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煤能源集团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实践
1
作者 邢亚军 苏炼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2期221-224,共4页
系统论述了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煤化工产业发展历程中的项目管理模式,针对煤化工项目技术组成复杂、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通过招聘行业专家、组建管理部门、成立项目指挥部、实行独立法人负责制等措施,采用专业化管理手段对... 系统论述了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煤化工产业发展历程中的项目管理模式,针对煤化工项目技术组成复杂、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通过招聘行业专家、组建管理部门、成立项目指挥部、实行独立法人负责制等措施,采用专业化管理手段对项目策划、实施、生产准备、试车评估、试运行、生产经营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有效控制,最终实现了中煤集团煤化工项目建设又快、又好、又省目标,所有项目均一次开车成功,产出合格产品,开车当年实现达标达产运行,最终实现"安稳长满优"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化工 项目管理 煤制气 煤制烯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煤集团煤化工科技创新实践与展望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飞 李昊 +4 位作者 苏晓军 李瑾 宋姿洁 高天用 王兆龙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2期225-228,共4页
回顾了中煤集团煤化工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与推进,从科技项目研发、技术改造项目实施、新产品开发3个方面探讨了科技创新对企业降本增效工作推进和保持企业持久竞争力的贡献。结合煤化工企业生产现状,对科技创新工作的下一步发展方向提... 回顾了中煤集团煤化工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与推进,从科技项目研发、技术改造项目实施、新产品开发3个方面探讨了科技创新对企业降本增效工作推进和保持企业持久竞争力的贡献。结合煤化工企业生产现状,对科技创新工作的下一步发展方向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化工 科技创新 项目研发 技术改造 新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煤集团煤炭产运销一体化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于辉光 于辉明 +1 位作者 刘峰 鲁起晖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2-23,26,共3页
针对中煤集团应对煤炭市场挑战采取措施及实际情况,对提高煤炭质量、加强煤炭营销管理满足客户需求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组织煤炭产运销一体化的具体措施,为其他煤炭生产企业产运销运行模式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中煤集团 煤炭 产运销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创新型企业 支撑大型能源集团发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管增伦 颜冰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2-115,共4页
结合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具体实践,提出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思路,在抓好企业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明确建设创新型企业的目标和重点。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管理创新 具体措施 中煤集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不同类别煤层底板水害致灾机理与防控远景导向 被引量:7
5
作者 曾一凡 朱慧聪 +9 位作者 武强 王厚柱 傅先杰 王铁记 王玺瑞 樊九林 胡荣杰 才向军 阚雪冬 高生保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73-1099,共27页
