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电共振治疗对非特异性下腰痛镇痛作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芳玲 耿引循 +3 位作者 段峰 郭晓娇 林朗 王玉玲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33期84-85,87,共3页
目的:临床观察生物电共振治疗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镇痛作用。方法:北京军区总医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门诊就诊的8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生物电共振仪组(治疗组)与中频电疗仪组(对照组),通过对患者VAS分级与观察疼痛强度指... 目的:临床观察生物电共振治疗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镇痛作用。方法:北京军区总医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门诊就诊的8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生物电共振仪组(治疗组)与中频电疗仪组(对照组),通过对患者VAS分级与观察疼痛强度指数(PPI)的变化,比较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镇痛疗效。结果:治疗组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有非常显著的镇痛效果(与对照组比较,VAS分级下降,t=14.358,P<0.01;PPI t=11.494,P<0.01),而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愈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4,P>0.05)。生物电共振仪组共治疗5次;中频电疗组治疗10次。结论:生物电共振仪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下腰痛 电疗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定亚教授运用三仁汤经验 被引量:4
2
作者 孙海花 刘青云 +5 位作者 李斌 董菲 刘彪 周彩云 寇秋爱 肖京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年第6期1075-1077,共3页
房定亚教授善用三仁汤治疗湿热内蕴所致的各种疑难杂症。三仁汤是清代名医吴鞠通继承发扬叶天士经验而成的著名方剂,是治疗湿热内蕴证的经典方剂,具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之效,本方宣上、畅中、渗下,畅达三焦,对于各种疾病属于湿热内蕴... 房定亚教授善用三仁汤治疗湿热内蕴所致的各种疑难杂症。三仁汤是清代名医吴鞠通继承发扬叶天士经验而成的著名方剂,是治疗湿热内蕴证的经典方剂,具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之效,本方宣上、畅中、渗下,畅达三焦,对于各种疾病属于湿热内蕴证的均可使用。本文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不明原因发热、自汗、慢性便秘四个医案介绍了房教授使用三仁汤的经验,并介绍了三仁汤和二陈汤、小柴胡汤、枳术丸合方使用的方法。三仁汤与二陈汤合方适合湿热内蕴合并痰湿内阻证;三仁汤合小柴胡汤适合湿热内蕴合并少阳郁热证;三仁汤合枳术丸适合湿热内蕴合并脾虚便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定亚 三仁汤 系统性红斑狼疮 自汗 慢性便秘 不明原因发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背肌筋膜痛综合征核心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与肌纤维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3
3
作者 姜美驰 肖京 +3 位作者 饶毅 赵兴丽 曹昺焱 庄威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19年第6期544-548,共5页
目的:运用表面肌电检测腰背肌筋膜痛患者腰部核心肌群,通过中位频率及中位频率斜率的分析,判断其肌纤维类型分布规律。方法: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10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男45例,女55例;年龄29~76岁,平均48.5岁;左侧腰背疼痛(左侧疼痛组... 目的:运用表面肌电检测腰背肌筋膜痛患者腰部核心肌群,通过中位频率及中位频率斜率的分析,判断其肌纤维类型分布规律。方法: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10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男45例,女55例;年龄29~76岁,平均48.5岁;左侧腰背疼痛(左侧疼痛组)40例,右侧腰背疼痛(右侧疼痛组)60例;病程>6个月。另有40例腰部无疼痛健康人为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9~76岁,平均47.3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背部酸痛及背部肌肉僵硬,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腰背肌筋膜炎。使用表面肌电测量3组人群的腰部核心肌肉(多裂肌、髂肋肌、最长肌)在腰背肌等长收缩试验过程中的肌电信号特征,如中位频率及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结果:3组多裂肌的中位频率,对照组左侧(133.88±26.61)μV,右侧(131.39±29.81)μV;左侧疼痛组左侧(117.29±10.93)μV,右侧(133.70±17.81)μV;右侧疼痛组左侧(131.36±17.37)μV,右侧(118.28±13.57)μV。3组髂肋肌的中位频率,对照组左侧(106.94±28.01)μV,右侧(114.68±18.96)μV;左侧疼痛组左侧(93.95±11.17)μV,右侧(107.60±27.86)μV;右侧疼痛组左侧(105.93±15.52)μV,右侧(97.27±19.27)μV。3组最长肌的中位频率,对照组左侧(109.24±26.20)μV,右侧(112.58±17.70)μV;左侧疼痛组左侧(95.58±10.83)μV,右侧(108.79±26.39)μV;右侧疼痛组左侧(106.50±17.98)μV,右侧(98.20±11.16)μV。3组多裂肌的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对照组左侧0.221±0.109,右侧0.259±0.169;左侧疼痛组左侧0.318±0.184,右侧0.210±0.159;右侧疼痛组左侧0.258±0.169,右侧0.386±0.166。3组髂肋肌的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对照组左侧0.241±0.158,右侧0.238±0.128;左侧疼痛组左侧0.330±0.208,右侧0.252±0.171;右侧疼痛组左侧0.249±0.150,右侧0.343±0.144。3组最长肌的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对照组左侧0.244±0.252,右侧0.210±0.128;左侧疼痛组左侧0.348±0.255,右侧0.241±0.224;右侧疼痛组左侧0.239±0.155,右侧0.334±0.233。对照组左右侧腰多裂肌、髂肋肌、最长肌的中位频率和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痛组疼痛侧多裂肌、髂肋肌、最长肌的中位频率值小于非疼痛侧(P<0.05),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大于非疼痛侧(P<0.05)。结论:慢性腰背筋膜痛患者疼痛侧的腰部肌肉耐疲劳程度下降,肌纤维类型百分比转变为以Ⅱ型肌纤维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肌电描记术 肌纤维 骨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