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蒿素耐药与脾脏清除疟原虫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华晶 姜廷良 李沧海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9-155,共7页
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定义是:疟疾患者进行青蒿素联合疗法(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ACTs)三日治疗后,患者血液内的疟原虫清除时间延长。疟原虫的体内清除不单单与抗疟药物的杀虫效用相关,还受疟原虫本身的变... 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定义是:疟疾患者进行青蒿素联合疗法(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ACTs)三日治疗后,患者血液内的疟原虫清除时间延长。疟原虫的体内清除不单单与抗疟药物的杀虫效用相关,还受疟原虫本身的变异、人体免疫功能调节如吞噬细胞的识别处理、免疫器官如脾脏的外排异物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疟原虫本身的变异、脾脏清除疟原虫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K13突变;脾脏的两条血液循环通路;脾静脉窦可通过物理机械传感方式截留疟原虫或红细胞碎片;红髓是过滤血液的主要场所,其中的免疫细胞负责疟原虫残留物的清除工作;脾静脉窦截留疟原虫的过程称为孔蚀,其发生率受疟原虫的生长周期及治疗药物的影响。现就脾脏清除疟原虫的功能进行阐述,以期为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的生物学本质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耐药 脾脏 红髓 脾静脉窦 过滤血液 孔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蒿素抗疟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王宇彤 邵钰柔 +2 位作者 陈利娜 朱永平 王继刚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57-1363,共7页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临床上用于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在疟疾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挽救了千万人的生命。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致使青蒿素在多年之后又重新获得了人们的关注。虽然自青蒿素发现之后,人...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临床上用于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在疟疾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挽救了千万人的生命。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致使青蒿素在多年之后又重新获得了人们的关注。虽然自青蒿素发现之后,人们对于青蒿素抗疟机制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但是直到现在,青蒿素作用于恶性疟原虫的分子机理仍然存在争议,主要体现在青蒿素的激活剂来源以及青蒿素在疟原虫中的蛋白靶点。另外,2008年以来,陆续有报导表明出现了具有青蒿素耐药性的疟原虫株,基于临床上对于青蒿素的依赖性,青蒿素耐药疟原虫株的传播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加快青蒿素作用机制研究以及进一步研究疟原虫青蒿素耐药因素变得迫在眉睫。在本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青蒿素机制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包括青蒿素激活剂来源的研究、青蒿素作用靶点的研究以及青蒿素耐药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 抗疟 激活剂 蛋白靶点 青蒿素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复杂成分靶点鉴定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倩 徐君瑜 +2 位作者 卢小茜 王继刚 罗飘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001-2008,共8页
该文综述了中药复杂成分靶点鉴定的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系统梳理了靶点鉴定的经典方法与前沿技术体系,涵盖蛋白质组学分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技术、网络药理学预测模型、高通量生物... 该文综述了中药复杂成分靶点鉴定的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系统梳理了靶点鉴定的经典方法与前沿技术体系,涵盖蛋白质组学分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技术、网络药理学预测模型、高通量生物芯片筛选、基于分子亲和垂钓的靶标捕获策略、基因定点突变验证以及靶蛋白共结晶结构解析等多元策略,强调了靶点鉴定在阐明中药作用机制、新药研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复杂成分 靶点鉴定 化学蛋白组学 细胞热转移技术 中医药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微尺度刚度的初步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霞 冯建涛 +4 位作者 任克礼 孙全梅 赵小玲 韩东 孔为民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基于原子力显微技术,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力学性质检测方法,比较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与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微尺度刚度,以进一步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方法:采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内膜及其异位到卵巢的巧克力囊肿囊皮... 