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书法的文化性和艺术性
- 1
-
-
作者
李彬
-
机构
中国书法家协会
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
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
西藏自治区书法家协会
西藏自治区行书委员会
-
出处
《中国书画》
2024年第7期120-122,共3页
-
文摘
书法是中国人血液里流涧的文化基因,文化是中国人涵养心灵的诗意家园。书法教育教学传授的不只是书写小技,更是文化大道。书法的文化性和艺术性,在当下也是书法界的广泛共识。坚守书法的文化性,就是坚守中国书法传统的底线,就是坚守中国书法文以载道的精神。坚守书法的文化性,就是坚守中国书法的纯粹性和民族性。
-
关键词
书法教育
纯粹性
文以载道
书法传统
文化性
艺术性
民族性
坚守
-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
-
题名以学养书——当代书法创作之文化基础谈
- 2
-
-
作者
王学岭
-
机构
中直机关
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
中国文字博物馆艺术委员会
-
出处
《书画艺术》
2024年第5期16-19,F0004,共5页
-
文摘
学为知之所本,蓺为艺之所源。其于书艺,若土有厚德善载,亦如徵作流变声振。学之病,起自疵蒙谬累,学之成,寓于博悟真闻。学之道,在“问”、在“为”;故,应属意为先。学之恒,在“虚”、在“辨”;故,须奋笔其后。学之难,在“心”、在“器”;故,以徐行为贞。
-
关键词
当代书法创作
书艺
声振
-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
-
题名论书法发展中“破”与“立”的关系
被引量:1
- 3
-
-
作者
李双阳
-
机构
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书法院
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
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
出处
《江苏教育》
2018年第29期27-31,34,共6页
-
文摘
我们在和前贤一次次对传统的回望与对话中,在技法的更变、审美的流变里,传承东方艺术精神动态发展的审美秩序,我们努力地寻找与前代不同的书写方式和审美特色。当代书法在中国社会完成了一次巨大的历史转型,这次转型在全面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给书法艺术领域带来许多新的课题。如何在经济、文化不断复兴的背景下,探讨当代书法发展的方向。为了理清这个问题,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辨析书法发展中“破”与“立”的关系;其次对当代展大书写的背景和方法进行表述;最后谈到融合,融合也是当代书法发展有效的途径,寻找新的融合,就是寻找书法发展新的可能。
-
关键词
破与立
一拓直下
篆籀绞转
展大书写
融合
-
分类号
G292.1
[文化科学]
-
-
题名书法与书道
- 4
-
-
作者
韩少辉
-
机构
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
山西省书法家协会
山西省金石书道研究所
-
出处
《中国书画》
2012年第5期108-111,共4页
-
文摘
到山西省金石书道研究所工作,很少有人不问金石书道是干什么的。我需要不停地解释:金石书道是日本化了的名字,在中国应叫书法篆刻。解释的多了,就琢磨:当年与日本国亲好,名字也要与人家亲近,生怕显得咱们态度上不配合。可反过来想,日本国不大,可野心不小,书道确包涵了你书法在内,而你的书法只是书道里最底层的东西。即便是几年前,有识之士壮了胆子将书法艺术叫作艺术书法,可还是书法,只不过是艺术了的书法,还是大不过书道去。
-
关键词
书法篆刻
书法艺术
日本国
研究所
石书
山西省
日本化
-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
-
题名书法创作与书学研究——葛鸿桢对话虞卫毅
- 5
-
-
作者
虞卫毅
葛鸿桢
-
机构
寿州书画院
寿州书法研究会
友声书社
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
苏州市书法家协会
-
出处
《中国书画》
2010年第6期86-91,共6页
-
文摘
葛鸿桢:书法的临摹与创作,跟书法学习方法的特殊性是相关的。所谓特殊性是将书法与绘画相比较而言的。虽说"书画同源",但书与画的学习方法是有所不同的。绘画可以通过临摹学习,也可以不通过临摹进行学习,因为绘画的对象是自然物象,因而可以直接观察物象进行描绘,这就是古人所谓的"道法自然"、"外师造化"。书法则不同,学习书法必须经过临摹,也就是说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主要手段。
-
关键词
书法创作
书学研究
学习方法
对话
自然物象
书画同源
道法自然
外师造化
-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
-
题名书法杂谈
- 6
-
-
作者
李双阳
-
机构
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
"工作室"
南京印社
吴江市书法家协会
吴江市书画院
苏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创作委员会
南吴门书社
-
出处
《书画艺术》
2010年第4期46-50,48,共5页
-
文摘
