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他者存在的自我理解与启蒙——从《人类学通论》课程出发的文化研究向度
1
作者 赵旭东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153,共17页
20世纪初,人类学传入中国,与中国社会学研究相结合,成为研究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独特性方法。人类学关注某一特定生态以及心态中长久生活着的人和人群,关注个人、社会与文化的整体性存在。田野工作与民族志书写描画了人类自身存在的多样... 20世纪初,人类学传入中国,与中国社会学研究相结合,成为研究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独特性方法。人类学关注某一特定生态以及心态中长久生活着的人和人群,关注个人、社会与文化的整体性存在。田野工作与民族志书写描画了人类自身存在的多样性、多维性以及多义性,并对此给出整体性、整全性以及整合性的理解。人类学可谓是一门自我救赎的学问,通过人类学家精神和体力上的自我付出甚至牺牲,而获得对人类所构成世界在理解上的超越与升华。人类学让我们知道了他者的存在。这一他者体现出了人类生活差异性、陌生感以及不一样的,而非是敌意性的存在。人类浮游于一和多之间,并因此而获得对于人性存在的扎实性理解以及自我启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通论 自我理解 田野工作 民族志 人类学的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类学出发而有的法律理解——基于一种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文化认知
2
作者 赵旭东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72,共12页
从人类学出发的法律理解是真正回到人的文化语境中而有的一种理解,这是自主知识体系发生的前提,它基于文化认知而生成。因此,法律首先是人的问题,而人的理解问题成就了法律的规则和意义的来源之所。法律问题的发生就是法律与人之间的一... 从人类学出发的法律理解是真正回到人的文化语境中而有的一种理解,这是自主知识体系发生的前提,它基于文化认知而生成。因此,法律首先是人的问题,而人的理解问题成就了法律的规则和意义的来源之所。法律问题的发生就是法律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绑定,基于此而思考法律,法律便是嵌入并缠绕着社会生活或者文化本身的一种存在。文化在社会过程中发生,是各种生活问题解决的集合体。因此,一种过程性法律的发生学就成为人类学理解的核心。在这一过程中理解社会生活的意义,而法律在社会中的规范性使得一种文化价值的行动引领成为可能。从人类学出发的法律理解,也就是一种限定性交换意义上的基本公平,而一项最为具有基本意义的近乎法律保障的平衡便是人的一方面有所失,而另一方面有所得,这成就了一种社会关系中的互惠性追求的行动过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文化认知 人的问题 过程性法律发生学 互惠性追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类学为什么会远离江河文明? 被引量:17
3
作者 赵旭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8-76,共9页
中国的人类学从其建立伊始便可以说是村落取向的。由此而有了一套以人为中心的西方现代世界的知识生产方式。但中国人对于自然山水的信仰,似乎并没有随着这种科学理性的成长而逐渐消失,反而因此得到了增强。尽管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开... 中国的人类学从其建立伊始便可以说是村落取向的。由此而有了一套以人为中心的西方现代世界的知识生产方式。但中国人对于自然山水的信仰,似乎并没有随着这种科学理性的成长而逐渐消失,反而因此得到了增强。尽管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开始所确定下来了一种实验室的范式,但今日的中国民族志不可以再次远离江河文明的表述,而需要寻找一个从人到物翻转的支撑点,从过度以人为中心的关注、描记与书写,而翻转到人对诸如江河、山川等自然物以及人造物的依赖、依恋以及依附的考察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类学 村落研究 江河文明 以人为核心 以自然为核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中国人类学的自主性——基于世界性文化转型视角的自我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赵旭东 汪再欣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51,共9页
人类学作为自诞生之日起就内嵌着世界性传统观念的学科,面向世界性文化转型的中国人类学,可以说是面向一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格局。中国人类学起初明显带有“海外嫁接”的特色,照搬而来的西方人类学理论基础与中国具体语境相结合的实践中... 人类学作为自诞生之日起就内嵌着世界性传统观念的学科,面向世界性文化转型的中国人类学,可以说是面向一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格局。中国人类学起初明显带有“海外嫁接”的特色,照搬而来的西方人类学理论基础与中国具体语境相结合的实践中,诸多中国本土的文化特征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忽略与掩盖。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重新唤起一部分研究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视,其延续千年的开放性、包容性自在经验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具体转型实践,可作为建构中国人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第一块基石,进一步更可为世界性文化转型的观察和共建奠定基础。人类学的学科思路中蕴含着我者与他者的思维框架,由我者出发朝向异己的他者投射出遥远的目光,以他者之存在觉察和印证我者。因此,中国人类学是在一个世界大舞台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而有的一种自主性的自觉超越,是一种建立在超越民族主义之上的世界性意义的自主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类学 文化自觉 自主知识体系 世界性文化转型 超越民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费孝通学术思想中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从乡土中国到转型中国的一种文化转型人类学的新探索 被引量:3