目的:基于原子力显微技术,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力学性质检测方法,比较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与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微尺度刚度,以进一步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方法:采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内膜及其异位到卵巢的巧克力囊肿囊皮,并分别进行原代培养,利用原子力显微镜采集细胞力曲线,获取杨氏模量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位腺上皮细胞的杨氏模量高于异位腺上皮细胞(2.96±1.48 kPa,1.47±1.15 kPa,P<0.05);在位间质细胞与异位间质细胞杨氏模量比较无明显变化(3.93±1.50kPa,3.14±1.65kPa,P>0.05)。结论:子宫内膜在位腺上皮细胞与异位腺上皮细胞力学特性不同,异位腺上皮细胞刚度降低,因此推论细胞刚度小更有利于细胞的迁移,本研究结果支持细胞迁移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原子力显微镜 杨氏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蓝口服液治疗实验性血栓和血脂的药效评估
5
作者 谷丽维 刘丹丹 +8 位作者 田婧卓 张红兵 翟晓茹 杨倩 李永东 李晋 李欣 沈硕 杜茂波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503-509,共7页
目的:研究参蓝口服液对大鼠血栓形成及高脂饮食引起的小鼠高血脂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参蓝口服液高、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用去离子水灌胃,以临床使用剂量的阿司匹林灌胃作为阳性对照,参蓝口服液... 目的:研究参蓝口服液对大鼠血栓形成及高脂饮食引起的小鼠高血脂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参蓝口服液高、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用去离子水灌胃,以临床使用剂量的阿司匹林灌胃作为阳性对照,参蓝口服液高、低剂量连续灌胃22天,观察每组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情况及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用高脂饲料喂养的方法造成高脂血症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阿托伐他汀钙组及参蓝口服液高、低剂量组连续给药6周,观察参蓝口服液对模型小鼠血脂的影响。本实验中,参蓝口服液高低剂量分别为临床使用剂量的6倍和2倍。结果:抗血栓实验中,参蓝口服液高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血管最大堵塞率和刺激后平均堵塞率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或P<0.01),最大聚集率较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同时并不影响正常的凝血功能。在治疗高脂血症实验中,检查了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高脂血症的重要检测指标,发现参蓝口服液高低剂量组小鼠TG从给药后第2周开始出现降低趋势;第4周开始,参蓝口服液高剂量组TG与模型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给药6周后,参蓝口服液高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物一样,显著降低了(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血清中TG水平。结论:参蓝口服液不但能够抑制实验性大鼠血栓形成,还可降低大鼠血脂中TG水平;同时具有良好的抗血栓和降血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蓝口服液 血栓 高血脂 活血化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疟药物对红内期恶性疟原虫3D7线粒体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马冀 崔钊 +4 位作者 王华晶 李硕 秦婷婷 李沧海 姜廷良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1201-1213,共13页
目的:利用Seahorse XFe96分析仪对6大类别共计13种国际一线抗疟药物作用于红内期恶性疟原虫3D7(Plasmodium falciparum 3D7)线粒体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port chain,ETC)进行评价。方法:采用三天抑制法和SYBR Green I荧光分析法对... 目的:利用Seahorse XFe96分析仪对6大类别共计13种国际一线抗疟药物作用于红内期恶性疟原虫3D7(Plasmodium falciparum 3D7)线粒体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port chain,ETC)进行评价。方法:采用三天抑制法和SYBR Green I荧光分析法对体外药物作用于P.falciparum 3D7的抗疟活性进行评价,采用磁珠分选技术对P.falciparum 3D7虫株进行分离纯化,采用Seahorse XF分析系统的线粒体耗氧率OCR值(Oxygen Consumption Rate)对P.falciparum 3D7线粒体不同时刻的生物能进行表征,进而考察不同抗疟药物对红内期恶性疟原虫线粒体有氧呼吸的影响。结果:流式检测结果显示,成功富集到虫期较为一致的滋养体期疟原虫。体外抗疟活性评价结果显示,除双胍类抗疟药物氯胍(proguanil,Pro)外,其余12种抗疟药物对P.falciparum 3D7的药效均为nmol/L级别。线粒体有氧呼吸考察的结果显示,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和氯喹(chloroquine,CQ)的5种浓度剂量(0.4、1、5、10、50×IC 50)对P.falciparum 3D7线粒体有氧呼吸均无明显影响。13种常用抗疟药物在5×IC 50浓度剂量下,青蒿素(artemisinin,ART)、蒿乙醚(arteether,ARE)和蒿甲醚(artemether,ARM)均能显著提高线粒体最大呼吸;奎宁(quinine,QN)和Pro仅对P.falciparum 3D7线粒体ETC的氧化磷酸化具有解偶联作用,未完全破坏线粒体ETC的功能;阿托伐醌(atovaquone,Ato)对P.falciparum 3D7线粒体有氧呼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显著降低线粒体最大呼吸和质子的泄漏,完全破坏了线粒体ETC的功能;其余抗疟药物对P.falciparum 3D7线粒体有氧呼吸均无明显影响。结论:13种国际一线抗疟药物中大多数抗疟药物的靶标并非是疟原虫线粒体有氧呼吸的ETC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疟药物 恶性疟原虫 线粒体 有氧呼吸 Seahorse XFe9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