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被引量:5
1
作者 周曾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3期62-66,共5页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这种外来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经过引进、本土化和学科化三个阶段。各个阶段出现不同的特点,经历了被拒斥到接受、落地生根直至蓬勃发展的曲折过程。女性主义批评在繁荣表面下也潜伏着缺陷和危机,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使女...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这种外来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经过引进、本土化和学科化三个阶段。各个阶段出现不同的特点,经历了被拒斥到接受、落地生根直至蓬勃发展的曲折过程。女性主义批评在繁荣表面下也潜伏着缺陷和危机,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使女性主义研究在一个正常学术化发展的轨道上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引进 本土化 学科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儿童的发现”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被引量:11
2
作者 吴效马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01-105,共5页
五四时期,在致力于“儿童的发现”也即儿童个性解放和儿童文化重建的进程中,新文化倡导者将“儿童是人”、“儿童是儿童”的个性主义儿童观贯彻、运用于教育领域,推动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以及儿童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 五四时期,在致力于“儿童的发现”也即儿童个性解放和儿童文化重建的进程中,新文化倡导者将“儿童是人”、“儿童是儿童”的个性主义儿童观贯彻、运用于教育领域,推动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以及儿童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的正式确立,促进了儿童教育的个性化、实践化和科学化,有力地推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时期 “儿童的发现” 教育近代化 个性主义儿童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进化论哲学的发展演变 被引量:7
3
作者 王贻社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7-102,共6页
近代以来的时代变局催发了中华民族追求变革和富强的强烈愿望,进化论由于迎合了这个心理而被迅速接受和广泛传播开来。进化论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然律扩张到历史律直至世界观的过程,这种扩张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及其内在的逻辑。从... 近代以来的时代变局催发了中华民族追求变革和富强的强烈愿望,进化论由于迎合了这个心理而被迅速接受和广泛传播开来。进化论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然律扩张到历史律直至世界观的过程,这种扩张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及其内在的逻辑。从康有为到严复,再从孙中山到章太炎,他们对进化论的探讨时间上前后相继,理论上不断深化,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共同演绎了一个进化论哲学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化论 三世说 物竞天择 突驾说 俱分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商战思潮“新论”之再商榷 被引量:4
4
作者 邱志红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0-186,共7页
本文就“商战”问题回应廖祖义先生先后发表的三篇文章,强调从思想史的角度研究近代中国商战思潮时,应注意到这一思潮所具内容的复杂性、代表性言论的多样性以及时段的较长性等特点,不能简单地囿于郑观应的商战思想,而忽视该思潮在其之... 本文就“商战”问题回应廖祖义先生先后发表的三篇文章,强调从思想史的角度研究近代中国商战思潮时,应注意到这一思潮所具内容的复杂性、代表性言论的多样性以及时段的较长性等特点,不能简单地囿于郑观应的商战思想,而忽视该思潮在其之前即有萌芽、在其之后更有延续的过程。认为近代中国“商战”论不仅重视生产领域,而且同样重视流通领域,后者既是该思想的切入点,也是与列强争胜的归宿点。因此,《辞海》中“商战”词条的解释是正确的,应予维护。曾国藩在近代新的背景下使用“商战”二字,一定程度上透露出“商”的近代新内涵之信息,以及“商”和“战”的某种统一体意义,尽管他本人并不是“商战”论者。同时强调,对洋务派以及袁世凯等人的经济思想也应进行客观、合理的分析,不能笼统地否认他们具有“商战”观念,更不能从想象和简单化的逻辑出发,认为他们根本不可能具有“商战”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战思想 中国近代 商业行为 学术渊源 经济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侠小说与文学雅俗之分的文化机制 被引量:8
5
作者 冷成金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8-150,共3页
中国文学的内部运作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讲是由传统文化中的学统、政统、道统的运作方式决定的,文学的雅、俗之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与价值也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文学的文化意蕴决定了文学的性质和特点,也决定了一种文学形式在文学史... 中国文学的内部运作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讲是由传统文化中的学统、政统、道统的运作方式决定的,文学的雅、俗之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与价值也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文学的文化意蕴决定了文学的性质和特点,也决定了一种文学形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俗 文化机制 武侠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瘟疫与人口——对中古后期英国人口运动的一个考察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化成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5-68,共4页