我国成煤条件苛刻,赋煤环境复杂多变,资源呈全域性跨多地质类型、点散式分布,导致回采共(伴)生地质灾害频现。同时,伴随煤炭资源开发布局优化调控,煤层底板水害负面导向性越趋显著,高承压水水力驱动及强敏感性缺陷构造活化的协同作用导... 我国成煤条件苛刻,赋煤环境复杂多变,资源呈全域性跨多地质类型、点散式分布,导致回采共(伴)生地质灾害频现。同时,伴随煤炭资源开发布局优化调控,煤层底板水害负面导向性越趋显著,高承压水水力驱动及强敏感性缺陷构造活化的协同作用导致煤层底板水害宏观动力学表象威胁性显著提升,成为我国煤炭资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内生阻力。为全方位掌握我国煤层底板水害发展形势,探讨未来基于新技术开展防控作业的重点攻关方向,从时间、空间、突水量等多维视角下全方位展示了近年来我国煤层底板水害动态演变趋势,对类型进行了“总−分”式细划,并通过建立地质力学模型探讨了我国煤层底板水害力学互馈响应机制,基于灾害宏观表象等揭示了其内生致灾机理,指出了防控技术理念的新发展路径和远景导向。研究发现:统计分析了我国煤层底板水害多维视角下的演变规律和特征,探讨建立了我国煤层底板水害主体架构,依据事故核心致因体系及宏观致灾表象等将煤层底板水害划分为岩溶陷落柱突水、断层活化突水及裂隙导升(复合)灰岩水突涌3大类,进一步细化为全路径贯通增量导升型突水(岩溶陷落柱)、贯穿煤层型突水(断层)、单层随采卸荷直接型突水(裂隙)等12个子类,并针对性的独立分析了3个大类煤层底板水害地理空间分布规律;分析了地应力和承压水水压对岩溶陷落柱突水过程承压水导升路径异化发育作用机制,提出了覆岩顶板动/静载扰动诱发底板岩溶陷落柱突水模式,阐明了其力学启动条件及致灾机理;建立了煤层底板断层宏细观地质力学构造概化模型,基于诱发断层活化突水的核心致灾诱因识别并建立了不同类别煤层底板断层活化突水力学判据;以裂隙为基础单元,“由1至n”式建立了单一层位和复合层位承压含水层诱发裂隙型导升(复合)灰岩水突涌的临界判别条件,揭示了该类型底板水害全过程致灾机理;在总结现行煤层底板水害探查、预测及控制技术理念基础上,结合前沿发展方向,指出并建议在煤层底板本底地质基因的全生命周期采动诱变特征三维动态重构、适用于时空分异动态地质环境的煤层底板突水预测预报理念升级、低扰动强干预的随采随治保/控水互馈注浆治理技术应用、修复后地质生态系统长效监控诊断诊疗平台建立等方面展开攻关,构建煤层底板水害全时空防控大体系,紧跟新质生产力大背景下全煤行业新业态发展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水防治 底板水害 岩溶陷落柱 断层 致灾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区环境下的烟头小目标检测算法研究
6
作者 白亚腾 刘润翌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060-3068,共9页
园区内的烟头检测对于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和火灾隐患排除都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但园区场景下的烟头存在尺寸小、特征不明显等问题。为获得一个效果较好的园区烟头小目标检测模型,在原始YOLOv9模型的基础上,针对该模型在烟头小目标检测任务... 园区内的烟头检测对于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和火灾隐患排除都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但园区场景下的烟头存在尺寸小、特征不明显等问题。为获得一个效果较好的园区烟头小目标检测模型,在原始YOLOv9模型的基础上,针对该模型在烟头小目标检测任务中计算量冗余的缺陷提出改进和验证。首先,将部分卷积PConv引入RepNCSPELAN4模块中,以提升网络对目标特征提取效率,减少计算量;其次,将最近邻插值上采样模块重新设计为基于特征重组的上采样器,用更大感受野来感知特征并进一步实现网络轻量化;最后,在烟头数据集上进行对比与消融试验,该算法的平均精度达到87.4%,参数量降至83.8 MB,相较于原模型,检测效果得到提升。研究旨在通过深度学习的应用,得到有效的烟头检测模型,推动园区公共场所无烟环境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小目标检测 YOLOv9模型 轻量化模型 特征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层承载力约束的“煤-水”协调开采理论与工程实践
7
作者 庞振忠 曾一凡 +8 位作者 韩柯尧 武强 刘守强 华照来 赵刚毅 张帅 杨虎雄 王学军 李飞帆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1,共11页
【背景】榆神矿区煤炭资源高强度回采后引起的环境负效应问题和顶板水害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方法与结果】对此,在总结现有缓解煤炭开采对地下水资源及地表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调研... 【背景】榆神矿区煤炭资源高强度回采后引起的环境负效应问题和顶板水害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方法与结果】对此,在总结现有缓解煤炭开采对地下水资源及地表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调研、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对陕西榆神矿区煤炭开采与脆弱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进行分析,并系统阐述地层承载力概念和其对保护生态环境意义,通过数理统计方法拟合适应于西部生态脆弱矿区的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计算公式,应用简支梁理论和水文地质学理论确定出影响地层结构损伤的主控因素;最后基于“煤-水”双资源协调开采理论,确定基于地层承载力的“高效益”采煤协同开采技术架构与回采思路,并以曹家滩煤矿122107工作面为例进行工程应用。