5
作者 赵旭东 海子奕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89,共10页
费孝通的学术生涯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交相辉映。无论是“差序格局”“志在富民”“文化自觉”这些经典概念,抑或是学术生涯晚期对“心态”的关注,费孝通始终基于本乡本土的立场来思考中国作为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应当如何实现现代化。同... 费孝通的学术生涯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交相辉映。无论是“差序格局”“志在富民”“文化自觉”这些经典概念,抑或是学术生涯晚期对“心态”的关注,费孝通始终基于本乡本土的立场来思考中国作为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应当如何实现现代化。同时,他也特别关心不同的现代化模式对中国人历史传统和家庭人伦的冲击。梳理费孝通不同学术阶段中内隐的中国式现代化追求,从他思考的层次、方向和力度中汲取营养,可以为当下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人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相关讨论提供新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转型人类学 文化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异域到本土:中国法律人类学本土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5
6
作者 赵旭东 张洁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6-157,共12页
法律人类学就是运用人类学的视角去研究"他者"文化的法律规则的研究。本文通过梳理国外法律人类学的相关文献,认为法律人类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经历了学科互渗与发现的初始时期、法律民族志田野方法确立的奠基时期、以及经历... 法律人类学就是运用人类学的视角去研究"他者"文化的法律规则的研究。本文通过梳理国外法律人类学的相关文献,认为法律人类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经历了学科互渗与发现的初始时期、法律民族志田野方法确立的奠基时期、以及经历四次范式转移的成熟发展时期,并呈现出法律人类学发展的趋势与特点。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的法律人类学经过几次研究范式的转移和议程的跳跃,逐步产生出一些具有独特视角和议题的法律人类学的民族志,这几个民族志分别从人情与互惠的视角、作为社会控制的视角、作为一种地方知识文化的法律逐步发展走向成熟。如今的法律人类学学科充满勃勃生机,并且有更多多学科融合发展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人类学 发展简史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文化的组织:人类学组织研究反思 被引量:12
7
作者 庄孔韶 方静文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12,共6页
对人类学组织研究的回顾和梳理表明,从家族、宗族等传统组织到企业等现代组织,人类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对非正式组织的强调以及文化视角的采纳。将文化视角与认识组织的重要方式"隐喻"相融合,就得到"作为文化的组织"... 对人类学组织研究的回顾和梳理表明,从家族、宗族等传统组织到企业等现代组织,人类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对非正式组织的强调以及文化视角的采纳。将文化视角与认识组织的重要方式"隐喻"相融合,就得到"作为文化的组织"的思想,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组织的理解和文化诠释,并且能够被转换于应用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正式组织 隐喻 作为文化的组织 组织文化 组织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观念对人类学文明研究的新拓展 被引量:7
8
作者 赵旭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5,共8页
文明互动的机制并非受到文明核心区画地为牢一般的自我疆域界限的限制。文明的观念在这个意义上又重新进入到今天人类学家的视野之中,由此而使我们有机会把原来一种定点民族志的田野研究,放置到诸多形式的通道、流域、走廊以及道路的更... 文明互动的机制并非受到文明核心区画地为牢一般的自我疆域界限的限制。文明的观念在这个意义上又重新进入到今天人类学家的视野之中,由此而使我们有机会把原来一种定点民族志的田野研究,放置到诸多形式的通道、流域、走廊以及道路的更为广阔的文明互动与流变的形成轨迹之中去考察,这便成为今日人类学视野新拓展的当务之急。需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做一种人类学的文明俯瞰,而非局限于传统人类学民族志所曾经训导我们的如何用匍匐于地上的眼光狭小的人类学。需要有与时俱进的胸怀去构建起真正人类学意义上的"一带一路",从一种文明的关怀上去看待我们的人类学所一直孜孜以求的社会、个人与文化的那些复杂性的关系。这是人类学拓展新的研究空间之所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文明 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乡关系的理想类型——基于一种文化转型人类学的探索 被引量:2
