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碳捕集与封存(CCS)全产业链发展现状与关键问题挑战
1
作者 唐金荣 郭焦锋 +4 位作者 王海 吴林强 张涛 马振鹏 王泉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4,共14页
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是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和净零排放目标的兜底技术。全球CCS产业已进入加速技术应用发展阶段,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基于自身法律与经济基础,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径。中国CCS产... 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是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和净零排放目标的兜底技术。全球CCS产业已进入加速技术应用发展阶段,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基于自身法律与经济基础,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径。中国CCS产业在“双碳”战略“1+N”政策体系引领下,通过示范工程推动产业发展,已处于小规模试点转向大规模工业示范阶段,具备百万吨级工程能力,但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装备、项目规模、商业化水平、成本竞争力和政策框架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从实现CCS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创新性地将CCS产业链“从末端往前端”依次划分为碳信用市场交易、CCS项目第三方核查与认证、CCS技术标准研制、CCS项目监测、碳封存、碳运输、碳捕集、碳封存地下空间资源确权、碳封存地下空间资源调查评价等九个主要环节,并分别从九个环节分析了中国CCS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挑战,主要包括封存地下空间资源调查评价不足,封存地下空间资源权属界定与监管滞后,燃烧后碳捕集、封存及管道运输等技术有待创新,监测技术亟待提升,标准体系不完善,CCS项目核查认证(MRV)等机制不健全,碳市场不成熟等,尤其是地下空间资源监管框架与碳信用产品交易相关体系存在短板。未来应聚焦碳封存地下空间资源调查、CCS产业发展机制与政策构建、关键技术攻关及推动碳交易市场创新等领域,通过多方合作推动CCS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碳减排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与封存(CCS) 零碳技术 全产业链 地下空间资源调查 碳信用市场交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不同类别煤层底板水害致灾机理与防控远景导向 被引量:8
2
作者 曾一凡 朱慧聪 +9 位作者 武强 王厚柱 傅先杰 王铁记 王玺瑞 樊九林 胡荣杰 才向军 阚雪冬 高生保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73-1099,共27页
我国成煤条件苛刻,赋煤环境复杂多变,资源呈全域性跨多地质类型、点散式分布,导致回采共(伴)生地质灾害频现。同时,伴随煤炭资源开发布局优化调控,煤层底板水害负面导向性越趋显著,高承压水水力驱动及强敏感性缺陷构造活化的协同作用导... 我国成煤条件苛刻,赋煤环境复杂多变,资源呈全域性跨多地质类型、点散式分布,导致回采共(伴)生地质灾害频现。同时,伴随煤炭资源开发布局优化调控,煤层底板水害负面导向性越趋显著,高承压水水力驱动及强敏感性缺陷构造活化的协同作用导致煤层底板水害宏观动力学表象威胁性显著提升,成为我国煤炭资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内生阻力。为全方位掌握我国煤层底板水害发展形势,探讨未来基于新技术开展防控作业的重点攻关方向,从时间、空间、突水量等多维视角下全方位展示了近年来我国煤层底板水害动态演变趋势,对类型进行了“总−分”式细划,并通过建立地质力学模型探讨了我国煤层底板水害力学互馈响应机制,基于灾害宏观表象等揭示了其内生致灾机理,指出了防控技术理念的新发展路径和远景导向。