13世纪末14世纪初,英国社会的人口压力增大。面对这种压力,人们进行了积极的应对调整。这种调整,首先表现在人们对生育能力的节制上,其次表现在农业耕作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化的变革上,其中后者尤其重要。但是,在13世纪,随着小冰川期的来... 13世纪末14世纪初,英国社会的人口压力增大。面对这种压力,人们进行了积极的应对调整。这种调整,首先表现在人们对生育能力的节制上,其次表现在农业耕作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化的变革上,其中后者尤其重要。但是,在13世纪,随着小冰川期的来临,气候逐渐变坏,这就给人们的应对行为带来了困难。更为严重的是,突如其来的黑死病夺走了大量的人口,打断了人们的应对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瘟疫 人口问题 中古后期 英国 人口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十九世纪的中国社会——一项以安徽为典型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研 《学术界》 2003年第1期245-256,共12页
关键词 十九世纪 中国社会 安徽 社会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抗日本殖民的见证:台湾战后文学中的民族意识 被引量:1
8
作者 刘舸 高宏存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87-90,共4页
上世纪50至70年代,台湾出现了一批具有强烈中华民族意识的文学作品,表现了台湾人民反抗日帝殖民统治的历史。这批作品的出现与台湾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民众心理有着密切的关联。作品中表现出的强烈民族意识,对于反对今天的"台独"... 上世纪50至70年代,台湾出现了一批具有强烈中华民族意识的文学作品,表现了台湾人民反抗日帝殖民统治的历史。这批作品的出现与台湾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民众心理有着密切的关联。作品中表现出的强烈民族意识,对于反对今天的"台独"思想具有启示作用。可惜长期以来,我们学术界对这批作品关注很少,有鉴于此,本文拟结合台湾当时的文化语境和民众心理状况,对这批作品进行一些梳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战后文学 日本殖民 民族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精神特质 被引量:1
9
作者 袁济喜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3-127,共5页
中国古代文论有着丰富的精神蕴涵,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特定的文化形态之中。它以天人相感,观物取象,重视情感体验作为基本特点。深入开掘这种精神价值传统,是实现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论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精神价值 文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社会史的新范式——《19世纪中期中国双重统治格局的演变》评介
10
作者 赵崔莉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11-112,共2页
关键词 《19世纪中期中国双重统治格局的演变》 区域社会史 张研 牛贯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英雄主义——历史观中的光环和阴影 被引量:48
11
作者 潘天强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25,共6页
英雄主义是人类社会不断由野蛮向文明演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集体意识的精神价值观,是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价值判断。它通过社会群体中具有崇高、悲壮、不屈和进取品格的具体人物作为摹本或榜样,旨在弘扬某一特定时期这一社会群... 英雄主义是人类社会不断由野蛮向文明演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集体意识的精神价值观,是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价值判断。它通过社会群体中具有崇高、悲壮、不屈和进取品格的具体人物作为摹本或榜样,旨在弘扬某一特定时期这一社会群体所追寻的最完美、最高尚、最能代表整体利益的宏大目标,并以此号召、鼓动和激励社会所有的人模仿这一人物,以达到或完成这一事业的最终目的。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对于英雄主义的理解也从两个方面发展。一是代表全人类具有人道主义的精神价值观逐渐代替了过去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和种族主义的价值观,英雄主义越来越具有全人类的广泛的精神意义。另一方面是代表各种文化和各种不同民族的价值观的英雄主义在相互碰撞中不断地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形成一种具有多元色彩和民族个性的并能相互尊重的英雄主义价值观。英雄主义和其他众多主义一样,多民族、多文化的价值观和人类趋向统一的英雄史观永远是一对矛盾。当今世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体系总是以全人类代言人的身份并以其强势的经济实力和推广他们的文化价值观,方法就是宣扬英雄主义的理念,塑造感人的英雄形象,以确立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除了经济的强势以外,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强调多种价值观的共存,强调各种价值观的优势互补显得尤为重要。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优势和代表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英雄形象是正在强盛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财富,是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败的法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主义 民族精神 英雄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金融控股公司治理分析及其启示 被引量:4
12
作者 熊波 肖华 《西南金融》 2004年第7期51-52,共2页
关键词 金融控股公司 中国 金融体制 金融创新 公司治理结构 监督机制 独立董事制度 金融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北乡土因素与淮系集团的发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白文刚 冀满红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2-77,共6页
皖北乡土因素在淮系集团的发展和崛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皖北贫困、动荡的社会局面、错综复杂的三缘关系和刚劲剽悍的民风推动了淮系集团在军事方面的崛起 ,而落后的文化教育水平则限制了淮系集团在政治方面的发展。乡土因素成为... 皖北乡土因素在淮系集团的发展和崛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皖北贫困、动荡的社会局面、错综复杂的三缘关系和刚劲剽悍的民风推动了淮系集团在军事方面的崛起 ,而落后的文化教育水平则限制了淮系集团在政治方面的发展。乡土因素成为淮系集团呈现军强政弱特点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因素 淮系集团 军强政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时代科技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志强 戴艳军 《探索》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1-104,共4页