9
作者 赵旭东 杨修业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1-63,共13页
人类学往往将村落作为研究中国的基本单位,却忽视了城市也是文明载体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回顾中国城市从古代到现代历史发展进程,认为古代城市虽几经变迁,其背后的城市宇宙观保持不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儒家文化,其实质是人、神、自然... 人类学往往将村落作为研究中国的基本单位,却忽视了城市也是文明载体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回顾中国城市从古代到现代历史发展进程,认为古代城市虽几经变迁,其背后的城市宇宙观保持不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儒家文化,其实质是人、神、自然相互融入的思维。在体现融入思维的儒家文化统合下,城市与乡村相互联系,互惠互补;然而,东西方文化的再次接触,这种思维被西方主客观二元对立的思维所取代。与此同时,受到世界市场的冲击,城乡逐渐发展出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这一关系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迫切诉求中得到加强,并塑造了城乡二元结构。本文希望借鉴传统中国的融入思维,对理想中国下的理想城乡做出憧憬,为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做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城乡关系 理想类型 文化转型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的中国70年——处在一种分合激荡大潮中的学科文化自觉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旭东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3-34,共12页
中国的人类学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已走过了70年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学在民族学与社会学的双重羽翼庇护中内隐了自己的主体意识,并由此形成了在南方的人类学更偏向于民族学,而北方的人类学更偏向于社会学的研究取向。1979年... 中国的人类学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已走过了70年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学在民族学与社会学的双重羽翼庇护中内隐了自己的主体意识,并由此形成了在南方的人类学更偏向于民族学,而北方的人类学更偏向于社会学的研究取向。1979年,中国恢复社会学的同时,也为人类学的独立地位这一问题的提出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并影响到后来人类学在其他诸多社会科学中的主体地位。人类学的中国时代伴随着一种文化自觉而有大踏步地发展,人类学的包容性和心存异趣为人类学参与世界更大范围的事务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前提与基础。中国人类学需要有一种更为强劲的'在一起'的努力去迎接学术文化新时代的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70年 南方人类学 北方人类学 文化自觉 人类学的中国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性的身体:医学人类学未来的研究引论 被引量:19
11
作者 西佩.休斯 罗克著 +2 位作者 罗文宏 黄剑波 张有春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16,共7页
西方哲学对心/身,个人/社会的二元假设影响了整个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式,对身体的研究不仅旨在界定医学人类学的本质,也为整个人类学学科提供了哲学上的支撑。有关身体既定观念的解构,可从人类学和其学科及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用概念化身体... 西方哲学对心/身,个人/社会的二元假设影响了整个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式,对身体的研究不仅旨在界定医学人类学的本质,也为整个人类学学科提供了哲学上的支撑。有关身体既定观念的解构,可从人类学和其学科及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用概念化身体的方法从个体身体、社会身体和身体政治三种视角来进行考察,而把情感作为主题,是这一研究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社会身体 身体政治 情感 医学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入祖坟”:太行山区丧葬禁忌的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罗士泂 赵旭东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5-100,共6页