研究发现:统计分析了我国煤层底板水害多维视角下的演变规律和特征,探讨建立了我国煤层底板水害主体架构,依据事故核心致因体系及宏观致灾表象等将煤层底板水害划分为岩溶陷落柱突水、断层活化突水及裂隙导升(复合)灰岩水突涌3大类,进一步细化为全路径贯通增量导升型突水(岩溶陷落柱)、贯穿煤层型突水(断层)、单层随采卸荷直接型突水(裂隙)等12个子类,并针对性的独立分析了3个大类煤层底板水害地理空间分布规律;分析了地应力和承压水水压对岩溶陷落柱突水过程承压水导升路径异化发育作用机制,提出了覆岩顶板动/静载扰动诱发底板岩溶陷落柱突水模式,阐明了其力学启动条件及致灾机理;建立了煤层底板断层宏细观地质力学构造概化模型,基于诱发断层活化突水的核心致灾诱因识别并建立了不同类别煤层底板断层活化突水力学判据;以裂隙为基础单元,“由1至n”式建立了单一层位和复合层位承压含水层诱发裂隙型导升(复合)灰岩水突涌的临界判别条件,揭示了该类型底板水害全过程致灾机理;在总结现行煤层底板水害探查、预测及控制技术理念基础上,结合前沿发展方向,指出并建议在煤层底板本底地质基因的全生命周期采动诱变特征三维动态重构、适用于时空分异动态地质环境的煤层底板突水预测预报理念升级、低扰动强干预的随采随治保/控水互馈注浆治理技术应用、修复后地质生态系统长效监控诊断诊疗平台建立等方面展开攻关,构建煤层底板水害全时空防控大体系,紧跟新质生产力大背景下全煤行业新业态发展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水防治 底板水害 岩溶陷落柱 断层 致灾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区环境下的烟头小目标检测算法研究
3
作者 白亚腾 刘润翌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060-3068,共9页
园区内的烟头检测对于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和火灾隐患排除都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但园区场景下的烟头存在尺寸小、特征不明显等问题。为获得一个效果较好的园区烟头小目标检测模型,在原始YOLOv9模型的基础上,针对该模型在烟头小目标检测任务... 园区内的烟头检测对于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和火灾隐患排除都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但园区场景下的烟头存在尺寸小、特征不明显等问题。为获得一个效果较好的园区烟头小目标检测模型,在原始YOLOv9模型的基础上,针对该模型在烟头小目标检测任务中计算量冗余的缺陷提出改进和验证。首先,将部分卷积PConv引入RepNCSPELAN4模块中,以提升网络对目标特征提取效率,减少计算量;其次,将最近邻插值上采样模块重新设计为基于特征重组的上采样器,用更大感受野来感知特征并进一步实现网络轻量化;最后,在烟头数据集上进行对比与消融试验,该算法的平均精度达到87.4%,参数量降至83.8 MB,相较于原模型,检测效果得到提升。研究旨在通过深度学习的应用,得到有效的烟头检测模型,推动园区公共场所无烟环境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小目标检测 YOLOv9模型 轻量化模型 特征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主导因素和多层感知机提高LIBS定量化性能
4
作者 崔佳诚 宋惟然 +3 位作者 姚蔚利 姬建训 侯宗余 王哲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2-1027,共6页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是一种快速崛起的原子光谱分析技术,在煤质分析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各种机器学习方法已经被用于提高LIBS煤质分析的定量分析能力,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这些方法忽视了LIBS的物理机制,因而模型的...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是一种快速崛起的原子光谱分析技术,在煤质分析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各种机器学习方法已经被用于提高LIBS煤质分析的定量分析能力,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这些方法忽视了LIBS的物理机制,因而模型的鲁棒性、适用范围和可解释性受限。为了提高LIBS定量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导因素方法(DF)结合多层感知机(MLP)人工神经网络的回归方法,称为DF-MLP。其中,主导因素模型是利用光谱领域知识提取特征变量、并基于物理规律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MLP则是在此基础上,用机器学习方法修正主导因素模型的残差。DF-MLP首次将主导因素方法与多层感知机神经网络结合起来,可以在不降低模型复杂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光谱领域知识,提高模型的可解释性,从而改善鲁棒性和适用范围。实验中将DF-MLP与常规MLP、主导因素偏最小二乘(DF-PLSR)、主导因素支持向量机(DF-SVR)对比,在煤质分析的固定碳含量、灰分、挥发分三个任务上均取得了最优结果。均方根误差(RMSEP)相比于常规MLP分别降低了13.21%、14.54%和21.77%,比DF-SVR分别降低了14.75%,23.13%和5.99%。实验结果表明,将领域知识与神经网络方法结合是提高LIBS定量化性能的可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主导因素 人工神经网络 煤炭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gulating the Amount of Graphene Oxide for Enhanced Capacitive Energy Storage of MOF Derived Materials
