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专题笔谈:中国人口负增长与人口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22
1
作者 原新 杜鹏 +2 位作者 童玉芬 陆杰华 尹德挺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25,共15页
2022年,我国首次出现自1961年以来年度新增人口少于死亡人口的人口负增长现象,表明我国人口发展呈现标志性变化。我国的人口负增长是世界人口总量第一大国、世界经济体量第二大国的人口负增长,是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型中的人... 2022年,我国首次出现自1961年以来年度新增人口少于死亡人口的人口负增长现象,表明我国人口发展呈现标志性变化。我国的人口负增长是世界人口总量第一大国、世界经济体量第二大国的人口负增长,是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型中的人口负增长,是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的人口负增长。同时,人口的长期负增长所带来的少子化、老龄化、人口结构失衡等现象,也会给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带来潜在风险。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在全球视野下把握好人口负增长先发国家的共性特征和客观规律,又要深入研究基于我国国情与本土文化的中国特色和综合影响。为此,本刊特邀原新、杜鹏、童玉芬、陆杰华四位资深人口学家就人口负增长所涉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以期对相关的学术研究和政策推进提供智识参考。原新教授从演进视角研判我国人口负增长的阶段性特征,分析人口全要素的整体联动,指出要积极寻找人口负增长早期阶段的新人口机会,持续收获新时代人口红利;杜鹏教授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分析了人口负增长趋势下的人口变化对未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对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观念进行了阐释;童玉芬教授则在分析我国人口负增长及其伴随的综合人口现象的基础上,从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方面探讨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及对策;陆杰华教授考察了曾先于我国步入人口负增长阶段的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应对经验,并给出这些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面对人口发展的新常态,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一定能够找到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优化人口素质结构,为推动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负增长 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高质量发展 新人口机会 人才红利 人口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发展趋势前瞻 被引量:26
2
作者 杜鹏 李龙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9-67,共9页
针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何影响未来30年老年人口的受教育结构、2050年中国建成现代化强国时老年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多少等问题进行分析,在运用人口普查以及1%人口抽样调查等数据对中国老年人口教育水平历史演进做出回顾的基础上... 针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何影响未来30年老年人口的受教育结构、2050年中国建成现代化强国时老年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多少等问题进行分析,在运用人口普查以及1%人口抽样调查等数据对中国老年人口教育水平历史演进做出回顾的基础上着重预测未来趋势。结果显示:老年人口在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从八成不识字到八成受教育的历史性转变,且男女两性老年人口在受教育程度上的差距趋于缩小;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预计可达10年,基本具备高中教育水平,且男女两性老年人口教育不平等的状况将会显著改变,受过高等教育比例快速上升。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的时代同时也是老年教育水平大提升的时代,这可以为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等创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口 受教育程度 发展趋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状况对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的纵向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张文娟 纪竞垚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4-112,共9页
以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 2002-2011年纵向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老年人群的生活满意度变化趋势;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重点探讨经济状况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动态影响。在2002-2011年的近10年间,绝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以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 2002-2011年纵向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老年人群的生活满意度变化趋势;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重点探讨经济状况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动态影响。在2002-2011年的近10年间,绝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介于"一般"和"比较满意"之间,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稳中有升。经济状况对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受制于老人本身的经济条件;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人,经济状况对于其生活满意度的边际影响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生活满意度 变化趋势 经济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缘起、现状与方向 被引量:24
4
作者 王红 《西北人口》 CSSCI 2015年第1期62-66,共5页
