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苏联人口研究:历程和论战
- 1
-
-
作者
侯文若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理论研究所
-
出处
《人口与经济》
1986年第4期50-56,共7页
-
文摘
争论和实际问题的论战 苏联的人口研究争论颇多,尽管它开展的时间还不太久。争论,有纯理论的,也有就现实人口问题展开的。概括地讲,自从苏联开展人口研究以来,比较集中的论战迄今至少有五次之多。 第一次是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关于农村人口过剩和人口迁移流动问题的争论。这次争论的报导鲜见,且都载于很久以前的杂志刊物上,详情不知。
-
关键词
社会主义人口规律
人口政策
苏联人
人口学
人口再生产规律
出生率
世代更替
基本人口
人口目标
六十年代
-
分类号
F0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
-
题名对“人口有计划发展规律”的再认识
被引量:1
- 2
-
-
作者
穆光宗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理论研究所
-
出处
《人口学刊》
1987年第5期29-33,共5页
-
文摘
在人口学界,流行的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口应有计划发展就是社会主义人口规律。具体说,人口必须有计划地发展,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客观要求。本文想提出两个问题:其一,人口应有计划发展是规律实体或是借体(即规律的表现形式或作用方式);其二,该规律(现在不妨假定这是个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人口规律或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人口规律。并试图通过对上述两个互有联系的问题的阐述提出个人对“人口有计划发展规律”问题上的一些看法。何谓规律?列宁指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规律只能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或必然的发展趋势。这就是说,规律只反应客观的过程,而决不反映主观的过程。如果“规律”充斥着主观的东西,这种“想当然”的“规律”只能引起人们的怀疑,“规律”之所以成为“规律”,其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
关键词
人口规律
人口发展过程
人口计划
人口学
人口有计划发展规律
表现形式
社会生产方式
人类自身生产
人口结构
客观要求
-
分类号
C92
[社会学—人口学]
-
-
题名比较家庭模式变化定量研究指标的探讨
被引量:1
- 3
-
-
作者
郭志刚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理论研究所
-
出处
《人口与经济》
1988年第2期52-58,共7页
-
文摘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类自身生产的基本单位和人们共同生活的社会组织形式。目前,家庭研究已经涉及了极为广泛的学科领域。人们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等不同角度来研究家庭,并且越来越倾向于把它置于应用性研究,力图描述和解释它的发展规律,研究它的功能,分析不同模式对于社会生活运行的利弊,并试图预测家庭模式的发展趋势。这些研究的结果日益被政府和其它决策部门所重视,成为制定方针政策、规划的理论基础和根据。譬如,如何认识解放以来我国家庭模式的变化,特别是关于今后是否会出现迅速的家庭模式核心化,还是仍以直系家庭模式为主相对稳定,类似这样的问题对于我国即将到来的严重的人口老化问题有着特别的意义。此外,有关家庭模式变化的问题还关系到我国家庭规模的预测,因而又涉及到住房建设和其它耐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规划问题。
-
关键词
家庭模式
定量研究
规划问题
住房建设
耐用消费品
人类自身生产
标准化
直系家庭
发展趋势
社会组织形式
-
分类号
F0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
-
题名对我国国情中人口特点的再认识
- 4
-
-
作者
邬沧萍
熊吉莹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理论研究所
-
出处
《人口与经济》
1988年第3期6-10,共5页
-
文摘
我党十三大在思想上、理论上、政治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从国情出发 深刻说明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报告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和人口状况等方面的具体国情作了深刻的剖析。 十三大报告把人口问题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国情加以论述,报告中直接间接提到我国人口的规模、结构,人口与自然资源、生态,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当前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等方面不下二十处之多。报告中除了进一步强调我国人口基数大、底子薄这一特点以及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之外,还多次提到中国人口产业结构的转变,城市人口迁移和转变,提高人口质量和劳动者素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性。
-
关键词
人口特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劳动者素质
社会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
重大贡献
重要性
人口产业结构
计划生育工作
人口问题
-
分类号
F0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
-
题名什么是评价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的合适指标
- 5
-
-
作者
艾群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理论研究所
-
出处
《人口与经济》
1984年第4期12-14,共3页
-
文摘
最近,一些人口问题文章对于用什么指标来评价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的问题,发表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例如有的文章认为总和生育率是评价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的最贴切的指标,有的文章认为平均生育孩次是评价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的合适指标,等等。究竟什么是评价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的最合适的指标呢,本文打算就这个问题也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总和生育率不是评价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的合适指标 总和生育率是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它说明一个妇女如果按照某年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度过她的育龄期,她一生可以生育几个孩子。这是一种假设。但是,总和生育率又是各年龄组妇女实际存在的生育率之和,所以它能够反映一定时期(例如一年)育龄妇女总的生育水平。利用总和生育率可以进行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以至不同国家生育水平的对比分析。例如,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总和生育率总的趋势是下降的,从1952年的6.47下降到1981年的2.63。三十多年来,总和生育率这样大幅度下降,总的来说,说明了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总和生育率的高低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婚姻制度、生育观念、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等,都会对人们的生育发生作用。一些特殊的因素,象天灾。
-
关键词
计划生育工作
孩次
总和生育率
妇女生育
第二孩
计划生育率
各年龄组
政策规定
生育水平
妇女人数
-
分类号
F0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