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与网络药理学的生姜质量标志物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朱萱萱 王心威 +4 位作者 李军梅 孟硕 任钧国 彭勍 刘建勋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062-2071,共10页
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MS)技术和网络药理学对生姜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方法:采用UPLC-Q-TOF-MS/MS技术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对生姜中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运用网络药理学分... 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MS)技术和网络药理学对生姜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方法:采用UPLC-Q-TOF-MS/MS技术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对生姜中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生姜传统功效的现代药理作用机制从而初步探索生姜的Q-Marker,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活性成分与靶点蛋白的结合活性。结果:通过UPLC-Q-TOF-MS/MS技术共分析得到生姜中48种化学成分,筛选后得到活性成分33个,以这33个活性成分为Q-Marker候选成分做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得靶点基因508个,作用于157条信号通路,如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大鼠肉瘤蛋白(Ras)信号通路等。该实验初步探究了8-姜酮(8-gingerone)、6-姜烯酚(6-shogaol)、8-姜酚(8-gingerol)、四氢姜黄素(Tetrahydrocurcumin)、1-脱氢-8-姜二酮(1-dehydro-8-gingerdione)和(E)-4-(3,7-dimethylocta-2,6-dien-1-yl)-2-methoxy phenol等6个化合物发挥药效的作用机制并预测为生姜的Q-Marker。结论:本研究初步预测了生姜传统功效的Q-Mark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 鲜药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传统功效 作用机制 质量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复方塞络通中银杏内酯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及脑分布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张颖 林力 +4 位作者 任常英 林成仁 刘建勋 DennisChang AlanBensoussan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58-1464,共7页
目的:塞络通(SLT)是由人参、银杏叶、西红花组方,主治血管性痴呆的现代复方中药。为探讨SLT药效物质基础,并为给药方案提供依据,该文对治疗剂量SLT给与大鼠后,银杏内酯成分的血药浓度、药代特征、以及脑分布进行了研究。方法:实验... 目的:塞络通(SLT)是由人参、银杏叶、西红花组方,主治血管性痴呆的现代复方中药。为探讨SLT药效物质基础,并为给药方案提供依据,该文对治疗剂量SLT给与大鼠后,银杏内酯成分的血药浓度、药代特征、以及脑分布进行了研究。方法:实验建立了同时检测生物样品中4种银杏内酯的高灵敏度LCMS/MS分析方法,经过对线性、专属性、回收率、准确度、精密度的考察,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符合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要求。结果:灌胃SLT 60 mg·kg-1后,4种目标成分均在大鼠血浆中检出,各成分曲线下面积(AUC0-t)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白果内酯(BB)、银杏内酯A(GA)、银杏内酯B(GB)和银杏内酯(GC)。银杏内酯的血浆消除半衰期(t1/2)较短,在1.61-2.82 h之间,其中BB半衰期最短。所有银杏内酯成分均能够快速进入在脑组织,GA和BB仍是脑组织中的主要成分。各银杏内酯在0.25、2、7 h的脑组织浓度均较同时间点血浆中药物成分低得多,且各成分在脑组织中浓度随时间下降较快。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银杏内酯能够快速吸收进入体循环并进入脑组织,GA、BB和GB是其中主要的体内成分,它们能够共同作用于外周和脑组织,通过各自的药理活性机制达到塞络通对缺血性痴呆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络通 银杏内酯 LC-MS/MS 药代动力学 脑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荆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孟硕 彭勍 +1 位作者 张鹏 刘建勋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5期732-737,共6页
