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脂对血管老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4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通路的影响
1
作者 石丹丹 刘美霞 +3 位作者 刘剑刚 郭晓晨 宁梓淇 张瑶瑶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71-876,共6页
目的观察高脂饲料促进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和C57BL/6J小鼠主动脉血管老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4(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ase oxidase 4,NOX4)-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lent mating typ... 目的观察高脂饲料促进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和C57BL/6J小鼠主动脉血管老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4(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ase oxidase 4,NOX4)-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lent mating type information regulation 2 homolog 1,SIRT1)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变化。方法选取10周龄、雌雄各半的ApoE^(-/-)小鼠及C57BL/6J小鼠共40只,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ApoE普食组(ApoE^(-/-)小鼠+普通饮食)、ApoE高脂组(ApoE^(-/-)小鼠+高脂饮食)、C57普食组(C57小鼠+普通饮食)、C57高脂组(C57小鼠+高脂饮食),每组10只,雌雄各半。适应性喂养1周后,各组以相应饮食喂养12周。12周后麻醉后眼眶取血和主动脉弓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主动脉弓组织的病理形态,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氧化型LDL-C(ox-LDL-C)含量,比色法测定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谷胱甘肤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含量,Western blot检测SIRT1、p53、p21、NOX4的表达。结果与C57普食组比较,ApoE普食组可见明显的脂质沉积,胶原纤维增多,TC、TG、HDL-C、LDL-C、ox-LDL-C、ROS、p21表达显著升高,GSH、GPX、NAD+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与ApoE普食组比较,ApoE高脂组病理可见斑块面积增大,弹性纤维明显减少,胶原纤维明显增多,TC、HDL-C、LDL-C、ox-LDL-C、ROS、p21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ApoE^(-/-)普食组比较,ApoE^(-/-)高脂组GSH、GPX、NAD+、NOX4表达显著降低[(6.4±0.8)μmol/L vs(9.6±0.8)μmol/L,P<0.01;(242.0±39.0)U/ml vs(362.7±11.1)U/ml,P<0.01;(0.61±0.15)nmol/L vs(1.07±0.20)nmol/L,P<0.01;0.26±0.01 vs 0.32±0.03,P<0.05]。结论高脂饮食可能通过升高血脂及氧化应激水平,降低NAD+及NOX4表达、升高p21表达,从而激活NOX4-SIRT1通路,加速血管老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 高脂 NADPH氧化酶4 抗衰老酶1 载脂蛋白E类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中药复方研究思路与方法——参麻益智方防治血管性痴呆的开发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周丽娟 刘美霞 +7 位作者 刘剑刚 孙成成 李南南 宋博策 畅苏瑞 韦云 石丹丹 李浩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7-233,共17页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老年期常见的第二大痴呆类型,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但临床有效药物仍十分有限。中药复方是现代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方式,因其具有多成分、多效应、多靶点的优势,对VaD的治...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老年期常见的第二大痴呆类型,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但临床有效药物仍十分有限。中药复方是现代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方式,因其具有多成分、多效应、多靶点的优势,对VaD的治疗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因中药复方存在所含化学成分复杂、药理机制不够明确、药物质量难以控制等不足,至今很难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同。