起说一样都是片面的。松本史朗虽然对基于文献学的客观主义学问观持否定态度,但事实上建立在个体信念基础上的学问具有多大的客观性同样也值得怀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佛教 批判佛教 松本史朗 缘起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灌顶经》形成及其作者考 被引量:7
6
作者 伍小劼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5-111,155,共7页
十二卷本《大灌顶经》是南北朝时期中国僧人撰写的经典,亦即所谓伪经。关于十二卷《大灌顶经》的形成有各种说法,但从经文本身提供的内证,参酌其他资料,可以考定《大灌顶经》后三卷产生于北魏太武帝灭法之前,前九卷产生于北魏太武帝灭... 十二卷本《大灌顶经》是南北朝时期中国僧人撰写的经典,亦即所谓伪经。关于十二卷《大灌顶经》的形成有各种说法,但从经文本身提供的内证,参酌其他资料,可以考定《大灌顶经》后三卷产生于北魏太武帝灭法之前,前九卷产生于北魏太武帝灭法之后。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公元457年)被集中编辑为十二卷,《大灌顶经》的作者为刘宋沙门慧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灌顶经 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 伪经 药师经 慧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全真华山派在家道源流——以旅顺口长春庵、老爷庙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何建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1-138,共8页
本文以大连旅顺口的长春庵及其附近的老爷庙为个案探讨东北全真华山派在家道系统传承的形成和变迁,通过分析长春庵的碑文资料和老爷庙看庙后人的口述史料,本文指出,无论是直接传承于山东华山派的在家道,还是传播到旅顺口之后由出家清居... 本文以大连旅顺口的长春庵及其附近的老爷庙为个案探讨东北全真华山派在家道系统传承的形成和变迁,通过分析长春庵的碑文资料和老爷庙看庙后人的口述史料,本文指出,无论是直接传承于山东华山派的在家道,还是传播到旅顺口之后由出家清居道逐渐演变而成的在家道,都客观地反映了全真华山派在适应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中积极拓展自己的生存方式的一种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全真华山派 长春庵 老爷庙 在家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羲之书帖中所见的“五斗米道”——中古士人道教信仰形态之一探 被引量:3
8
作者 程乐松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0-125,共6页
王羲之是魏晋时期道教信仰的代表人物之一,书帖是研究王羲之信仰及日常生活的重要材料。一般而言,学界都接受"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的说法。然而,如果细究王羲之书帖中所见的道教信仰形态,章仪、服食与养生,可知其与五斗米... 王羲之是魏晋时期道教信仰的代表人物之一,书帖是研究王羲之信仰及日常生活的重要材料。一般而言,学界都接受"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的说法。然而,如果细究王羲之书帖中所见的道教信仰形态,章仪、服食与养生,可知其与五斗米道的关联仍是模糊的。因此,可以围绕王羲之的书帖,在深入分析书帖内容基础上,尝试将书帖与道教经典文献对参,重述书帖中所见的王氏的道教信仰与实践,依此说明:王羲之在信仰实践中使用的章仪继承了五斗米道和太平道首过疗疾的观念,但在形式上是否属于"张氏五斗米道"仍存疑;王羲之的信仰实践不能脱离两晋之际士族的信仰"常态",并不能将他的信仰简单归结为"张氏五斗米道"或"天师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羲之 《官奴帖》 章文 服食 五斗米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对生活禅的理解和希望 被引量:1
9
作者 方立天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共3页
净慧长老作为"生活禅"的倡导者,系统阐述了生活禅的佛学内涵和社会价值,对生活禅的修行理念和方法作了全面的理论定位。方立天认为,生活禅是通过觉悟人生来奉献人生,非常有利于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楼宇烈认为,生活禅体现了... 净慧长老作为"生活禅"的倡导者,系统阐述了生活禅的佛学内涵和社会价值,对生活禅的修行理念和方法作了全面的理论定位。方立天认为,生活禅是通过觉悟人生来奉献人生,非常有利于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楼宇烈认为,生活禅体现了禅宗皈依自性、不离世间的根本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梁世和认为,生活禅的理论和实践把人间净土与终极关怀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两者的和谐统一。何石彬认为,生活禅体现了禅的现实性与超越性、普遍性与包容性的统一,其当下性则成为修学实践的起始点和落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 社会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摩头陀行及其律学意蕴