目的:建立麻荆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麻荆颗粒中麻黄碱、黄芩苷、甘草苷的含量,建立麻荆颗粒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结果:盐酸麻黄碱在0.2892~2.8920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黄芩苷在0.2080~2.0800μ... 目的:建立麻荆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麻荆颗粒中麻黄碱、黄芩苷、甘草苷的含量,建立麻荆颗粒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结果:盐酸麻黄碱在0.2892~2.8920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黄芩苷在0.2080~2.0800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甘草苷在0.1920~1.9200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初步建立了麻荆颗粒颗粒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在0.96以上,10批次样品中确定了12个共有峰,并指认其中5个共有峰。结论:本方法稳定、准确可靠,能有效的为麻荆颗粒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荆颗粒 麻黄 黄芩 甘草 指纹图谱 高效液相 提取工艺 质量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脉颗粒活血通脉功效的指征药效成分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张颖 李丹 +4 位作者 韩笑 刘春旭 林成仁 杨秀伟 刘建勋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第7期1398-1404,共7页
目的:通脉颗粒(Tongmai Granule,TM)由丹参、川芎和葛根组方而成,具有活血通脉的功效,在临床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本研究采用血清药化和血清药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TM功效的物质基础。方法:大鼠单次和多次给药后采集不同时间... 目的:通脉颗粒(Tongmai Granule,TM)由丹参、川芎和葛根组方而成,具有活血通脉的功效,在临床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本研究采用血清药化和血清药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TM功效的物质基础。方法:大鼠单次和多次给药后采集不同时间点的血清,采用LC-MS/MS定量分析血清中TM化学成分,以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评价TM含药血清的心肌保护作用,并对TM入血成分与心肌细胞活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8种葛根黄酮成分、5种丹参酚酸成分和2种葛根成分均能快速吸收入血,大部分成分在5或30 min达到最高浓度,反复给药3次后的血药浓度均较单次给药明显升高;含药血清具有显著的保护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作用,并具有量效关系;其中大豆苷元(TMF1)、紫草酸(LA)、丹酚酸A(SAA)、丹参素(DSS)和迷迭香酸(RA)与心肌细胞活力最相关。结论:大豆苷元(TMF1)、紫草酸(LA)、丹酚酸A(SAA)、丹参素(DSS)和迷迭香酸(RA)可能是TM活血通脉功效的指征药效成分,血清药化/血清药理关联的研究为中药复方功效物质基础提供了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脉颗粒 血清药化 血清药理 LC-MS/MS 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毒通络胶囊对中风后抑郁大鼠模型益气解郁功效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宋文婷 徐立 +3 位作者 任建勋 姚明江 王光蕊 刘建勋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第7期1380-1385,共6页
目的:观察解毒通络胶囊对中风后抑郁大鼠行为学的影响,评价解毒通络胶囊益气解郁的功效。方法:大鼠麻醉后采用颈外动脉注射微球法制备多发性梗死模型,中长期饲养造成中风后抑郁模型,对各组大鼠进行旷场实验、悬尾实验、游泳实验不动时... 目的:观察解毒通络胶囊对中风后抑郁大鼠行为学的影响,评价解毒通络胶囊益气解郁的功效。方法:大鼠麻醉后采用颈外动脉注射微球法制备多发性梗死模型,中长期饲养造成中风后抑郁模型,对各组大鼠进行旷场实验、悬尾实验、游泳实验不动时间测定、糖水偏好实验等行为学实验。结果:大鼠注射荧光微球后长期饲养形成中风后抑郁模型,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进食量减少,体质量增加较缓,旷场实验所示的自发运动和探究活动减少,游泳不动时间、悬尾不动时间延长,糖水偏好程度下降。与模型组相比,解毒通络胶囊组及步长脑心通组大鼠体质量增幅较大,旷场实验所示的自发运动和探究活动增加,游泳不动时间和悬尾不动时间均缩短,糖水偏好程度增加,并接近假手术组。结论:解毒通络胶囊对中风后抑郁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有显著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毒通络胶囊 中风后抑郁 益气解郁 功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的氧化/亚硝化应激和神经炎症反应与中西药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曹姗 宋文婷 +3 位作者 徐立 王刚 张业昊 刘建勋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647-4653,共7页