122107工作面采用“分块段逐步增采高”的回采思路进行回采后,顶板覆岩破断整体呈现出“台阶型”的破坏形态,回采全过程工作面涌水量在170m^(3)/h左右波动,未超出工作面的排水能力。【结论】在脆弱生态矿区需将承载力作为核心评估指标,通过控制开采工艺与地层承载力的动态平衡,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同,该回采思路不仅可确保煤炭资源的“高效益”采出率,而且可解决煤炭开采与脆弱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研究结果可为西部其他干旱半干旱矿区提供理论和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神矿区 “煤-水”双资源 地层承载力 导水裂隙带 开采技术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主导因素和多层感知机提高LIBS定量化性能
8
作者 崔佳诚 宋惟然 +3 位作者 姚蔚利 姬建训 侯宗余 王哲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2-1027,共6页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是一种快速崛起的原子光谱分析技术,在煤质分析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各种机器学习方法已经被用于提高LIBS煤质分析的定量分析能力,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这些方法忽视了LIBS的物理机制,因而模型的...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是一种快速崛起的原子光谱分析技术,在煤质分析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各种机器学习方法已经被用于提高LIBS煤质分析的定量分析能力,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这些方法忽视了LIBS的物理机制,因而模型的鲁棒性、适用范围和可解释性受限。为了提高LIBS定量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导因素方法(DF)结合多层感知机(MLP)人工神经网络的回归方法,称为DF-MLP。其中,主导因素模型是利用光谱领域知识提取特征变量、并基于物理规律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MLP则是在此基础上,用机器学习方法修正主导因素模型的残差。DF-MLP首次将主导因素方法与多层感知机神经网络结合起来,可以在不降低模型复杂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光谱领域知识,提高模型的可解释性,从而改善鲁棒性和适用范围。实验中将DF-MLP与常规MLP、主导因素偏最小二乘(DF-PLSR)、主导因素支持向量机(DF-SVR)对比,在煤质分析的固定碳含量、灰分、挥发分三个任务上均取得了最优结果。均方根误差(RMSEP)相比于常规MLP分别降低了13.21%、14.54%和21.77%,比DF-SVR分别降低了14.75%,23.13%和5.99%。实验结果表明,将领域知识与神经网络方法结合是提高LIBS定量化性能的可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主导因素 人工神经网络 煤炭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GL气化过程中煤热解特性数值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利合 许德平 +1 位作者 徐振刚 王永刚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2023年第2期232-241,共10页
厘清煤颗粒热解的内部温度变化和挥发分析出规律,是优化炉体结构和操作参数、进一步提升BGL煤气化经济性的基础。本文通过剖析BGL煤气化热解过程构建了煤颗粒热解模型,并利用文献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合理性。模型求解采用解耦算法,其中... 厘清煤颗粒热解的内部温度变化和挥发分析出规律,是优化炉体结构和操作参数、进一步提升BGL煤气化经济性的基础。本文通过剖析BGL煤气化热解过程构建了煤颗粒热解模型,并利用文献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合理性。模型求解采用解耦算法,其中传热模型采用追赶法,热解动力学模型采用4阶单步递推法,环境温度由移动床一维模型计算。模拟结果表明:BGL煤气化热解终温较高,颗粒内部径向温度变化大;粒径取10mm,热解终温计算值1372K,煤颗粒表面和中心温差峰值计算值338K;粒径取40mm,相应计算值分别为1412K和381K;煤颗粒挥发分析出过程与气固非催化缩核反应过程相似,印证了煤热解过程受传热过程控制;热解动力学的描述以FZ通用热解模型适应性更好;移动床一维模型预测BGL煤气化热解层高度时,热解蒸发模型优于FZ通用热解模型,预测值为0.6165m,与搅拌器运行情况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GL煤气化 煤颗粒 热解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工作面刮板输送机智能控制系统研究
