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MRI导管异常信号作为伴随征象的鉴别诊断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于晓晶 李金霞 +2 位作者 宁秋萍 王文生 李春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期50-52,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MRI导管异常信号作为伴随征象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纤维腺瘤及(或)腺病、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乳腺癌(breast cancer,BC)共172例患者,将172例患者按三类疾病分... 目的探讨乳腺MRI导管异常信号作为伴随征象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纤维腺瘤及(或)腺病、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乳腺癌(breast cancer,BC)共172例患者,将172例患者按三类疾病分为三组;乳腺纤维腺瘤及(或)腺病组、GLM组、BC组,对预扫描导管高信号及导管样强化在三组数据的阳性率进行卡方检验,判断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导管样异常信号对鉴别三类病变的价值。结果预扫描导管高信号三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样强化三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纤维腺瘤及(或)腺病组为对照,导管样强化增加GLM诊断的可能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0.011,95%CI 3.492-28.703,P<0.001)。以BC组为对照,导管样强化增加GLM诊断的可能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435,95%CI 1.772-11.096,P=0.001)。结论导管样强化对GLM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磁共振成像 导管样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的影像组学模型对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8
2
作者 刘鹏 于晓晶 +2 位作者 李春志 任华 孟玉莲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4-149,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的影像组学模型对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2月—2022年1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经病理证实为肉芽肿性乳腺炎和乳腺癌的患者MRI资料共82例,基于动态增强磁...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的影像组学模型对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2月—2022年1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经病理证实为肉芽肿性乳腺炎和乳腺癌的患者MRI资料共82例,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第一期图像,分别用半自动分割法和手工逐层勾画分割感兴趣区,随机分配99个感兴趣区到训练组69个,测试组30个,比较两种方法所提取数据组间一致性差异。将半自动分割法所提取原始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逻辑回归法进行特征筛选。采用6种分类器(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朴素贝叶斯、决策树、随机森林、K最邻近)构建预测模型,评估各模型的诊断效能、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的差异。结果82例患者共分割出99个病灶(肉芽肿性乳腺炎37个,乳腺癌62个)。采用两种感兴趣区分割法所提取影像组学数据组间一致性欠佳[组内相关系数为0.68(0.51,0.78)]。半自动分割法所提取数据构建的6个预测模型中,逻辑回归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诊断效能显著优于其他模型,逻辑回归模型诊断效能和稳定性最佳(训练组:曲线下面积0.928,准确度0.855,敏感度0.837,特异度0.885;测试组:曲线下面积0.933,准确度0.833,敏感度0.895,特异度0.727)。结论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的影像组学可以为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提供较高价值。感兴趣区的分割方法更推荐半自动分割法,逻辑回归和支持向量机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更好的诊断效能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肉芽肿性乳腺炎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曹建书 李金霞 +2 位作者 褚秀华 任华 李春志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28期98-102,共5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的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7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45例。通过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比87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及158例后循环无脑梗死患者的后循环动脉...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的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7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45例。通过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比87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及158例后循环无脑梗死患者的后循环动脉病变差异,分析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部位、狭窄程度及形态特点。结果在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椎动脉中、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血管数多于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椎动脉硬化狭窄病变中,起始段及颅内段占82.18%。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动脉数明显多于后循环无脑梗死患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后循环梗死患者椎动脉发育不良率明显高于后循环无脑梗死患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主要血管病变为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以椎动脉起始段及颅内段最常见。椎动脉发育不良是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脑血管病变 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曹建书 褚秀华 +2 位作者 金焱 任华 李春志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31期54-56,59,共4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性质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011年1~10月223例脑血管病患者的CT血管造影资料,其中脑梗死组134例,无脑梗死组65例。采用256层螺旋CT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性质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011年1~10月223例脑血管病患者的CT血管造影资料,其中脑梗死组134例,无脑梗死组65例。采用256层螺旋CT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性质。结果脑梗死组发现斑块267个,其中脂肪、纤维及钙化斑块分别占56.9%、22.5%和20.6%;无脑梗死组发现斑块86个,其中脂肪、纤维及钙化斑块分别占26.7%、20.9%和52-3%;三类斑块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及无脑梗死组溃疡斑块分别为14.9%和4.6%,溃疡斑块在两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梗死组中,脂肪、纤维及钙化斑块出现中度以上血管狭窄比例分别为48.7%、18.3%和7.3%,中度以上血管狭窄在三组斑块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排螺旋CT能够评价颈动脉斑块形态、性质,脂肪斑块、斑块溃疡具有不稳定性,易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芽肿性乳腺炎和浸润性乳腺癌的MRI对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春志 王文生 +2 位作者 任华 贾卫伟 孟玉莲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10期1800-1803,共4页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和浸润性乳腺癌的MRI特征。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GM患者28例(GM组)和28例浸润性乳腺癌(浸润性乳腺癌组)进行对照,以患者健侧乳腺对应区域作为正常乳腺腺体组进行阴性对照正常乳腺腺...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和浸润性乳腺癌的MRI特征。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GM患者28例(GM组)和28例浸润性乳腺癌(浸润性乳腺癌组)进行对照,以患者健侧乳腺对应区域作为正常乳腺腺体组进行阴性对照正常乳腺腺体。采用GE Discovery 7503.0T MR扫描仪,专用双穴乳腺相控阵表面线圈进行扫描。扫描序列包括:常规T_(1)WI、T_(2)WI、DWI、DCE等。比较GM和浸润性乳腺癌ADC值、增强曲线等各种影像学特征的差异。结果浸润性乳腺癌ADC值低于GM,GM的ADC值低于正常乳腺腺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M、浸润性乳腺癌增强曲线类型、各期强化程度、DWI信号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C值的客观测量对鉴别GM和浸润性乳腺癌具有重要价值,而增强曲线类型对二者的鉴别价值受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性乳腺炎 浸润性乳腺癌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在糖尿病相关足部灌注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文生 贾卫伟 +2 位作者 孟玉莲 王瑞芳 李春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90-1295,共6页