5
作者 Yong-Ji Qina Jing-Quan Yang +5 位作者 Hao Wang Mei-Ling Lian Pei-Pei Jia Jun Luo Xi-Jun Liu Jun-Feng Liu 《电化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26,共9页
In pursuit of more efficient and stable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composite materials consisting of metal oxides and graphene oxide have garner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due to their unique structures and... In pursuit of more efficient and stable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composite materials consisting of metal oxides and graphene oxide have garner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due to their unique structures and exceptional properties.Graphene oxide(GO),a two-dimensional material with an extremely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excellent conductivity,offers new possibilities for enhancing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metal oxides.In this work,we synthesiz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and GO composites by regulating the amount of GO,and successfully prepared composites of metal oxides supported by nitrogen-doped carbon frameworks and GO through a simple one-step calcination process.Based on the electrochemical tests,the optimal amount of GO was determined.This research will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and directions for designing and synthesizing metal oxide and graphene oxide composite materials with an ideal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organic framework Iron oxide Graphene oxide Composite material SUPERCAPACI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工作面刮板输送机智能控制系统研究
6
作者 范宝冬 马开德 +1 位作者 崔卫秀 李致远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60,共9页
刮板输送机是煤矿井工开采煤炭运输的核心设备,其智能化水平直接影响工作面智能化程度。分析指出目前刮板输送机智能化技术仍存在工况感知数据治理不到位、数据交互及多机协同控制缺乏顶层管控、设备维护与保养不到位、智能化技术应用... 刮板输送机是煤矿井工开采煤炭运输的核心设备,其智能化水平直接影响工作面智能化程度。分析指出目前刮板输送机智能化技术仍存在工况感知数据治理不到位、数据交互及多机协同控制缺乏顶层管控、设备维护与保养不到位、智能化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基于矿鸿操作系统统一系统架构、统一标准与协议等优势,开发了采煤工作面刮板输送机智能控制系统,介绍了系统架构,重点阐述了该系统中刮板输送机工况感知和自适应控制这2项关键技术:以哑铃状态监测和断链故障监测为例,介绍了刮板输送机工况感知技术的实现方法;通过分析刮板输送机驱动电动机电流数据,结合采煤机采高、截深、行走速度、位置等采集数据,得出刮板输送机运煤量计算公式,由此设计了基于负载状态的刮板输送机智能调速控制策略;分析了刮板输送机链条与张力的关系,通过计算链条伸长量并与设定值作比较,控制油缸伸出(缩回)动作,实现链条张紧自动控制。在煤矿现场对基于矿鸿操作系统的刮板输送机智能控制系统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实时采集刮板输送机运行状态、故障信息、负载等关键参数并进行分析处理,数据精度高,稳定性好,故障诊断准确性高,且实现了刮板输送机与采煤机、液压支架等设备的互联互通、相互协作,数据传输延时仅为5~10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工作面 刮板输送机 矿鸿操作系统 分布式软总线 工况感知 智能调速 链条张紧自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厚松散层与不等厚基岩下开采覆岩结构运动演化规律 被引量:1
