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灸治疗效应的始动因素:C类多模态伤害感受器
1
作者 陈汇霖 朱兵 王舒娅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76-581,共6页
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刺与热灸等体表刺激在镇痛与调节内脏功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治疗效应。随着现代神经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编辑技术等快速发展,研究者可通过不同生物标记技术探究既往无法区分的细胞亚型,为以分... 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刺与热灸等体表刺激在镇痛与调节内脏功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治疗效应。随着现代神经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编辑技术等快速发展,研究者可通过不同生物标记技术探究既往无法区分的细胞亚型,为以分子标记物为切入点探究体表不同类型感受器介导针灸调节效应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然而,针对上述研究进展的系统归纳目前尚且缺如。鉴于此,本文综述了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离子通道家族、Mas相关G蛋白偶联受体(Mas related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MRGPR)家族等分子标记的C类多模态伤害感受器(C-polymodal nociceptor,CPN)在针灸镇痛及内脏调节中的作用效应及机制探讨,以期为针灸传入相关始动因素的分子特性及功能研究提供思路,亦为传统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发展提供潜在探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热灸 C类多模态伤害感受器 背根神经节 始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脏疾病背根神经节交感-感觉偶联参与穴位敏化并放大针刺效应 被引量:2
2
作者 李霞 吕涛 +3 位作者 奚晗清 崔翔 刘坤 高昕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45-652,共8页
最初,在神经病理痛模型中观察到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交感神经末梢异常芽生的现象。芽生的交感末梢围绕在DRG神经元周围,形成“篮状结构”,即交感-感觉偶联,可以激活感觉神经元,导致疼痛的发生。近年来,学者注意到内... 最初,在神经病理痛模型中观察到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交感神经末梢异常芽生的现象。芽生的交感末梢围绕在DRG神经元周围,形成“篮状结构”,即交感-感觉偶联,可以激活感觉神经元,导致疼痛的发生。近年来,学者注意到内脏病变(如心肌缺血)情况下,DRG及相应交感节神经间亦发生交感-感觉偶联,伴随心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本团队既往的研究发现内脏疾病会引起体表痛觉过敏或牵涉痛,参与穴位敏化。交感神经系统通过异常交感功能或者通过影响传入神经异常活动参与上述的病理性变化。而针刺这些敏化穴位放大了穴位本身的生物学效应。本文将阐述交感-感觉偶联与穴位敏化之间的联系以及针刺是否可以通过交感-感觉偶联对内脏疾病产生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感觉偶联 针刺 穴位敏化 自主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示踪染料DiI影响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电学特性
3
作者 雒炜 刘永斌 +3 位作者 刘坤 刘允 高昕妍 乔海法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1-340,共10页
目的:探究在神经示踪结合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的实验中,示踪染料DiI是否会对小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兴奋性产生影响。方法:采用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经5%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溃疡性结... 目的:探究在神经示踪结合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的实验中,示踪染料DiI是否会对小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兴奋性产生影响。方法:采用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经5%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在T12~L2皮节多点注射DiI逆向示踪躯体感觉神经元,分离全组织DRG并进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诱导成功。膜片钳记录未经标记的小鼠DRG神经元,模型组小鼠膜电位兴奋性高于正常组小鼠。两组小鼠示踪后,正常示踪组和模型示踪组DiI+神经元兴奋性均低于本组DiI-神经元;与两未示踪组的神经元相比较,两示踪组的DiI-神经元兴奋性分别升高。结论:本实验结果明确了示踪剂DiI会降低DRG神经元的兴奋性,提示相关实验设计中应注意示踪剂的应用对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示踪 背根神经节 兴奋性 DII 膜片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针刺参数对大鼠体重及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陈淑萍 高永辉 +2 位作者 孟凡颖 王俊英 刘俊岭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414-1416,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的治疗频度、刺激强度、疗程,对大鼠体重的影响,及不同疗程血浆、脑垂体及下丘脑β-内啡肽(β-EP)含量变化,分析针刺减肥的作用机制。方法:共140只雌性Wistar大鼠,第一批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mA-1次(t)/d,5 mA1t/...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的治疗频度、刺激强度、疗程,对大鼠体重的影响,及不同疗程血浆、脑垂体及下丘脑β-内啡肽(β-EP)含量变化,分析针刺减肥的作用机制。方法:共140只雌性Wistar大鼠,第一批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mA-1次(t)/d,5 mA1t/d,1mA-1t/2d,5mA-1t/2d,1mA-1t/周(W),5mA-1t/周组,共7组(每组10例)。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阳陵泉",频率2/15Hz,持续时间30 min,共观察4周。第二批7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去卵巢模型组(n=30)、去卵巢加电针组(n=30);后两组又分别分为2天、2周、3周亚组。电针用频率2/15Hz,强度1mA-1t/d,持续时间30min,每日1次,分别给予2天、2周、3周;记录针刺前后的体重变化。实验结束采集动物血浆、脑垂体及下丘脑组织(匀浆、离心、取上清液),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β-EP含量的变化。结果:①在CCI大鼠上,每天和隔天针刺对大鼠体重增长的抑制作用强于1针/周(P<0.05);②与正常对照组比,在去势大鼠上,电针可明显抑制体重的快速增长(P<0.05);③与相应的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可明显降低去势大鼠血浆β-内啡肽的水平(P<0.05)。结论:电针抑制大鼠体重增长的作用可能与其减低血中β-内啡肽的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参数 体重 Β-内啡肽 去卵巢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针、电针、温灸对穴位NO含量影响的实验比较观察 被引量:8
5
作者 贲卉 荣培晶 +2 位作者 高昕妍 李亮 何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0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刺激方法对人体穴位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含量的影响,探讨不同治疗方法的作用机理。方法:对47例提供了知情同意书的健康志愿受试者进行实验。其中电针组11例,男性5例,女性6例;手针组13例,男性7例,女性6例;温灸组16...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刺激方法对人体穴位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含量的影响,探讨不同治疗方法的作用机理。方法:对47例提供了知情同意书的健康志愿受试者进行实验。其中电针组11例,男性5例,女性6例;手针组13例,男性7例,女性6例;温灸组16例,男性8例,女性8例;非刺激对照组7例,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在25~45周岁。分别选取手厥阴心包经的间使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作为刺激穴位,并分别施以电针、手针、温灸刺激,对照组不给予刺激。分别在同侧经脉的郄门穴和承筋穴对穴位NO进行微透析采集并分析,比较不同刺激方法对NO含量的影响。结果:温灸组皮肤穴位NO含量高于电针组,电针组高于手针组,所有刺激组高于非刺激对照组(P<0.05)。结论:虽然不同的刺激方法对穴位NO含量的影响不同,但3种刺激方法均可使穴位NO含量显著升高。因此,穴位NO的表达可能是针灸作用的共同物质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针 电针 温灸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