目的 探讨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 pCASL)在糖尿病相关足部灌注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9年3月—2021年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就诊的非糖尿病志愿者(A组)和糖尿病患者(病程≤10年为B组,14例;病程>10年为C组... 目的 探讨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 pCASL)在糖尿病相关足部灌注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9年3月—2021年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就诊的非糖尿病志愿者(A组)和糖尿病患者(病程≤10年为B组,14例;病程>10年为C组,16例)各30例,每例研究对象进行结构像和5次3D pCASL灌注扫描,标记后延迟时间(PLD)分别取1.0、1.5、2.0、2.5、3.0 s。对扫描完的图像进行后处理,融合解剖像,测量并比较3组间足底内侧肌群、中间肌群、外侧肌群及平均值的血流量。结果 PLD=1.0 s时,中间肌群的血流量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C组高于B组(P=0.015);外侧肌群的血流量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C组高于A组(P=0.001)。PLD=1.5 s时,内侧肌群、中间肌群、外侧肌群及平均值的血流量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均为C组高于A组(P=0.018、0.013、0.005、0.002)。结论 当PLD为1.0 s和1.5 s时,3D pCASL对足底血流量的紊乱有敏感性,有望成为糖尿病相关足部灌注研究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动脉自旋标记 糖尿病足 血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MSCTA影像特征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田希存 李春志 +1 位作者 任华 于晓晶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5年第8期735-737,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多层螺旋CT血管曲面重建(MSCTACPR)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唐山市中医医院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因急性心肌梗死而行冠状动脉支架开通术的38例患者术前MSCTA影像资料,并对其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责任斑...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多层螺旋CT血管曲面重建(MSCTACPR)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唐山市中医医院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因急性心肌梗死而行冠状动脉支架开通术的38例患者术前MSCTA影像资料,并对其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责任斑块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确定38个易损斑块,其斑块中心CT值为(29.0+8.5)HU,出现浅表斑点状钙化13例,斑块所致局部管腔中度狭窄18例、重度狭窄20例,但斑块周围均没有发现纤维帽样结构,对斑块内脂质成分及纤维成分亦很难做出可靠的鉴别。结论冠状动脉MSCTACPR技术能够较好地显示易损斑块的结构特征,并对其脱落风险进行评估,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易损斑块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田希存 李春志 +1 位作者 于晓晶 任华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4年第4期293-295,382,共4页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 (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于我院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期间行64排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47例.用评分的方法客观评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冠...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 (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于我院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期间行64排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47例.用评分的方法客观评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冠状动脉支架的显示情况,并对支架管腔狭窄情况进行评估测量.对于中重度狭窄的患者进一步行DSA检查,并分析其与MSCTA评估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47例患者共置入89枚冠状动脉支架,其中评为3分的支架为39枚,评为2分的支架为41枚,评为1分的支架为9枚.39枚支架没有发现狭窄,24枚支架轻度狭窄,15枚支架中度狭窄,11枚支架重度狭窄.DSA与MSCTA对中、重度狭窄的评估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804.伴钙化支架组MSCTA中、重度狭窄评估结果与DSA评估结果呈中度相关,相关系数为r=0.603.结论 MS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很好地显示冠状动脉支架及其管腔狭窄,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支架局部的钙化是影响评估准确性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支架 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晶英 冯元春 +3 位作者 赵殿江 刘剑羽 宋伟 吴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71-675,共5页
目的探讨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和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6例经临床病理确诊的Gardner综合征患者的腹部CT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肿瘤发病部位、数量、大小、形态、边界、密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增强扫描特征,并探讨CT征象在Gardner... 目的探讨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和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6例经临床病理确诊的Gardner综合征患者的腹部CT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肿瘤发病部位、数量、大小、形态、边界、密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增强扫描特征,并探讨CT征象在Gardner综合征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6例Gardner综合征患者中,5例表现为腹部实性肿块,1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2例位于肠系膜,3例位于肠系膜、腹膜后间隙,1例肠系膜、腹壁及腹膜后间隙均可见肿块,5例CT定位正确;1例呈椭圆形,边缘光滑,边界清晰;所有病灶体积均较大,最大者约12.8cm×15.0cm×17.7cm;所有病灶密度不均匀,3例中心可见较大范围囊变坏死,未见明显出血及钙化;所有病灶均不同程度地推压周围组织器官移位、变形,2例侵犯十二指肠。CT增强扫描4例呈轻度渐进性强化,2例未见明显强化。结论 Gardner综合征的诊断依靠临床和病理检查,CT可准确定位腹腔内或腹壁硬纤维瘤。明确肿瘤的特征、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可更加全面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并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RDNER综合征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腹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希存 李春志 +1 位作者 任华 张海萍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4年第6期520-522,共3页
目的探讨64排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于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期间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35例。用评分的方法来客观评估冠状动脉桥血管吻合口及桥血管本身管腔... 目的探讨64排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于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期间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35例。用评分的方法来客观评估冠状动脉桥血管吻合口及桥血管本身管腔狭窄的情况。对于中、重度狭窄的患者进一步行DSA检查,并与MSCT评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5例患者共移植87支桥血管,其中评为2分的桥血管55支、评为1分的桥血管21支、评为0分的桥血管11支,桥血管通畅率为63.2%。评为1分的21支桥血管,经DSA检查18支桥血管评为1分、3支桥血管评为2分,正确率为85.7%;11支评为0分的桥血管经DSA检查均评为0分,正确率为100%。结论MSCT能够很好地显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及其吻合口的狭窄及其程度,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