7
作者 孟祥军 李友 +6 位作者 张广超 郭林峰 李伟清 申世豹 陈淼 周广磊 吕凯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125,共15页
针对巨厚松散层与不等厚基岩下覆岩结构运动演化机理及破坏规律不明晰的问题,以某矿33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揭示了巨厚松散层与不等厚基岩条件下的覆岩运动演化过程、垮落充填特征及联动破... 针对巨厚松散层与不等厚基岩下覆岩结构运动演化机理及破坏规律不明晰的问题,以某矿33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揭示了巨厚松散层与不等厚基岩条件下的覆岩运动演化过程、垮落充填特征及联动破坏机理,建立了考虑巨厚松散层与不等厚基岩联动演化效应的覆岩运移模型和迹线估算方程。研究结果表明:①基岩厚度由薄到中厚再到正常厚度时,破坏边界形态演化过程为“对称梯形”→“不对称类梯形”→“半马鞍形”;松散层运移在不等厚基岩控制下呈现出“对称漏斗”→“倾斜漏斗”→“斜底漏斗”动态变化。②薄基岩以塑性破坏为主,垮落后无规则充填采空区且碎胀效应不明显,松散层运移活跃期长,导致地表下沉较大;中厚基岩介于塑性破坏和块式破断之间,能短暂形成不稳定结构,对松散层运移起一定的支撑和限制作用;正常厚度基岩发生“梁式”破断,覆岩形成稳定的“铰接、悬臂”结构,巨厚松散层能给下方裂隙或垮落的基岩造成更大压应力,从而导致垮落带、裂隙带等较常规地层条件更加发育。③以3301工作面为实例,估算了不同开采阶段的覆岩破坏迹线,计算出地表沉降范围为1551.46m,与实测值相比,误差为7.6%。④提出了限高或充填开采、巷道注浆加固、提高巷道支护体的让压能力及增强支护系统的兼容性等控制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沉陷 巨厚松散层 不等厚基岩 覆岩运动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岛工作面侧向顶板结构及切顶卸压技术 被引量:3
8
作者 李辉 宋宇航 +1 位作者 毕健成 李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15396-15403,共8页
针对孤岛工作面开采回采巷道受到强矿压作用控制困难的问题,以山西汇能煤业15102孤岛工作面为工程背景,研究孤岛工作面顶板侧向结构及其对回采巷道稳定性的影响,提出采用切顶卸压技术保护巷道。结果表明:孤岛工作面顶板侧向结构可以分... 针对孤岛工作面开采回采巷道受到强矿压作用控制困难的问题,以山西汇能煤业15102孤岛工作面为工程背景,研究孤岛工作面顶板侧向结构及其对回采巷道稳定性的影响,提出采用切顶卸压技术保护巷道。结果表明:孤岛工作面顶板侧向结构可以分为变形移动区与弹性变形区,移动变形区域是发生应力增高的根源,对侧向顶板岩层移动变形区进行爆破切顶,可以减少顶板失稳对回采巷道的冲击影响。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多种切顶方案的效果,给出具体切顶参数,明确切顶保护巷道稳定的方案,并进行现场试验。切顶后巷道围岩变形量显著降低,切顶效果良好,为类似孤岛工作面回采巷道的稳定性控制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工作面 回采巷道 稳定性控制 切顶卸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向应力下支护应力对圆形巷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郑建伟 管增伦 +7 位作者 鞠文君 张修峰 薛珊珊 王帅 李海涛 杨国强 李春元 王之禾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4-123,共10页
为进一步探究支护应力对圆形巷道应力分布特征的影响规律,建立了考虑三向应力和支护应力条件下的巷道围岩力学模型,推导了巷道围岩煤岩体应力分布的解析方程,借助COMSOL进行了可靠性验证;通过赋值法讨论了13种应力边界(三向应力P_(x),P_... 为进一步探究支护应力对圆形巷道应力分布特征的影响规律,建立了考虑三向应力和支护应力条件下的巷道围岩力学模型,推导了巷道围岩煤岩体应力分布的解析方程,借助COMSOL进行了可靠性验证;通过赋值法讨论了13种应力边界(三向应力P_(x),P_(y),P_(z))及4种支护应力(0.2,1,2,5 MPa)下巷道围岩煤岩体径向应力、切向应力和轴向应力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当水平应力(P_(x))大于垂直应力(P_(y))时,轴向应力随着深距(至巷道表面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当水平应力(P_(x))小于垂直应力(P_(y))时,轴向应力随着深距的增加而降低;(2)当水平应力(P_(x))等于垂直应力(P_(y))时,轴向应力值不变,径向应力随着深距的增加而增加,切向应力随着深距的增加而降低;(3)围岩上的切向应力随着支护应力的增加而降低,过高的支护应力将导致局部拉应力的出现;径向应力随着支护应力的增加而增加;一定程度的支护应力不仅可以使巷道表面围岩从两向应力状态恢复到三向应力状态,同时可以降低切向应力,增加径向应力,降低围岩上的剪应力,均化巷道围岩应力,从而维护巷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巷道 力学分析 三向应力 支护应力 主动支护 应力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用锚杆动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沈伟 付玉凯 +3 位作者 赵玉宝 山世昌 牛清河 周鹏赫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3-78,共6页
