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形势下的闽台乌龙茶产业合作与交流 被引量:3
1
作者 丁丽萍 刘艳芬 缪志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6期232-233,239,共3页
从闽台合作交流史与成效入手,概述了新形势下闽台乌龙茶产业合作的必要性,分析了闽台茶产业合作的优势条件,提出了深化两岸合作交流方向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乌龙茶 产业升级 闽台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北地区乌龙茶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丁丽萍 缪志春 +1 位作者 张鑫 侯大为 《中国茶叶》 2017年第10期14-16,共3页
闽北茶区产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市场前景广阔。促进闽北茶叶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更好地整合资源,调整产品结构,提高闽北茶叶的核心竞争力,从而顺应市场需求和消费者需要,顺利地实现闽北地区茶产业转型升级。一、... 闽北茶区产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市场前景广阔。促进闽北茶叶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更好地整合资源,调整产品结构,提高闽北茶叶的核心竞争力,从而顺应市场需求和消费者需要,顺利地实现闽北地区茶产业转型升级。一、茶产业集群的相关概述1.产业集群含义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是波特于1990年在其所著《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概念,用于指产业在某种特定区域内因地理临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北地区 茶产业 群发 产业集群 市场前景 茶叶产业 核心竞争力 文化底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乌龙茶产业人力资源结构动态适应性研究
3
作者 丁丽萍 侯大为 +1 位作者 张渤 黄毅彪 《福建茶叶》 2021年第11期190-191,共2页
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的背景,分析当前茶行业的劳动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和提升人力素质:解决日常用工短缺和季节性用工短缺、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做好育人留人工作以及开发当地剩余... 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的背景,分析当前茶行业的劳动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和提升人力素质:解决日常用工短缺和季节性用工短缺、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做好育人留人工作以及开发当地剩余劳动力资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给侧 乌龙茶产业 人力资源 动态适应 共享用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常态下乌龙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4
作者 丁丽萍 刘欣 +1 位作者 张渤 侯大为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年第8期91-94,共4页
乌龙茶生产已成规模,产能过剩卖茶难成为发展瓶颈;科技发展、消费多元化对乌龙茶产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为乌龙茶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以乌龙茶"... 乌龙茶生产已成规模,产能过剩卖茶难成为发展瓶颈;科技发展、消费多元化对乌龙茶产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为乌龙茶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以乌龙茶"特色优势农业"为基本定位,坚持质量兴农、完善产业标准、以市场为主导将是提升乌龙茶产业活力的侧重点,当然,政府职能及角色的转变也是必不可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产业 新常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牡丹不同茶类夏秋茶香气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唐梦婷 廖献盛 +5 位作者 吴先寿 魏明秀 郑玉成 金珊 张见明 叶乃兴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82,共12页
以‘金牡丹’品种夏、秋季嫩梢为原料,分别加工成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及红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夏、秋季的5类茶中的挥发性代谢物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夏茶中鉴定出522种挥发性代谢物,以萜类、酯类... 以‘金牡丹’品种夏、秋季嫩梢为原料,分别加工成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及红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夏、秋季的5类茶中的挥发性代谢物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夏茶中鉴定出522种挥发性代谢物,以萜类、酯类及醇类为主;秋茶中鉴定出502种挥发性代谢物,以萜类、酯类和杂环化合物为主。香气活性值分析表明,β-紫罗兰酮、α-紫罗兰酮、癸醛、苯甲酸甲酯、香叶醇等是金牡丹绿茶的关键呈香物质;β-紫罗兰酮、2-乙氧基-3-甲基吡嗪、癸醛、苯甲酸甲酯、香叶醇等是金牡丹黄茶的关键呈香物质;香叶醇、苯乙醛、水杨酸甲酯、(E)-芳樟醇氧化物、2-乙氧基-3-甲基吡嗪等是金牡丹白茶的关键呈香物质;吲哚、苯甲酸甲酯、苯乙醛、香叶醇、(E)-芳樟醇氧化物等是金牡丹乌龙茶的关键呈香物质;香叶醇、芳樟醇、苯乙醛、苯甲酸甲酯、水杨酸甲酯等是金牡丹红茶的关键呈香物质。秋茶中呈香物质的贡献、种类与数量均多于夏茶,其中,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醇等42种关键呈香物质在秋季样品中香气活性值均高于夏季。整体而言,金牡丹茶以花香类为主要香型,秋茶香气品质显著优于夏茶,香叶醇、芳樟醇、2-乙氧基-3-甲基吡嗪、苯甲酸甲酯等14种挥发性代谢物为金牡丹茶品种的关键香气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牡丹 不同茶类 夏秋茶 香气品质 香气活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小绿叶蝉危害乌龙茶茶树品种的挥发物分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金珊 韩李伟 +3 位作者 叶乃兴 王蔚 黄伙水 刘伟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6-582,共7页