氧化/亚硝化应激和神经炎症反应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键病理过程,介导缺血性脑卒中期间的神经元损伤,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损害和出血性转化。回顾目前在缺血性脑损伤中氧化/亚硝化应激与炎症反应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氧化/亚硝化应激和神经炎症反应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键病理过程,介导缺血性脑卒中期间的神经元损伤,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损害和出血性转化。回顾目前在缺血性脑损伤中氧化/亚硝化应激与炎症反应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依据其发病机制对西药相关作用靶点和中药主要药理作用进行简要概述。对比中西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特点和临床应用情况,以期在今后的治疗中发挥其各自优势,中西药治疗并举减轻患者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氧化应激 亚硝化应激 炎症反应 中药 西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眠剥夺诱导小鼠气虚证模型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甘加宽 樊憬懿 +2 位作者 王冬芝 任钧国 刘建勋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10期1801-1806,共6页
目的:通过比较睡眠剥夺、力竭游泳、睡眠剥夺结合力竭游泳3种造模方法,研究小鼠气虚模型的建立与评价方法。方法: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睡眠剥夺组、力竭游泳组、睡眠剥夺^+力竭游泳(简称"复合组"),每组12只,睡眠剥夺组采用... 目的:通过比较睡眠剥夺、力竭游泳、睡眠剥夺结合力竭游泳3种造模方法,研究小鼠气虚模型的建立与评价方法。方法: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睡眠剥夺组、力竭游泳组、睡眠剥夺^+力竭游泳(简称"复合组"),每组12只,睡眠剥夺组采用多平台水环境法进行睡眠剥夺,每天10 h;力竭游泳组采用负重10%进行力竭游泳,每天一次;复合组两种方法联合使用,连续28天。试验结束后,观察小鼠行为与体重,抓力仪测量小鼠抓力,利用小动物无创监护仪检测脉搏信号(心率、呼吸频率、呼吸幅度、脉搏幅度),采用数码照相机采集舌面图像,利用细胞流式仪检测脾脏T细胞亚群(CD3^+、CD4^+、CD8^+)与B细胞(CD19^+)。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模型小鼠活动能力均降低,呈现疲劳特性,体重、抓力显著降低(P<0.05-0.01);小鼠舌面均见不同程度的变白,仅复合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睡眠剥夺组与复合组小鼠心率、呼吸频率、脉搏幅度与呼吸幅度均显著降低(P<0.05-0.01);3组的CD3^+、CD4^+、CD8^+T细胞亚群显著增加(P<0.01),睡眠剥夺组的CD19^+B细胞显著减少(P<0.01)。结论:三种方法均可以成功制备气虚小鼠模型,以睡眠剥夺造模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虚模型 小鼠 睡眠剥夺 力竭游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冠心病血瘀证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彭菊琴 任钧国 +1 位作者 张艺楠 李春岩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4期2157-2162,共6页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与冠心病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心病血瘀证积分分为血瘀证组(n=118)和非血瘀证组(n=62),选取同期非冠心...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与冠心病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心病血瘀证积分分为血瘀证组(n=118)和非血瘀证组(n=62),选取同期非冠心病非血瘀证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MHR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MHR与冠心病血瘀证的关系;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MHR诊断冠心病血瘀证的能力。结果:血瘀证组MHR水平高于非血瘀证组和对照组(P<0.01),非血瘀证组和对照组之间MH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MHR是冠心病血瘀证的独立危险因素(HR:0.903,95%CI为0.826~0.988,P=0.026)。ROC分析表明,MHR诊断冠心病血瘀证的最佳截止值为14.15,敏感度为83.9%,特异度为68.6%[曲线下面积(AUC)0.609,95%CI为0.521~0.696,P=0.017]。结论:MHR是冠心病血瘀证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脂质驱动的炎症反应可能是冠心病血瘀证形成病理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瘀证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炎症 脂质代谢紊乱 理化指标 诊断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荆宣肺颗粒对人冠状病毒229E感染小鼠肺炎模型的治疗作用
9
作者 彭勍 孟硕 +5 位作者 鲍岩岩 张业昊 徐立 任钧国 崔晓兰 刘建勋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3,I0001-I0003,共8页