本研究团队根据中医药的特点,对多年临床治疗VaD有效的参麻益智方进行开发研究,形成了工艺稳定、质量可控、成分基本清楚且安全有效的的中药复方药物,本文分别从临床研究、药学研究、安全性评价、药效药理机制研究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为治疗VaD的中药复方现代化研究提供一些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中药复方 研究思路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脑益聪方提取物含药血清对APP/PS1双基因转染细胞γ分泌酶活性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韦云 刘美霞 +3 位作者 梁晓东 刘剑刚 李浩 魏芸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7-426,共10页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还脑益聪方提取物(Huannao Yicong decoction,HYD)含药血清对β-淀粉样前蛋白swe基因(APPswe)人类早老素(PSEN1d E9,PS1)和早老蛋白1d E9基因(PSEN1d E9)人鼠淀粉样前蛋白融合体(APPswe,APP)双基因转染人胚肾293(human...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还脑益聪方提取物(Huannao Yicong decoction,HYD)含药血清对β-淀粉样前蛋白swe基因(APPswe)人类早老素(PSEN1d E9,PS1)和早老蛋白1d E9基因(PSEN1d E9)人鼠淀粉样前蛋白融合体(APPswe,APP)双基因转染人胚肾293(human embryonic kidney 293,HEK293)细胞γ分泌酶活性及相关蛋白的影响,分析含药血清影响γ分泌酶活性相关蛋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人APP/PS1双基因转染(HEK293)人胚肾细胞株为载体,将其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组,7.5%HYD含药血清组,15%HYD含药血清组,HYD直接给药组,γ分泌酶抑制剂-DAPT组,复苏传代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HYD含药血清(大鼠灌胃10 d,取血清并进行血药成分检测)对人APP/PS1双基因转染细胞的生长活力和超微结构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各组细胞超微结构;双荧光素酶基因检测γ分泌酶活性;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γ分泌酶组件及相关蛋白早老素1(Presenilin 1,PS1)、鸟苷酸结合蛋白(GTP binding protein,CDC42)、热休克蛋白70羧基端作用蛋白(carboxyl terminus of Hsc70-interacting protein,CHIP)、前咽缺陷蛋白-1α(anterior pharynx defective-1α,Aph-1α)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表达。结果 15%HYD含药血清组对细胞株的增殖作用高于其余各血清浓度组(P<0.05,P<0.01);透射电镜显示模型组线粒体膜不完整,有轻微肿胀,线粒体嵴模糊,胞质内有较多的脂褐素沉积,其余各组数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和减轻。γ分泌酶活性结果,给药后24 h和48 h,与模型组比较,直接给药组、DAP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DAPT组比较,15%HYD含药血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γ分泌酶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的PS1蛋白、CDC42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HIP蛋白表达和Aph-1α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YD直接给药组HIF-1α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YD含药血清具有改善人APP/PS1双基因转染细胞超微结构、抑制γ分泌酶活性的作用,其机制涉及促进CDC42蛋白的表达,抑制PS1蛋白水解生成PS1 CTF/NTF异二聚体,同时抑制HIF-1α蛋白的生成,进而降低γ分泌酶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Γ分泌酶 还脑益聪方提取物 含药血清 人APP/PS1双转基因细胞 中药复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调节DNA甲基化的用药规律 被引量:4
4
作者 张艳 周庆兵 徐凤芹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9期1254-1258,1264,共6页
目的:探究调节DNA甲基化的中药活性成分和用药规律。方法:运用GeneCards数据库获取DNA甲基化相关基因靶点,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查找靶基因相关的活性成分和中药,纳入条件为类药性≥0.18,口服生物利用度≥30%,构... 目的:探究调节DNA甲基化的中药活性成分和用药规律。方法:运用GeneCards数据库获取DNA甲基化相关基因靶点,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查找靶基因相关的活性成分和中药,纳入条件为类药性≥0.18,口服生物利用度≥30%,构建中药-成分-甲基化靶点作用网络。采用DAVID 6.8数据库分析潜在靶点参与的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同时收集中药功效及性味归经信息,分析调节DNA甲基化的用药规律。结果:获得23个潜在的DNA甲基化靶点,与449个活性成分和342味中药相匹配。其中山柰酚、槲皮素、木犀草素、黄芩素、异鼠李素等可能是干预DNA甲基化的主要活性成分,甘草、半枝莲、丹参、枸杞子、灯盏细辛等可能是干预DNA甲基化的主要中药。相关通路以TNF信号通路、Toll样信号通路等抗炎通路为主。用药规律分析显示,干预DNA甲基化的中药多性寒、味苦,归肝经,具有清热、止痛、补益等功效。结论:本研究系统探讨了中药调节DNA甲基化的活性成分,归纳了中药干预DNA甲基化的用药规律,以期为治疗DNA甲基化相关疾病的实验验证及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化 表观遗传学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 网络药理学 活性成分 中药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