为明确茶小绿叶蝉危害不同抗性茶树品种后挥发物的变化,从而为抗虫茶树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本研究选择小绿叶蝉危害虫口密度最大和最小的乌龙茶茶树品种肉桂和铁观音为材料,以GC-MS为研究手段,进行茶树组成型和虫害诱导型挥发物的测定... 为明确茶小绿叶蝉危害不同抗性茶树品种后挥发物的变化,从而为抗虫茶树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本研究选择小绿叶蝉危害虫口密度最大和最小的乌龙茶茶树品种肉桂和铁观音为材料,以GC-MS为研究手段,进行茶树组成型和虫害诱导型挥发物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邻异丙基苯甲烷、?-罗勒烯、反式-?-罗勒烯、?-法呢烯、?-萜品烯和3-甲基-2-环己烯-1-酮为铁观音和肉桂的主要组成型挥发物成分。2个品种在健康茶树挥发物的成分组成和各组分的含量上都存在差异。芳樟醇只在铁观音的健康茶梢中被检测到,而十三(碳)烷、乙酸辛酯、十六烷和雪松醇只在肉桂的健康茶梢上检测到。?-月桂烯、?-罗勒烯、反式-?-罗勒烯和?-法呢烯在铁观音上的含量远远大于肉桂。另一方面,茶树受小绿叶蝉危害一段时间后,铁观音和肉桂在挥发物组成和含量上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二者都释放大量的?-月桂烯、?-罗勒烯、反式-?-罗勒烯、?-法呢烯和芳樟醇,在危害4 h和8 h的挥发物测定中,2个品种的这些成分较危害前的增加量从1.49倍到41.22倍。此外,茶小绿叶蝉的危害还诱导了新的挥发物的产生,包括(Z)-丁酸-3-己烯酯、癸醛、吲哚、己酸-3-己烯酯和苯乙醇。(Z)-丁酸-3-己烯酯、癸醛、吲哚、己酸-3-己烯酯、苯乙醇、?-月桂烯、?-罗勒烯、反式-?-罗勒烯、?-法呢烯和芳樟醇,这10种挥发性物质可能跟茶树的诱导抗性和铁观音的抗虫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茶小绿叶蝉 挥发物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茶季‘金牡丹’五大类茶主要品质成分差异分析
7
作者 唐梦婷 廖献盛 +7 位作者 张文敬 魏明秀 吴先寿 徐梦婷 郑玉成 金珊 张见明 叶乃兴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8-170,共13页
【目的】揭示‘金牡丹’茶的主要品质特征及其春、夏、秋3季中不同茶类(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及绿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差异情况,探究不同茶季金牡丹茶主要特征代谢物间的关联特性以及可用于区分不同茶季的主要代谢物。【方法】以不同... 【目的】揭示‘金牡丹’茶的主要品质特征及其春、夏、秋3季中不同茶类(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及绿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差异情况,探究不同茶季金牡丹茶主要特征代谢物间的关联特性以及可用于区分不同茶季的主要代谢物。【方法】以不同茶季的金牡丹鲜叶制成的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及绿茶为供试材料,基于生化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AQC(6-aminoquinolyl-N-hydroxysuccinimidyl carbamate)衍生液质联用法对供试茶样的生化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金牡丹夏茶的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高于其他茶季。而春茶中氨基酸含量最高,夏茶最低。金牡丹茶的儿茶素组成以EGC、EGCG、ECG及GC为主。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茶季中特征性代谢物间显著相关。基于OPLS-DA判别模型,在不同茶季的金牡丹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及绿茶中分别筛选出12、15、15、17、17种差异代谢产物,这些代谢物可作为区分春、夏、秋茶的潜在标志。【结论】本研究明确了金牡丹茶在不同茶类和茶季中的滋味品质化学特征,揭示其不同茶季的主要特征代谢物的变化规律,为提升金牡丹鲜叶原料的利用率及优化金牡丹茶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牡丹 茶类 茶季 滋味 品质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下茶叶产品创新的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3
8
作者 周欢 马玉仙 +4 位作者 蒋慧颖 曾文治 雷郑延 安品弟 杨江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1期239-241,246,共4页
结合相关实例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当前茶叶产品创新存在核心产品不突出、形式产品单一、营销方式落后等普遍问题,并对新时代下茶叶产品创新提出了一些建议:茶产品创新需要深入挖掘产品3个层次的含义,以消费者需求为根本,以创新核心产品、... 结合相关实例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当前茶叶产品创新存在核心产品不突出、形式产品单一、营销方式落后等普遍问题,并对新时代下茶叶产品创新提出了一些建议:茶产品创新需要深入挖掘产品3个层次的含义,以消费者需求为根本,以创新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及附加产品为方式,提高产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产品创新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乌龙茶树鲜叶适制绿茶、黄茶、白茶、红茶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卢莉 程曦 +5 位作者 叶国盛 王飞权 叶江华 张裕阳 陈荣冰 张渤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38,共6页