能否进入祖坟以及是否以"正确"的方式和"整全"的形式顺利进入祖坟,是太行山区段村村民去世之后必须直面的问题。以祖坟为中心,当地民众在"券墓""寄埋""起干丧"等长期的丧葬实践过程... 能否进入祖坟以及是否以"正确"的方式和"整全"的形式顺利进入祖坟,是太行山区段村村民去世之后必须直面的问题。以祖坟为中心,当地民众在"券墓""寄埋""起干丧"等长期的丧葬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程序的正当性、形式的整全性、边界的区隔性等丧葬特征。借助长期的田野观察及详细的个案描述,本民族志报告指出了当地的丧葬习俗通过边界的"立"与"破"所完成的内在结构转换。把握这种结构转换,有助于人们了解当地的丧葬文化,从根本意义上理解民众对死后系统安排的文化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葬 习俗 人类学 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一起:一种文化转型人类学的新视野 被引量:39
13
作者 赵旭东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35,共12页
人类学家有责任对文化从深层次去思考,并应承担起一种学术的责任,将文化真正当作文化去加以研究。要从原来西方将文化的发展引到一个尽头的状况中拉回来,重新思考中国文化在此基础之上该如何发展。任何文化都会有底色。西方文明的文化... 人类学家有责任对文化从深层次去思考,并应承担起一种学术的责任,将文化真正当作文化去加以研究。要从原来西方将文化的发展引到一个尽头的状况中拉回来,重新思考中国文化在此基础之上该如何发展。任何文化都会有底色。西方文明的文化底色是一种理性的成长。文化转型体现在各种形式的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与文化的支配上。其后果是在于我们的心不在一起,或者我们的情感不在一起,我们的学术不在一起。与一种分离技术相背离,切实需要告别反思、拒绝批评与消解权力,由此而达致真正的和而不同的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一起 文化转型 分离技术 权力 告别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祝福》中的“宗教潜对话”——一个宗教人类学的文本解读 被引量:4
14
作者 叶隽 黄剑波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9-108,共10页
以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对小说文本《祝福》进行解读,可看到其中丰富的历史场景,文本中不仅隐含了20世纪初期乡村社会中儒教、道教与基督教的“宗教潜对话”命题,也隐约浮现了鲁迅本身的宗教观与思想发展状况及当时的历史背景与思... 以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对小说文本《祝福》进行解读,可看到其中丰富的历史场景,文本中不仅隐含了20世纪初期乡村社会中儒教、道教与基督教的“宗教潜对话”命题,也隐约浮现了鲁迅本身的宗教观与思想发展状况及当时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史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基督教 宗教对话 《祝福》 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愁中国的两种表达及其文化转型之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路径和模式研究 被引量:27
15
作者 赵旭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7-136,共10页
在一个新时代,人类学的中国乡村研究正在面临一种新的知识探究的处境,即种种源于城市的乡愁意识对乡村的影响和改造,这些影响和改造基于一种现代性追求而发生,其内含着一种正向的与负向的乡愁,与此相对应的是建设本能和破坏本能所支配... 在一个新时代,人类学的中国乡村研究正在面临一种新的知识探究的处境,即种种源于城市的乡愁意识对乡村的影响和改造,这些影响和改造基于一种现代性追求而发生,其内含着一种正向的与负向的乡愁,与此相对应的是建设本能和破坏本能所支配的加法与减法的乡愁。理解这种乡愁中国的最佳途径和模式便是能够切实有一种基于土地制度和家庭制度的变迁而来的农民参与的乡村文化振兴,同时还要真正回归到农民的自主性之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乡愁中国 文化转型 乡村文化振兴 农民的自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个人、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田野民族志方法的探索与尝试之路 被引量:19
16
作者 赵旭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6,共16页
人类学的田野民族志得重新返回到人的问题上来理解,人是在社会与文化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互构中完成其波动性的生命历程的。对人而言是波动性的存在,对社会而言是一种结构化,而对文化而言则是一种重构性。人类学需要一种田野八式的扎... 人类学的田野民族志得重新返回到人的问题上来理解,人是在社会与文化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互构中完成其波动性的生命历程的。对人而言是波动性的存在,对社会而言是一种结构化,而对文化而言则是一种重构性。人类学需要一种田野八式的扎实田野,同时也需要线索民族志的问题解决,更需要与时俱进的微信民族志的新文化书写。中国人类学家在这方面必然大有可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 社会 文化 田野民族志 人的波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进程与乡村振兴——基于一种文化转型人类学视角下的移民思考 被引量:12
17
作者 赵旭东 朱鸿辉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3-51,共9页