为研究冲击载荷作用下矿用锚杆的动态力学性能,选取蒙陕矿区冲击地压巷道常用的锚杆材料,利用AW-1500微机控制电液伺服试验机和落锤冲击试验机分别测试了锚杆的静、动载力学性能,获取了锚杆载荷与位移曲线、冲击力时程曲线、位移时程曲... 为研究冲击载荷作用下矿用锚杆的动态力学性能,选取蒙陕矿区冲击地压巷道常用的锚杆材料,利用AW-1500微机控制电液伺服试验机和落锤冲击试验机分别测试了锚杆的静、动载力学性能,获取了锚杆载荷与位移曲线、冲击力时程曲线、位移时程曲线等数据。研究发现:锚杆冲击力时程曲线分为急剧增加、平稳和衰减三个阶段。随着冲击次数或冲击能量的增加,锚杆的冲击力峰值逐步增加,锚杆冲击力稳定在200~300 kN之间,当锚杆达到冲击破断时,冲击力峰值位于250~300 kN之间。冲击载荷作用下锚杆杆体破断位置颈缩不明显,表现出明显的脆断特征,动态破断载荷略大于其静载破断载荷,而延伸率大幅度降低,动载下的断后延伸率为10%左右。该研究结果可为冲击地压巷道锚杆支护设计和材料选取提供一定的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巷道 锚杆 冲击载荷 落锤冲击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深部冲击地压防控工程技术难题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25
11
作者 潘俊锋 夏永学 +3 位作者 王书文 马文涛 张晨阳 王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91-1302,共12页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加大,我国深部冲击地压发生及其防治变得常态化,为了提高深部冲击地压防控技术成效,从深部冲击地压防控现场工程技术难题出发,结合灾害防治工程实践数据统计,分析了我国深部冲击地压防控因自身地质赋存地应力高,人...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加大,我国深部冲击地压发生及其防治变得常态化,为了提高深部冲击地压防控技术成效,从深部冲击地压防控现场工程技术难题出发,结合灾害防治工程实践数据统计,分析了我国深部冲击地压防控因自身地质赋存地应力高,人为开采扰动范围大,灾害防治过程围岩卸压后应力恢复快,冲击地压防治成效低下原因归结于防冲卸压工程实施与浅部开采相比,面临“三高一低”防控技术新要求,包括高强度的大尺寸钻孔卸压,以解决厚硬煤层不容易塌孔问题;小间距高密度施工钻孔,以解决钻孔卸压范围不联通问题;多轮反复高频度施工,以解决深部煤层卸压后应力恢复快问题;采掘工作面进尺低速度推进,以解决开采扰动强度大问题。针对深部冲击地压“三高一低”防控新要求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冲击地压防控安全可靠性,以常规源头防控冲击地压采用优化开拓开采部署的局限性为背景,提出了深部冲击地压上覆岩层结构与载荷主动调控区域防控冲击地压技术,并提出了进一步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以近年来几起典型的冲击地压事故存在防治方案“漏靶”问题为背景,开发了深部冲击地压采掘空间局部靶向防控技术,并指出了下一步还需要解决的科学难题;以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措施实施后,难以评判安全性问题为背景,提出了深部冲击地压防治卸压达标评判技术,并指出了下一步还需要解决的科学难题;以煤炭行业大力推广开采智能化,治灾仍需靠人工,人员处于高危环境作业问题,探索了深部冲击地压防治过程智慧智能化新兴研究方向及其面临的科学难题。最后,客观的指出,冲击地压防控绝不纯粹是理论与技术问题,人类对专业问题的认知也是酿成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结合现场工程实践,讨论了冲击地压概念、冲击地压机理是否清楚、冲击地压能否预测、冲击地压能否防治以及冲击地压矿井怎么办等行业焦点专业问题,指出冲击地压工程难题是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需要从业人员客观认知,客观接受并深入研究,成效是显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深部开采 “三高一低” 源头防控 靶向防控 卸压达标 智能防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煤矿冲击地压发生规律与分类防治 被引量:10
12
作者 潘俊锋 刘少虹 +3 位作者 马文涛 夏永学 王书文 冯美华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5,共11页