文章对国内三十年来关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首先梳理了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测量、研究领域、研究对象、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接着重点梳理了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学因素、社会因素、子女因素... 文章对国内三十年来关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首先梳理了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测量、研究领域、研究对象、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接着重点梳理了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学因素、社会因素、子女因素、经济因素、人格因素及其他因素等;最后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应加强的几个方面。本研究旨在对以往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期对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主观幸福感 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互助养老——内驱力、定位与发展走向 被引量:15
5
作者 魏蒙 杜鹏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112,共10页
当前中国互助养老存在着内在驱动力不足、定位与发展方向不够明晰的问题。通过剖析几类主要的互助养老模式产生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发现在党建引领这一内在驱动力之外,各类互助养老模式有其独特的驱动。为了进一步深入挖掘互助养老的内... 当前中国互助养老存在着内在驱动力不足、定位与发展方向不够明晰的问题。通过剖析几类主要的互助养老模式产生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发现在党建引领这一内在驱动力之外,各类互助养老模式有其独特的驱动。为了进一步深入挖掘互助养老的内在驱动力,持续激发老年人的“互助”动能,明确互助养老的定位与发展方向,提出坚持党建引领、重构社会文化支持体系、营造社区熟人环境、构建互助养老的分层次发展模式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互助养老 养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老年人居住方式、代际支持对抑郁的影响 被引量:32
6
作者 冀云 孙鹃娟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6期152-160,共9页
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探讨中国不同自理能力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与代际支持对老年人抑郁水平的影响,对自理老年人和不能自理老年人分别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三代共居的老人抑郁水平最低,独居老年人的抑郁水平最高;... 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探讨中国不同自理能力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与代际支持对老年人抑郁水平的影响,对自理老年人和不能自理老年人分别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三代共居的老人抑郁水平最低,独居老年人的抑郁水平最高;给予子女经济支持和家务支持对自理老年人抑郁水平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与子女见面、电话、感觉亲近对自理和不自理老年人抑郁水平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可以得出结论:与家人同住能降低老年人抑郁的风险,顺向支持比逆向支持对自理老年人抑郁症状更具积极抑制作用,情感支持对降低老年人抑郁风险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居住方式 代际支持 抑郁 自理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镇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对空巢居住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曲嘉瑶 杜鹏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7-94,共8页
实证研究发现,超过半数的中国城镇老年人在居住意愿上选择空巢居住,而近十年来,中国城镇老年人空巢的比例也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且越来越倾向于与子女分开居住,中低龄老年人愿意空巢居住的比例更高。就2000年至2010年中国城镇老年人的... 实证研究发现,超过半数的中国城镇老年人在居住意愿上选择空巢居住,而近十年来,中国城镇老年人空巢的比例也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且越来越倾向于与子女分开居住,中低龄老年人愿意空巢居住的比例更高。就2000年至2010年中国城镇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对实际居住方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对其居住方式有重要影响,不愿意与子女同住、经济状况好、有配偶、没有儿子、生活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更倾向于空巢居住。与十年前相比,生活自理能力对居住方式的影响增强。未来不愿意与子女同住的老人将越来越多,老年空巢家庭的比例将会继续增加。为了更好地适应老年人空巢居住的变化趋势,应尽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老年人 居住意愿 空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老年虐待与代际支持的关系 被引量:18
8
作者 孙鹃娟 冀云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9-126,共8页
了解中国老年虐待的流行现状,探讨老年虐待的发生与代际支持的关系,采用第三期全国妇女地位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中国老年人群体中的虐待总体发生率为7.0%,其中情感虐待的发生率最高,为4.7%,照料忽视次之,3.6%,经济虐待2.7%,躯体忽视发生... 了解中国老年虐待的流行现状,探讨老年虐待的发生与代际支持的关系,采用第三期全国妇女地位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中国老年人群体中的虐待总体发生率为7.0%,其中情感虐待的发生率最高,为4.7%,照料忽视次之,3.6%,经济虐待2.7%,躯体忽视发生率较低,1.6%;农村、女性、无配偶、不识字、生活来源于个人劳动与其他资助救济的、需要照料、孩子数量多、身体与心理健康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暴露在遭受虐待的风险之下;子女给予支持会降低老年人受虐的风险,其中儿子的作用比女儿具更显著的积极作用。老年人给予子女支持(除了"儿子对您说心里话")对虐待的发生没有显著作用。结论:子代给予的支持对老年虐待具有预测作用,子代给予的支持越多,老年虐待的发生率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虐待 代际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被引量:21
9
作者 杜鹏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6,共5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部分,报告还提出实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部分,报告还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养老产业 养老事业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民生福祉 孤寡老人 全面建成 生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30