选用‘毛蟹’、‘丹桂’、‘九龙袍’、‘矮脚乌龙’4个乌龙茶树品种新梢为原料,分别蒸青固样并加工成绿茶、黄茶、白茶、红茶。所制茶样通过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分析,分析其茶类适制性。结果表明:用‘毛蟹’试制的绿茶,其氨基酸含量在4... 选用‘毛蟹’、‘丹桂’、‘九龙袍’、‘矮脚乌龙’4个乌龙茶树品种新梢为原料,分别蒸青固样并加工成绿茶、黄茶、白茶、红茶。所制茶样通过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分析,分析其茶类适制性。结果表明:用‘毛蟹’试制的绿茶,其氨基酸含量在4个品种中最高,为2.02%,酯型儿茶素含量为10.27%,仅低于九龙袍;用‘毛蟹’试制的黄茶,其水浸出物含量、氨基酸含量和咖啡碱含量分别为40.91%、2.13%、3.96%,均高于其它3个品种;用‘毛蟹’试制的白茶,其水浸出物含量在4个品种中最高,为44.32%,茶多酚含量为24.28%,仅低于矮脚乌龙;用‘矮脚乌龙’试制的红茶,其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含量、儿茶素总量和茶黄素含量均为4个品种中最高,分别为40.17%、23.34%、3.18%、0.42%。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毛蟹’制绿茶、黄茶和白茶品质均优,‘矮脚乌龙’制红茶品质优,‘丹桂’制白茶品质较优。综上,‘毛蟹’品种茶类适制性强,适制绿茶、黄茶和白茶,‘矮脚乌龙’适制红茶,‘丹桂’适制白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品种 适制性 氨基酸 儿茶素 咖啡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与HS-SPME-GC-MS技术的武夷茶区3种茶叶籽油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于立志 刘奇琳 周聪麟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9-196,共8页
以武夷茶区3种茶叶籽油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定量描述分析法(QDA)对3种茶叶籽油的感官属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E-nose)对其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了区分和比较。结果表明,不... 以武夷茶区3种茶叶籽油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定量描述分析法(QDA)对3种茶叶籽油的感官属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E-nose)对其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了区分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叶籽油在多个感官属性上差异明显,E-nose可有效区分3种茶叶籽油,GC-MS在3种茶叶籽油中共检测出52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并采用香气活力值(OAV)确定了3种茶叶籽油的关键香气物质,3种茶叶籽油香气成分和关键香气物质的组成、含量各不相同。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品种茶叶籽油的品种鉴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茶产区 茶叶籽油 感官评价 电子鼻 香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黄素、茶红素与茶褐素对高脂饮食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29
11
作者 蒋慧颖 马玉仙 +5 位作者 曾文治 雷郑延 周欢 刘芷君 倪莉 杨江帆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274-279,351,共7页
以茶黄素、茶红素以及茶褐素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高脂饮食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即以高脂饮食饲养的方法造模成立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的同时,连续9周灌胃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其后测定各组大鼠体重、Lee’s指数、脂重及血脂水平,通过... 以茶黄素、茶红素以及茶褐素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高脂饮食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即以高脂饮食饲养的方法造模成立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的同时,连续9周灌胃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其后测定各组大鼠体重、Lee’s指数、脂重及血脂水平,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鼠肠道内容物肠道菌群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和模型对照组相比,灌胃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均可抑制大鼠体重增长(p <0.05)与Lee’s指数(p <0.01),降低其脂肪重量(p <0.01或p <0.05),使其血清内TC、HDL-C、LDL-C、TG含量以及AI指数下降(p <0.05或p <0.01),能起到抑制大鼠肥胖效果。进一步分析显示,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能够抑制高脂饮食导致的大鼠肠道内容物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的降低。且从其肠道菌群结构上看,各组大鼠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得以增加,F/B比值显著降低(p <0.05)。此外,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还使各组大鼠肠道内属水平上瘤胃球菌相对丰度下降,而乳杆菌、Akkermansia菌和毛螺菌相对丰度存在不同程度回升。即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对高脂饮食大鼠肠道菌群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黄素 茶红素 茶褐素 肠道菌群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炭疽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16
12
作者 刘威 袁丁 +2 位作者 郭桂义 杨国一 叶乃兴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8-453,共6页