书法最初的作用是实用。应该说,古人在实用的基础上,完成了自然书写的状态,在实用的基础上确立了书法的审美追求。其实从甲骨文开始,文人就从很高的美学观念对它进行审美观照。"创作"一词是西方的泊来品,古人的这种书写状态,近乎一种自然流露的心境。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产生,往往在有意无意之间,古人对书法的理解是文化自觉的一种状态,他们的日常书写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关键词
书法作品
自然书写
杂谈
审美追求
审美观照
美学观念
文化自觉
古人
-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
-
题名刘宏卫书法作品 文质相含 意趣相谐——我的学书观
- 7
-
-
作者
刘宏卫
-
机构
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课题班
辽宁省书法家协会
沈阳市书法家协会
-
出处
《书画艺术》
2023年第4期56-60,共5页
-
文摘
文为书法的载体又为思想之表现,而文之格局、立意、情怀又为书者重要修养,文也者,有文字、文章、文学种种,作书必借文而抒怀。技也者,识器之谓也,即用笔用墨和结字之能力,技术学习是当自己先为手艺人识得工具之用以追物化之境界。书之道者,技之极也,臻于忘我,则近于道。故所谓书法,即以运用笔墨,而达于对人、物、境相和谐的自然之体悟,忘我之境,是为人之心与天地相融合,此际为书文质品格能自然流露于毫端,情感亦自由于法度之中则神采必然显见。刘熙载云“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亦言人之修为对书法的格调、境界之影响。
-
关键词
书法作品
结字
文质
自然流露
手艺人
刘熙载
笔墨
忘我
-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
-
题名书法学习与创作摭谈
- 8
-
-
作者
洪厚甜
-
机构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美术院
中国国家画院
洪厚甜书法艺术工作室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
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
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
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正书专业委员会
-
出处
《书画艺术》
2020年第1期16-29,共14页
-
文摘
我的楷书学习与创作在我的学书过程中,楷书一直是一个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当然,最初对楷书的学习,是源于传统的学习书法的基本模式,即从唐楷入手,然后再学其它的东西并生发开来。因为我的老师是沿袭了过去老一辈那种传帮带的方法,所以,将楷书作为一个入门的门径。而到最后,将楷书作为自己在艺术上的主动追求和选择,应该是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对自己的认识进行超越的过程,也是不断地吸收其它各方面的营养加深对这门艺术形式的从表象到深层次了解的过程。
-
关键词
唐楷
学习书法
楷书
传帮带
书法学习
基本模式
-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
-
题名西部书画名家·翟万益书法作品
- 9
-
-
作者
翟万益
-
机构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
-
出处
《西部文艺研究》
2023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
-
分类号
I
[文学]
-
-
题名以虚实书——当代草书创作浅谈
- 10
-
-
作者
王学岭
-
机构
中直机关
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
-
出处
《书画艺术》
2024年第5期20-25,共6页
-
文摘
若说虚实,历代书论比拟甚丰,直如太一两仪无极,四万八千门径,通明所之,皆一情字。此为发衷之情,非是感恋。情情者,似若章草,情不情者,有如大草。其中回旋婉曲,尽若水。然书草切勿有二,一为滥情,二为殇水。观堂先生曾以“苦”解,释石头百卷。阐有知、生欲、集苦,后为解脱,至此道亦灭矣;解曰“存于观他人之苦痛”者为神明类,若宝玉;于“觉自己”则为美术类,如惜春等(见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
关键词
《红楼梦评论》
书论
章草
美术类
虚实
草书创作
王国维
-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
-
题名谁在颠狂——浅说历代狂草书
- 11
-
-
作者
陈海良
-
机构
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
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创作部
-
出处
《书画艺术》
2010年第5期27-28,共2页
-
文摘
中国书法艺术中的草书是书法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一种快速、便捷的书体,更是一门最为纯粹的艺术形式。它需要有严谨的、高难度的技术来保证它的纯粹性,由此也体现其专业化的艺术特色。在书以致用的社会中,赵壹《非草书》一文曾首次对该书体提出了批评,可见,这种纯粹性、专业性古已有之。为此,这种书体对书家来讲,须拥有高超的技巧,在能熟练、准确地表达心中万象的同时,也需要所表达的形态各异的点画符合书法审美的要求,特别是草书所要求的视觉外象。
-
关键词
草书
历代
中国书法艺术
书法发展
艺术形式
艺术特色
书法审美
纯粹性
-
分类号
J292.34
[艺术—美术]
-
-
题名张世刚作品
- 12
-
-
作者
张世刚
-