10
作者 范宝冬 马开德 +1 位作者 崔卫秀 李致远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60,共9页
刮板输送机是煤矿井工开采煤炭运输的核心设备,其智能化水平直接影响工作面智能化程度。分析指出目前刮板输送机智能化技术仍存在工况感知数据治理不到位、数据交互及多机协同控制缺乏顶层管控、设备维护与保养不到位、智能化技术应用... 刮板输送机是煤矿井工开采煤炭运输的核心设备,其智能化水平直接影响工作面智能化程度。分析指出目前刮板输送机智能化技术仍存在工况感知数据治理不到位、数据交互及多机协同控制缺乏顶层管控、设备维护与保养不到位、智能化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基于矿鸿操作系统统一系统架构、统一标准与协议等优势,开发了采煤工作面刮板输送机智能控制系统,介绍了系统架构,重点阐述了该系统中刮板输送机工况感知和自适应控制这2项关键技术:以哑铃状态监测和断链故障监测为例,介绍了刮板输送机工况感知技术的实现方法;通过分析刮板输送机驱动电动机电流数据,结合采煤机采高、截深、行走速度、位置等采集数据,得出刮板输送机运煤量计算公式,由此设计了基于负载状态的刮板输送机智能调速控制策略;分析了刮板输送机链条与张力的关系,通过计算链条伸长量并与设定值作比较,控制油缸伸出(缩回)动作,实现链条张紧自动控制。在煤矿现场对基于矿鸿操作系统的刮板输送机智能控制系统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实时采集刮板输送机运行状态、故障信息、负载等关键参数并进行分析处理,数据精度高,稳定性好,故障诊断准确性高,且实现了刮板输送机与采煤机、液压支架等设备的互联互通、相互协作,数据传输延时仅为5~10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工作面 刮板输送机 矿鸿操作系统 分布式软总线 工况感知 智能调速 链条张紧自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度发展煤化工 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耀武 徐利伟 卢永军 《中国工程科学》 2011年第11期20-25,共6页
从我国能源结构实际出发,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提出了适度发展煤化工,实现一部分煤代油的思路和观点,论述了实施煤化工替代石油化工战略的必要性和意义;概述了主要煤化工产品的技术工艺与市场并分析了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度发... 从我国能源结构实际出发,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提出了适度发展煤化工,实现一部分煤代油的思路和观点,论述了实施煤化工替代石油化工战略的必要性和意义;概述了主要煤化工产品的技术工艺与市场并分析了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度发展煤化工,实施煤代油战略的具体设想和建议。同时,就煤化工发展中备受关注的水资源、碳排放等焦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化工 替代 石油化工 战略 能源安全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对中小股东利益的影响探讨
12
作者 陈丽丽 《中国煤炭》 2018年第9期29-32,共4页
以煤炭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后中小股东受到的利益影响为出发点,分析对中小股东的好处及弊端,结合当前众多煤炭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方法手段,分别从公司本身、股东自身以及政府多角度出发,最后提出煤炭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后保护中... 以煤炭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后中小股东受到的利益影响为出发点,分析对中小股东的好处及弊端,结合当前众多煤炭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方法手段,分别从公司本身、股东自身以及政府多角度出发,最后提出煤炭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后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可行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 中小股东 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煤熔渣加压气化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利合 白燕萍 +3 位作者 许德平 张海永 徐振刚 王永刚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7-806,共10页