【目的】明确福建省福州市茶树炭疽病病原菌种类,为茶树炭疽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形态学结合基于谷氨酰胺合成酶(GS)、β-微管蛋白(β-TUB2)、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 DNA-ITS)和核糖体DNA大亚基(LSU)等4个基因序... 【目的】明确福建省福州市茶树炭疽病病原菌种类,为茶树炭疽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形态学结合基于谷氨酰胺合成酶(GS)、β-微管蛋白(β-TUB2)、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 DNA-ITS)和核糖体DNA大亚基(LSU)等4个基因序列的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从福州市几个茶园不同茶树品种炭疽病典型病叶上分离获得的茶树炭疽病病原菌(FFB、FJG、FRG、FSX和FFA)进行鉴定,并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菌株的致病性。【结果】5株供试病原菌均能通过伤口侵染茶树叶片,且病症相似,为茶树炭疽病致病菌。5株病原菌分离物形态特征相似,基于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并结合其形态学特征,将5株供试菌株鉴定为Colletotrichum siamense。【结论】C.siamense为茶树炭疽病弱致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染茶树。生产中应尽量避免人为活动造成茶树叶片损伤,以减少茶树发生炭疽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炭疽病菌 鉴定 致病性测定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份武夷名丛茶树资源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7
13
作者 王飞权 冯花 +4 位作者 王芳 张见明 洪永聪 郑瑜丹 罗盛财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70-676,共7页
对武夷山茶区42份武夷名丛茶树资源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评价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武夷山茶树资源的生化成分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和变异,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2.06%,平均变异系数达到22.01%。通过多变量的主成分分析,前3个主... 对武夷山茶区42份武夷名丛茶树资源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评价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武夷山茶树资源的生化成分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和变异,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2.06%,平均变异系数达到22.01%。通过多变量的主成分分析,前3个主成分代表了茶树生化成分多样性的89.02%的信息。基于生化成分,把42份武夷名丛聚类划分为3个类群。3个类群除了咖啡碱含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生化成分均存在显著差异。第Ⅰ、Ⅱ类群大部分为适制乌龙茶的资源,第Ⅲ类群大部分为适制绿茶的资源。并从中筛选出一批生化成分特异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名丛 茶树资源 生化成分 多样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疽病病原菌侵染对茶树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赖建东 魏日凤 +5 位作者 连玲丽 刘伟 叶乃兴 杨江帆 陈丹 杨国一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2-168,共7页
本试验筛选出一株强致病力茶树刺盘孢菌株ZRG,并测定其侵染后对茶树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探究茶树刺盘孢对茶树叶片生理特性的影... 本试验筛选出一株强致病力茶树刺盘孢菌株ZRG,并测定其侵染后对茶树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探究茶树刺盘孢对茶树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ZRG侵染48 h内,茶树叶片相对电导率明显增高;MDA先是快速积累,含量上升,随后下降;POD、SOD和CAT活性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随后下降.qRT-PCR验证结果显示,POD、SOD和CAT相关基因的表达先上调后下降,三者相互协调配合,起到清除过剩自由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炭疽病病原菌 生理特性 Q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根系Actin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远华 陆建良 +1 位作者 范方媛 石玉涛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6-346,共11页
采用SSH技术分析了VA菌根处理后福鼎大白茶根系基因差异表达情况,获得了差异序列,序列比对显示,在下调表达序列中可能包含了10种未知功能的基因;在上调表达序列中可能包含了5种可能的基因。采用RACE技术获得了Actin基因全长序列,Actin... 采用SSH技术分析了VA菌根处理后福鼎大白茶根系基因差异表达情况,获得了差异序列,序列比对显示,在下调表达序列中可能包含了10种未知功能的基因;在上调表达序列中可能包含了5种可能的基因。采用RACE技术获得了Actin基因全长序列,Actin基因长1 606 bp(Gen Bank,登录号KJ946252),具有1 131bp开放阅读框(1st^1 131st),编码377个氨基酸。分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Actin蛋白分子量约30.69 k D,等电点为5.27,定位于细胞核等亚细胞区位。研究还显示,Actin在不同品种中表达无显著差异,对非生物性胁迫响应也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ACTIN 基因克隆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温下包装材料对武夷肉桂贮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艳 陈燕珠 +1 位作者 陈荣冰 张见明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7-121,共5页