随着煤炭资源开采区域不断向西部以及深部转移,西部地区冲击地压矿井数量呈井喷式增长。陕西省作为煤炭大省,煤炭开发供应规模稳居全国前列,但冲击地压灾害尤为突出,为了有效遏制本地区煤矿冲击地压频繁发生势头,并为类似条件矿区冲击... 随着煤炭资源开采区域不断向西部以及深部转移,西部地区冲击地压矿井数量呈井喷式增长。陕西省作为煤炭大省,煤炭开发供应规模稳居全国前列,但冲击地压灾害尤为突出,为了有效遏制本地区煤矿冲击地压频繁发生势头,并为类似条件矿区冲击地压防治提供借鉴,通过分析陕西煤矿10年来的24座矿井、85起冲击地压案例,基本厘清了冲击地压发生规律,并开展了基于主控因素的分类防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煤矿冲击地压具有灾害矿井集中、灾害程度严重、多灾害叠加影响显著、防治难度大等特点;冲击地压监测技术、防治技术与地方法规建设历程几乎同步,达到了起步晚,起点高,示范效应强的结果;基于冲击地压主控因素,将陕西省冲击地压划分为3大类,分别为:坚硬顶板主导型、地质构造主导型和宽煤柱主导型,并针对主控因素提出弱化坚硬顶板、转移煤柱高集中应力、释放构造应力的防治方法。通过10年来的工程实践,不断优化矿井开采设计,探索煤层厚硬顶板千米顺层钻孔区域压裂新技术,加大防冲卸压技术的落实,冲击地压显现逐年减少,成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陕西煤矿 冲击地压监测 冲击地压防治 主控因素 分类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不同类别煤层顶板水害致灾机理与防控路径 被引量:35
13
作者 曾一凡 朱慧聪 +6 位作者 武强 王皓 郭小铭 崔芳鹏 庞振忠 刘守强 杨维弘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39-1555,共17页
我国是世界上成煤和赋存条件最复杂的国家,煤层顶板水文地质条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采动覆岩裂隙场与渗流场耦合的相互性和时变性以及煤层顶板突水的独特性和危害性,造成顶板水害是我国尤其是西部煤矿区的主要矿井灾害之一。为了更好地... 我国是世界上成煤和赋存条件最复杂的国家,煤层顶板水文地质条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采动覆岩裂隙场与渗流场耦合的相互性和时变性以及煤层顶板突水的独特性和危害性,造成顶板水害是我国尤其是西部煤矿区的主要矿井灾害之一。为了更好地认识顶板水害和推广现有技术和探索新技术防控此类矿井灾害,在全面分析近年来我国煤层顶板水害事故规律与顶板充水含水层的赋存条件、突水模式、动力特征、力学行为等基础上,系统划分了顶板水害的类型、特征、主要类别的致灾机理及梳理了现有顶板水害的防治技术,并展望了未来顶板水害防治领域的发展方向。研究发现:①顶板水害主体架构包括巨厚基岩含水层涌(淋)水、薄基岩弱胶结层水-砂耦合溃涌、离层空间蓄水储能突水、天窗补给型突水、围岩烧变增透致突等5种类别,集中分布于秦岭—淮河沿线以北地区,陕、蒙、宁是顶板水害主要聚集地。②采动诱发巨厚基岩含水层下覆岩原生裂隙互馈-贯通发育“Z”型离层空间,导致采场出现大面积涌(淋)水现象;基于复合关键层破断力学条件,阐明了薄基岩弱胶结层水-砂耦合溃涌致灾的动力源;构建了离层失稳突水临界判别准则,将离层突水划分为静载扰动、“动+静”载复合扰动、复合煤层开采重复扰动3种模式;红土隔水层缺失及红土薄弱区采动劣化损伤是产生天窗越流补给的主要根源;围岩烧变增透,孔隙度增大,接受临近水源补水后形成新的含水结构体,在采动诱发下烧变岩水涌入采场发生水害事故。③梳理了当前煤层顶板水害“探-放-治”三位一体的解危防控技术体系,提出了井上下共轭联动、钻-采(掘)高位协同地质勘探系统,以防治水“三区”划分为导向的地质保障工作,“煤-水-生态”多目标齐抓共管的绿色开采和防治水理念,以及数智化、透明化矿山水文地质灾害信息维护系统等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板水害 矿井防治水 离层突水 致灾机理 防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地压煤层智能开采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
14
作者 祁和刚 夏永学 +6 位作者 智宝岩 秦子晗 程健 王凯 王书文 王宾昌 杨光宇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2-124,共13页
如何实现深部冲击地压煤层智能安全高效开采是煤炭开采面临的一项重大工程技术难题。该问题的核心内涵在于冲击地压煤层开采的智能化、无人化和本质安全化,通过煤岩冲击风险的智能精准感知与预警,以及采掘工程的自适应与自优化,形成智... 如何实现深部冲击地压煤层智能安全高效开采是煤炭开采面临的一项重大工程技术难题。该问题的核心内涵在于冲击地压煤层开采的智能化、无人化和本质安全化,通过煤岩冲击风险的智能精准感知与预警,以及采掘工程的自适应与自优化,形成智能防冲控采技术,实现由工程致灾向工程防灾、工程减灾的根本转变。通过开采源头设计、顶板区域压裂、局部靶向治理、强化巷道支护等措施为冲击地压煤层安全高效开采创造低应力环境和巷道安全空间。在此基础上,开发融合静态地质、动态监测、工况环境、人员定位、生产组织、历史数据等信息的大数据分析软件平台,以及融合冲击地压决策信息的智能化开采控制系统,将防冲信息源转化为智能开采控制源,形成了“低压快推,中压慢采,高压停产”的柔性智能推采新模式。通过现场应用表明,在智能防冲控采区,工作面及巷道矿压显现程度更小,煤岩能量释放更稳定,有利于冲击产能的合理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智能控采 区域卸压 靶向防范 风险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遥感数据新疆某煤炭矿区沙漠化监测分析