10
作者 杜鹏 《行政管理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18,共6页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是我国新时代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行动指南,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这条道路的内涵、特点与推进重点。本文主要探讨什么是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积极应对...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是我国新时代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行动指南,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这条道路的内涵、特点与推进重点。本文主要探讨什么是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如何走出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是由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人口国情、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共同决定的。走出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是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从全面落实国家战略、加强法律制度体系建设、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完善社会治理机制、塑造敬老爱老社会环境、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建立评估监测制度、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着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老龄工作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挑战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杜鹏 罗叶圣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67,共16页
准确把握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态势是积极应对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的前提与关键。利用2000—2020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系统分析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的最新特征与发展趋势,并探讨我国少数民族老龄问题和积极应对措施。研究发现,2... 准确把握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态势是积极应对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的前提与关键。利用2000—2020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系统分析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的最新特征与发展趋势,并探讨我国少数民族老龄问题和积极应对措施。研究发现,2020年少数民族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3.10%,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增长态势,但老龄化进程慢于汉族。少数民族老年人口呈现高龄化和女性化特征,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明显。此外,少数民族老年人口主要集中于壮族、满族、回族等人口较多的民族中,39个少数民族已进入老龄社会或老龄化社会阶段,各民族人口老龄化水平的分化进一步增大。各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为家庭供养,老年空巢家庭规模持续增长,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现象凸显。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既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体现,也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养老保障与养老服务带来了诸多挑战。一是民族地区养老保障发展滞后于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进程;二是伴随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民族地区养老服务需求迅速增加,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需破解多重挑战;三是面对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文化、地域特征的差异,应对少数民族老龄问题要进一步精准施策。研究从提高积极老龄观认识水平、发展民族区域经济、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发展特色养老服务和互助养老等方面提出积极应对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少数民族 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障 养老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超老龄农村的乡村振兴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杜鹏 李子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82,共15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适应人口变化趋势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应然选择和必然之路。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叠加长期存在的“城乡倒置”现象,使得农村地区已有近1/4的区域率先...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适应人口变化趋势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应然选择和必然之路。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叠加长期存在的“城乡倒置”现象,使得农村地区已有近1/4的区域率先进入超老龄社会,其共同面临劳动力与人才老化、乡村发展能力弱化以及养老服务需求增加的现实挑战。为应对挑战,超老龄农村依靠尚存的人口机会窗口与内生的资源禀赋维系发展。在此基础上,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外部资源输入的方式支持乡村发展,以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弥合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差距。然而,内生资源形塑的区域差异与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整齐划一”的发展模式导致的匹配“错位”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超老龄农村的乡村振兴并最终达成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本研究从保障基本、深入发展和城乡融合三个阶段契合超老龄农村不同的发展基础,探索适合超老龄农村的乡村振兴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老龄农村 乡村振兴 人口挑战 区域差异 因地制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中的老年人权益保障 被引量:7