以武夷肉桂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锡罐、瓷罐、铝箔袋以及牛皮纸袋进行包装并于室温下贮藏1年,每隔3个月抽样进行感官审评及理化检验,考察4种包装材料对武夷肉桂的贮藏效果。结果表明:锡罐的贮藏效果最佳,能够很好地保持肉桂最初的茶叶品... 以武夷肉桂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锡罐、瓷罐、铝箔袋以及牛皮纸袋进行包装并于室温下贮藏1年,每隔3个月抽样进行感官审评及理化检验,考察4种包装材料对武夷肉桂的贮藏效果。结果表明:锡罐的贮藏效果最佳,能够很好地保持肉桂最初的茶叶品质,在香气和滋味上均与贮藏前相差甚少;瓷罐、铝箔袋次之;牛皮纸袋的贮藏效果最差,吸湿最明显,肉桂品质劣变最严重,不建议将其作为肉桂长期贮藏的包装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肉桂 室温 包装材料 贮藏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调节肠道菌群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蒋慧颖 马玉仙 +4 位作者 周欢 雷郑延 曾文治 倪莉 杨江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5期31-33,共3页
从茶叶对供试动物及人体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角度出发,针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指出茶叶及其功能性成分对供试动物及人体肠道菌群均具有调节作用,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茶叶 功能性成分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GAGP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远华 陆建良 +1 位作者 范方媛 石玉涛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4-67,68-72,共9页
采用SSH技术分析了VA菌根处理后福鼎大白茶根系基因差异表达情况,获得了差异序列,序列比对显示,在下调表达序列中可能包含了10种未知功能的基因;在上调表达序列中可能包含了5种可能的基因。采用RACE技术获得GAGP基因长3 146 bp(Gen Bank... 采用SSH技术分析了VA菌根处理后福鼎大白茶根系基因差异表达情况,获得了差异序列,序列比对显示,在下调表达序列中可能包含了10种未知功能的基因;在上调表达序列中可能包含了5种可能的基因。采用RACE技术获得GAGP基因长3 146 bp(Gen Bank,登录号KJ946251),具有2 769 bp开放阅读框(1st^2 769th),编码923个氨基酸。分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GAGP蛋白分子量约106.9 k D,等电点为8.42,定位于线粒体内。定量PCR分析表明,GAGP在茶树叶片中表达强度存在明显的品种差异,GAGP对生物性和非生物性胁迫均有明显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GAGP 基因克隆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祭茶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被引量:7
19
作者 郑慕蓉 霍达 周丽珊 《茶叶》 2016年第1期56-59,共4页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也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是闻名中外的旅游城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生命力,提升旅游的文化性乃大势所趋,发展茶文化旅游是武夷山重要的特色旅游资源。"喊山"与"开山&qu...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也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是闻名中外的旅游城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生命力,提升旅游的文化性乃大势所趋,发展茶文化旅游是武夷山重要的特色旅游资源。"喊山"与"开山"是在武夷山民间举行的传统祭茶活动,传承几百年,是当地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张显,是具有武夷山特色的茶俗,同时也是武夷山茶文化的重要组成,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本文将就武夷山祭茶文化的历史、现状进行分析,论述保护与开发武夷山祭茶文化的必要性与方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 祭茶文化 茶旅游 喊山 开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鬼洞白鸡冠的夏茶适制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远华 江萍萍 陈雪津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9,共2页
为开发和利用武夷山的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促进武夷山茶树品种结构调整,本实验对鬼洞白鸡冠的夏茶适制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鬼洞白鸡冠的夏茶树型都为灌木型,树姿为半开展。叶形为长椭圆形,成熟叶片叶色为深绿色,叶尖形状为钝尖,叶质... 为开发和利用武夷山的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促进武夷山茶树品种结构调整,本实验对鬼洞白鸡冠的夏茶适制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鬼洞白鸡冠的夏茶树型都为灌木型,树姿为半开展。叶形为长椭圆形,成熟叶片叶色为深绿色,叶尖形状为钝尖,叶质较厚软,茸毛少,属于中小叶种。(2)鬼洞白鸡冠的夏茶制成成茶后,水浸出物以鬼洞白鸡冠绿茶最高为39.02%:茶多酚以鬼洞白鸡冠绿茶最高为24.97%,鬼洞白鸡冠红茶最低:咖啡碱以鬼洞白鸡冠绿茶最高为2.64%:游离氨基酸以鬼洞白鸡冠乌龙茶茶最高为2.11%。(3)鬼洞白鸡冠的夏茶加工为红茶、绿茶、鸟龙茶,通过感官审评,制成红茶的品质最优,制成乌龙茶品质也不逊色,而制成绿茶的品质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洞白鸡冠 名丛 植物学形态 生化成分 适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