15
作者 吕雪 王旭升 吕学文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0期45-52,共8页
新疆地区是我国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区域,近年来因新疆地区煤炭开采活动导致土地占压、地表沉陷、地下水疏干等问题,直接或间接加剧了矿区内的沙漠化趋势。基于Landsat遥感数据,利用ENVI5.3进行预处理及计算,通过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 新疆地区是我国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区域,近年来因新疆地区煤炭开采活动导致土地占压、地表沉陷、地下水疏干等问题,直接或间接加剧了矿区内的沙漠化趋势。基于Landsat遥感数据,利用ENVI5.3进行预处理及计算,通过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估算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以及计算植被区域变化数据,对近10年矿区及其可能影响区域的沙漠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①三种监测方法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近10年研究区域内平均植被覆盖度(FVC)降低4.04%,Fvc>0.3区域占比降低4.59%,植被覆盖总体上有所减少,有沙漠化蔓延的趋势,自2020年8月以来,采矿等人为活动开始减少,这也使得研究区域自2020-2023年,FVC及植被覆盖区域均有所增加,沙漠化进程有所减缓;②在NDVI、FVC反演的基础上计算并反演出的植被区域变化情况的数据及图像,可较为准确、直观地反映植被减少、有沙漠化发展趋势的区域,为矿区的沙漠化监测工作提供了可视化的监测方法,可为矿区沙漠化的监测与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矿区 NDVI 植被覆盖度 沙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液压支架压力监测系统设计 被引量:15
16
作者 白亚腾 孙彦景 +1 位作者 孙建光 李松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84-88,共5页
针对井下有线支架压力监测系统存在电缆易扯断、可扩展性差的缺陷,提出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和压力在线监测相结合,构建低功耗、高可靠性的支架压力监测系统。系统在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针对AODV路由协议以最小跳数选择路由时存在的链路... 针对井下有线支架压力监测系统存在电缆易扯断、可扩展性差的缺陷,提出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和压力在线监测相结合,构建低功耗、高可靠性的支架压力监测系统。系统在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针对AODV路由协议以最小跳数选择路由时存在的链路不稳定所带来丢包严重的问题,以节点信号强度(RSSI)为路由判据,提出了RSSI-AODV路由协议。通过井下路由测试,RSSI-AODV路由协议在5跳范围内的丢包率维持在3%以内,且分组为800 B时的平均端到端时延是AODV路由协议的2倍,提高了井下数据通信的可靠性。同时,结合井下监测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可实时、便捷地查看液压支架监测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支架 压力监测 无线传感器网络 AODV 路由判据 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高应力区段煤柱留设合理性及综合卸荷技术 被引量:36
17
作者 祁和刚 于健浩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257-3264,共8页
为避免深部矿井高应力煤柱对巷道产生的不利影响,基于塑性滑移场理论、极限平衡理论,结合数值模拟方法,以葫芦素矿井2-1煤首采区为背景,研究区段煤柱集中载荷作用下底板承压破坏范围及其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目前葫芦... 为避免深部矿井高应力煤柱对巷道产生的不利影响,基于塑性滑移场理论、极限平衡理论,结合数值模拟方法,以葫芦素矿井2-1煤首采区为背景,研究区段煤柱集中载荷作用下底板承压破坏范围及其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目前葫芦素2-1煤留设的30 m区段煤柱在侧向支承压力作用下对底板岩层的影响较大,其承压破坏带覆盖整个巷道底板范围,造成巷道底臌严重。为此,提出了"一高一低"的高应力区段煤柱综合卸荷技术,即高位"钻、切、压"一体化技术切断覆岩应力传递,低位煤层小孔径爆破技术释放煤柱内的集聚载荷。现场实验结果表明:卸荷后煤柱内部应力峰值由22. 5 MPa降至15. 7 MPa,压降明显,巷道变形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应力煤柱 集聚能量 承压破坏带 剪裂角 卸荷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煤矿井下“六大系统”安全评价模型 被引量:12