碎煤熔渣加压气化技术(British Gas-Lurgi,BGL)取缔了炉篦,干法排渣改液态排渣,气化性能显著改善。为揭示BGL煤气化本质结构特征,支撑企业气化装置性能再提升,论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构建了热力学平衡模型、煤气化动力学模型和欧拉多相流... 碎煤熔渣加压气化技术(British Gas-Lurgi,BGL)取缔了炉篦,干法排渣改液态排渣,气化性能显著改善。为揭示BGL煤气化本质结构特征,支撑企业气化装置性能再提升,论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构建了热力学平衡模型、煤气化动力学模型和欧拉多相流模型,并验证了模型合理性。模拟研究表明:与鲁奇煤气化相比,气化平衡温度由795℃(鲁奇炉)提高到1029℃,水蒸气分解率由32.66%提高到93.12%;床层最高温度由1110℃提高至1837℃,远高于煤灰流动温度1210℃,提高了气化强度,保证了液态排渣;BGL煤气化反应在炉膛下部基本完成,仅有少量水蒸气参与变换反应,粗煤气中的CH_(4)基本来自煤热解;气化炉床层腾涌波动,增强了传热传质;喷嘴射流冲击煤焦颗粒,形成向中心区延伸的椭球形燃烧回旋区,成为BGL煤气化的重要功能单元,实现一次布气,为气化层和熔渣池提供热量;熔渣池中液渣上下回旋流动,有利于降低熔渣残碳,保障顺畅排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 碎煤熔渣 气化温度 燃烧回旋区 床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家岭煤矿综放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规律及卸压区瓦斯抽采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蔡峰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1,共10页
为实现低瓦斯高涌出矿井综放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以王家岭煤矿为背景,结合物理相似模拟实验、UDEC数值模拟和微震监测,系统分析了王家岭煤矿综放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现场卸压区瓦斯抽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工作... 为实现低瓦斯高涌出矿井综放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以王家岭煤矿为背景,结合物理相似模拟实验、UDEC数值模拟和微震监测,系统分析了王家岭煤矿综放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现场卸压区瓦斯抽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工作面推进,煤层顶板上覆岩层垮落高度距煤层底板距离增大,离层裂隙距顶板距离增大,空洞高度减小;采空区两侧瓦斯运移通道的裂隙多于压实区的裂隙。初次来压前,采空区垂直应力随工作面的推进而降低;初次来压后,采空区垂直应力随工作面的推进而增大。在进、回风巷顶板,煤层、采空区顶底板共发生2 572个微震事件,工作面前方50 m范围内应力集中较大,应注意超前支护防范。12301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20~26 m,采动裂缝带高度90~110 m,周期来压4~6次。现场卸压区瓦斯抽采试验中,合理层位工作面瓦斯抽采量是其他层位工作面瓦斯抽采量的1.5倍,且工作面上隅角和回风流瓦斯浓度均小于0.8%,瓦斯治理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瓦斯矿井 上覆岩层 裂隙 数值模拟 微震监测 瓦斯抽采 王家岭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灾害预警数据集成管理平台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管增伦 金峰 +2 位作者 疏礼春 招晖 李尊龙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104,共8页
针对深部矿井地质的复杂性与灾害的多样性,开展基于海量数据驱动的深部矿井无人化、智能化监测预警技术与装备研究是提高深部煤矿开采安全保障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煤矿监测系统间关联性差、数据利用率低、数据深入智能分析不够,导致... 针对深部矿井地质的复杂性与灾害的多样性,开展基于海量数据驱动的深部矿井无人化、智能化监测预警技术与装备研究是提高深部煤矿开采安全保障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煤矿监测系统间关联性差、数据利用率低、数据深入智能分析不够,导致煤矿防灾措施实施针对性差,可能存在防灾措施不到位或过量的现象。针对煤矿灾害监测预警的需求,提出了煤矿灾害监测预警大数据平台架构,设计了结构数据、非结构数据、时序数据等异构数据的混搭数据存储方案,从数据汇集、数据质量、数据融合、数据指标等方面设计煤矿监测数据治理方法,并提出面向煤矿灾害预警应用的多租户数据集市构建技术,从而支撑煤矿灾害分析应用的多样化数据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数据集成 数据治理 数据集市 煤矿灾害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厚松散层与不等厚基岩下开采覆岩结构运动演化规律
16