机构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专业委员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
辽宁省书法家协会
鞍山师范学院
-
出处
《中国书画》
2023年第8期135-135,共1页
-
文摘
《中国书画》创刊20周年寄语:我对《中国书画》是有情感的。从她诞生的第一期开始,我就是她的粉丝。《中国书画》不仅关注当下的中国书画,更关注中国书画的历史。她不仅关注中国历史的书画经典,更关注中国历史的人文情怀。
-
关键词
中国书画
纸本
王维诗
张世刚
人文情怀
行书
楷书
洛阳女儿行
-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
-
题名有感而发的几句话
- 13
-
-
作者
王亚洲
-
机构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
安徽省书法家协会
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
出处
《中国书画》
2011年第5期96-96,共1页
-
文摘
任何一门艺术都是神圣的生命整体的融合,书法艺术亦然。
之于"南人尚洁而爽,北人尚涩而重"的大而概的人的生命,书法艺术的生命空间无以言概,因为书家时常会在自我思维下的"艺术产品"面前尴尬甚至束手无策。虽然这绝对是矛盾的,但这种矛盾亦将永远得不到圆满解决。所以,书家必须提高艺术品位,以在人的本体生命时限内尽可能地延伸书法艺术的本体生命。
-
关键词
书法艺术
人的生命
生命空间
艺术产品
艺术品位
矛盾
本体
-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
-
题名冰斋论印
- 14
-
-
作者
魏杰
-
机构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慕刻所
中国书法家协会蒙刻专业委员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刻艺术院
西冷印社
北京理工大学中国陶瓷印艺术研究中心艺术委员会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书法篆刻院艺术委员会
终南印社
-
出处
《中国书画》
2022年第9期112-115,共4页
-
文摘
元吾丘衍提出“印宗秦汉”的学术理念,奠定了后世印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为后七百年的篆刻学习指明了方向,是习印的不二法门。可以说文彭、何震、汪关等名震一时的篆刻大家,无不是在“印宗秦汉”的大旗下石破天惊而走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的。
-
关键词
文彭
吾丘衍
汪关
印宗秦汉
学术理念
名震一时
篆刻
印学
-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
-
题名我的笔墨心灵
- 15
-
-
作者
王亚洲
-
机构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
安徽省书法家协会
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
出处
《中国书画》
2011年第5期94-95,共2页
-
文摘
每个人的心情都会随着接触的事物及其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或愉悦,或郁闷,或平静,或急躁……但如此千变万化,也还没有涉及到心灵,因为凡涉及心灵之事仿佛又是到了另一个层次了,毕竟心灵的变化是关乎人的魂魄的,心灵所感悟到的一切会影响人的生命价值。
-
关键词
心灵
笔墨
生命价值
-
分类号
J205
[艺术—美术]
-
-
题名张世刚
- 16
-
-
作者
张世刚
-
机构
中国书法家协会
辽宁省书法家协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
张世刚工作室
鞍山师范学院
元社
-
出处
《中国书画》
2016年第3期86-86,共1页
-
-
关键词
张世刚
纸本
-
分类号
J292.2
[艺术—美术]
-
-
题名葛鸿桢书画作品
- 17
-
-
作者
葛鸿桢
-
机构
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苏州教育学院教授、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
-
出处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F0002-F0002,共1页
-
-
关键词
葛鸿桢
书画作品
-
分类号
J
[艺术]
-
-
题名张世刚
- 18
-
-
作者
张世刚
-
机构
辽宁省书法家协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
张世刚工作室
鞍山师范学院
-
出处
《中国书画》
2014年第11Z期64-64,共1页
-
-
关键词
张世刚
-
分类号
J292.2
[艺术—美术]
-
-
题名张世刚
- 19
-
-
作者
张世刚
-
机构
辽宁省书法家协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
张世刚工作室
鞍山师范学院
-
出处
《中国书画》
2014年第09Z期64-64,共1页
-
-
关键词
张世刚
-
分类号
J292.2
[艺术—美术]
-
-
题名行书面谀背后十一言联
- 20
-
-
作者
张世刚
-
机构
中国书法家协会
辽宁省书法家协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
张世刚工作室
鞍山师范学院
元社
-
出处
《中国书画》
2016年第4期86-86,共1页
-
-
关键词
纸本
-
分类号
J222
[艺术—美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