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专题笔谈:中国人口负增长与人口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22
1
作者 原新 杜鹏 +2 位作者 童玉芬 陆杰华 尹德挺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25,共15页
2022年,我国首次出现自1961年以来年度新增人口少于死亡人口的人口负增长现象,表明我国人口发展呈现标志性变化。我国的人口负增长是世界人口总量第一大国、世界经济体量第二大国的人口负增长,是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型中的人... 2022年,我国首次出现自1961年以来年度新增人口少于死亡人口的人口负增长现象,表明我国人口发展呈现标志性变化。我国的人口负增长是世界人口总量第一大国、世界经济体量第二大国的人口负增长,是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型中的人口负增长,是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的人口负增长。同时,人口的长期负增长所带来的少子化、老龄化、人口结构失衡等现象,也会给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带来潜在风险。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在全球视野下把握好人口负增长先发国家的共性特征和客观规律,又要深入研究基于我国国情与本土文化的中国特色和综合影响。为此,本刊特邀原新、杜鹏、童玉芬、陆杰华四位资深人口学家就人口负增长所涉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以期对相关的学术研究和政策推进提供智识参考。原新教授从演进视角研判我国人口负增长的阶段性特征,分析人口全要素的整体联动,指出要积极寻找人口负增长早期阶段的新人口机会,持续收获新时代人口红利;杜鹏教授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分析了人口负增长趋势下的人口变化对未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对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观念进行了阐释;童玉芬教授则在分析我国人口负增长及其伴随的综合人口现象的基础上,从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方面探讨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及对策;陆杰华教授考察了曾先于我国步入人口负增长阶段的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应对经验,并给出这些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面对人口发展的新常态,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一定能够找到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优化人口素质结构,为推动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负增长 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高质量发展 新人口机会 人才红利 人口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互助养老——内驱力、定位与发展走向 被引量:15
2
作者 魏蒙 杜鹏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112,共10页
当前中国互助养老存在着内在驱动力不足、定位与发展方向不够明晰的问题。通过剖析几类主要的互助养老模式产生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发现在党建引领这一内在驱动力之外,各类互助养老模式有其独特的驱动。为了进一步深入挖掘互助养老的内... 当前中国互助养老存在着内在驱动力不足、定位与发展方向不够明晰的问题。通过剖析几类主要的互助养老模式产生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发现在党建引领这一内在驱动力之外,各类互助养老模式有其独特的驱动。为了进一步深入挖掘互助养老的内在驱动力,持续激发老年人的“互助”动能,明确互助养老的定位与发展方向,提出坚持党建引领、重构社会文化支持体系、营造社区熟人环境、构建互助养老的分层次发展模式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互助养老 养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30
3
作者 杜鹏 《行政管理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18,共6页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是我国新时代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行动指南,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这条道路的内涵、特点与推进重点。本文主要探讨什么是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积极应对...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是我国新时代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行动指南,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这条道路的内涵、特点与推进重点。本文主要探讨什么是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如何走出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是由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人口国情、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共同决定的。走出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是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从全面落实国家战略、加强法律制度体系建设、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完善社会治理机制、塑造敬老爱老社会环境、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建立评估监测制度、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着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老龄工作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超老龄农村的乡村振兴 被引量:11
4
作者 杜鹏 李子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82,共15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适应人口变化趋势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应然选择和必然之路。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叠加长期存在的“城乡倒置”现象,使得农村地区已有近1/4的区域率先...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适应人口变化趋势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应然选择和必然之路。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叠加长期存在的“城乡倒置”现象,使得农村地区已有近1/4的区域率先进入超老龄社会,其共同面临劳动力与人才老化、乡村发展能力弱化以及养老服务需求增加的现实挑战。为应对挑战,超老龄农村依靠尚存的人口机会窗口与内生的资源禀赋维系发展。在此基础上,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外部资源输入的方式支持乡村发展,以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弥合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差距。然而,内生资源形塑的区域差异与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整齐划一”的发展模式导致的匹配“错位”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超老龄农村的乡村振兴并最终达成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本研究从保障基本、深入发展和城乡融合三个阶段契合超老龄农村不同的发展基础,探索适合超老龄农村的乡村振兴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老龄农村 乡村振兴 人口挑战 区域差异 因地制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老龄化视域下的老年照护服务体系:理论探讨与制度构想 被引量:24
5
作者 孙鹃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42,共9页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疾病模式与健康风险的变化突显了我国老年人健康问题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本文基于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更新后的健康老龄化内涵与要素,结合我国老年人群的特点以及相关领域的顶层设计和制度规划进行本土化剖析,...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疾病模式与健康风险的变化突显了我国老年人健康问题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本文基于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更新后的健康老龄化内涵与要素,结合我国老年人群的特点以及相关领域的顶层设计和制度规划进行本土化剖析,围绕老年人和老龄化的观念、环境对老年人健康的意义、提高健康投入效能以及注重全生命周期和全人群健康展开阐释,并在健康老龄化理念与要素的基础上聚焦老年照护体系,提出制度框架构想,同时分别从制度保障、资金保障、服务保障、环境营造、家庭支持五个维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 老年 照护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时代新老年群体的新型社会网络 被引量:14
6
作者 孙鹃娟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3期76-79,共4页
在人口老龄化、信息化、社会经济转型与新的老年人口队列相叠加的背景下,以低龄老人为主体的新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生活方式、社交网络乃至自我认知与价值追求都在发生不同于传统模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新老年群体通过虚拟或现实的多... 在人口老龄化、信息化、社会经济转型与新的老年人口队列相叠加的背景下,以低龄老人为主体的新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生活方式、社交网络乃至自我认知与价值追求都在发生不同于传统模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新老年群体通过虚拟或现实的多种途径建立起家人、同事、同学之外的第四社交圈,是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新途径。从个体、家庭、社会三个层面理解新老年群体的社会网络和互动,有助于探究我国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中如何更有针对性地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构建符合互联网时代特点和新老年群体特点的社会网络支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老年群体 社会网络 老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意涵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39
7
作者 孙鹃娟 蒋炜康 陈雨欣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9-118,共10页
构建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是我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推动这一服务体系有效实施的前提是对政策涵义的科学解读和对体系构成要素的系统把握。在梳理我国医养结合的政策演进、实践模式发展的基础上,对整合... 构建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是我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推动这一服务体系有效实施的前提是对政策涵义的科学解读和对体系构成要素的系统把握。在梳理我国医养结合的政策演进、实践模式发展的基础上,对整合照料的服务模式、过程及要素等进行剖析,可提炼形成我国医养康养相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的实践路径。研究认为,应从“需求评估—服务供给—质量提升”的全过程入手,以不同类别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为中心,突出康养服务的角色作用,丰富服务供给,多维评价服务质量,以此实现医养康养服务的有效结合,促进医养服务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医养结合 医养康养结合 整合照料 养老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