18
作者 吴凤东 胡乃联 王长龙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31-1735,共5页
通过分析"六大系统"的构成,给出了"六大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造了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单指标测度函数评价模型,并通过信息熵确立指标的分类权重。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能够准确、客观、全面地反映安... 通过分析"六大系统"的构成,给出了"六大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造了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单指标测度函数评价模型,并通过信息熵确立指标的分类权重。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能够准确、客观、全面地反映安全评价的等级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确知测度理论 煤矿 六大系统 信息熵 分类权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短充长采”科学开采模式研究 被引量:22
19
作者 祁和刚 张农 +3 位作者 李剑 郑忠友 朱磊 管增伦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1,共11页
随着我国煤炭持续高强度开发,开采条件逐渐恶化,传统开采方法带来一系列资源、安全与环境问题。基于"岩层低损伤","无煤柱开采"和"固废零排放"的思路,提出了以煤矿井下采区内就近分选矸石为主形成的固体... 随着我国煤炭持续高强度开发,开采条件逐渐恶化,传统开采方法带来一系列资源、安全与环境问题。基于"岩层低损伤","无煤柱开采"和"固废零排放"的思路,提出了以煤矿井下采区内就近分选矸石为主形成的固体废弃物充填带取代区段煤柱的"短充长采"科学开采构想及其技术原理。探索了"采-选-充-留"关键技术路径,统筹研究解决遗留煤柱的资源浪费、固废排放的环境污染、传统开采的技术瓶颈和深部开采的安全风险等问题。建立了"短充长采"固体废弃物充填带能量缓释理论和低损伤岩层控制理论。阐述了5项关键技术:"短充长采"系统设计方法,井下智能干法轻量模块化分选系统,自成巷前进高效采充技术与装备,沿充填带留巷技术与装备,"短充长采"系统集成控制技术。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短充长采"科学开采模式在葫芦素煤矿和刘庄煤矿井下矸石直接充填能力分别达到200万t/a和100万t/a,利用有限的的固废资源集成解决了煤炭开采的资源、安全和环保问题,可以实现井下无煤柱、地面固废零排放。该模式创新了绿色开采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构建了我国新型绿色开采的科学开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充长采 绿色开采 无煤柱 低损伤 零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煤炭矿区绿色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1
20
作者 祁和刚 辛耀旭 张忠温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8,共4页
简述了煤炭工业绿色发展的紧迫性,认为大型煤炭矿区绿色开发的关键是处理好资源开发—循环转化—环保绿色三者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系统总结了平朔矿区绿色开发的成功实践经验,特别是近年来其在资源开发、... 简述了煤炭工业绿色发展的紧迫性,认为大型煤炭矿区绿色开发的关键是处理好资源开发—循环转化—环保绿色三者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系统总结了平朔矿区绿色开发的成功实践经验,特别是近年来其在资源开发、循环转化和生态建设方面的典型做法。最后提出在打造我国经济升级版,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大型煤炭矿区在强化绿色发展理念、优化绿色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强化绿色管控和科技创新等方面推进绿色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矿区 资源开发 平朔矿区 生态建设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