10
作者 温金玉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87-92,共6页
头陀行是早期佛教最常见的一种修持方式。尽管佛陀反对偏执于苦修,但佛教作为"少欲知足"的信仰系统,其发展的极致必然是对苦行的推崇。达摩"二入四行"说,虽有无限的发展向度,但其"四行"说可看作是头陀行... 头陀行是早期佛教最常见的一种修持方式。尽管佛陀反对偏执于苦修,但佛教作为"少欲知足"的信仰系统,其发展的极致必然是对苦行的推崇。达摩"二入四行"说,虽有无限的发展向度,但其"四行"说可看作是头陀行在中土的翻版。头陀行的价值意义在于提倡少欲知足,是对修行者的一种规约。但忠实奉行头陀行的达摩禅系却一直受到正统僧团的排斥与打击。禅僧蓄徒聚众、游方乞食、行无轨迹的组织方式和生存形态,也一直遭到政府的打压。达摩头陀行思想与实践模式的意义在于,这种独处山林的修道方式,为以后道信、弘忍建立固定僧团与安居基地提出了课题和任务,同时也提供了可资吸取的教训和可避免的挫伤。特别是为丛林清规的产生找到了历史的必然性,更昭示了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现实是僧团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摩 头陀行 戒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真道遇仙派祖庭东华宫历史沿革考
11
作者 张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3-88,共6页
全真道遇仙派祖庭东华宫是全真道第二代掌教马钰创建的传教中心,在全真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金元之际东华宫的创建、兴衰的历史变迁不仅反映了山东半岛全真道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也从一个侧面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全真道从早期... 全真道遇仙派祖庭东华宫是全真道第二代掌教马钰创建的传教中心,在全真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金元之际东华宫的创建、兴衰的历史变迁不仅反映了山东半岛全真道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也从一个侧面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全真道从早期苦修济世发展到后来注重立观度人的传教方式的历史性转变。而正是这一传教方式的重大转变,全真道在北方朝野间得以迅速传播,并逐渐流传到南方,成为元明清时期与江南正一道并行的中国道教的主要流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真道 马钰 遇仙派 东华宫 传教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获《解真三十八代天师圹志》考释 被引量:1
12
作者 姜守诚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6-54,共9页
张与材是龙虎山正一派三十八代天师,掌教21年,多有建树,颇受元廷礼遇,死后更是哀荣倍至,元仁宗颁旨在抚州路金溪县名扬山(峰)修造墓祠,礼部尚书元明善撰写碑文。近年发现的《解真三十八代天师圹志》是研究张与材的第一手资料,明确记载... 张与材是龙虎山正一派三十八代天师,掌教21年,多有建树,颇受元廷礼遇,死后更是哀荣倍至,元仁宗颁旨在抚州路金溪县名扬山(峰)修造墓祠,礼部尚书元明善撰写碑文。近年发现的《解真三十八代天师圹志》是研究张与材的第一手资料,明确记载了张与材出生与死亡的具体时间以及其兄张与棣最后一次入觐并解化的年份,言明张与材袭教以来所受的恩崇礼遇与朝觐的次数,谈到第二代嗣师、第三代系师和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经他奏请而获赐徽号,并提及其亲属——母周氏、妻易氏、子女的名讳等。这些内容大部分不见载于传世文献,属于首次揭示,对于弥补传世史料记载的缺失和不足有重要意义。将新获《圹志》与《龙虎山志》《汉天师世家》等文献进行对读,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张与材的家世、履历、作为和哀荣,澄清一些误解和疑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真三十八代天师圹志》 张与材 龙虎山天师府 正一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