13
作者 孙鹃娟 吴海潮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7,共13页
基于我国现行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和实践,梳理总结了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阶段的基本情况、主要经验与基本制度框架;结合实地调研资料,分析试点过程中老年人的权益保障问题。结果显示,筹资机制的多元性不强,参保范围与保障对象的城乡覆盖、... 基于我国现行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和实践,梳理总结了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阶段的基本情况、主要经验与基本制度框架;结合实地调研资料,分析试点过程中老年人的权益保障问题。结果显示,筹资机制的多元性不强,参保范围与保障对象的城乡覆盖、失能失智覆盖不足,服务需求评估的精准度还有待提高,服务过程中老年人合法权益易受损害且申诉难度较高。结合国内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践经验,从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公平性等视角出发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拓宽筹资渠道;逐步扩大制度覆盖面;加大对农村及特殊困难群体的资源倾斜力度;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加强服务标准监管与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长期护理保险的法律规制与投诉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护理保险 老年人 权益保障 失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久弥新”还是“归于平淡”:结婚时长、夫妻共识与中老年人婚姻满意度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琦峰 杜鹏 《西北人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50,共12页
婚姻是联结家庭的重要纽带,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与推动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双重背景下,关注中老年人婚姻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些观点认为夫妻在历经“七年之痒”后双方的婚姻关系将逐渐趋于稳定、回... 婚姻是联结家庭的重要纽带,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与推动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双重背景下,关注中老年人婚姻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些观点认为夫妻在历经“七年之痒”后双方的婚姻关系将逐渐趋于稳定、回归平淡,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基于2014、2018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三期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结婚时长对中老年人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并探讨夫妻共识在其中所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从基准关系来看,结婚时长会对中老年人婚姻满意度产生显著的线性影响,结婚越久,中老年人的婚姻满意度就越高,这一结论在使用四种不同稳健性检验方法后依旧成立;其次,从群体差异来看,相较于老年、非农户口群体,中年、农业户口群体更有可能在夫妻婚姻延续过程中获得婚姻满意度的提升;最后,从内在机制来看,夫妻共识是结婚时长影响中老年人婚姻满意度的重要作用机制,结婚时长会通过增进女性婚嫁、女性生育与家务责任上的夫妻共识来提升中老年人的婚姻满意度。对此,为进一步推进和谐婚姻家庭建设、改善居民中晚年生活福祉,应加快构建婚姻家庭建设的支持性政策体系,积极宣扬男女平等与责任共担的社会理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人 结婚时长 婚姻满意度 夫妻共识 机制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夫妻婚姻满意度的评价一致性研究
15
作者 马琦峰 杜鹏 《西北人口》 2025年第5期58-70,共13页
在传统的婚姻家庭研究中,婚姻满意度往往来自丈夫或妻子一方的评价,然而仅凭借“一面之词”来推断夫妻婚姻关系是否准确?这一问题背后透视出当前国内相关研究中双向评价视角的缺失。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与推动家庭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双... 在传统的婚姻家庭研究中,婚姻满意度往往来自丈夫或妻子一方的评价,然而仅凭借“一面之词”来推断夫妻婚姻关系是否准确?这一问题背后透视出当前国内相关研究中双向评价视角的缺失。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与推动家庭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双重背景下,基于2014、2018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三期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及夏普利值分解等方法,探讨我国中老年夫妻婚姻满意度的评价一致性、婚姻关系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中老年夫妻婚姻满意度的双向评价差异现象的确存在,丈夫倾向于对婚姻满意度作出更高的评价;第二,丈夫和妻子的个体特征、婚姻及家庭特征对中老年夫妻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共性与个性并存;第三,个体的社会资本具有显著的外溢效应,而个体的健康与经济资本带来的外溢效应并不明显;第四,妻子的个体特征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婚姻关系类型,女性在维系和谐稳定婚姻关系、构筑幸福美满家庭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基于此,为深入贯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部署,切实推动我国家庭建设高质量发展,应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即保障与落实女性在工作中的基本权益,鼓励夫妻双方间合理分工和责任共担;识别中老年夫妻婚姻满意度影响机制,依托相关组织资源精准制定干预方案;借助家风引领重构传统婚姻教育内核,传递父辈经验对青年群体的经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夫妻 婚姻满意度 评价一致性 因素分解 家庭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老龄化视域下的老年照护服务体系:理论探讨与制度构想 被引量:24
16