人类社会正进入高科技迅猛发展的科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需要伦理价值观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科技道德教育作为树立全民科技道德意识,落实科技工作者科技道德规范,引导科技事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日... 人类社会正进入高科技迅猛发展的科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需要伦理价值观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科技道德教育作为树立全民科技道德意识,落实科技工作者科技道德规范,引导科技事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日益得到重视。本文阐明了科技时代科技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期为我国科技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作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科技时代 科技道德 科技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与生态变迁 被引量:12
15
作者 赵珍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0-45,共6页
清代至民国时期甘青宁地区农牧交界带农耕和游牧民族因生存而争夺“草场和耕地资源”,此消彼涨的纷争和一些不适当的经济活动,一方面弱化了这里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使人居自然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衡加重。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 清代至民国时期甘青宁地区农牧交界带农耕和游牧民族因生存而争夺“草场和耕地资源”,此消彼涨的纷争和一些不适当的经济活动,一方面弱化了这里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使人居自然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衡加重。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乃至武装冲突事件,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至民国 甘青宁 农牧经济 消长 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市公司质量与证券市场监管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肖华 熊波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14,共2页
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质量概念的考察,结合即将实施的保荐制度提出了建立多层次上市公司质量监管体系、完善上市公司质量评价、实现保荐行为监管市场化等建议。
关键词 上市公司质量 证券市场监管 质量监管体系 质量概念 保荐制度 质量评价 行为监管 多层次 市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语境中的审美对象与审美客体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永清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1-65,共5页
本文认为,在汉语语境中,严格讲,客体属于认识论范畴,对象的使用范围则要广泛得多;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客体指独立于意识之外的某种自在之物,对象则指在意识活动中与意识行为相对的意识相关项。审美客体主要属于认识论哲学范畴,它与审美主... 本文认为,在汉语语境中,严格讲,客体属于认识论范畴,对象的使用范围则要广泛得多;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客体指独立于意识之外的某种自在之物,对象则指在意识活动中与意识行为相对的意识相关项。审美客体主要属于认识论哲学范畴,它与审美主体一道构成美学领域中的认识论模式;现代西方美学之所以选择使用审美对象而避免使用审美客体,主要在于力图打破美学理论中的认识论模式,在存在论和价值论等理论视野中来探究各种审美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语境 审美对象 审美客体 现象学 认识论 存在论 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林语堂的审美人生观 被引量:4
18
作者 袁济喜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1-97,共7页
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对于中西文化的了解与修养,阐释了中国文化与美学中的重要问题。他的美学重在对于生活艺术的探讨,以及倡导感性至上的审美价值观,其中既有西方美学的影子,更有中国传统美学与文化的神髓。
关键词 林语堂 人生哲学 审美观念 审美价值观 西方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管理实施对企业组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田军 孔彬 杨婷 《商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1-75,共5页
在知识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将知识导入到企业中去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定义和体系化组织知识,组织成员行为模式的整合,知识管理推进制度的建立等。在企业实施的每个阶段中,知识管理的实施对组织结构的变化将产生各种具体影响。
关键词 知识管理 组织结构变更 推进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的政治与翻译的艺术——以瞿秋白和鲁迅的翻译观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今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8-142,共5页
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中国翻译界展开过多次论争,左翼阵营中鲁迅同瞿秋白关于翻译原则的讨论颇为引人注目。瞿秋白虽然赞扬鲁迅的译文“的确是非常忠实的”,但仍从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理论的角度,就当时“直译式”的文章所表现出... 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中国翻译界展开过多次论争,左翼阵营中鲁迅同瞿秋白关于翻译原则的讨论颇为引人注目。瞿秋白虽然赞扬鲁迅的译文“的确是非常忠实的”,但仍从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理论的角度,就当时“直译式”的文章所表现出的问题与鲁迅进行了商榷。瞿秋白强调要用“绝对的白话”去翻译,与他鼓吹欧化文艺的大众化和革命大众文艺的创造紧密相连。鲁迅的翻译主要着眼于提高,而不是普及,目标在于精神界之战士,还不是暂时与文学和翻译无缘的大众。鲁迅和瞿秋白都注重翻译的功用性,但鲁迅始终没有否认文学与翻译艺术本身的独立性及其本体的目的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秋白 鲁迅 翻译论争 翻译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