作者 孟祥军 李友 +6 位作者 张广超 郭林峰 李伟清 申世豹 陈淼 周广磊 吕凯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125,共15页
针对巨厚松散层与不等厚基岩下覆岩结构运动演化机理及破坏规律不明晰的问题,以某矿33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揭示了巨厚松散层与不等厚基岩条件下的覆岩运动演化过程、垮落充填特征及联动破... 针对巨厚松散层与不等厚基岩下覆岩结构运动演化机理及破坏规律不明晰的问题,以某矿33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揭示了巨厚松散层与不等厚基岩条件下的覆岩运动演化过程、垮落充填特征及联动破坏机理,建立了考虑巨厚松散层与不等厚基岩联动演化效应的覆岩运移模型和迹线估算方程。研究结果表明:①基岩厚度由薄到中厚再到正常厚度时,破坏边界形态演化过程为“对称梯形”→“不对称类梯形”→“半马鞍形”;松散层运移在不等厚基岩控制下呈现出“对称漏斗”→“倾斜漏斗”→“斜底漏斗”动态变化。②薄基岩以塑性破坏为主,垮落后无规则充填采空区且碎胀效应不明显,松散层运移活跃期长,导致地表下沉较大;中厚基岩介于塑性破坏和块式破断之间,能短暂形成不稳定结构,对松散层运移起一定的支撑和限制作用;正常厚度基岩发生“梁式”破断,覆岩形成稳定的“铰接、悬臂”结构,巨厚松散层能给下方裂隙或垮落的基岩造成更大压应力,从而导致垮落带、裂隙带等较常规地层条件更加发育。③以3301工作面为实例,估算了不同开采阶段的覆岩破坏迹线,计算出地表沉降范围为1551.46m,与实测值相比,误差为7.6%。④提出了限高或充填开采、巷道注浆加固、提高巷道支护体的让压能力及增强支护系统的兼容性等控制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沉陷 巨厚松散层 不等厚基岩 覆岩运动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向应力下支护应力对圆形巷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郑建伟 管增伦 +7 位作者 鞠文君 张修峰 薛珊珊 王帅 李海涛 杨国强 李春元 王之禾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4-123,共10页
为进一步探究支护应力对圆形巷道应力分布特征的影响规律,建立了考虑三向应力和支护应力条件下的巷道围岩力学模型,推导了巷道围岩煤岩体应力分布的解析方程,借助COMSOL进行了可靠性验证;通过赋值法讨论了13种应力边界(三向应力P_(x),P_... 为进一步探究支护应力对圆形巷道应力分布特征的影响规律,建立了考虑三向应力和支护应力条件下的巷道围岩力学模型,推导了巷道围岩煤岩体应力分布的解析方程,借助COMSOL进行了可靠性验证;通过赋值法讨论了13种应力边界(三向应力P_(x),P_(y),P_(z))及4种支护应力(0.2,1,2,5 MPa)下巷道围岩煤岩体径向应力、切向应力和轴向应力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当水平应力(P_(x))大于垂直应力(P_(y))时,轴向应力随着深距(至巷道表面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当水平应力(P_(x))小于垂直应力(P_(y))时,轴向应力随着深距的增加而降低;(2)当水平应力(P_(x))等于垂直应力(P_(y))时,轴向应力值不变,径向应力随着深距的增加而增加,切向应力随着深距的增加而降低;(3)围岩上的切向应力随着支护应力的增加而降低,过高的支护应力将导致局部拉应力的出现;径向应力随着支护应力的增加而增加;一定程度的支护应力不仅可以使巷道表面围岩从两向应力状态恢复到三向应力状态,同时可以降低切向应力,增加径向应力,降低围岩上的剪应力,均化巷道围岩应力,从而维护巷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巷道 力学分析 三向应力 支护应力 主动支护 应力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岛工作面侧向顶板结构及切顶卸压技术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辉 宋宇航 +1 位作者 毕健成 李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15396-15403,共8页
针对孤岛工作面开采回采巷道受到强矿压作用控制困难的问题,以山西汇能煤业15102孤岛工作面为工程背景,研究孤岛工作面顶板侧向结构及其对回采巷道稳定性的影响,提出采用切顶卸压技术保护巷道。结果表明:孤岛工作面顶板侧向结构可以分... 针对孤岛工作面开采回采巷道受到强矿压作用控制困难的问题,以山西汇能煤业15102孤岛工作面为工程背景,研究孤岛工作面顶板侧向结构及其对回采巷道稳定性的影响,提出采用切顶卸压技术保护巷道。结果表明:孤岛工作面顶板侧向结构可以分为变形移动区与弹性变形区,移动变形区域是发生应力增高的根源,对侧向顶板岩层移动变形区进行爆破切顶,可以减少顶板失稳对回采巷道的冲击影响。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多种切顶方案的效果,给出具体切顶参数,明确切顶保护巷道稳定的方案,并进行现场试验。