作者 孙鹃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42,共9页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疾病模式与健康风险的变化突显了我国老年人健康问题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本文基于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更新后的健康老龄化内涵与要素,结合我国老年人群的特点以及相关领域的顶层设计和制度规划进行本土化剖析,...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疾病模式与健康风险的变化突显了我国老年人健康问题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本文基于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更新后的健康老龄化内涵与要素,结合我国老年人群的特点以及相关领域的顶层设计和制度规划进行本土化剖析,围绕老年人和老龄化的观念、环境对老年人健康的意义、提高健康投入效能以及注重全生命周期和全人群健康展开阐释,并在健康老龄化理念与要素的基础上聚焦老年照护体系,提出制度框架构想,同时分别从制度保障、资金保障、服务保障、环境营造、家庭支持五个维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 老年 照护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老龄工作的思想与政策演变——百年历程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杜鹏 谢立黎 王煜霏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2,共12页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老龄工作思想的结晶。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老龄政策体系,为新时代积...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老龄工作思想的结晶。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老龄政策体系,为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确立积累了宝贵经验。回顾百年党史,"积极老龄观"始终是贯穿党的老龄工作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内核,这主要体现为党将老龄群体作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积极力量,在关爱和照顾老龄群体的同时,尽可能通过政策宣传和制度设计引导其在实践中发挥正向作用。在"积极老龄观"的引导下,中国共产党对老龄工作的定位经历了从"老人问题"向"发展问题"再向"全局性问题"的认识转变,老龄政策经历了从特惠到普惠、从保基本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积极老龄观 老龄工作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时代新老年群体的新型社会网络 被引量:14
18
作者 孙鹃娟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3期76-79,共4页
在人口老龄化、信息化、社会经济转型与新的老年人口队列相叠加的背景下,以低龄老人为主体的新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生活方式、社交网络乃至自我认知与价值追求都在发生不同于传统模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新老年群体通过虚拟或现实的多... 在人口老龄化、信息化、社会经济转型与新的老年人口队列相叠加的背景下,以低龄老人为主体的新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生活方式、社交网络乃至自我认知与价值追求都在发生不同于传统模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新老年群体通过虚拟或现实的多种途径建立起家人、同事、同学之外的第四社交圈,是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新途径。从个体、家庭、社会三个层面理解新老年群体的社会网络和互动,有助于探究我国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中如何更有针对性地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构建符合互联网时代特点和新老年群体特点的社会网络支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老年群体 社会网络 老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承担照料责任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基于CLASS的多维考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龙 金光照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4-30,共7页
本研究依托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hina Longitudinal Aging Social Survey,CLASS)数据,在基准回归模型估计基础上,运用倾向值加权法,对多维照料类型(照料孙辈和照料父母)与照料强度(单一照料或双重照料)下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进... 本研究依托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hina Longitudinal Aging Social Survey,CLASS)数据,在基准回归模型估计基础上,运用倾向值加权法,对多维照料类型(照料孙辈和照料父母)与照料强度(单一照料或双重照料)下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进行分析,并基于“自主性”的角度和“进化论”的框架为此作出理论解释。结果显示,为孙辈和父母提供照料的老年人接近三成,照料工作总体上表现出显著的生活满意度增进效应;其中,超过八成的人照料孙辈,这方面照料工作的正向作用明显更加突出,而照料父母则基本不显示积极的影响;同时照料孙辈与父母也未能实现老年生活满意度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承担照料 生活满意度 倾向值加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意涵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39
20
作者 孙鹃娟 蒋炜康 陈雨欣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9-118,共10页
构建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是我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推动这一服务体系有效实施的前提是对政策涵义的科学解读和对体系构成要素的系统把握。在梳理我国医养结合的政策演进、实践模式发展的基础上,对整合... 构建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是我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推动这一服务体系有效实施的前提是对政策涵义的科学解读和对体系构成要素的系统把握。在梳理我国医养结合的政策演进、实践模式发展的基础上,对整合照料的服务模式、过程及要素等进行剖析,可提炼形成我国医养康养相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的实践路径。研究认为,应从“需求评估—服务供给—质量提升”的全过程入手,以不同类别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为中心,突出康养服务的角色作用,丰富服务供给,多维评价服务质量,以此实现医养康养服务的有效结合,促进医养服务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医养结合 医养康养结合 整合照料 养老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