目的 研究麻荆宣肺颗粒对人冠状病毒299E感染小鼠肺炎模型的治疗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建立人冠状病毒229E感染小鼠模型,感染当天连续给予麻荆宣肺颗粒共4 d。实验第5天动物称重后,眼眶取血,解剖取肺组织并称重,计算肺指数... 目的 研究麻荆宣肺颗粒对人冠状病毒299E感染小鼠肺炎模型的治疗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建立人冠状病毒229E感染小鼠模型,感染当天连续给予麻荆宣肺颗粒共4 d。实验第5天动物称重后,眼眶取血,解剖取肺组织并称重,计算肺指数及肺抑制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eal-time PCR)检测肺组织中病毒载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细胞百分比,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肺组织和血清中炎性因子表达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及线粒体组装受体1(MAS1)表达量,组织病理学检测肺组织病变。结果 麻荆宣肺颗粒能显著降低人冠状病毒229E感染小鼠的肺指数(P<0.01),高、中、低剂量的抑制率分别为66.80%、53.20%、45.20%;并显著降低模型动物肺组织中病毒载量(P<0.01);显著升高模型动物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P<0.05,P<0.01);显著降低模型动物肺组织和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含量(P<0.01);显著提高模型动物肺组织ACE2及MAS1的表达(P<0.05,P<0.01);且对支气管及肺泡组织的炎性病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结论 麻荆宣肺颗粒可通过抑制冠状病毒复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调节免疫平衡等途径对人冠状病毒229E肺炎小鼠发挥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荆宣肺颗粒 新冠肺炎 人冠状病毒 小鼠模型 治疗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L-6/STAT3通路探讨参芪复方对缺血性心力衰竭大鼠Th17/Treg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史胜楠 苗兰 +5 位作者 李磊 马彦雷 孟红旭 史跃 王培利 刘建勋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11-1820,共10页
目的观察参芪复方对缺血性心力衰竭(IHF)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SD大鼠60只,其中50只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IHF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参芪复方低、中、高剂量组、福辛普利组,每组10只,另10只设为假手... 目的观察参芪复方对缺血性心力衰竭(IHF)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SD大鼠60只,其中50只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IHF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参芪复方低、中、高剂量组、福辛普利组,每组10只,另10只设为假手术对照组,只穿线不结扎。治疗组分别按不同剂量灌胃给药,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给予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5周。治疗结束后,行心脏超声检测心室结构及心功能变化;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HE)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17A、IL-6、TNF-α、IL-10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和脾脏Th17、Treg细胞含量;免疫组化(IHC)观察心肌组织IL-6、STAT3、p-STAT3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记(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IL-6、STAT3、p-STAT3、Foxp3、RORγt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相比,模型组LVEF、LVFS、SV、CO明显下降,LVDs、LVDd、LVESV、LVEDV明显增加,并出现心肌细胞排列紊乱,伴炎性细胞浸润等病变,血清IL-17A、IL-6、TNF-α水平升高,IL-10水平下降,外周血与脾脏Th17细胞百分比增加,Treg细胞百分比下降,心肌组织IL-6、STAT3、p-STAT3、RORγt蛋白表达增加,Foxp3蛋白表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参芪复方高剂量组心室结构与心功能指标得到改善,心肌损伤减轻,血清IL-17A、IL-6、TNF-α水平下降,IL-10水平升高,Th17细胞百分比下降,Treg细胞百分比升高,心肌组织IL-6、STAT3、p-STAT3、RORγt蛋白表达减少,Foxp3蛋白表达增加。结论参芪复方可改善IHF大鼠心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L-6/STAT3信号通路,调节Th17/Treg细胞免疫平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芪复方 缺血性心力衰竭 IL-6/STAT3信号通路 Th17/Treg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