切顶后巷道围岩变形量显著降低,切顶效果良好,为类似孤岛工作面回采巷道的稳定性控制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工作面 回采巷道 稳定性控制 切顶卸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企业安全风险动态管控体系质量评价模型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波 吴远巍 边昊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3-49,共7页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安全风险动态管控体系质量评价,对于煤炭企业提升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动态变化的安全风险,对煤炭企业目前开展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应急处置等工作...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安全风险动态管控体系质量评价,对于煤炭企业提升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动态变化的安全风险,对煤炭企业目前开展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应急处置等工作进行了解构和重组,构建形成“风险评估综合监测超前预警快速处置”煤炭企业安全风险动态管控框架,阐明各要素之间的信息流转和相互联系。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关法规标准要求、学界研究成果等,以事前预防为导向,按照简明扼要、便于操作、科学合理、重点突出的原则,从不同角度对“风险评估综合监测超前预警快速处置”四要素进行画像,进而提出煤炭企业安全风险动态管控体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加权计算模型。通过对某国有重点煤炭企业进行评价实证,表明该模型能够科学客观地评价煤炭企业安全风险动态管控体系质量,为煤炭企业提升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供合理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安全 动态管控 风险评估 综合监测 超前预警 快速处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深部冲击地压防控工程技术难题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25
20
作者 潘俊锋 夏永学 +3 位作者 王书文 马文涛 张晨阳 王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91-1302,共12页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加大,我国深部冲击地压发生及其防治变得常态化,为了提高深部冲击地压防控技术成效,从深部冲击地压防控现场工程技术难题出发,结合灾害防治工程实践数据统计,分析了我国深部冲击地压防控因自身地质赋存地应力高,人...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加大,我国深部冲击地压发生及其防治变得常态化,为了提高深部冲击地压防控技术成效,从深部冲击地压防控现场工程技术难题出发,结合灾害防治工程实践数据统计,分析了我国深部冲击地压防控因自身地质赋存地应力高,人为开采扰动范围大,灾害防治过程围岩卸压后应力恢复快,冲击地压防治成效低下原因归结于防冲卸压工程实施与浅部开采相比,面临“三高一低”防控技术新要求,包括高强度的大尺寸钻孔卸压,以解决厚硬煤层不容易塌孔问题;小间距高密度施工钻孔,以解决钻孔卸压范围不联通问题;多轮反复高频度施工,以解决深部煤层卸压后应力恢复快问题;采掘工作面进尺低速度推进,以解决开采扰动强度大问题。针对深部冲击地压“三高一低”防控新要求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冲击地压防控安全可靠性,以常规源头防控冲击地压采用优化开拓开采部署的局限性为背景,提出了深部冲击地压上覆岩层结构与载荷主动调控区域防控冲击地压技术,并提出了进一步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以近年来几起典型的冲击地压事故存在防治方案“漏靶”问题为背景,开发了深部冲击地压采掘空间局部靶向防控技术,并指出了下一步还需要解决的科学难题;以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措施实施后,难以评判安全性问题为背景,提出了深部冲击地压防治卸压达标评判技术,并指出了下一步还需要解决的科学难题;以煤炭行业大力推广开采智能化,治灾仍需靠人工,人员处于高危环境作业问题,探索了深部冲击地压防治过程智慧智能化新兴研究方向及其面临的科学难题。最后,客观的指出,冲击地压防控绝不纯粹是理论与技术问题,人类对专业问题的认知也是酿成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结合现场工程实践,讨论了冲击地压概念、冲击地压机理是否清楚、冲击地压能否预测、冲击地压能否防治以及冲击地压矿井怎么办等行业焦点专业问题,指出冲击地压工程难题是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需要从业人员客观认知,客观接受并深入研究,成效是显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深部开采 “三高一低” 源头防控 靶向防控 卸压达标 智能防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