中国传统的乡土性的社会文化及其育化的人在互动和游移中面临诸多的挑战。人类学作为关注社会文化发展的学科,需要关注到这种转型及其遇到的挑战,转变原有着力关注静态的聚焦式的视角为追溯动态的线索式的视角,并需要在用关注动态变迁... 中国传统的乡土性的社会文化及其育化的人在互动和游移中面临诸多的挑战。人类学作为关注社会文化发展的学科,需要关注到这种转型及其遇到的挑战,转变原有着力关注静态的聚焦式的视角为追溯动态的线索式的视角,并需要在用关注动态变迁的线索民族志的方法深刻审视这种转型之后提出自己的倡导和主张。城市化则是这种转型的生动体现,城市化以其本身的发展进程和在此进程中促生的大量的人的游移的现象为这种转型作了注脚。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出现的诸如"乡村空心化"等问题既是人的游移所造成,也应该在人的游移中发掘解决诸如此种等城市化引发的问题的可能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型 城市化进程 移民 乡村空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土如何触碰旅游--一种文化转型视角下乡村振兴人类学的新发展 被引量:13
18
作者 赵旭东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0年第1期67-74,共8页
从文化转型的视角来看,基于乡土社会的开放性而非封闭性,城乡互动呈现出依循着“城-乡-城”与“乡-城-乡”两种模式的钟摆运动,这两种摆动之中的农轴和工轴相互交叉,便成了一种纺锤体模式的交互作用的图形,两个轴向各自形态运行的结果... 从文化转型的视角来看,基于乡土社会的开放性而非封闭性,城乡互动呈现出依循着“城-乡-城”与“乡-城-乡”两种模式的钟摆运动,这两种摆动之中的农轴和工轴相互交叉,便成了一种纺锤体模式的交互作用的图形,两个轴向各自形态运行的结果就可能会出现二者之间种种接触或触碰。基于旅游消费业而有的一种文化转型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发生,成为乡土旅游发展的新场域。乡土和旅游这两个有着其各自存在和发生背景的社会文化要素,在此一点上发生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触碰。只有通过这种城乡之间的直接触碰,且这种触碰的原理基于城乡之摆的摆动而发挥出一种接触的效应,城和乡、新和旧、钢筋水泥和青山绿水之间才能发生一种新的交叉,创造和转化出一种新鲜感,乡土和旅游这两个社会文化的要素才能有所沟通以及各自都有所创造性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旅游 触碰机制 城乡关系 文化转型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复兴与乡村文化实践——基于华北两个村庄百桌宴的人类学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学金 赵旭东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6-105,共10页
近年来在华北一些村庄兴起一种百桌宴的传统文化实践,透过百桌宴的举办过程可以分析当前华北乡村建设与村庄的社会文化转型。元村和乔村自2016年开始分别举办以百桌宴为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前者的百桌宴是家族祭祖过程的一部分,后者的... 近年来在华北一些村庄兴起一种百桌宴的传统文化实践,透过百桌宴的举办过程可以分析当前华北乡村建设与村庄的社会文化转型。元村和乔村自2016年开始分别举办以百桌宴为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前者的百桌宴是家族祭祖过程的一部分,后者的百桌宴是重阳节孝老文化展演的一部分。与改革开放初期村庄传统文化与社会组织复兴的状况不同,百桌宴实际上表征着后税费时代华北转型农村社区振兴民间文化、重建象征体系、寻找新的社会整合方式的努力。这种传统文化复兴可以视为一种治理型的社会整合策略,是村庄精英、乡镇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共同合力的结果。复兴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转型村庄建设的内部动力和文化自觉,应予以重点关注和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家族复兴 民间权威 汉人村庄 社会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走极端的本土化:人类学对本土化争论的一种立场表达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旭东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48,共8页
本土化的问题是和从海外回国的一批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文化自觉意识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对所谓的"白人的神话"建构的一种抗拒,它的问题意识体现了一种现代性语境之下的文化自主性和多样性的提升。知识和权力、自我和他者、知... 本土化的问题是和从海外回国的一批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文化自觉意识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对所谓的"白人的神话"建构的一种抗拒,它的问题意识体现了一种现代性语境之下的文化自主性和多样性的提升。知识和权力、自我和他者、知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结构,构成了两种观照范围不同的构造人类社会的方式或途径,前者是应对于一种民族国家的边界而产生,而后者则真正在面对一种无边界可言的世界共同体的存在。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与彼此共在,成为了一种不走极端的本土化的理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化 知识生产 文化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